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國維治學三境界是什麼意思?通俗一點兒

時間 2021-08-11 16:52:14

1樓:匿名使用者

舉個例子~~數學卷子的最後一題通常比較難吧~~你朋友叫你出去玩,你說「不呢,我寫作業呢」~~這個是第一層境界~~~然後你吭哧吭哧的寫到三更半夜~~~這個是第二層境界~~~大半夜的你終於做出來了~~你一激動「原來這樣子呀,剛剛怎麼沒想到呢」這就是第三境界~~~~~~~~~ "昨夜西風"那句話說的是獨自治學,沒人陪伴也沒關係,就算大家都不理我了,我一個人也照學不誤~~「衣帶漸寬」那句說的是為了治學花了很多心思,都瘦了,但是不後悔~~~「驀然回首」講的是經過自己的努力終於解答出來了~~

2樓:匿名使用者

三境界 ·第一境界 「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 (1) 蕭瑟的秋風中,遊子登高望遠,懷念親人,見不到又音信難通,就如一名學者剛開始在學問時那種對知識的惆悵迷惘的心情躍然紙上。 (2) 作為一個做學問者,首先要**遠矚認清前人所走的路,也就是說,總結和學習前人的經驗是做學問的起點。

此句選自——宋·晏殊【蝶戀花】檻菊愁煙蘭泣露。羅幕輕寒,燕子雙飛去。明月不諳別離苦,斜光到曉穿朱戶。

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欲寄

王國維治學三境界

3樓:匿名使用者

治學  境界

我們活在這個世界上,真的要懂得人為什麼活著,為何而來。

今天台長想跟大家談談境界。曾經有一位聽眾問臺長,什麼叫境界?境界為何物?

因為境界是看不見摸不著的東西,那麼這個境界到底存在於何方,又從何而來呢?實際上,境界的基礎就是一種教育,當一個人受這種教育比較多的時候,他的境界就會高。比如說,我們從小受爸爸他*的教育,父母經常會對我們說,「孩子啊,這個不能動,那件事情不能夠去做。

」「你過馬路要當心啊。」「害人的事情不要去做。」等等。這些話從小就聽進去了,等到你長大的時候,你就會形成一種習慣,沿著這條路走下去。這個境界就是讓人家看得起你的境界。

為什麼很多人拿著別人的東西就吃?放在那兒沒人拿的東西就偷?這些讓人家看不起,這就是個境界問題。

為什麼不學佛的人會經常和別人吵架?學佛的人懂的忍讓、謙虛,不會隨隨便便和人家吵架,總會檢討自己不對,說別人是對的,這也是一個境界問題。臺長跟大家講,我們學佛,學的就是一個境界。

為什麼他是菩薩,他的行為是菩薩,而你的行為卻不是菩薩,因為他的境界比你高。為什麼有些人喜歡跟人家斤斤計較呢?因為他的境界不如你高。

臺長曾經說過,一個教授跟孩子去買菜,那些賣菜的人對這個教授很凶,態度不好,「買不買啊?」「有錢沒錢啊?」「不要挑了?

」「要買就快點,不買就走人。」孩子很不懂,心想自己的父親是個教授,於是問父親怎麼不去和這個賣菜的人論理。教授告訴孩子說,正因為他是賣菜的,我是一個有文化的人,有修養的人,我不能夠和別人斤斤計較。

這個就是我們所說的人間常理,也就是說,要學會懂得做人,要有境界。

一個人有理不在聲高,有道理的人,說話時聲音不一定要響。聲音響了,罵人了,也不一定有道理。佛的境界就是從內心、內涵發出來的,你所學過、所走過的一些路程。

有些人一輩子沒有什麼文化,但是境界很高,為什麼?

