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和而不同解釋, 君子和而不同 是什麼意思

時間 2021-08-30 10:04:07

1樓:匿名使用者

「以和為貴」是中國文化的根本特徵和基本價值取向。「君子和而不同」正是對「和」這一理念的具體闡發。「和而不同」追求內在的和諧統一,而不是表象上的相同和一致。

今天,「和而不同」是人類共同生存的基本條件和基本法則。

筆者以為,在孔子的思想體系中,有兩個觀點極具現實價值:一個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另一個就是「君子和而不同」。前者已被《世界人類責任宣言》確定為全球治理的「**規則」;後者對於我們構建和諧社會和多元世界具有重要的啟示意義。

在人與人、人與自然的關係上,中國傳統文化歷來主張平衡和諧,「以和為貴」是中國文化的根本特徵和基本價值取向。「君子和而不同」正是對「和」這一理念的具體闡發。

這句話出自《論語·子路第十三》。原話是:「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何晏《論語集解》對這句話的解釋是:「君子心和然其所見各異,故曰不同;小人所嗜好者同,然各爭利,故曰不和。」就是說,君子內心所見略同,但其外在表現未必都一樣,比如都為天下謀,有些人出仕做官,有些人則教書育人,這種「不同」可以致「和」;小人雖然嗜好相同,但因為各爭私利,必然互起衝突,這種「同」反而導致了「不和」。

其實,「和」與「同」的概念,最早不是孔子提出來的。《國語》和《左傳》中都有史伯與晏子議論「和」「同」的記載,比如史伯在《國語·鄭語》中說:「以他平他謂之和。

」這裡的「他」有「不同」的意思,在不同中尋找相同相近的事物或道理,也就是尋求「和」的過程。史伯和晏子從哲學和自然規律上來講「和」與「同」,孔子則將其引申到社會領域,用以闡釋做人的道理,視為區別「君子」與「小人」的特徵之一,可見孔子對「和」的重視。

宋儒注重義利之辯,認為義、利水火不容,即所謂「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在何晏註解的基礎上,宋儒更明確地以義利觀來解釋「和而不同」,認為君子的「和」是「義」的結果,小人的「同」是「利」的驅使。這種解釋思路一直延續到清末,比如劉寶楠《論語正義》所說的「和因義起,同由利生」,與宋儒一脈相承。

孔子的本意是否如此,或者說,孔子是否認同後人的解釋,不得而知。筆者以為,對「君子和而不同」的理解,在當今時代似應超越「義」「利」的道德範疇,而上升到思想方法和處事哲學的高度加以闡釋。

從哲學意義上講,「和」是和諧,是統一,「同」是相同,是一致;「和」是抽象的,內在的;「同」是具體的,外在的。「和而不同」,就是追求內在的和諧統一,而不是表象上的相同和一致。

這裡,「君子和而不同」似乎可以區分為兩種情況:

就自身而言,高明的人總是與別人相協調,但並不盲目地重複或附和別人,因協調而不重複故能達成和諧;不高明的人,見到旁人的成功就一窩蜂隨大流地摹仿別人,反而引起惡性競爭,最終導致不和諧。這裡可以舉一個例子:美國開發西部的早期,曾一度形成了淘金熱,各地的人們紛紛奔赴西部淘金。

而一個叫史密斯的人,也想借此發財,但他不是直接像別人那樣去淘金,而是去向淘金的人賣水。結果,許多淘金者空手而歸,史密斯卻大發一筆,從此成了富翁。他順應了淘金的潮流,這是「和」;但他沒有重複別人,這是「不同」,合起來就是「和而不同」,所以他比別人高明,發財是對高明的應有報償。

對他人而言,高明的人總是追求和諧,為此而包容差異,在豐富多彩中達成和諧;不高明的人,總是強求一致,因容不得差異而往往造成矛盾衝突。比如,一個樂隊,想要演奏出和諧美妙的**,需要使用十幾種乃至幾十種不同的樂器,各奏其樂,各發其聲,從而匯成巨集大動聽的交響樂。反之,如果樂隊中都使用同一種樂器,其單調乏味是可想而知的。

