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的創作背景是什麼,魯迅簡介及寫作背景

時間 2021-09-14 01:38:31

1樓:北京理工大學出版社

魯迅出生的年月正處於清朝統治即將瓦解的時期,此時中國正醞釀著新舊時代的交替。在魯迅童年時代,保姆長媽媽給他講了許多稀奇怪異的故事,這對魯迅的影響很深遠。轉眼間到了少年,由於長輩的教誨,魯迅就已經博覽群書了。

這對後來的創作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在魯迅12歲時,他的家庭有了變故。小魯迅由此更深刻地認識了這個社會。

後來,小魯迅就擔起了家庭重擔,也就是這段經歷使魯迅萌發了當醫生的想法。後來他果然在青年時代去日本仙台醫學院學習了。學成歸來後看到麻木的失去尊嚴的同胞感到很悲痛,他立刻意識到醫治同胞的精神比醫治身體更加重要,於是他選擇了文學作為**。

他先是辦《新生》雜誌,後陸續寫了許多篇**有關生物進化論的等。後來在錢玄同的引導下加入了《新青年》。

2023年5月,魯迅發表了控訴吃人社會的白話短篇**《狂人日記》,隨後陸續發表許多篇。**和雜感,如《孔乙已》、《藥》等。

2023年《阿q正傳》在《晨報》〈副刊〉上開始**。自從「五四」以後,魯迅先後在8所學校兼課,時間長達6年之久,其中就有女師大。後來為了反擊帝國主義和國民黨的殘暴行徑,魯迅翻譯出版了《毀滅》和《鐵流》。

2023年6月9日,中國巨星隕落了,一時間全國上下都沉浸在一片悲痛之中。

《阿q正傳》中阿q是個貧苦農民,在侮辱和**中,養成了十分怯懦的習性,卻又表現出一種荒唐的「精神勝利法」。

魯迅是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他是勇士,他是青年的導師和益友。

2樓:

主要看是什麼作品的吧,每一部作品的背景都不一樣啊,作家寫作很多時候都是靈感或者觸景生情又或者社會現象激發出來的情緒激盪,可以說寫每一部作品的動機跟背景都不大相同。而且像魯迅一生寫了那麼多作品,寫作時間那麼多年的作家,每一段時期的作品都是不同的背景的。我可以舉例給你說明一下。

例如《吶喊》、《狂人日記》,寫作背景如下:

魯迅是我國現代最偉大的文學家、革命家和思想家。早年在日本仙台醫學專科學校學習。

一天,在上課時,教室裡放映的**裡一個被說成是**偵探的中國人,即將被手持鋼刀的日本士兵砍頭示眾,而許多站在周圍**的中國人,雖然和日本人一樣身強體壯,但個個無動於衷,臉上是麻木的神情。這時身邊一名日本學生說:「看這些中國人麻木的樣子,就知道中國一定會滅亡!

」魯迅聽到這話忽地站起來向那說話的日本人投去兩道威嚴不屈的目光,昂首挺胸地走出了教室。他的心裡像大海一樣洶湧澎湃。一個被五花大綁的中國人,一群麻木不仁的看客一一在腦海閃過,魯迅想到如果中國人的思想不覺悟,即使治好了他們的病,也只是做毫無意義的示眾材料和看客。

現在中國最需要的是改變人們的精神面貌。他終於下定決心,棄醫從文,用筆寫文喚醒中國老百姓。從此,魯迅把文學作為自己的目標,用手中的筆做**,寫出了《吶喊》、《狂人日記》等許多作品,向黑暗的舊社會發起了挑戰,喚醒了數以萬記的中華兒女,起來同反動派進行英勇鬥爭。

直到生命的最後一刻,他仍夜以繼日地寫作。

至於其他的,都在不同的情況下寫出的,又例如《臘葉》:

2023年魯迅結束了長達七年之久的留日生涯,回到故鄉。2023年5月,魯迅北上,開始了在北京長達十四個春秋的生活。2023年10月,魯迅開始為北京女子高等師範大學的學生講授《中國**史》,許廣平成了他的學生。

每到魯迅來上課,許廣平總是擠到第一排中間的座位上,入神地聽魯迅講課。2023年3月,許廣平給魯迅投寄了第一封信,信中以「小鬼」之稱,探問魯迅「孤寂生活,其味如何」。隨後,兩人了書信往還。

隨著瞭解的深入,兩人互生好感,互遞情絲,萌生愛意。此時的信中,魯迅則稱許廣平為「兄」「大人」「閣下」,而許廣平則自稱「愚兄」並稱魯迅為「嫩弟」。儘管與魯迅相差十八歲,魯迅也有著包辦婚姻強加給他的「禮物」,而許廣平全然置之不顧,寫了《風子是我的愛……》,來讚美這段純真的愛情!

