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我叫雷鋒
中國古代曆法演變大致又可以分為五個時期,
一. 古歷時期:漢武帝太初元年以前所採用的歷法;
二. 中法時期:從漢太初元年以後,到清代初期改歷為止。這期間制訂曆法者有七十餘家,均 有成文載於二十四史的《歷志》或《律曆志》中。
三. 中西合法時期:從清代期蘇會傳教士湯若望上呈《新法曆書》到辛亥革命為止;
四. 公曆時期:辛亥革命之後,於2023年孫中山先生宣佈採用格里高歷(即公曆,又稱陽 歷)
五. 陰陽曆結合期 :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在採用公曆的同時,考慮到人們生產、生活的實際需要,還頒發中國傳統的農曆。
曆法,簡單說就是根據天象變化的自然規律,計量較長的時間間隔,判斷氣候的變化,預示季節來臨的法則。中國古代天文學史,在一定意義上來說,就是一部曆法改革史。 縱觀中國古代曆法,所包含的內容十分豐富,大致說來包括推算朔望、二十四節氣、安臵閏月以及日月食和行星位臵的計算等。
2樓:w別y雲j間
演變過程:
古六歷顓頊歷 - 秦朝、西漢(? - 公元前104年)
太初曆(三統曆) - 西漢、新朝、東漢(公元前104年 - 84年)
四分曆 - 東漢(85年 - 220年)、曹魏(220年 - 236年)、東吳(222年)、蜀漢(221年 - 263年)
乾象曆 - 東吳(223年 - 280年)
景初歷 - 曹魏、西晉、東晉、劉宋(237年 - 444年)、北魏(398年 - 451年)
元嘉歷 - 劉宋、南齊、南樑(445年 - 509年)
大明曆 - 南樑、南陳(510年 - 589年)
三紀曆 - 後秦(384年 - 517年)
玄始歷 - 北涼(412年 - 439年)、北魏(452年 - 522年)
正光歷 - 北魏(523年 - 534年)、東魏(535年 - 539年)、西魏(535年 - 556年)、北周(556年 - 565年)
興和歷 - 東魏(540年 - 550年)
天保歷 - 北齊(551年 - 577年)
天和歷 - 北周(566年 - 578年)
大象歷 - 北周(579年 - 581年)、隋朝(581年 - 583年)
開皇曆 - 隋(584年 - 596年)
大業歷 - 隋(597年 - 618年)
皇極曆戊寅元歷 - 唐朝(619年 - 664年)
麟德歷 - 唐(665年 - 728年)
大衍曆 - 唐(729年 - 761年)
五紀曆 - 唐(762年 - 783年)
正元歷 - 唐(784年 - 806年)
觀象歷 - 唐(807年 - 821年)
宣明歷 - 唐(822年 - 892年)
崇玄歷 - 唐(893年 - 907年)、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908年 - 955年)
九執歷符天曆
調元歷 - 後晉(939年 - 943年?)、遼朝(961年? - 993年)
大明曆 - 遼(994年 - 2023年)
欽天曆 - 後周(956年 - 960年)、北宋(960年 - 963年)
應天曆 - 北宋(963年 - 981年)
幹元歷 - 北宋(981年 - 2023年)
儀天曆 - 北宋(2023年 - 2023年)
崇天曆 - 北宋(2023年 - 2023年;2023年 - 2023年)
明天曆 - 北宋(2023年 - 2023年)
奉元歷 - 北宋(2023年 - 2023年)
觀天曆 - 北宋(2023年 - 2023年)
佔天曆 - 北宋(2023年 - 2023年)
紀元歷 - 北宋、南宋(2023年 - 2023年)
統元歷 - 南宋(2023年 - 2023年)
