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求初中百家講壇讀後感,左右,非常感謝

時間 2021-10-14 23:18:34

1樓:匿名使用者

2樓:問路求知者

讀易中天的《我讀先秦諸子》之讀後感易中天教授說:讀孔子見「惻隱之心」,得「仁愛精神」;讀後感:仁愛是發揚揚道德的基礎。

有了仁愛就可以培養「忠恕」之道,有了忠恕思想,就可以忠於你所在的國家、團隊、和家庭,就能對家庭、團隊、國家負責任。就有「泛愛眾」(《論語》學而第一)的博愛思想。有了博愛思想,才會「周急而不繼富」(賙濟或幫助急須幫助的人,而不承受現有的財富)。

有了「泛愛眾」的搏愛思想,就能發揚「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道德,就能尊重人權,不侵害他人的權利並能保護自己的權利。把西方的博愛的道德觀融入到我們傳統的道德觀之中。讀孔子不僅懂得「仁愛精神」,還懂得如何培養自己的道德情操,把自己融入到社會當中。

懂得如何向社會學習,如何與人交往。在交往中如何發揚六種品德,如何防止出現六種弊病(《論語》第十七章「六言六蔽」)。使人變得聰明而有智慧。

易中田教授說:讀孟子見「浩然之氣」,得「義勇精神」; 讀後感:周而復始的更替,大體上沿用了前朝的統治之策。

這不能不說與孟子的「不言利」、「發先王」、「人性善」的道德觀與價值觀有關。)從孟子所倡導的「義」所想到的,人們有一萬個理由來表彰「見義勇為」者,卻沒有絲毫理由批評「見義不為"者。不能相信不講社會成本的「捨生取義」。

同時,也要對「義」有個詮釋,孔子所說的「義」是「忠義」、「大義」、「道義」、「仁義」。而不是《三國演義》中的關公對曹操的「小義」,大義報國、小義報恩。至於不講「利」與「害」的小義就更不可取了。

當代青年人為朋友、為哥們的「義氣」犯罪行為,正是不能全面理解「義」的內涵所產生的後果。因此,理論工作者向社會傳達「義」的資訊時,有義務詮釋「義」的真實而全面的含義,才不會誤人子弟。) 這個「不言利」的故事正是孟子對孔子思想的修正。

也正是孟子為推行「仁政」用「不言利」思想,麻醉人民愚弄人民,使人不知為己,一心為公的核心之處。「為己」、「為公」是東西方道德與價值的核心區別。這是個誤會,人們不應該把「為己」和「為公」對立起來。

人們常說:沒有小溪無以成江河,大河有水小河滿。這正是對「為己」與「為公」辯證統一認識的形象生動地比喻。

尤其是在市場經濟社會中,把「為己」和「為公」有機地結合起來尤為重要。今天宣傳孟子與梁惠王這段「不言利」的對話,害多利少。另外,人們讀經典我認為,應當把孔子思想和孟子以後的儒家思想有所區別,也要去其糟粕取其精華。

比如,《論語》中的「六言六蔽」就是使人聰明的精華。而孟子所提倡的「不言利」、「法先王」、「人性善」就是糟粕,無論對社會,還是對百姓都是一種欺騙和愚弄。正如易老師在《帝國的終結》一文中所分析的,歷朝歷代周而復始的更替,大體上沿用了前朝的統治之策。

這不能不說與孟子的「不言利」、「發先王」、「人性善」的道德觀與價值觀有關。) 易中田教授說:讀老子見「玄妙之智」,得「辯證精神」;:

讀後感:上善若水,夫惟不爭,故無尤。以我不爭,故無人與我爭。

順其自然。 易中天教授說:讀莊子見「通透之慧」,得「超脫精神」;讀後感:

像莊子這樣對待人生,社會還能有今天的文明嗎?但是,還是笑面生死為尚。 易中田教授說:

讀墨子見「身體力行」,得「實踐精神」; 讀後感:從這段《讀墨得力行》中可以滲透出墨子的「兼愛」有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思想。也滲透出孟子是反對人人平等的。

遺憾的是這一比歐洲找一千多年人人平等的思想,卻沒能在中國生根,而是去了歐州發芽,併成為今天西方人反對中國人權的**。 易中田教授說:讀韓非見「直麵人生」,得「現實精神」; 讀後感:

韓非說得沒錯。人與人的關係,就是「利」與「害」的關係。「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嚷嚷皆為利往」。