而魯迅也寫下《臘葉》,「是為愛我者的想要儲存我而作的。」

等等許多~

3樓:遺忘記憶

魯迅於2023年出生在浙江紹興一個官僚地主的家庭裡,但在他13歲那年,他的原來在京城做官的祖父因故入獄,此後他的父親又長期患病,終至死亡,家境便迅速敗落下來。家庭的變故對少年魯迅產生了深刻的影響。他是家庭的長子,上有孤弱的母親,下有幼弱的弟妹,他不得不同母親一起承擔起生活的重擔。

天真活潑的童年生活結束了,他過早地體驗到了人生的艱難和世情的冷暖。他經常拿著醫生為父親開的藥方到藥店去取藥,拿著東西到當鋪去變賣。在過去家境好的時候,周圍人是用一種羨慕的眼光看待他這個小「公子哥兒」的,話語裡包含著親切,眼光裡流露著溫存。

但現在他家窮了下來,周圍人的態度就都變了:話語是涼涼的,眼光是冷冷的,臉上帶著鄙夷的神情。周圍人這種態度的變化,在魯迅心靈中留下的印象太深刻了,對他心靈的打擊也太大了,這使他感到在當時的中國,人與人之間缺少真誠的同情和愛心。

人們是用「勢利眼」看人待物的:對有錢有勢的人是一種態度,對無錢無勢的人又是另一種態度。多年之後,魯迅還非常沉痛地說:

「有誰從小康人家而墜入困頓的麼,我以為在這途路中,大概可以看見世人的真面目。」(《〈[吶喊〉自序》)

家庭的變故和變故後的人生體驗,也使魯迅從少年時候起就親近下層人民。他的外祖母家住在農村,這使他有機會接觸和了解農民的生活。特別是在他祖父入獄的前後,他不得不到農村的親戚家避難,長時期住在農村。

在那裡,他與農村的孩子們成了朋友,與他們一起玩耍,一起划船,一起看戲,有時也一起到他們家的地裡「偷」豆子煮了吃。在他們之間,沒有相互的歧視和仇視,而是相互關心,相互友愛。魯迅一生都把他與農村小朋友這種樸素自然、真誠單純的關係當作人與人之間最美好的關係而懷念著,描寫著。

在當時,一般的讀書人走的是三條道路:一條是讀書做官的道路。通過科舉考試,可以升官,可以發財,個人身價百倍,家庭也隨之受到世人的羨慕。

這被認為是讀書人的「正路」。當不上官的還可以去當某一個官僚的「幕僚」,為這個官僚出謀劃策,奔走效力,接受這個官僚的饋贈。藉著這個官僚的權勢,自己也有了權勢。

這是當時讀書人常走的第二條道路。假若前兩條道路都走不通,還可以去經商,雖然這被當時的官僚所不齒,但到底可以發家致富,不致落到被侮辱、被損害的社會底層。魯迅走的則是為當時人最看不起的另一條道路:

進「洋學堂」。這在當時的中國,是被一般人視為「把靈魂賣給洋鬼子」的下

4樓:free一衝飛天

是魯迅2023年從北京回故鄉的見聞,但它深刻地概括了2023年前三十年內,特別是辛亥革命後十年間中國農村經濟凋敝、農民生活日益貧困的歷史,反映了那個時代的社會風貌。2023年12月,魯迅從北京回到故鄉紹興,與同族十多戶人家共同賣掉新臺門故宅,帶著母親、三弟及家屬來到北京。這次回到鄉間,幼年的夥伴、農民章閏水特地從海邊農村進城來探望魯迅。

章閏水年紀剛過三十,已是滿臉皺紋,形容憔悴,講述了「農村做人總是難,一點東西拿出去總是要捐三四回」的悲慘處境,引起了魯迅深切的同情。後來,魯迅將這次回鄉的經歷,藝術地再現於**之中,並以章閏水為原型,塑造了閏土這個深刻雋永的人物形象。

5樓:tina變美日記

魯迅所處的時代背景是我國近代史上的 面臨民族存亡危機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2023年,魯迅出生。他所處的年代發生了 甲午戰爭、戊戌變法、八國聯軍侵華等歷史大事件。

6樓:妍曦超奈斯

可以體現出魯迅先生的關愛他人,無私奉獻的精神品質

7樓:希欣

i don't know and i don't know.

魯迅簡介及寫作背景

8樓:匿名使用者

2023年出生;2023年去世

魯迅主要作品的寫作背景及深層含義

9樓:暮夏淺眠

一、《阿q正傳》

寫於2023年12月至2023年2月之間,最初分章刊登於北京《晨報副刊》。《阿q正傳》第一章發表於2023年12月4日《晨報副刊》的「開心話」欄,開頭諷刺考證家的那些近似滑稽的寫法。

但魯迅「實不以滑稽或哀憐為目的」,並希望寫出「一個現代的我們國人的魂靈來」。第二章起移載「新文藝」欄,直至2023年2月12日登畢,以後收入**集《吶喊》。

《阿q正傳》寫出辛亥革命並未給農村帶來真正的改革,並透過農村中貧苦僱農阿q的藝術形象,影射出人性的劣根性,如卑怯、精神勝利法、善於投機、誇大狂與自尊癖等。

二、《狂人日記》

首發於2023年5月15日4卷5號《新青年》月刊。(按2023年5月陳衡哲白話**《一日》發表在《留美學生季報》上)

魯迅透過一個「狂人」的日記,揭露中國傳統社會裡的家族制度和禮教的毒害,指出中國歷史每頁都寫著「仁義道德」,但字縫裡卻都寫著「吃人」兩個字。最後,日記說:「沒有吃過人的孩子,或者還有?