幹道歷 - 南宋(2023年 - 2023年)
淳熙歷 - 南宋(2023年 - 2023年)
會元歷 - 南宋(2023年 - 2023年)
統天曆 - 南宋(2023年 - 2023年)
開禧歷 - 南宋(2023年 - 2023年)
淳祐歷 - 南宋(2023年)
會天曆 - 南宋(2023年 - 2023年)
成天曆 - 南宋(2023年 - 2023年)
大明曆 - 金朝(2023年 - 2023年)
重修大明曆 - 金、元朝(2023年 - 2023年)
授時歷(大統歷) - 元、明朝(2023年 - 2023年)
時憲曆 - 清朝(2023年 - 2023年)
天曆 - 太平天國 (1852-1864)
中華**歷 - 中華**(1912-)
3樓:p豬大俠
《太初曆》由西漢落下閎[hóng]創制,是中國第一部有完整文字記載的歷法,規定以正月為歲首,把二十四節氣編入曆法,是中國曆法史上的第一次大改革。
《大明曆》又稱《甲子元歷》,南北朝祖沖之創制,改進閏法、首次引入了「歲差」的概念,從而使得曆法更加精確,是中國曆法史上的第二次大改革。
《戊寅元歷》由博仁鈞和崔善為創制,是我國歷史上第一部頒行全國的歷法,廢除平朔,改為定朔、廢除閏周,是中國曆法史上的第三次大改革。
《授時歷》由元代許衡、郭守敬、王恂創制,用近世截元法代替了上元積年法,並推算出了365日為一年,是中國歷史上使用時間最長的一部曆法,是中國曆法史上的第四次大改革。
《時憲曆》由明代徐光啟創制,廢除自西漢以來的「平氣」二十四節氣推演算法,正式採用以太陽在黃道上位置為標準的「定氣」,是中國曆法史上的第五次大改革。
4樓:匿名使用者
在中國十代曆法中,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被稱為「十天干」;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叫作「十二地支」。兩者按固定的順序互相配合,組成了天干地支相配的紀年漢,簡稱「干支紀法」,標誌著中國曆法的產生。
《伏羲考》中論證指出,說伏羲、盤古均為葫蘆的擬人化。伏羲氏本名最大可能是「匏析氏」,就是「匏析成瓢」的意思。在陶器發明之前,尋找合適的專用取水用具是先民們急於解決的大問題。
先民可能會嘗試著用各種瓜皮取水,在一代又一代的嘗試過程中,逐漸認識到葫蘆最適合用做取水用具,又中國古代天文與曆法逐漸形成制瓢技術。制瓢技術解決了先民喝水的大問題,是一項足以與石器和火的發明相提並論的技術進步。伏羲氏其實是葫蘆時代的象徵。
中國古代的歷法
朝代歷名
編者使用年份
西漢太初曆/三統曆
鄧平前104年-84年
東漢四分曆
編訢85年-205年
乾象曆劉洪
206年-236年
魏景初歷
楊偉237年-442年
劉宋元嘉歷
何承天443年-462年
大明曆祖沖之
463年-520年
後魏正光歷
李業興521年-539年
興和歷李業興
540年-549年
北齊天保歷
宋景業550年-565年
後周天和歷
甄鸞556年-578年
大象歷馮顯
579年-583年
隋開皇曆
張賓584年-607年
大業歷張胄玄
608年-618年
唐戊寅歷
傅仁鈞619年-665年
麟德歷李淳風
666年-728年
大衍曆一行
728年-761年
五紀曆郭獻之
762年-784年
貞元歷徐承嗣
785年-821年
宣明歷徐昂
822年-892年
崇玄歷邊岡
893年-955年
五代欽天曆
王樸956年-959年
北宋應天曆
王處訥960年-980年
乾元歷吳昭素
981年-2023年
儀天曆史序
2023年-2023年
崇天曆宋行古
2023年-2023年
明天曆周琮
2023年-2023年
奉元歷衛樸
2023年-2023年
觀天曆皇后卿
2023年-2023年
佔天曆姚舜輔
2023年-2023年
紀元歷姚舜輔
2023年-2023年