因為他知書達理,因為他父母給他很多的教育,因為他學過了佛理。學習並不是指一個特定的環境,而是指某一項適合你修為的東西。作為念佛的人,一定要有境界。

臺長上次跟大家講過,學佛的人要懂得運命,而不是受命運的束縛。命運是你無法擺脫的東西。學佛的人就可以運命,把你自己的命運作起來。

唸經、唸佛必須至誠至切。也就是說,學佛的人要有真切心。因為境界就包括有至誠懇切的心。

一個有境界的人,他的心才會懇切。猶如一個人想幫助另一個人的時候,一種幫法是隨隨便便,他在幫助別人的過程中也是為名為利的。

還有一種是至誠懇切。所以我們學佛人要有真正高尚的境界,要一心正念,要至誠懇切,決不要妄想。妄想會給人帶來無盡的煩惱。

什麼叫妄想?妄,就是你明明做不到的事情,你卻想得到它。學佛的人,很多人說自己想看見菩薩,想看見一些看不見的東西。

這也是修心學佛之人的忌諱之一。大家不要去想見佛,去想得到某種境界。實際上,人不要貪心,該你看得到的,你就看得到;該你能得到的,你就能得到;不該自己的,不要去追求;否則,你的心就很難放正。

所以學佛,學真正的境界,要一心正念,要心若皈依。

心始終要一樣,若有若無,若就是始終的意思。皈依,就是始終是一樣的。見佛見境界。因為你想見佛,你想見一些境界,但是當你沒有見到之後,就會生出妄想心。

臺長見過一個小朋友,想學臺長也開天眼。他就從網上去追求這些東西,結果靈界的東西就上了他的身 體。靈性和他天天講話,他痛苦不堪,他自己都不知道自己到底是人還是鬼。

所以,學佛的人,如果你想見佛、見境界,皆不知妄生歡喜。所以不要去見境界。因為你見不到,你就妄生歡喜了。

歡喜心就白白浪費了。所以,足智者少為足,我們必須以少為滿足。

得到的東西越少,越能夠滿足自己。大家想想是不是這樣啊。如果你什麼都明白了,你的煩惱就越來越多。你什麼都不知道,你就煩惱就會越來越少。

舉個例子,我們得到的少,我們就會知足常樂。俗話說,常吃七分飽。如果每頓飯都吃得很飽,身 體會出問題的。

所以,在人間,是以少為足,就不會養成退惰心,就是倒退和懶惰的心。我們不見佛,佛也在。我們不見境界,境界也是存在的。

我們不去追求這些東西,心中也就沒有虧欠了。如果你去追求這些東西,你就有虧欠了。大家想想,是不是這個道理呢。

如果不想著去見佛菩薩,心中很坦蕩,天天唸經唸佛,你知道菩薩在。當你想見菩薩,又沒有見到的時候,你心裡總會覺得缺少點什麼。

當你想見到西方極 樂 世 界,你沒有見到,你做夢沒有夢到蓮花,你心中會有失落感。所以,學佛修心,不要想著去見佛、見境界,要少為足,要堅持一心正念,至誠懇切,心若皈依啊。

心若皈依,說的就是你的心如果沒有一致,今天想 做這個,明天想 做那個,急急忙忙地想見菩薩,想見境界,唸了幾遍經,就想著能夠夢見菩薩嗎?剛剛拜佛,就想夢遊天界。你想看到的也許會是魔的境界。

當一個人不能看到真正境界的時候,魔一定會出現。舉個例子,一個人想用正當的方法賺 錢,因為他真的需要錢。他拼命地用正當方法去賺 錢,但是當他賺不到的時候,就會想,我是不是也可以用其他的方法發財賺 錢呢?

當他覺得這個是一條路的時候,他的心就被魔壓住了。他就會用犯罪的方法去賺 錢。這就是魔的境界。大家要知道,境界不是求來的,是隨緣得來的。

我們中 國人經常講一句話,「功到自然成」。功 力沒有到,怎麼能夠成就自己的事業呢?怎麼能夠成就你的佛業呢?