再比如,用亂石砌牆、碎石鋪路,一塊塊亂石奇形怪狀,一塊塊碎石各不相同,但牆一旦砌成,風格和諧統一,路一旦鋪就,猶如一體天成。又比如,生物分雌雄,動物分公母,人類分男女,倘若世界上只有同一個性別,無法交媾,也就無法造就新的生命。我們的世界本來就是,也應當是一個「和而不同」的多樣性的世界。

黑格爾似乎也認識到了這個道理。他把「同一」區分為兩種:一種是「抽象的同一」———「排斥一切差別的同一」;另一種是「具體的同一」——— 「包含差別於自身的同一」。

他認為這是在哲學上區別好壞的關鍵,並且說:「如果思維活動只不過是一種抽象的同一,那麼我們就不能不宣稱此類思維是最無益最無聊的。」筆者以為,黑格爾這裡所說的「包含差別於自身的同一」,用中國哲學的概念表達,也就近似於「和而不同」。

在經濟全球化的今天,「和而不同」這一兩千多年前的古老觀念仍然具有強大的生命活力,仍然可以成為現代社會發展的一項準則和一個目標。「和而不同」,是世界多元文化共同繁榮發展的必由之路;反之,「同而不和」就必然導致紛爭乃至戰爭。現在,人類擁有的核**可以在瞬息之間毀滅地球和人類自身。

如果只強求「同」而不謀求「和」,矛盾衝突激化而導致核大戰,那結果只能是共同毀滅,所以說,「和而不同」是人類共同生存的基本條件和基本法則。

這樣看來,「和因義起,同由利生」的傳統解釋就顯出了某種侷限性。實際上,「和」可以因「義」而起,也可以因「利」而起,即便不講「義」而僅言「利」,也應當求「和」,因為不「和」不僅不「義」,也不「利」。反過來說,言「利」未必生「同」,如果不是僅僅圖一時之利、區區之利,而謀「長遠之利 」、「巨集大之利」,就必須走「和而不同」之路。

這也說明,「義」與「利」不一定是對立的關係,還是可以形成統一的。當然,由「義」而生「和」,同因「利」 而致「和」,還是有所區別的,前者是自覺的、主動的,後者是消極的、被動的。

那麼,怎樣才能達成「和」的局面呢?實際上,孔子已為我們指明瞭答案———「不同」,也就是不強求一致,不重複別人。只有在大目標不衝突的前提下,承認差異,包容差異,乃至尊重差異,才能化解矛盾,共存共榮。

只要願意共存共榮,就必然要磨合。磨合就是通過接觸、交流、對話來建立共識,以達到「和」的目的。事實上,各國各民族不同的文明一直處於時斷時續、時好時壞的磨合之中。

磨合得好,才能比較順利地從經濟全球化過渡到文化上的多元一體,經過不斷的磨合,最終進入「天下大同」的境界。這裡的「大同」,是內在的和諧統一,而不是外在的相同一致,實質上就是「和而不同」的理想境界。

可見,「和而不同」所表現出來的文化寬容與文化共享的情懷,不僅具有倫理價值,還具有思想方法、工作方法和處世哲學的意義。

黨的十六大和十六屆三中、四中全會提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並把提高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能力作為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的重要內容,這反映了我們黨對執政規律、執政能力、執政方略、執政方式的新認識,也體現了我們黨對中國優良傳統文化的繼承和發揚。

所謂「和諧社會」,應該是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社會;應該是各盡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諧相處的社會;從某種角度看,也應該是「和而不同」的社會。

費孝通老先生在80壽辰聚會上,曾經意味深長地講了一句16字箴言:「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這是對「君子和而不同」的極好的闡釋。

2樓:匿名使用者

這句話出於《論語》。孔子說:「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在說和為貴的時候,我們曾說過,「和實生物,同則不繼」,宇宙萬物的存在都是「和」,不是「同」。由此,引申出我們處事的一個根本態度或原則,也應該求「和」而不求「同」。晏嬰舉君臣關係為例,說明了和與同這樣兩種不同的態度。