金大明曆
楊級2023年-2023年
重修大明曆
趙知徵2023年-2023年
南宋統元歷
陳德一2023年-2023年
乾道歷劉孝榮
2023年-2023年
淳熙歷劉孝榮
2023年-2023年
會元歷劉孝榮
2023年-2023年
統天曆楊忠輔
2023年-2023年
開禧歷包翰元
2023年-2023年
淳佑歷李德卿
2023年-2023年
會天曆譚玉
2023年-2023年
成天曆陳鼎
2023年-2023年
皇極曆劉焯
605年-617年
乙未歷耶律履
2023年-
中國古代天文曆法的演變
5樓:匿名使用者
成書年代不晚於春秋時代(公元前8世紀至公元前5世紀)的《夏小正》是已知的第一部
,《太初曆》是中國有完整資料的第一部傳世曆法,東漢末年劉洪(公元158-167年)制訂的《乾象曆》,首次將迴歸年的尾數降至1/4以下,成為365.2462日;他第一次將月球執行有快、慢變化引入曆法,成為第一部載有定朔演算法的歷法,這部曆法還給出了黃道和白道的交角數值為六度左右,並且由此推斷,只有月球距黃、白道交點在十五度以內時,才有可能發生日食,這實際上提出了「食限」的概念。之後還有祖沖之的《大明曆》,唐代的《大衍曆》和《宣明歷》,南宋楊忠輔的《統天曆》,元代郭守敬、王恂等人制訂的《授時歷》等。
6樓:匿名使用者
中國是世界上天文學發達最早的國家之一。由於生產和生活的需要,人們從遠古時期開始就已經對天文現象進行觀察,經過世代連續不斷的努力,積累了越來越多的天文學知識,並逐漸形成了內容豐富且具有獨特風格的天文學體系。中國古代天文學在許多領域曾長期在世界上處於領先的地位,在世界天文學史和中華民族文化史上,都寫下了光輝的篇章。
中國古代天文學的最主要組成部分是曆法,換一句話說,曆法是中國古代天文學的核心。中國古代曆法不單純是關於歷日制度的安排,它還包括對太陽、月亮和土、木、火、金、水五大行星的運動及位置的計算;恆星位置的測算;每日午中日影長度和晝夜時間長短的推算;日月交食的預報等等廣泛的課題。從某種意義上講,中國古代曆法的編算相當於近現代編算天文年曆的工作。
為此,我國古代天文學家了一系列的觀測與研究活動:譬如對曆法諸課題的共同起算點——曆元的選定,對一個又一個天文學概念的闡述,對種種天文常數的測算、各種天文數表的編制,對具體推算方法、天體測量方法和數學方法的抉擇和改進等等。這些就構成了中國古代曆法的基本框架和主要內容。
中國古代思想演變具體過程,中國古代文字演變過程
中國古代思想主線 春秋戰國 百家爭鳴 西漢 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西晉 由儒學衍生出玄學,佛教開始大規模傳播宋元 朱熹理學成為官學 明朝 王陽明心學成為官學 分支 兩漢 古今文之爭 本質為士大夫和地主貴族之爭 兩晉 玄學的三次演變 皇權和門閥士族之爭 諜譜學的興起 士族與庶族之爭,一直延續到唐朝 南北朝...
中國古代曆法,中國最早的歷法
中國古代時陰陽合曆,陰曆即農曆,陽曆即24節氣。天文曆法現在也很重要,農桑作物就是依照這個來的。古代中國最優秀的歷法是什麼 郭守敬的 授時歷 元朝統一中國以前,中國所用的歷法是 大明曆 這部使用了七百多年的歷法誤差很大。元朝皇帝忽必烈決定修改曆法,派大科學家郭守敬主持這項工作。郭守敬認為 曆法要精確...
中國古代教育的發展演變過程是什麼
1.春秋時期 孔子興辦私學,有教無類 突破了官府對文化教育的壟斷,擴大了教育物件的範圍。2.西漢武帝時期 推行儒學教育,在長安興辦太學,還令天下郡國設立學校,初步建立起地方教育系統。3.隋唐時期 科舉制度的完備推動了教育事業的發展,從 到地方,建立了一整套學校體制。4.宋代 學校制度更為完備,在 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