這種利害關係是符合人「索取」的本性的,也是不依人們意志為轉移的客觀規律。既是歷史的也是現實的。人與人之間有利則合,有害則分,無利無害君子之交淡如水。

這裡,我不能不重申「善」與「惡」的人性問題。長期以來,人們在天主教和孟子的影響下,把「善」和「惡」錯誤地認為是人的本性。所謂本性,是指人先天就有的屬性。

而「善」和「惡」是人類在長期的生存鬥爭中所形成的概念,有益的就稱之為「善」,有害的就稱之為「惡」。它是後天形成的概念,所以「善」和「惡」不是人的本性,正如易老師所說,是一枚硬幣的正反兩面,它倆既對立又統一,它統一在一個人的頭腦之中,是屬於人的後天的社會屬性。所以,每一個人既有「善」的一面,又有「惡」的一面。

即所謂人的社會雙重性,這種雙重性在一定條件下可以互相轉化,好人可以變成壞人,壞人可以教育成好人。那麼,什麼是人的本性你?孔子說:

「食色,人之性也」。「食」就是人對物質的需求,「色」就是人對精神的需求,需求產生行為,所以,人的本性就是「索取」。正因為人的本性是索取,所以,《韓非子》這一經典在今天市場經濟社會中值得一讀,很有意義。

同時,也正是因為人的本性是「索取」,孔子在《論語》第十七章中告誡仲由,發揚六種品德,如果不喜好學問,就會帶來六種弊病——「六言六蔽」。詳見我的《六言六蔽是孔子思想皇冠上的明珠》和《人性——21世紀人類必須統一認識的思想問題》) 易中天教授說:讀荀子見「事在人為」,得「自強精神」; 讀後感:

認識自然規律。按自然規律做事,不怨天尤人,自強不息,走自己的路。(讀後感:

我的體會是,易教授的體會「超凡脫俗,比經典還經典」。對全面弘揚國學和東西方道德觀價值觀的交融都是有益的。對思想文化不能「獨尊」。

「獨尊」就會堵死。就會變成死水一潭,中國歷史正是從漢朝起,獨尊儒家之術,造成社會兩千年的周而復始的停滯不前。今天已經開放,應該允許多種思想文化並存。

把思想堵死,社會就不能進步)。

3樓:匿名使用者

心得:《三字經》

《三字經》是我國古代的兒童識字課本,是中國傳統的兒童啟蒙讀物,大約成書於距今九百多年的宋朝。《三字經》來歷無從精確考證,但一經問世即廣為流傳,實際上成為了全國通用的兒童教材,而且經後世學者不斷增補,歷久彌新。《三字經》與《百家姓》、《千字文》合稱為「三百千」。

值得注意的是,在「三百千」中,只有《三字經》獲得了崇高的文化地位,被尊稱為「經」。《三字經》植根於傳統文化,以中國歷史為素材,講述學習和教育的重要性。其中許多觀念已融刻在中國人的思想血脈中,如開篇的「人之初,性本善」,大多數中國人都耳熟能詳。

雖然在中國思想史上,人性的善惡沒有定論,然而《三字經》中「人之初,性本善」的觀念體現了中國文化對人類的美好信念和期望。《三字經》一方面認為人本性是向善的,另一方面又強調後天環境對於人成長的重要性,所謂的「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講得就是這個道理。我們可以找到很多歷史故事來印證成長及教育環境的重要性,比如曹植、曹丕、曹彰和曹衝四人同是曹操的兒子,但由於成長經歷不同,差距越來越大,甚至完全不像兄弟。

《三字經》認為,對於孩子來說,如果沒有良好的後天環境,再善良的天性都會受到汙染。同時,學習是一種生命的過程,學任何一樣東西,必須專心致志、持之以恆,一心一意地去 經歷,才會有所成。

求百家講壇觀後感。。謝謝謝謝。。。100字左右。

4樓:匿名使用者

前段時間**電視臺百家講壇欄目曾國藩家訓,深深地被感染了,他的嚴謹、律己、堅韌、智慧、識人都深深的觸動了我,曾國藩家訓中「傲、惰」,使我對曾國藩本人深感敬佩的同時也更加深了對這兩個字的理解。

曾國藩家訓中提到:天下古今之庸人皆以一惰字致敗;天下古今之才人,皆以一傲字致敗。……大約軍事之敗,非傲即惰,二者必居其一;巨室之敗,非傲即惰,二者必居其一。

……凡動口動筆,厭人之俗,嫌人之鄙,議人之短,發人之覆,皆驕也。……

我個人認為,在日常工作、生活中欲去驕字,要時刻把握「高看別人、低看自己」這兩句話,以不輕視、不慢待別人為第一要義;欲去惰字,以把握好「一日之計在於一時」為第一要義。將我平日所作所為和這兩個字仔細對照,感覺自己對一件事情難以上手、難以完成時往往是因為「惰」之所致,對一件事情很有把握、勢在必得時又往往因「傲」而打了折扣。從我個人的實際情況來看,我自認為是介於庸人與才人之間。

因此,在以後的工作、生活中欲成大事,必當以戒傲戒惰為旨。具體說就是要早睡早起、把握每時,勤思強記,把握每刻,好好學習、天天向上!高看別人、人人為我師,認真做事,事事是考題,少議人是非、多檢討自己,更不可「議人之短,發人之難。

己所不欲,強施於人。」如此堅持下去,必將對個人、家庭、企業大有裨益。

綜合辦 張 磊 ...

