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曾祺《受戒》的寫作背景是什麼,汪曾祺《受戒》的賞析

時間 2021-08-11 17:17:12

1樓:一諾寶貝

作者汪曾祺在本文結束後署明:一九八0年八月十二日,寫四十三年前的一個夢。這一簡單的"註腳"實際上為讀者提供了一篇"次本文"。

"次本文"也可以稱為"第二本文",是與"正式本文"("正文")平行存在的、對其進行"解構"說明的另一本文。正如《狂人日記》序言(以文言寫成)對於"正文"(以白話寫成)是一個"次本文"一樣,汪曾祺在"正文"之後的這一說明,實際上"解構"了本文所提供的可能解釋或表述。這一"次本文"意味著:

本文所表述的可能只是一場夢覺,只是真實作者心目中的一種"理想境界"(一個"理想國"),它或許存在過,但已經永逝不復返了。

2023年的作者在"當下"藉助語言構築的這一"話語空間"實際上只是一種情感的操練,試圖"復活過去"、"重返舊時光"的一次想象性的努力。"次本文"也可能說明了真實作者跟當年居住在密西西比河畔的馬克·吐溫夢想成為一名水手一樣,夢想追尋一種理想意境中的人們的生活。

然而,夢既無從尋覓,唯有訴諸語言的想象才可能是真實的,於是《受戒》這一文字的產生,其全部用意似乎都在於圓滿作者的那一個夢。

汪曾祺在西南聯大讀書時曾受業於沈從文,他在創作上很受沈從文的影響。短篇**《受戒》與沈從文的《邊城》有點相似,都是有意識地表達一種生活態度與理想境界。《受戒》剛發表的時候,受到很多讚揚,也引起不小的爭議,因為其寫法確實與50-70年代人們所習慣的**寫法大相徑庭。

它不但沒有集中的故事情節,其敘述也好象是在不受拘地信馬由韁。表現在**文字中,就是敘述者的插入成分特別多,如果按照傳統**"情節"集中的原則,很可能會被認為是跑題。

例如,**的題目是《受戒》,但"受戒"的場面一直到**即將結尾時才出現,而且是通過小英子的眼睛側寫的,作者並不將它當成情節的中心或者樞紐。它只是一個「夢」,一個作者精心策劃的「夢」,一個讀者百聽不厭的「夢」。

夢裡,沒有剝削,沒有壓迫,沒有黑暗的社會制度。那夢裡只有最純真的少女,最簡單的生活和最美好的愛情。

它就是一篇文章,一篇極負有人性美的文章——《受戒》。

2樓:1123郎

文革結束後,中斷**創作多年的汪曾祺重新提筆寫**,這一階段他的**基本上以早年間在故鄉高郵的生活為創作素材。汪曾祺少年時為躲戰火隨父、祖在鄉間小廟住過半年多,當時有一戶趙姓人家住在廟的附近。經過40多年的人生積累,年過六旬的他回憶起當時的那段生活經歷,感到像小英子那樣的農村女孩的感情是健康、美好、富有詩意的,於是產生了創作衝動,決定要把那種美好的情感和生活樣態寫出來。

1.作者簡介

汪曾祺(1920-1997),江蘇高郵人。畢業於西南聯大中國文學系。2023年後歷任北京市文聯、中國民間文藝研究會幹部,《北京文藝》、《說說唱唱》、《民間文學》編輯,北京京劇院編劇。

北京市劇協理事。2023年開始發表作品。2023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

著有短篇**集《邂逅集》、《羊舍的夜晚》、《汪曾祺短篇**選》、《晚飯花集》,戲劇劇本《沙家浜》、《大劈棺》,臺灣版作品集《茱萸集》、《寂寞與溫暖》,文論集《晚翠文談》,散文集《蒲橋集》、《塔上隨筆》等,《汪曾祺文集》(5卷),《汪曾祺全集》(8卷)。

2.主題思想

正如作者在**結尾所言「寫四十三年前的一個夢」, 《受戒》營造了一個充滿自由空氣宛若夢境的「桃花源」,通過描寫生活在其中的一對小兒女之間天真無邪的朦朧愛情,讚頌了塵世間的人情美和人性美,揭示了追求個性解放的主題。