」因而喊出「救救孩子」的口號。

三、《孔乙己》

《孔乙己》是魯迅**集《吶喊》中的一篇**,也是該篇**的主人公。這篇**是魯迅在五四運動前繼《狂人日記》之後寫的第二篇白話**。這篇**描寫孔乙己作為一個沒有考上秀才的讀書人,缺乏實際技能,只會諸如「『茴』下面的『回』字有幾種寫法」這樣的迂腐「知識」。

他喪失了做人的尊嚴,淪落為小酒館裡人們嘲笑的物件,後來因為偷書而被打斷了腿。根據**的內容,因為他姓孔,別人便從描紅紙《上大人》上的「上大人孔乙己」這半懂不懂的話裡,替他取下一個綽號,叫作「孔乙己」。

**暴露了當時的一些社會問題──科舉制度製造了大量只懂鑽故紙堆,沒有實際營生技能的讀書人。**塑造了孔乙己這樣一個可笑又可悲的底層人物形象,揭露了人與人之間的冷漠無情。

四、《朝花夕拾》

《朝花夕拾》創作從2023年2月開始,到11月結束。後又在2023年7月11日寫了《後記》。《朝花夕拾》最初以《舊事重提》為總題,陸續發表於《莽原》半月刊。

2023年7月,魯迅在廣州重新加以編訂,並添寫《小引》和《後記》,2023年9月結集時改名為《朝花夕拾》。

《朝花夕拾》一共收入了十篇作品。其中包括:對貓的厭惡和仇恨的《狗·貓·鼠》;懷念長媽媽的《阿長與《山海經》;批判封建孝道的刻板虛偽的《二十四孝圖》;表現封建家長制陰影的《五猖會》;描繪迷信傳說中的勾魂使者《無常》;寫童年之事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

揭露庸醫娛人的《父親的病》;描寫一個心術不正,令人憎惡的衍太太形象的《瑣記》;最使魯迅感激的日本老師《藤野先生》;潦倒一生的同鄉好友《範愛農》。《朝花夕拾》將往事的回憶與現實的生活緊密地結合起來,充分顯示了作者關注人生、關注社會改革的巨大熱情。

五、《在酒樓上》

《在酒樓上》是魯迅《彷徨》中的一篇**,被魯迅胞弟周作人認為是魯迅寫得最好的**之一,是「最富魯迅氣氛的**」。這篇****了辛亥革命後,曾經參與革命的知識分子的命運。

有人認為,魯迅在呂緯甫這個人物身上注入了自己的影子,並藉此思考自己的命運及選擇。在這個意義上,《彷徨》中另一篇《孤獨者》是此篇的姊妹篇,而魯迅實際的選擇是與他在這兩篇**中假想的兩條路都不相同的另一條路。

魯迅作品社戲的創作背景,魯迅社戲 背景

壽龍昊 他早年初離家時,在給親人的信中說 行人於斜日將墮之時,暝色逼人,四顧滿目非故鄉之人,細聆滿耳皆異鄉之語,一念及家鄉萬里,老親弱弟必時時相語,謂今當至某處矣,此時真覺柔腸欲斷,涕不可仰。集外集拾遺補編 戛劍生雜記 故鄉的山水之美,深深植根於魯迅的心田,在人生道路上遇到風波,自然想起過去,憶及故...

魯迅的簡介,魯迅的資料簡介

魯迅生平 魯迅 1881 1936 浙江紹興人。中國現代偉大的文學家 思想家和革命家。魯迅原名周樹人,字樟壽,號豫才 魯迅 是其投身五四五四運動後使用的一個筆名,因為影響日甚,所以人們習慣稱之為魯迅。魯迅,1882年9月25日出生於紹興都昌坊口一個封建士大夫家庭,7歲啟蒙,12歲就讀於三味書屋,勤學...

魯迅的簡介,魯迅的資料簡介

甘明雨 魯迅的 作品數量不多,意義卻十分重大。魯迅把目光集中到社會最底層,描寫這些底層人民的日常生活狀況和精神狀況。這是與魯迅的創作目的分不開的。魯迅說 我的取材,多采自病態社會的不幸的人們中,意思是在揭出病苦,引起療救的注意。南腔北調集 我怎麼做起 來 這種表現人生 改良人生的創作目的,使他描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