1樓:匿名使用者
1.因為中國的原始祖先,起源於黃河流域.不是長江流域.
2.經現有科學調查中原文化是在黃河,而長江是後期發展,才進行的.
在有關中國文明起源和形成問題的討論中,目前有兩種截然不同的觀點。一種觀點認為中國文明最早起源於黃河流域,然後才傳播到其它地區。這種一元論觀點是中國文明起源問題上的傳統觀點;另一種觀點則是蘇秉琦倡導的「滿天星斗」說。
這種觀點
認為中國文明的起源猶如「滿天星斗」,最初分別由不同地點起源,然後不斷融合,逐漸形成統一的文明。長江流域文明的程序究竟怎樣,它在中國文明起源和形成總程序中佔有什麼樣的地位,黃河文明和長江文明的關係又是怎樣呢?
一中國古代典籍汗牛充棟,數不勝數,然而有關古代長江流域的記載卻十分貧乏。加之由於歷史的原因,當本世紀20年代以田野考古為標誌的近代考古學傳入中國以後,考古工作的重點一直集中在黃河流域,考古工作者在這裡發現了許多新石器文化、青銅文化及其大型遺址,而長江流域的考古工作則起步較晚,沒有什麼大的發現。當黃河流域文明的起源和形成已成為學術界討論的熱點的時候,長江流域基本上還處在尋找考古學文化的缺環和建立考古學年代分期標尺的階段,這樣就給人們造成了一種錯覺,似乎長江流域真如古代某些文獻記載的那樣,在古代是所謂的「荒蠻服地」,不可與發達的黃河流域同日而語。
新中國建立以後,隨著長江流域考古工作的廣泛開展,重大考古發現層出不窮。事實證明,長江流域如同黃河流域一樣,也有自己悠久的古代文化。從舊石器時代到新石器時代,長江流域和黃河流域基本上是同步發展的,大體處在同一發展水平上。
長江流域和華南地區發現的古人類化石有元謀人、隕縣人、和縣人、馬壩人、柳江人、資陽人等,分屬於舊石器時代早、中、晚各期,幾乎可以連成一完整的發展系列。而且,通過對長江流域和華南地區出土的舊石器文化的研究,發現其有鮮明的地域特徵,是和華北地區的舊石器文化有一定區別的自成一個系統的舊石器文化。
公元前9000—2023年前後,長江流域和華南地區同黃河流域均開始進入新石器時代。長江流域和華南地區發現的新石器時代早期遺址有江西萬年仙人洞、廣西桂林甑皮巖βκ等、遺址內出土有製作粗糙火候很低的陶片、獸骨、打製與磨製的石器等,和黃河流域河北徐水南莊頭遺址βλ反映的情況一樣、當時已使用磨製石器,掌握了製陶技術,但生產力水平還相當低下,人們依以生活的**主要還是採集和狩獵,農業可能剛剛發明,在整個經濟生活中還不佔主要地位。
大約從公元前2023年前後,長江流域和黃河流域均開始進入新石器時代中期階段,與黃河流域的磁山文化、裴李崗文化、老官臺文化、後李文化相對應,長江流域出現了彭頭山文化、城背溪文化等新石器中期文化。與早期相比,各方面都有了長足的進步,穩定聚落的出現,水稻種植的普遍,成為長江流域考古學文化突出的特點。
約公元前5000—2023年是中國新石器時代的晚期階段。在晚期階段的前期,和黃河流域的仰韶文化(半坡期)、北辛——大汶口文化(早期)βσ基本同時,長江流域有大溪文化、河姆渡文化、馬家浜文化等。考古材料表明,這時期生產規模較前擴大,農業手工業有了進一步的分工,生產品有了較多剩餘,私有制已經出現,作為記事的刻符廣泛採用,產生文明因素的條件已基本具備。
可以說,這一階段長江流域和黃河流域都進入了文明因素的蘊育時期。在新石器時代晚期階段的後期,大溪文化發展為屈家嶺文化馬家浜文化發展為崧澤文化。這時期,手工業內部有新的分工,制玉和金屬冶鑄成為新興的工業部門;社會財富急劇增加,開始出現貧富不均現象;遺址內涵和規模的懸殊,反映聚落出現分級趨勢。
總之,許多前此不見的新因素不斷湧現,而有些因素本身就是新產生的文明因素。因此,我們可以這樣認為,大約距今6000至2023年,長江流域和黃河流域一樣,是文明因素開始出現並得到初步發展的時期。
二文明因素的出現,自然可以看作是文明起源的開始。但文明起源的開始,並不等於文明的形成。長江流域究竟什麼時候開始形成文明,開始進入文明階段?
