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聖諦和十二因緣法 是佛在哪本經裡說的

時間 2021-08-30 11:05:06

1樓:匿名使用者

《長阿含經》 、《中阿含經》、《雜阿含經》、《增一阿含經》都有講到

2樓:因緣法

四聖諦,在《長阿含經》、《中阿含經》、《增一阿含經》、以及《雜阿含經》等原始經典中,都講到四聖諦。十二因緣,在《長阿含經》卷十《大緣方便經》、《佛說長壽滅罪護諸童子陀羅尼經》中都講了十二因緣。

四聖諦和十二因緣,是佛教的基礎理論。

苦、集、滅、道四者為四諦。能如實正覺此四種道理而登聖位,成等正覺,故又稱為四聖諦。人生世界,一切皆苦,純苦無樂,而眾生無知,反取苦為樂;歸納其類,分為八苦,即生、老、病、死、求不得、愛別離、怨憎會、五陰熾盛等,這就叫著苦諦。

因為眾生自尋煩惱,以採集苦因而成苦果,誤以為樂,這就叫做集諦。如欲滅去苦因苦果,達到離苦得樂,這就叫做滅諦。因此必須要以求證道果,昇華人生而得達究竟的法門;這就叫做道諦。

  十二因緣:  一無明:明即智慧光明,無明即是貪慾、慎恨、愚痴等產生的煩惱,也是種種蠢動心理的迷惑之源;  二行:

即是前生所造的善惡諸業,也就是前世身心的行為;  三識:即是由過去世的業力,感受果報之初起妄念而託母胎,投生為今生的神識;  四名色:即是投生於母腹後形成胎兒的身心狀態;  五、六入:

即是在胎中長成的眼、耳、鼻、舌、身、意等六種感覺器官---六根;  六觸:即是出母胎後,自己的六根與外界的色、聲、香、味、觸、法等相對接觸的六法;  七受:即是由接觸外境自己所感知的苦樂心境;  八愛:

即是厭苦喜樂而生貪愛財、色、名、食、睡等五欲的心理活動;  九取:即是因欲愛旺盛而對於貪染諸境而起取著心;  十有:即是由於今生造作了有漏之因,將要導致感受未來世的生死之果;  十一生:

即是因了今生造作的業種,所感受來生的色、受、想、行、識的五蘊聚合之身;  十二老死:來生既有了五蘊假合之身的出生,必將衰老而至死亡。

佛教中的四聖諦,八正道,十二因緣是什麼

3樓:匿名使用者

四諦: 苦集滅道

八正道: 正見 正思惟 正語 正業 正命 正精進 正念 正定

十二因緣: 無明 行 識 名色 六入 觸 受 愛 取 有 生 老死

「五蘊 六根 六塵 十八界 十二因緣 四諦」是什麼意思

五蘊五蘊分別是色蘊 受蘊 想蘊 行蘊 識蘊五種。在五蘊中,除了第一個色蘊是屬物質性的事物現象之外,其餘四蘊都屬五蘊裡的精神現象。五蘊理論。五蘊實際上是佛教關於人體和其身心現象都是由哪些要素構成的理論。五蘊的 蘊 是梵文的音譯,意義是積聚或者和合。佛教認為世間一切有情都是由五蘊和合而成,一人的生命個體...

十四和四十九,的公因數有,十二和四十九的公因數有

14和49,分解14 2 7 1 14,49 7 7 1 49 所以公因數是7和1.十二和四十九的公因數有 12 2x2x3 49 7x7 所以它們的公因數是1 十四四十四五十六的公因數有什麼 是在問14 44 56的公因數嗎,如果是,答案應該是1和2 三個數14最小,14的公因數有1 2 7 14...

四聖法界裡的佛菩薩和一真法界裡的佛菩薩有什麼不一樣?是藏通別圓哪教的?相當於華嚴哪個位次

ionic豪 樓主 您好 三界六道中,並不是說佛菩薩在四聖法界而不在六道中,也不是說有更高層次的佛菩薩住在一真法界。金剛經說的好 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無為法即是真如所顯的無為性,也就是一真法界,亦名涅盤界,亦名如來藏,亦名第一義諦,亦名法身 詳見不增不減經 因此,佛 菩薩 阿羅漢 辟支佛都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