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墨煬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論語·為政》。意思是說:光學習而不思考就會迷茫而無所得;光思考而不學習就會勞累而無所得。
關於學習.思考的名言
學無止境。—— 荀子
2.學者先要會疑。——程頤
3.學然後知不足。—— 禮記
4.活到老學到老。—— 諺語
5.學習永遠不晚。—— 高爾基
6.重複是學習之母。 —— 狄慈根
7.學而不厭,誨人不倦。—— 孔子
8.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 莊子
9.單學知識仍然是蠢人。—— 歌德
10.學貴得師,亦貴得友。—— 唐甄
11.師以質疑,友以析疑。—— 李惺
12.不知則問,不能則學。—— 董仲舒
13.學問難窮,幫親師取友。—— 湯斌
14.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 孔子
15.問學必有師,講習必有友。—— 陸佃
16.用心不雜,乃是入神要路。—— 袁牧
17.背得爛熟還不等於掌握知識。—— 蒙田
18.愛學出勤奮,勤奮出天才。—— 郭沫若
19.聰明出於勤奮,天才在於積累。— 華羅庚
20.學問是苦根上長出來的甜果。—— 李嘉圖
21.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孔子
22.勤學和知識是一對最美的情人。—— 佚名
23.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做舟。— 佚名
24.學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 —— 《增廣賢文》
25.刀要磨才鋒利,人要學才聰明。—— 越南諺語
26.聰明的人有長的耳朵和短的舌頭。—— 弗萊格
27.聞見廣則聰明闢,勝友之而學易成。—— 魏源
28.聰明的人有長的耳朵和短的舌頭。 —— 弗萊格
29.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學;學則須疑。—— 張載
30.黑髮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 顏真卿
31.學者觀書,每見每知新意則學進矣。 —— 張載
32.聰明的人有長的耳朵和短的舌頭。 —— 弗萊格
33.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 曹雪芹
34.學習是勞動,是充滿思想的勞動。 —— 烏申斯基
35.不向前不知道路遠,不學習不明白真理。—— 諺語
36.在學習中取得知識,在戰鬥中取得勇敢。—— 佚名
37.讀書是學習,摘抄是整理,寫作是創造。—— 吳晗
38.惜時、專心、苦讀是做學問的一個好方法。—— 蔡尚思
39.加緊學習,抓住中心,寧精勿雜,寧專勿多。—— ***
40.作者不一定能寫到老,但是他一定應該學到老。—— 佚名
41.遊手好閒的學習並不比學習遊手好閒好。 —— 約·貝勒斯
42.求學的三個條件是:多觀察、多吃苦、多研究。 —— 加菲勞
43.有教養的頭腦的第一個標誌就是善於提問。 —— 普列漢諾夫
44.要想一下子全知道,就意味著什麼也不會知道。—— 巴甫洛夫
45.學到很多東西的決竅,就是一下子不要學很多東西。—— 洛克
46.不奮苦而求速效,只落得少日浮誇,老來窘隘而已。—— 鄭板橋
47.我所學到的任何有價值的知識都是由自學中得來的。—— 達爾文
48.學問勤中得,螢窗萬卷書。三冬今足用,誰笑腹空虛?—— 佚名
49.發明千千萬,起點是一問。人力勝天工,只在每事問。—— 陶行知
50.學問學問,不懂就要問,為了弄清道理,就是捱打也值得。—— 孫中山
51.多詐的人藐視學問,愚魯的人羨慕學問,聰明的人運用學問。—— 培根
52.無所不能的人實在一無所能,無所不專的專家實在是一無所專。—— 鄒韜奮
53.好問的人,只做了五分種的愚人;恥於發問的人,終身為愚人。 —— 佚 名
54.學問是異常珍貴的東西,從任何源泉吸收都不可恥。 —— 阿卜·日·法拉茲
55.學貴精不貴博。……知得十件而都不到地,不如知得一件卻到地也。 —— 戴震
56.人天天都學到一點東西,而往往所學到的是發現昨日學到的是錯的。 —— b.v
57.當你還不能對自己說今天學到了什麼東西時,你就不要去睡覺。 —— 利希頓堡
58.我的努力求學沒有得到別的好處,只不過是愈來愈發覺自己的無知。 —— 笛卡兒
59.把學問過於用作裝飾是虛假;完全依學問上的規則而斷事是書生的怪癖。—— 培 根
60.應當隨時學習,學習一切;應該集中全力,以求知道得更多,知道一切。—— 高爾基
61.少而好學,如日出之陽;壯而好學,如日中之光;志而好學,如炳燭之光。—— 劉向
62.把學問過於用作裝飾是虛假;完全依學問上的規則而斷事是書生的怪癖。—— 培 根
63.勤學如春起之苗,不見其增日有所長。綴學如磨刀之石,不見其損日有所虧。—— 陶淵明
64.學習這件事不在於有沒有人教你,最重要的是在於你自己有沒有覺悟和恆心。—— 法布林
65.成功的科學家往往是興趣廣泛的人。他們的獨創精神可能來自他們的博學。—— 貝弗裡奇