他說,唯唯諾諾,不說不同意見,君以為可臣亦曰可,君以為否臣亦曰否,這是同。「君所謂可,而有否焉,臣獻其否,以成其可;君所謂否,而有可焉,臣獻其可,以去其否。」向國君提出不同意見,糾正其錯誤,彌補其不足,以達到正確的結論,這是和。

他認為應該採取和的態度,而不可採同的態度。這就是和而不同。後來孔子明確提出: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進一步把這兩種態度概括為「和而不同」與「同而不和」,並且把它看作區分君子與小人的重要標準,這一原則也就成為人們處理一切事務應遵守的基本原則。

在日常生活中,所謂和而不同,就是對上不盲目附和,能如晏嬰所說的那樣提出不同意見,使決策更完善;對下能容納和聽取不同意見,與持不同意見的人和睦相處,相互切磋。所謂同而不和,則是對上迎合附和,不表示不同意見;對下搞一言堂,自己的意見只能贊成,不能反對,排斥不同意見和有不同意見的人。顯然,同而不和不可能導致真正的和諧,只有和而不同才是正確的致和之道。

能不能作到這一點,是衡量一個人道德修養高低的一個重要標準。

和而不同也是滲透在中國文化傳統中的重要文化精神。中國文化幾千年的發展過程,正是各種不同文化思潮不斷交流、不斷互相吸取、融合的過程。先秦百家爭鳴,各家互相爭鳴,互相吸取,極大地豐富了中國思想。

佛教傳入中國以後的發展情況更深刻地地反映了這一點。佛教傳入中國後,經過數百年的發展,逐步走上了中國化的道路,產生了 中國化的佛教禪宗。同時,儒學也在吸取佛、道兩家思想的基礎上發展到新的階段,產生了宋代的道學。

經過儒、道、佛三家的互相吸取、融合,終於形成了儒、道、佛三家互補共存,和而不同,共同構成中國文化的總體體系的格局。

3樓:匿名使用者

意見不同,但彼此都能吸納對方合理的意見

"君子和而不同"是什麼意思

4樓:孫老闆

君子在人際交往抄中能夠與他人保bai持一種和諧友du善的關係,但在對具體問

zhi題的看法上卻不必苟同於對方。dao

【出處】《論語·子路》——戰國·孔子

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譯文】孔子說:「君子在人際交往中能夠與他人保持一種和諧友善的關係,但在對具體問題的看法上卻不必苟同於對方。小人習慣於在對問題的看法上迎合別人的心理、附和別人的言論,但在內心深處卻並不抱有一種和諧友善的態度。

擴充套件資料1、《論語·子路》創作背景

2、《論語·子路》作者介紹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人,祖籍宋國慄邑(今河南夏邑),中國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

「君子和而不同」是什麼意思,君子和而不同,周而不比什麼意思

我記得這句話出自 論語 子路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按教科書解釋這裡的 和 是指差別的對立事物之間的和諧統一,同 指不包括差別的二者絕對的同一。那麼這讓我們想到 貌和神離 這個成語。君子,貌離神和 小人,貌和神離。舉個淺顯的現例項子,拿公司開會來說,君子各抒己見,貌似分歧,實則都朝解決問題的方...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什麼意思

文庫精選 內容來自使用者 dayigaotaotao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是儒家的思想,語出 論語 子路 意思是 君子用自己的意見去糾正別人錯誤的意見,一切恰到好處,卻不盲目附和 小人總是盲目附和,不肯表達自己的意見。雖然也曾看到了這句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是什麼意思

文庫精選 內容來自使用者 dayigaotaotao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是儒家的思想,語出 論語 子路 意思是 君子用自己的意見去糾正別人錯誤的意見,一切恰到好處,卻不盲目附和 小人總是盲目附和,不肯表達自己的意見。雖然也曾看到了這句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