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篆起源於什麼時候,小篆是什麼時候開始使用的?

時間 2021-09-06 02:27:43

1樓:匿名使用者

小篆又稱秦篆,是秦統一後經過丞相李斯整理的一種通行書體。秦統一前由 於長期地域割據,「言語異聲,文字異形」,書寫形式很不一致,一字多形現象十分嚴重。如「羊」就有二十多種寫法,給發展經濟和文化交流帶來極大不便。

故在統一貨幣、車軌和度量衡制度的同時,又著力推行「書同行」政策。《說文解字·敘》記「丞相李斯乃奏同之,罷其不與秦文合者。斯作《蒼天頡篇》,車府令趙高作《愛歷篇》,太史令胡毋作《博學篇》,皆取史籀大篆,或頗省改,所謂小篆者也。

」可見小篆系由籀文大篆沿革演變而成。李斯在籀文的基礎上刪繁就簡,廢除異體,而創秦篆,統一了全國的文字。這種書體更趨簡化,線條園勻,字呈豎勢。

是我國漢字的一大進步,也是漢字發展史上一次重要的里程碑。為後來楷、隸、行、草諸書的變革開闢了廣闊的道路。小篆有的是鑄造在鐵器上,有的刻在石碣、石碑上,從目前所見的實料看,秦篆一般鑄造刻在鐵器及度量衡器、符印、貨幣、詔板上。

字有大有小,章法自然,結字端莊,分行布白工整,為小篆的精華和代表。其傳世代表作有《秦山刻石》殘部,僅存10字。另有《泰山》、《琅琊臺》二石真跡拓片存世,《會稽》、《嶧山》後人摹刻本傳世,據傳上述刻石皆為李斯所書。

2樓:匿名使用者

小篆是在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前221年),推行「書同文,車同軌」,統一度量衡的政策,由宰相李斯負責,在秦國原來使用的大篆籀文的基礎上,進行簡化,取消其他六國的異體字,創制的統一文字漢字書寫形式。一直在中國流行到西漢末年(約公元8年),才逐漸被隸書所取代。但由於其字型優美,始終被書法家所青睞。

又因為其筆畫複雜,形式奇古,而且可以隨意新增曲折,印章刻制上,尤其是需要防偽的官方印章,一直採用篆書,直到封建王朝覆滅,近代新防偽技術出現。

小篆是什麼時候開始使用的?

3樓:匿名使用者

戰國時期,小篆的雛形就基本形成了,在秦國比較流傳。後來,636f707962616964757a686964616f31333332623864秦統一六國,開始推廣小篆。

沒有一個固定的時間概念來界定小篆何時形成,是一個比較漸進的過程吧。

小篆即秦篆,是秦始皇統一六國(前221年)後,向全國頒佈的官定文字。當時,丞相李斯奏請統一文字,一方面廢除六國雜用的古文和區域性的繁字,一方面以秦國通用的籀文(傳為周宣王太史籀所作,屬大篆)為基礎,加以簡化改革.

小篆 「篆」本是小篆、大篆的合稱,因為習慣上把籀文稱為大篆,故後人常把「篆文」專指小篆。小篆又稱秦篆,是由大篆省略改變而來的一種字型,產生於戰國後期的秦國,通行於秦代和西漢前期。戰國時代,列國割據,各國文字沒有統一,字型相當複雜,於是秦始皇便以秦國的文字篆體,施行「書同文」來統一天下的文字,廢除六國文字中各種和秦國文字不同的形體,並將秦國固有的篆文形體進行省略刪改,同時吸收民間文字中一些簡體、俗字型,加以規範,就成一種新的字型—小篆。

中國文字發展到小篆階段,逐漸開始定型〈輪廓、筆劃、結構定型〉,象形意味消弱,使文字更加符號化,減少了書寫和人讀方面的混淆和困難,這也是我國歷史上第一次運用行政手段大規模地規範文字的產物。秦王朝使用經過整理的小篆統一全國文字,不但基本上消滅了各地文字異行的現象,也使古文字型異眾多的情況有了很大的改變,在中國文字發展史上有著重要的角色。 除了小篆,包含甲骨文、金文,被統稱為中國字的古文字;古文字學的發展,對於促進中國古代歷史、哲學、經濟、法律、文化、科學技術的研究,都具有相當重要的影響。

4樓:完美假知己

小篆是在秦始bai

皇統一中國後(du前221年),推行zhi「書同文,車

dao同軌」,統一度量衡的政

內策,由丞相李斯容負責,在秦國原來使用的大篆籀文的基礎上,進行簡化,取消其他的六國文字,創制了統一文字的漢字書寫形式。一直在中國流行到西漢末年(約公元8年),才逐漸被隸書所取代。但由於其字型優美,始終被書法家所青睞。

