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沌初開,乾坤始奠的意思

時間 2021-08-30 10:01:27

1樓:坑卷

混沌:指世界開闢前元氣未分、模糊一團的狀態。漢代班固在《白虎通·天地》說:

「混沌相連,視之不見,聽之不聞,然後剖判。」《易緯·乾鑿度》中說:「夫有形生於無形,乾坤安從生?

故曰有太易、有太初、有太始、有太素也。太易者未見氣也。太初者氣之始也。

太始者形之始也。太素者質之始也。氣形質具而未離,故曰渾淪。

渾淪者言萬物相渾成而未相離。」

初:左邊是代表衣服,右邊是刀,組合到一起是表示用刀剪裁衣服是製衣服的起始。所以初的本意是起始、開端的意思。

開:兩邊是兩扇門,中間一橫是門閂,下面是一雙手,表示兩手開啟門閂之意。本義為開門。張者,施弓弦也。門之開如弓之張。門之閉如弓之弛。啟,張,把關閉的東西開啟。

句釋:元氣未分、模糊一團的世界剛剛開啟的時候,這句話是混沌初開之意。

引申一:首句即言開蒙。類比於人,學習會使人從混沌走向清明。

混沌初開即為開蒙之意。《幼學瓊林》第一句,就暗隱開蒙之意。第一部分為天文,告訴了我們最初的學習,或是最為本質的學習是法天道的。

即天人合一之學,因為傳統文化的核心即在此。故《幼學瓊林》從天文開始,從混沌初開起,即告訴人們,一個人的真正能從混沌走向清明的學問是天人之學。

例證:老子說了一句話,也有效法之意。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這句話,我沒有加上標點,是因為這句話有幾種版本的句讀之法。大家說,應該怎麼加?

通常的版本是這樣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但是我們根據《幼學瓊林》的第一句:「乾坤始奠。」的理解,就應對此句有不一樣的理解。

乾:八卦之一,代表天。達於上者謂之乾。

凡上達者莫若氣,天為積氣,故乾為天。解釋一個詞,天空。天是氣構成的,離地越遠越稀薄,接近為空,所以就叫天空。

乾是陽的代表。

坤:八卦之一,代表地。與天相對。代表女。

始:為開始。

奠:定。《廣韻》中說:

「堂練切,音電。定也。」《尚書》中說:

「奠高山大川。」揚雄《太玄》中也說:「無地奠位。

」《說文解字》中說:「奠,置祭也。」在此不符。

句釋:乾坤孕育,從而確定了天地位置。正如《序卦傳》中說:

「有天地,然後萬物生焉。」有天地,然後有萬物;有萬物,然後有男女;有男女,然後有夫婦;有夫婦,然後有父子;有父子然後有君臣;有君臣,然後有上下;有上下,然後禮儀有所錯。」有天地,然後萬物生焉。

天氣下行,地氣上升,天地交媾,而後生萬物。

天地是並行,就好比男女。就好比家庭中的父母。人法地沒有問題,人去效法地的厚德載物,做一個寬容的人。

地法天,稍稍思考一下,就會有點小問題。天地並行,男女平等,父母同尊,為什麼地要去效法天?女要去效法男,母為何要去效法父呢?

天法道,也可以理解。道生一,一生二,二即為陰陽,陰陽生天地。道是天地祖炁,就好比孫子去效法爺爺,當然效法沒有問題,但是如果不知變化,是否為泥古不化?

道法自然,最難理解。道是老子所認為的宇宙最高力量,道怎麼還要去效法自然?故這句話,是否有問題?

是否是句讀有問題?我見過很多版本的《道德經》,其中有一種句讀就非常合理。傳統文化把天人之道放在了核心位置。

老子也不例外,《道德經》其實就在講天人合一。只是我們沒有看明白而已。那麼,我見過的是什麼樣呢?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古漢語中有承前省和蒙後省兩種。此句即為承前省,我把省略的主語加上,大家一下子就明白了。