即便你真正地得到了佛的境界,你以你的心去妄生歡喜。你今天看見了觀世音菩薩,你今天看見了西方極 樂 世 界,你的心會妄生歡喜,因為這種歡喜,也有害於你的修心。妄生歡喜的結果就是受損。

受到什麼損害呢?我們稱之為生歡喜退惰之心。當你看見菩薩了,

你以為菩薩天天在關心著你,在看著你,那個時候,你一開心,就覺得自己了不起了,你比人家修得好了,你就妄生歡喜退惰之心,你的學業、你的佛業就會往後退步了,懶惰之心生出後,你就不會受益了。

經常有聽眾問臺長,「臺長,你看看我家的佛臺菩薩來過了沒有?」臺長提醒大家,可以看,如果菩薩來過了,要更生歡喜心,然後更生慚愧心啊。我才剛剛念幾天經 文,菩薩就開始關心我了,因為我剛剛做了幾件好事,菩薩就到我家裡來了。

我很慚愧啊。我要更好地修心、唸經,才對得起菩薩啊。所以當以至誠唸佛為是啊。

什麼是當以至誠唸佛?就是說,不要去想,菩薩來過了,關心我了,那你就退步了,你就懶惰了。這樣的話,菩薩下次就不來了。

聽眾朋友們,我們不要存有見佛、見境界之心。如果你老想著,我今天唸經,菩薩會來嗎?你就會心存雜念。

如果菩薩不來,其他靈界的東西覺得你很想見到佛,他就可以裝成佛的樣子來看你,然後接受你的供養。這個時候,有魔來了,你都不知道的。你怎麼樣能夠見到真正的佛呢?

你怎麼樣能夠見到真正的境界呢?當你用正念唸經的時候,如果突然之間有佛像、諸天菩薩出現,你也要心存正念啊,你要存有感恩心。

臺長在1月16日的法 會上,看到來了很多羅漢菩薩,當時有聽眾看見全是光頭羅漢菩薩,但他不知道是羅漢菩薩。他看見周圍有很多沒有頭髮的菩薩。即便你看見了,也要心存正念,勿生曲濁。

所見之相,乃為心所現。就算你看見了菩薩,看見了諸天活 佛,你也不要著相。要知道,所看見的所有的相,是你心中看見的,是濁現的。

雖然現在回想起來歷歷在目,也是實非所難,因為你的心乾淨,所以,你的心才能夠映照出自然界中暗物質的形象。

所以我們要更加專一地起心,更加認真地學佛,好好唸經,如此這般,別說佛境對我們有利益,連魔障都會對我們有利益。

很多聽眾會問了,學佛會有利益,為什麼魔障也會對我們有利益呢?臺長告訴大家,當你克服了魔障,你的道心會更加堅定,你的佛心會更加堅強,你學佛的念頭就會更正。魔考並不是一件壞事情。

如果沒有考過,就會壞事了。如果魔現形,我就不曲濁,我以我的清淨心,不曲濁。雖然魔讓我煩心,我不理你,因為我的心很清淨,所以魔無所擾,連魔也沒有辦法來干擾你了。

這樣你的心就會更加清淨,你的道業就會更加進步。你的心不曲濁,你的心才能夠皈依。臺長今天給大家講的是境界,我們要更好地學習佛的境界,提升自己的境界,用佛菩薩崇高的境界來剋制自己的貪嗔痴和功高我慢。

人與生俱來的境界是很低的,比如自私自利,貪圖享受,嗔恨心等,我們一定要克服自身的這些毛病,才能夠達到佛菩薩的境界。

王國維三境界的三首詩的全文及解釋,謝謝

4樓:

第二首詞是北宋詩人柳永的「蝶戀花」:

佇倚危樓風細細,望極春愁,黯黯生天際。草色煙光殘照裡,無言誰會憑闌意。擬把疏狂圖一醉,對酒當歌,強樂還無味。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

高樓之上,憑欄久佇,微風細細,視野所極,天邊一片迷濛,春愁隨之而生。在這春草之色煙靄之光殘照之裡,默默無言,誰能懂我獨自憑欄的心意。

本打算輕疏狂放地痛飲一番來個酩酊大醉,喝酒唱歌,可是儘管自己強顏歡笑卻仍然感到沒有意味。衣帶漸漸寬鬆了我卻始終不後悔,為了思念的人兒我消瘦得如此憔悴。

疑難點註釋:①柳永(987?- 1055?