又因為其筆畫複雜,形式奇古,而且可以隨意新增曲折,印章刻制上,尤其是需要防偽的官方印章,一直採用篆書,直到封建王朝覆滅,近代新防偽技術出現。

春秋戰國時期,諸侯割據,各國的漢字出現了簡繁不一、一字多形的情況。秦始皇滅六國後,下令以秦國的「小篆」作標準,統一全國文字。篆體,又稱為「篆書」,是小篆、大篆的合稱,因為習慣上把籀文稱為大篆,故後人常把「篆文」專指小篆。

中國文字發展到小篆階段,逐漸開始定型(輪廓、筆劃、結構定型),象形意味消弱,使文字更加符號化,減少了書寫和認讀方面的混淆和困難,這也是我國歷史上第一次運用行政手段大規模地規範文字的產物。秦王朝使用經過整理的小篆統一全國文字,不但基本上消滅了各地文字異行的現象,也使古文字型異眾多的情況有了很大的改變,在中國文字發展史上有著重要的角色。

5樓:匿名使用者

隸書的起源——秦隸

秦始皇在「書同文」的過程中,命令李斯創立小篆後,也採納了程專邈整理的隸書。漢屬朝的許慎在《說文解字》記錄了這段歷史:「……秦燒經書,滌盪舊典,大發吏卒,興役戍,官獄職務繁,初為隸書,以趨約易」。

由於作為官方文字的小篆書寫速度較慢,而隸書化圓轉為方折,提高了書寫效率。郭沫若用「秦始皇改革文字的更大功績,是在採用了隸書」來評價其重要性(《奴隸制時代·古代文字之辯正的發展》)

隸書基本是由篆書演化來的,主要將篆書圓轉的筆劃改為方折,書寫速度更快,在木簡上用漆寫字很難畫出圓轉的筆劃。

小篆和隸書分別是在什麼時候創造的

6樓:博悟齋

一般來說,小篆和隸書是在秦朝的時候創造的(也有說隸書是在戰國時期創造的)

小篆是在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前221年),推行「書同文,車同軌」,統一度量衡的政策,由丞相李斯負責,在秦國原來使用的大篆籀文的基礎上,進行簡化,取消其他的六國文字,創制了統一文字的漢字書寫形式。一直在中國流行到西漢末年(約公元8年),才逐漸被隸書所取代。

小篆的代表作品:《嶧山刻石》、《碣石頌》、《會稽刻石》

隸書也叫「隸字」、「古書」。是在篆書基礎上,為適應書寫便捷的需要產生的字型。就小篆加以簡化,又把小篆勻圓的線條變成平直方正的筆畫,便於書寫。

是在監獄裡創造出來的字型(相傳為秦末程邈在獄中所整理,去繁就簡,字形變圓為方,筆劃改曲為直。)。分「秦隸」(也叫「古隸」)和「漢隸」(也叫「今隸」),隸書的出現,是古代文字與書法的一大變革。

隸書是漢字中常見的一種莊重的字型,書寫效果略微寬扁,橫畫長而直畫短,講究「蠶頭燕尾」、「一波三折」。它起源於秦朝,在東漢時期達到頂峰,書法界有「漢隸唐楷」之稱。也有說法稱隸書起源於戰國時期。

隸書的代表作品:《張遷碑》、《曹全碑》(漢隸的代表作)

7樓:前芫

秦朝秦始皇統治後

的一個時期

大篆起源於什麼時候

8樓:匿名使用者

西周後期,漢字由甲骨文發展演變為大篆。

大篆,也稱籀(zhòu)文。是小篆前期文字,是小篆的基礎。大篆,一般認為是春秋戰國時流行於西土秦地的漢字,相傳這種字型為周宣王時太史籀所著,故而又稱為「籀文」。

大篆的形體結構比六國古文一般要規整和繁複,它上承西周春秋金文,下啟小篆,發展脈絡是清晰可辨的。大篆文字的代表字型是唐時出土的「石鼓文」。

9樓:

戰亂時,春秋戰國時期

篆書的起源

10樓:春素小皙化妝品

早在六千多年前,陶器上刻劃的符號和描繪物象的圖畫就具有文字的雛型,隨後在漫長的發展中,產生了象形(圖畫)文字。三千年前的殷商時代,在龜甲獸骨上刻劃的文字,"甲骨文",書法細勁挺直,筆畫無頓挫輕重。

商周時代,出現的鑄在鍾、鼎、貨幣、兵器等青銅器上的銘文 稱為金文或鐘鼎文,書法漸趨整齊,風格圓轉渾厚,字形變化豐富,參差不一。春秋戰國時代,刻在石簋、石鼓上的文字叫做石鼓文。筆劃雄強而凝重,結體略呈方形,風格典麗峻奇。