急求5篇百家講壇觀後感200字以內 謝謝謝謝

5樓:匿名使用者

從格式上來說,觀後感一般可以分為以下幾段:

第一段把影視作品中的主要內容,加以概括,如《開學第一課》講了什麼,想表達什麼。

第二段選擇一個比較重要的點,也可以是自己認為重要的地方,用自己的話加以表達,我覺得哪些比較好,我有什麼樣的看法。比如就選開學第一課中的其中一個內容——方塊字之美。

第三段聯絡實際生活,把影視裡的內容和生活中的結合起來,抒發一下真情實感,生活中怎麼樣,我覺得應該怎麼樣,我學到了什麼。比如開學第一課中提到的武以振魂,結合實際寫寫你學習了中國的哪些傳統武術。

做到以上3點,那麼這篇觀後感基本就寫出來了。當然 不一定就三段。中間可以自己分,詳略得當就好

但是 結構層次一定要鮮明,觀和感結合,重點在「感」上。「感」要聯絡社會實際,努力把自己的感寫深寫透。

急求200字的百家講壇觀後感10篇

6樓:手機使用者

今天,我看了百家講壇的解讀《三字經》,裡面的內容令我記憶深刻。錢文忠教授講了人之初性的善惡,他講了曹操的四個兒子,曹植、曹丕、曹彰和曹衝同樣是曹操的兒子,但由於成長經歷不同,相距很大,看起來他們根本不像兄弟。還講了周處,本性不壞,但由於他父母雙亡,沒有良好的後天教育,成了一大害。

但他知道後,誠心改過,為人們做了許多好事。《三字經》認為,對於孩子來說,如果沒有良好的後天環境,再善良的天性都會受到汙染。歷史上的唐伯虎,從小繪畫就很有天賦,他的母親送她去沈周那兒學繪畫,學了一兩年,他想:

哎!師傅繪畫也不怎麼樣,說不定我比他還好呢!然後,他向師傅提出結束學業,他的師傅知道後也同意他滿師了。

唐伯虎離開之前,師傅做好了酒菜就放在一個唐伯虎沒有去過的房子裡,唐伯虎走進房子,看見裡面居然有四扇門,每一扇門外都有不一樣的景色,他先不吃飯,看看門外的風景。「咚咚咚」他的頭上撞了三個包,終於他知道那些風景是師傅畫出來的,他知道了自己太驕傲了,後來他專心致志地學習。這告訴我們:

學任何一樣東西,必須專心致志、持之以恆,一心一意地去經歷,才會有所成。《三字經》告訴我們:人的本性很善良,並不壞,主要是後天的良好教育以及正確的引導,才能成為人才。

關於百家講壇的觀後感,百家講壇觀後感300字左右 5篇

鐸方 今天我看了百家講壇,主要講的是貞觀之治之李世民奪位。當時漢高祖時期,皇帝李淵治國有方,當時全國上下夜不閉戶,路不拾遺。這時,李世民就起了奪位之心,他的第一步就是朝太子和齊王開刀,他設計計謀在玄武門把太子和齊王殺了。這就是所謂的玄武門政變。為什麼當時皇帝不處罰李世民呢?是因為他的聲望太高了,殺了...

急求《水滸傳》讀後感,左右,急求《水滸傳》讀後感,1000字左右

愛奮鬥的兔子 水滸傳 一書記述了以宋江為首的一百零八好漢從聚義梁山泊,到受朝廷招安,再到大破遼兵,最後剿滅叛黨,卻遭奸人謀害的英雄故事.讀完全書,印在我腦海裡揮之不去的只有兩個字 忠,義.忠,即是對自己的祖國,對自己身邊的親人,朋友盡心竭力.宋江在種種威逼利誘之下,仍然對自己的祖國忠心耿耿,這就是忠...

急求的讀後感,求一篇讀後感,600字左右

自己寫吧.下面有格式.網上不可能有對應的範文.讀後感,就是讀了一本書或一篇文章,或讀了一段話,或讀了幾句名言後,把具體感受和得到的啟示寫成的文章。所謂 感 可以是從書中領悟出來的道理或精湛的思想,可以是受書中的內容啟發而引起的思考與聯想,可以是因讀書而激發的決心和理想,也可以是因讀書而引起的對社會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