),字耆卿,初號三變。因排行七,又稱柳七。祖籍河東(今屬山西),後移居崇安(今屬福建)。

宋仁宗朝進士,官至屯田員外郎,故世稱柳屯田。由於仕途坎坷、生活潦倒,他由追求功名轉而厭倦官場,耽溺於旖旎繁華的都市生活,在「倚紅偎翠」、「淺斟低唱」中尋找寄託。作為北宋第一個專力作詞的詞人,他不僅開拓了詞的題材內容,而且製作了大量的慢詞,發展了鋪敘手法,促進了詞的通俗化、口語化,在詞史上產生了較大的影響。

有《樂章集》。此詞原為唐教坊曲,調名取義簡文帝「翻階蛺蝶戀花情」句。又名《鵲踏枝》、《鳳棲梧》等。

雙調,六十字,仄韻。 ②危樓:高樓。

③黯黯:迷濛不明。④擬把:

打算。疏狂:粗疏狂放,不合時宜。

⑤對酒當歌:語出曹操《短歌行》。當:

與「對」意同。 ⑥強:勉強。

強樂:強顏歡笑。 ⑦衣帶漸寬:

指人逐漸消瘦。語本《古詩》:「相去日已遠,衣帶日已緩」。

賞析點撥:

這是一首懷人詞。

這首詞有以下幾點需要我們特別注意。

一是上闋的情景交融手法的運用。「危樓」「細風」「黯黯」「草色煙光殘照」這些景物無不營造著孤獨淒冷的氣氛,浸染著作者的離愁別緒的色彩,烘托著詞人的滿腹春愁。在這樣的環境裡,作者的春愁的滋生自然而然。

二是作者寫春愁的產生,為什麼不說「春愁」潛滋暗長於心田,反說它從遙遠的天際生出。這一方面是力避庸常,試圖化無形為有形,變抽象為具象,增加畫面的視覺性與流動感;另一方面也是因為其「春愁」是由天際景物所觸發。

三是下闋的以退為進,語言含蓄的特點。為了突出離愁別緒之濃之不可逆轉,詞人寫欲借酒澆愁強顏歡笑終覺「無味」的情景,筆勢開闔動盪,頗具波瀾。語言上,詞人不直接說我為了對方而不惜一切,而是以「衣帶漸寬」二句的健筆寫柔情,自誓甘願為思念伊人而日漸消瘦與憔悴。

「終不悔」,即「之死無靡它」之意,表現了主人公的堅毅性格與執著的態度,詞境也因此得以昇華。後來,王國維在《人間詞語》中談到「古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經過三種境界」,被他借用來形容「第二境」的便是「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這大概正是柳永的這兩句詞概括了一種鍥而不捨的堅毅性格和執著態度。

王國維的人生三境界是什麼,王國維的人生三大境界

人生三大境界是王國維提出的一個說法,他在自己的著作 人間詞話 中說 古今之成大事業 大學問者,必經過三重境界 第一境界 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第二境界 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第三境界 眾裡尋他千,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沒有登高望遠,無以確定有價值的探索目標。沒有對目...

讀書三境界閱讀答案,王國維的讀書三境界是什麼意思

吾道以一貫之 1吞,渾淪吞棗,指瀏覽大略。啃,攻堅,對於作者的本意進行探索。品,品味書的精華。人莫不飲食,鮮能知味也。中庸 2這三者是遞進的關係,讀書需要過程,有些書需要反覆的閱讀,才能知味。3我讀經典,喜歡聯絡起來讀,儒釋道經典相互印證,這本中一句,就會思索一下,別處有沒有相似的說法。比如 孔子說...

管材pvc通俗點是什麼意思,管材PVC通俗點是什麼意思

四川琅蜂裝飾工程 pvc,全名為polyvinylchlorid,主要成份為聚氯乙烯,另外加入其他成分來增強其耐熱性,韌性,延展性等。這種表 的最上層是漆,中間的主要成分是聚氯乙烯,最下層是背塗粘合劑。它是當今世界上深受喜愛 頗為流行並且也被廣泛應用的一種合成材料。它的全球使用量在各種合成材料中高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