上述的甲骨、金文、石鼓文,秦代稱之為大篆。

擴充套件資料

周代時期,鑄刻在鐘鼎彝器上的銘文即金文又稱鐘鼎文廣泛流行。秦始皇大統後,統稱為小篆,也稱秦篆,所謂篆書,其實就是掾書,就是官書。是一種規範化的官方文書通用字型。

據文獻記載,秦以前漢字書體並無專門名稱,而小篆是由春秋戰國時代的秦國文字逐漸演變而成的。

由於是官書,小篆只適合於隆重的場合,如記功刻石、叔量詔版、兵虎符之類。標準篆書體的體式是排列整齊、行筆圓轉、線條勻淨而長,呈現出莊嚴美麗的風格,與甲骨文、金文相比,具有這樣一些基本特徵:字形修長、而且緊畫、向下引伸,構成上密下疏的視覺錯感,這與自上而下的章法佈局也有關係。

線條勻稱無論點畫長短,筆畫均呈粗細劃一的狀態。這種在力度、速度都很勻平的運筆,給人以純淨簡約的美感。加之字型結構的趨簡約固定的傾向,小篆書體的章法佈局更能形成縱橫成行的序性。

秦篆有圓筆方筆之別,圓筆以秦刻石為代表;方筆以秦詔版(秦量詔版)為代表,為秦篆之俗體。

11樓:匿名使用者

篆書起源於甲骨文等古代象形文字。

篆書是大篆、小篆的統稱。

大篆指甲骨文、金文、籀文(即大篆)、六國文字(齊楚燕韓趙魏等國文字),它們儲存著古代象形文字的明顯特點。

小篆也稱「秦篆」,是秦國的通用文字,大篆的簡化字型。"小篆",也稱 "秦篆"。篆書,就是掾書,就是官書。

是一種規範化的官方文書通用字型。秦以前漢字書體並無專門名稱,小篆是由春秋戰國時代的秦國文字逐漸演變而成的。

12樓:匿名使用者

篆書流變

周代時期,鑄刻在鐘鼎彝器上的銘文即金文又稱"鐘鼎文"廣泛流行。

秦始皇大統後,統稱為"小篆",也稱"秦篆",所謂篆書,其實就是掾書,就是官書。是一種規範化的官方文書通用字型。據文獻記載,秦以前漢字書體並無專門名稱,而小篆是由春秋戰國時代的秦國文字逐漸演變而成的。

由於是官書,小篆只適合於隆重的場合,如記功刻石、叔量詔版、兵虎符之類。標準篆書體的體式是排列整齊、行筆圓轉、線條勻淨而長,呈現出莊嚴美麗的風格,與甲骨文、金文相比,具有這樣一些基本特徵:字形修長、而且緊畫、向下引伸,構成上密下疏的視覺錯感,這與自上而下的章法佈局也有關係。

線條勻稱無論點畫長短,筆畫均呈粗細劃一的狀態。這種在力度、速度都很勻平的運筆,給人以純淨簡約的美感。加之字型結構的趨簡約固定的傾向,小篆書體的章法佈局更能形成縱橫成行的序性。

秦篆有圓筆方筆之別,圓筆以秦刻石為代表;方筆以秦詔版(秦量詔版)為代表,為秦篆之俗體。

京劇起源於啥時候,京劇起源於什麼時候?

乾隆帝60大壽時,各地戲班進京祝壽。徽班 漢劇慶壽後留京發展成 京劇。形成於明朝中期 其他的越劇和黃梅戲也不有名 京劇是十九世紀中期,融合了徽劇 和漢劇,並吸收了秦腔 崑曲 梆子 弋陽腔等藝術的優點,在北京形成的,所以叫京劇 京劇起源於哪 2016 宜昌 清朝乾隆五十五年起,四大徽班陸續進京,他們與...

詩起源於什么時候,詩起源於什麼時候

詩歌的起源,大抵是我國的上古先民在從事各種行為活動時的勞動號子。淮南子 道應訓 謂 惠王曰 善而不可行,何也?翟煎對曰 今夫舉大木者,前呼 邪許 後亦應之,此舉重勸力之歌也。並即興的將自己的感受以一種趣味的方式表達出來。在 毛詩 大序 中就曾言道 詩者,志之所之也,在心為志,發言為詩。情動於中而行於...

清明節起源於什麼時候,清明節起源於什麼時候呢

清明節起源 清明節起源於春秋戰國時代,是中國漢族的傳統節日之一,為中國二十四節氣之一,時間約在每年的陽曆4月5日前後。清明節後雨水增多,大地呈現春和景明之象。這一時節萬物 吐故納新 無論是大自然中的植被,還是與自然共處的人體,都在此時換去冬天的汙濁,迎來春天的氣息,實現由陰到陽的轉化。古有清明前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