人法地,地;人法天,天;人法道,道;法自然。人法地,地;人去效法地的厚德載物,做一個寬容的人。人法天,天。

人去效法天的自強不息,就會具有天的品德。法道,道。人效法道,就會具有道的品德和特點。

法自然。而這一切的效法要自然而言,不要加入主觀意念。所以,幼學瓊林第一句,混沌初開,乾坤始奠。

就告訴我們,我們的學習,不單單是知識上的學習,更要去效法自然,到達天人合一之境。自然即天道,地道,即天地執行的規律。

其實,混沌初開,乾坤始奠,這句話暗合了很多內容。

這才是真正的啟蒙,不是我們所認知的,認識幾個字,會背幾句詩,就為開蒙啊。如果說混沌是整體,乾坤則為區域性,先說混沌,再說乾坤,此即從整體到區域性。這是傳統文化中的比較核心思維之一。

在人的生活中,處處可見。比如,蓋房子,是先蓋整個,再按窗門。比如,在工作中,先要從整個公司的全部出發,然後才能估計個人利益。

反之,則不能長久。比如,即使個人失敗了,但是整體成功了,個人也是成功的。這種思維貫穿了中國幾千年,如果能善用此思維,則容易成功,如果不善用,則易失敗。

滿意請採納

什麼是文學啊

2樓:叫那個不知道

文學是以語言文字為工具,比較形象化地反映客觀現實、表現作家心靈世界的藝術,包括詩歌、散文、**、劇本、寓言、童話等體裁,是文學的重要表現形式,以不同的形式即體裁,表現內心情感,再現一定時期和一定地域的社會生活。作為學科門類理解的文學,包括中國語言文學、外國語言文學及新聞傳播學。

文學是屬於人文學科的學科分類之一,與哲學、宗教、法律、政治並駕於社會建築上層。它起源於人類的思維活動。最先出現的是口頭文學,一般是與**聯結為可以演唱的抒情詩歌。

最早形成書面文學的有中國的《詩經》、

印度的《羅摩衍那》和古希臘的《伊利昂紀》等。中國先秦時期將以文字寫成的作品都統稱為文學,魏晉以後才逐漸將文學作品單獨列出。歐洲傳統文學理論分類法將文學分為詩、散文、戲劇三大類。

現代通常將文學分為詩歌、**、散文、戲劇四大類別。

文學是語言文字的藝術,是社會文化的一種重要表現形式,是對美的體現。文學作品是作家用獨特的語言藝術表現其獨特的心靈世界的作品,離開了這樣兩個極具個性特點的獨特性就沒有真正的文學作品。一個傑出的文學家就是一個民族心靈世界的英雄。

文學代表一個民族的藝術和智慧。文學,是一種將語言文字用於表達社會生活和心理活動的學科,屬社會意識形態範疇。

擴充套件資料

(一)社會意識形態之一,古今中外都曾把一切用文字書寫的書籍文獻統稱為文學。現代專指用語言文字塑造形象以反映社會生活、表達思想感情的藝術,故又稱「語言藝術」。中國魏晉南北朝時期,曾將文學分為韻文和散文兩大類,現代通常分為詩歌、散文、**、戲劇、影視文學等體裁。

在各種體裁中又有多種樣式。

(二)孔門四科之一, 《論語·先進》:「文學,子游、子夏。」

邢炳疏:「若文章博學,則有子游、子夏二人也。」亦指教貴族子弟的學科。《宋書·雷次宗傳》:「上留心藝術,使丹陽尹何尚之立玄學,太子率更令何承天立史學,司徒參軍謝元立文學。」

(三)指辭章修養,元結《大唐中興頌序》:「非老於文學,其誰宜為?」

(四)官,漢代置於州郡及王國,或稱「文學掾」,或稱「文學史」,為後世教官所由來。漢武帝為選拔人才特設「賢良文學」科目,由各郡舉薦人才上京考試,被舉薦者便叫「賢良文學」。「賢良」是指品德端正、道德高尚的人;「文學」則指精通儒家經典的人。

魏晉以後有「文學從事」之名。唐代於州縣置「博士」,德宗時改稱「文學」,太子及諸王以下亦置「文學」。明清廢。

(五)文學是藝術的一個門類,屬社會意識形態。中國在先秦時,含文學與博學二義。現代專指以語言塑造形象反映社會生活,並作用於社會生活的一種藝術形式。

中國一般分其為詩歌、散文、**、戲劇文學等四類。

(六)文學具有全人類性、社會性、民族性、人民性、階級性和真實性等。文學的發展是受文學內部和外部各種因素影響的複雜過程。一般說,文學隨著社會生活的發展而發展。

文學的社會作用主要有三個方面: 一是認識作用,二是教育作用,三是美感作用。三種作用同時發生,構成了文學的社會功能。

(七)文學,意識的產物,生活的反映,文學是客觀的東西到了人的頭腦中後,人重新組織編出用文字表達出來的東西。(八)文學不管在中國還是在外國都存在著,但是外國文學與中國文學有不同之處。例如:

外國的**分類和中國的有所不同。

(九)文藝復興之後,世界對文學的定義逐步演變成:文學即一種以文字語言為載體的藝術。因為其載體為語言文字,所以區別於**、美術等藝術形式。

3樓:刁義相琴

文學就是用文字去藝術地表達生活現實。

並不是搞文學就得讀中文系,真正中文系畢業的文學巨匠很少。

如果你興趣還在,堅持下去,也許能成一二。

4樓:匿名使用者

通過語言文字,表現人性與美的藝術體系,為現階段的批判與經典文學的釋義。還有些文學集中體現了生活實用、地方特色、宗教政治與邏輯理性的主題等等。

5樓:騰宇令金

所謂文學就是以語言為手段塑造形象來反映社會生活、表達作者思想感情的一種藝術。

6樓:裴青葉健

文學的精神性價值:

文學除了擁有外在的、實用的、功利的價值以外,更為重要的是它還擁有內在的、看似無用的、超越功利的的價值,既精神性價值。

關於精神,可以有諸多不同的定義。我們一般是在這樣的意義上界定精神這一概念的:它是人內在的一種意向性存在,是人的理性與感性諸多心理因素的有機統一,是人不斷超越自我、完善自我的一種心理活動過程。

因而,精神的價值不同於物質的價值,它是內在的、本體的、不斷超越自身的。文學藝術的創造活動是文學藝術家的精神活動,文學作品屬於人類的精神產品,文學藝術的餓接受鑑賞也屬於人們的精神領域的活動,所以,文學藝術的精神性價值應當是其自身最為內在的、基本的價值所在。

正如早期的德國現象學美學家moriz

geiger指出的,「在藝術作品中,存在著一些構成其價值的確定的特性」,那就是藝術的精神性價值的特性,即它並不以為了實現某種目的的服務的手段,那麼他就無法理解藝術。這些價值是作為存在於作品之中,作為被包含在藝術作品之中的特性而被人們體驗的。」

藝術,在履行自己的種種「服務」職責時,反而已經忘記了什麼是它自己,而我們在擁有過多「藝術作品」時卻失落了「藝術的精神」。

藝術,並不僅僅是工具,甚至也並不總是「作品」。藝術在本質上一種生存方式,生活態度,生活的內涵,是生命賴以支撐的精神。

7樓:邵迎荷衛吉

文學,是一種將語言文字用於表達社會生活和心理活動的學科。其屬於社會意識形態之藝術的範疇。

文學是語言文字的藝術(文學是由語言文字組構而成的,開拓無言之境),是社會文化的一種重要表現形式,以不同的形式(稱作體裁)表現和再現一定時期、一定地域的社會生活。

1、按載體分為:口頭文學、書面文學、網路文學三大類;

2、按作者所在的時代分為:古代文學,近代文學,現代文學和當代文學。他們的範圍都是隨著讀者而不斷遷移的;

3、按產生地域分為:歐美文學,中國文學,日本文學,拉美文學等。

4、按讀者分為:

a、按受眾身份/年齡有兒童文學,**文學等;

b、按讀者群體及內容分為嚴肅文學和通俗文學或大眾文學、民間文學、少數民族文學、宗教文學等。

5、按內容分為:史傳文學、紀實文學、奇幻文學、報道文學等。

6、按表達體裁分為:**、散文、詩歌、報告文學、劇本、民間傳說、寓言、筆記**、野史、童話、對聯和笑話等;其他如史傳、哲理、賦、駢文、小品文、文學批評、電影、有文字劇情架構的電腦遊戲(含遊戲主機)等

7、按創作理念分為:浪漫主義文學、現實主義文學等

聽說文學有分四類對嗎?

(一〕散文

(二〕**

(三〕詩歌

(四〕戲劇

這是文體的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