和黃河流域一樣,距今5000至2023年的中國銅石並用時代即龍山時代是學術界最為注目、觀點也最為分歧的一個階段。
這個時期,就長江流域來說,中游有屈家嶺文化發展而來的石家河文化,下游即崧澤文化發展而來的良渚文化。以石家河文化、良渚文化與屈家嶺文化、崧澤文化相比,出現了許多重要的新事物。首先,是設防城堡的出現。
迄今所知,在石家河文化分佈範圍內已發現湖北天門石家河、荊門馬家垸、江陵陰湘城、石首走馬嶺等多處,有的甚至可追溯到屈家嶺文化時期,其數量雖不及黃河流域龍山諸文化中發現者多,但規模卻不相上下。尤其是石家河古城,其面積竟達100萬平方米,是黃河流域山東龍山文化中發現的最大的古城城子崖古城的五倍。第二,是大型禮制性建築的建造。
2023年在浙江餘杭良渚文化遺址發現的瑤山祭壇δλ,整體呈方形,外圍邊長約20米,面積為400平方米,裡外三重,用紅、黃、灰色土堆成,並有礫石砌鋪的護坡,祭壇上埋有11座大墓。2023年在餘杭反山東南大觀山果園發現的祭壇更為壯觀,東西長670米,南北寬約450米,總面積約30萬平方米,是利用自然土崗加以修平補齊而成的土臺,土臺上還有三個分別稱為大莫角山、小莫山和烏龜山的土臺,是人工夯築而成的。經發掘,大莫角山上發現了紅燒土,顯然土臺上是建有房子的。
第三,是玉器的大量使用。石家河文化、良渚文化均有玉器出土,而尤以良渚文化最為突出。良渚文化玉器有琮、璧、鉞、冠狀飾、三叉形器、管、珠、錐形墜飾等,多出在大中型墓中。
根據中國《周禮》等古代典籍的記載,琮、璧是祭禮用的禮器,鉞則是軍權的象徵。值得注意的是,琮上多雕刻有被稱之為「神徽」的圖象,有的具體,有的抽象。反山大墓出土的一件,分析起來,實際是頭戴羽冠、四肢俱全的人神和環眼前視、張口露牙的獸面的結合,是能夠勾通天地、交接人神的巫師騎在神獸上正在作法的寫照。
第四,是墓葬規模大小的懸殊。在石家河文化和良渚文化中均發現有少量墓室規模長3米以上、寬2米以上、並有豐富的隨葬品的較大型墓葬,它們和大量存在的墓室面積不足2平方米、隨葬品十分貧乏甚至有隨葬品的小型墓形成了強烈的對比。良渚文化中大型墓專門集中葬在人工堆成的圓形土丘上和大型祭壇上的現象更是以前所沒有出現過的。
由以上四點可以看出,距今2023年至2023年長江流域的石家河文化、良渚文化如同黃河流域的龍山諸文化一樣,均已發展到一個新的階段:墓葬規模大小的懸殊,表明貧富差距的擴大和階級分化的加劇;設防城堡的出現,反映出部落之間矛盾的尖銳和戰爭的頻仍;而大型的禮制性建築的建造和玉器的大量使用則說明以禮制為重要內容的凌駕於社會之上的上層建築正在形成。從文
明構成因素的角度考察,這時期它們已經有了不少可以稱得上是文明的因素;從國家應有的特徵角度考察,這時期以每個城堡和大型禮制性建築為中心似乎就是一個社會單元、一個政治實體、一個雛型國家。不過這時期用於生產的工具主要仍是石器和骨器,青銅器雖然已經發明,但在社會生產中並沒有發揮很大作用;這時期象徵軍權的玉鉞、石鉞已經存在,但專門青銅**尚未出現,表明常備軍尚未形成,而這些恰恰是國家的最主要的特徵;這時期文字已經發明,但尚未成為社會普遍使用的交際工具,這至少表明當時的文明程度還比較低下。文明、國家、階級社會,在我看來,是從不同角度對人類社會同一發展階段所作的概括。
不能設想,一個文明社會不存在階級對立和國家制度;也不能設想,已經存在階級對立和國家制度的社會尚處在野蠻狀態。全面衡量龍山時代長江流域的社會發展狀況,我認為,它和黃河流域一樣,正處在一個由野蠻到文明、由氏族制度向國家制度、由無階級社會向階級對立社會轉變的過程當中。如果把它比喻作一個人,那麼這時期,他的一條腿已經跨入門內,跨進了文明的門檻,他的另一條腿還在門外,剛剛離開野蠻的地坪。
這就是說,從原始的野蠻狀態到文明狀態的轉變不是突然發生的,而是逐步實現的。從野蠻到文明的轉變應該有一個過渡時期,而龍山時代正是這樣一個過渡時期。因此,從這一認識出發,我們雖然承認石家河文化、良渚文化已經具有許多文明的因素、文明社會的特徵,但還不能說已經完全進入了文明。
2樓:華夏太極
中華五千年的文化發源於黃河流域,也就是陝西南部和河南中西部和北部,所以說母親河是黃河,而長江流域真正發展始於南北朝時期,主因因為北方是經濟政治軍事中心,戰爭頻繁,不少民眾逃亡至南方,並帶去了先進的生產力和大量的先進的生產工具,迅速提高了南方的經濟水平。
3樓:匿名使用者
因為黃河流域出現文明的時間比較早,而且影響比較大。
黃河為什麼是母親河,為什麼叫黃河母親河
黃河,既是一條源遠流長 波瀾壯闊的自然河,又是一條孕育中華民族燦爛文明的母親河,母親二字本身就包含著豐厚的人文內涵。所以,對黃河旅遊區的開發,應把自然資源與人文資源統一起來思考,儘可能做到二者的完美結合。只有如此,我們開封的黃河旅遊區才能顯示出個性並獨具魅力。早在遠古時期,中國境內的原始先民就生活 ...
黃河為什麼是母親河,為什麼說黃河是母親河
黃河,既是一條源遠流長 波瀾壯闊的自然河,又是一條孕育中華民族燦爛文明的母親河,母親二字本身就包含著豐厚的人文內涵。所以,對黃河旅遊區的開發,應把自然資源與人文資源統一起來思考,儘可能做到二者的完美結合。只有如此,我們開封的黃河旅遊區才能顯示出個性並獨具魅力。早在遠古時期,中國境內的原始先民就生活 ...
黃河為什麼為母親河,為什麼叫黃河母親河
1,早在遠古時期,中國境內的原始先民就生活 奮鬥和繁衍在黃河流域。在數千裡的黃河流域,由於氣候溫和,水文條件優越,有利於農作物生長,先民們便定居在這裡。中國文明初始階段的夏 商 週三代以及後來的西漢 東漢 隋 唐 北宋等幾個強大的統一王朝,其核心地區也都在黃河中下游一帶 反映中華民族智慧的許多古代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