66.教師的職務是『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學生的職務是『千學萬學,學做真人』。—— 陶行知
67.舉一而反三,聞一而知十,及學者用功之深,窮理之熟,然後能融會貫通,以至於此。—— 朱熹
68.做學問的功夫,是細嚼慢嚥的功夫。好比吃飯一樣,要嚼得爛,方好消化,才會對人體有益。—— 陶鑄
69.知識不是某種完備無缺、純淨無瑕、僵化不變的東西。它永遠在創新,永遠在前進。—— 普良尼施尼柯夫
70.重要的不是知識的數量,而是知識的質量,有些人知道很多很多,但卻不知道最有用的東西。—— 托爾斯泰
71.攀登科學文化的高峰,就要衝破不利條件限制,利用生活所提供的有利條件,並去創造新的條件。—— 高士其
72.學習外語並不難,學習外語就像交朋友一樣,朋友是越交越熟的,天天見面,朋友之間就親密無間了。—— 高士其
73.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靈秀,數學使人周密,自然哲學使人精邃,倫理學使人莊重,邏輯學使人善辯。—— 培根
74.天分高的人如果懶惰成性,亦即不自努力以發展他的才能,則其成就也不會很大,有時反會不如那天分比他低的人。——矛盾
75.好問,是好的。如果自己不想,只隨口問,即能得到正確答覆,也未必受到大益。所以學問二字,「問」放在「學」的下面。——謝覺哉
76.學和行本來是有聯絡著的,學了必須要想,想通了就要行,要在行的當中才能看出自己是否真正學到了手。否則讀書雖多,只是成為一座死書庫。—— 謝覺哉,
77.古來一切有成就的人,都很嚴肅地對待自己的生命,當他活著一天,總要儘量多勞動,多工作,多學習,不肯虛度年華,不讓時間白白地浪費掉。—— 鄧拓
78.為學讀書,須是耐心,細意去理會,切不可粗心。為數重物,包裹在裡面,無緣得見。
必是今日去一重,又見得一重。明日又去一重,又見得一重。去盡皮,方見肉。
去盡肉,方見骨。去盡骨,方見髓。—— 朱 熹
79.學習要抓住基本知識:即不好高騖遠,而忽略基本的東西。
喜馬拉雅山是世界著名的高山,因為它是建立在喜馬拉雅山之上,盤基廣大高原之上的一個高峰;假如把喜馬拉雅山建立在河海平原上,八千公尺的高峰是難以存在的,猶如無源之水易於枯竭的。—— 徐特立
思考的詩句
橫看成嶺側成峰
遠近高低各不同
2樓:匿名使用者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古詩文默寫。⑴《<論語>十則》中闡述學習與思考辯證關係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樓:影
⑴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⑵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
⑶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
⑷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
⑸示例:
①問渠哪得清如?為有源頭活水來(朱熹)
②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陸游)
③不畏浮雲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王安石)④神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劉禹錫)⑤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蘇軾)
⑥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王之渙)
⑦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陸游)
孔子認為的學習和思考有什麼關係?
4樓: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在《論語》裡,「思」字共見24次,有思念、思想、思考諸義;「行」字共見72次,有走、做、用、行為、實踐等義。這裡要講的思和行,取思考和實踐之義。
先講學習與思考的關係。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為政》第十五章)(孔子說:
只讀書而不去思考,就會被矇騙,只思考而不讀書就危險了。)「罔」有矇蔽、欺騙的意思;「殆」有危險、疑惑、大概等義,下半句解作「危險」或「疑惑難決」都可講通。書是人寫的,寫書的人,思想和學養不同,生活閱歷不同。
寫出的書,內容各種各樣,有的正確,有的不完全正確,有的完全不正確;或者在一定的條件下是正確的,條件變了,就不一定正確了。這因為任何人的認識,都有一定的限度,再大的人物也是那樣,沒有任何一本書是所謂萬古不變、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絕對真理。孔子又曾說:
子曰:攻乎異端,斯害也已。(《為政》第十六章)(孔子說:
去攻讀邪說,那就有害了。)「攻」指攻讀、鑽研;「異端」指極端的有害的學說。也有人把「攻」解釋為「攻擊」,「已」是停止、完畢的意思,把這句話譯為:
「攻擊那些邪說,它們的害處就沒有了。」這句話從正反兩個方面都可以講通,中心思想是讀書不要為有害的思想所害。所以讀書,要動腦筋思考:
它說的對不對,或者哪些對哪些不對,或者在當時對現在還對不對?(這裡有問號)這樣去思考、比較、研究一番,不把錯誤的或者已經不適合現實的書本知識都信以為真,不會變成盲從和迷信。孟子把孔子的這一思想概括為一句通俗的話:
「盡信書則不如無書。」(《孟子盡心下》)孟子還說過「心之官則思」(《孟子告子上》),人的大腦這個器官就是思考用的,不能唯書本是從,搞本本主義。「本本主義」就是教條主義。
我們中國,吃老教條主義、新教條主義的虧太多了。漢儒、宋儒都提出「天不變,道亦不變」,把孔、孟言論中已經落後於時代的那部分,奉作萬古不變的教條,強迫人民奉行,延緩了中國社會的發展。明代的中國,曾是世界先進的經濟大國,當西歐已經實行民主政治和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明清兩代統治者大力強化封建君主**、政治制度和封建土地制度,壓抑工商業和科學創造,使中國落後了二百年。
20世紀二三十年代,中**內的教條主義者搞了好幾次「左」傾教條主義,結果白區黨組織損失百分之九十以上,蘇區則丟了根據地。40年代延安整風運動的一個重點就是反對教條主義。但是,「本本主義」並沒有消失,從書本上搬來列寧主義的「不斷革命」論和「防資本主義復辟的危險性」,又從斯大林的《社會主義經濟建設問題》搬來「計劃經濟」、「重工業論」、「集體農莊制」,最後錯誤地發動了「無產階級*****」。
歷史的教訓不能忘記,要引以為戒。學習一定要思考,通過比較、鑑別和在實踐中的檢驗,來獲得正確的認識。
孔子的話上半句是「學而不思則罔」,下半句又說明了問題的另一面:「思而不學則殆。」只是思考,不去學習也是不行的,或者使你遇事疑豫難決,或者會使你錯誤行事。他又說:
子曰: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衛靈公》第三十一章)(孔子說,我曾經整天不吃飯,整夜不睡覺,去思考,沒有益處,不如去學習。
)孔子說的這種情況,是確實普遍存在的一個問題,你從早到晚,不吃飯,不睡覺,在那裡冥思苦想,哪怕想它八天八夜,恐怕求索到腦袋疼了,也想不出個所以然來。為什麼呢?(這裡有問號)因為思考所運用的是儲存在大腦中的知識資訊,把它們進行羅列、歸納、分析、推理,大腦中缺少關於某個問題的知識資訊,如何能思考清楚問題呢?
(這裡有問號)知識資訊從**來?(這裡有問號)直接的**是個人的經歷和見聞,即親自考察和調查研究,但個人的閱歷和個人活動範圍畢竟是有限的,間接的**便是讀書學習,因為書本上記載著前人和當代其他人已經獲得的知識資訊,以及他們所做的總結,即他們對事物本質及其發展規律的認識。所謂「秀才不出門,便知天下事」,即縱觀古今,放眼五洲,從中吸取人類已有的經驗和理論,知識豐富才能解決問題。
這就是我們常說的:知識就是力量,學習使人聰明能幹。不讀書學習,自以為頭腦聰明,他爹媽給他個好腦袋,靠自己「靈機一動」,想當然去解決問題,沒有不辦蠢事的。
上面講的是學和思的結合,下面還必須講學與行的結合。
子曰:誦《詩》三百,授之以政,不達;使於四方,不能專對。雖多,亦奚以為?
(這裡有問號)(《子路》第五章)(孔子說:熟誦《詩》三百篇,讓他處理政務,辦不了;讓他出使到別的國家,不能賦《詩》應對。這樣雖然學了很多,又有什麼用呢?
(這裡有問號))《詩經》在先秦時稱《詩》,或稱「詩三百」,它的「雅」、「頌」兩部分,有許多詩篇具有政治內容,或歌頌、讚美某些政策和作為,或批評、反對某些政策和作為,孔子認為讀《詩》可以指導人們辦理政務。在春秋時代,列國之間要進行政治外交活動,出使的人員常常點一篇詩讓樂師演唱,藉以表達自己的情意,對方也點一篇詩演唱作為應對,這種活動稱「賦詩言志」,是從政者必須具備的一種才能。孔子說,把《詩》三百篇背得熟,卻辦不了政務,不能從其中選擇合適的篇章專對,讀的再多,也沒有用處。
《打掃森林》讓我們明白了什麼,打掃森林這篇課文中講了什麼
離溫景 打掃 森林 讓人們明白了 事物之間都是有聯絡的,自然中的生物也都是相互關聯的,人們要保護自然環境,違背自然規律的做法必會受到大自然的懲罰。而文章的題目 打掃 二字加了引號,這裡的 打掃 含有批評之意,這一 打掃 對森林有著致命的傷害。 打掃 森林 講述了一個發人深省的故事 從前德國有個林務官...
失蹤的森林王國,失蹤的森林王國讓我們明白了什麼
種鄰碌嘏業朗 很久以前,森林王國的國王下令不準亂砍樹木,森林王國美麗富饒。可當新國王上臺後,砍樹建新王國,結果自然災害不斷,森林王國很快就消失了。失蹤的森林王國。 普揭識澇嗆直 很久以前,森林王國的國王下令不準亂砍樹木,森林王國美麗富饒。可當新國王上臺後,砍樹建新王國,結果自然災害不斷,森林王國很快...
去年的樹讓我們明白了什麼樣的感情
去年的樹 雖然寫的是一隻小鳥和一棵樹,實際上表現的是生活中的人,揭示的是人的思想 感情和品德.其中小鳥的那種誠信守諾,以及通過執著的追蹤尋找表現出來的她對朋友的篤厚深情,確是十分感人的.和許多作品不同,這篇童話的故事結局不是 大團圓 而是由於 樹 的不幸遭際和 悲慘 結果,使整個作品蒙上一層悽婉的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