庵趙莊,以趙姓人家多和莊內有座「荸薺庵」而得名。**通過小和尚明海與村姑小英子純真的初戀故事,把「一花一世界,三藐三菩提」的佛門淨地「荸薺庵」與生氣盎然的世俗生活聯絡在一起,讓人間的煙火瀰漫在寺宇內外。作品並沒有著力於描述宗教對人性的異化過程或結果,而是以幽默的語言風格展示了宗教環境中世俗化的一面:

和尚們諸多的人生嚮往與普通人並無二致,「荸薺庵」裡沒有神祕玄的氣氛,也沒有枯寂虔誠的膜拜,更沒有道貌岸然的清規戒律。庵內的和尚學會一點做法事的基本功就可以混口飯吃,可以攢錢,可以娶妻,可以鬥紙牌、搓麻將、吃水煙。而且和尚們吃肉也不避人,過年時還會在大殿上殺豬。

在這裡,無所謂清規,甚至連這兩個字都無人提起。不獨是荸薺庵如此,城裡的所謂佛門淨地善因寺,也與世俗紅塵沒有不可逾越的鴻溝,而是充滿了人間的情趣和生機,比如善因寺住持自己有一個十九歲的老婆;雖然和尚們吃齋時如果發出聲音會被監寺懲戒,但其實他並不是真打人,只是做個樣子。總之,在這個舊社會的江南水鄉,當和尚不過是謀一個「管飯」的地方,在人們心目中與種地、畫畫、彈棉花等行當並無實質區別,都是平等自由的謀生職業。

作者在這樣的背景下,描述了一個溫情濃郁的人性世界。佛教中超然出世的生活原則,在作品所營造的特定氛圍中,化作了敘述者對宗教人生的善意的嘲諷和戲謔,而積極入世的生活理想,則與作者所提倡的市民意識緊密相聯,突出了民間文化中樂觀向上的精神底蘊。正是在這種世界中,明海與小英子的愛情才變得順理成章,沒有受到任何外界的阻力。

作品表現他們的愛情時,既沒有寫如火如荼的情感衝突,也沒有寫悱惻纏綿的愛情糾葛,而是讓人物植根於平凡的生活沃土,明海和小英子一起勞動一起嬉戲,自然而然地產生了朦朧的愛情。這種清新純潔的愛情,呈現出人性中健康、美好、天真的一面。

3.作品影響

4.作品評價

作家李銳:新時期文學的文體自覺是從《受戒》開始的,《受戒》在某種意義上說是中國當代文學的先鋒**……是當代漢語的一次語言的自覺,一次文體的 自覺。汪曾祺先生用漢語完美、生動地表達了 豐富深刻的文學命題,他告訴大家,我們不一 定非要托爾斯泰化,不一定非得變成卡夫卡。

汪曾祺《受戒》的賞析

3樓:匿名使用者

汪曾的《受戒》賞析,汪曾祺《受戒》的賞析

汪曾祺借自己的理想為人們未經壓抑自由生長的天性作了一個絕美的比喻。受戒 中蘆葦的清香輕襯的那塊忘俗的天地,幽靜寺廟中小和尚明子青澀拘謹少年的影子,農家女小英子水鄉里養出來的率性天真,以及一段純美得驚世駭俗的初戀故事,讓人心甘情願地深入深陷於那個 出世 的幻境,多捱一刻也好。受戒 是鄉土自然清新得不容...

求西遊記的寫作背景,西遊記的寫作背景是什麼?急求!!!!!

西遊記的寫作背景主要就是反應當時社會不公平,晦暗的一面,四個主人公各代表了不同的階層和各自不同的利益訴求 西遊記的寫作背景是什麼?急求!西遊記 的寫作背景 吳承恩寫西遊記的寫作背景?寫作背景 唐太宗時玄奘到印度研究佛法,歷時十七年,取回佛經六百多部,達到 信,達,雅 之境.西行 為表層象徵 更重要 ...

魯迅的創作背景是什麼,魯迅簡介及寫作背景

北京理工大學出版社 魯迅出生的年月正處於清朝統治即將瓦解的時期,此時中國正醞釀著新舊時代的交替。在魯迅童年時代,保姆長媽媽給他講了許多稀奇怪異的故事,這對魯迅的影響很深遠。轉眼間到了少年,由於長輩的教誨,魯迅就已經博覽群書了。這對後來的創作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在魯迅12歲時,他的家庭有了變故。小魯迅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