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樑景紅色彩與設計
琴,後加至七根弦(亦稱"七絃琴";通稱"古琴");某些樂器的統稱。
在古代,人的文化修養是用琴、棋、書、畫四方面的才能表現的,彈琴為四大才能之首。
2樓:廣州多芬藝術
是古琴古琴,又稱瑤琴、玉琴、絲桐和七絃琴,是漢民族傳統樂器,至少有三千年以上歷史。
古籍記載伏羲作琴,又有神農作琴、黃帝造琴、唐堯造琴等傳說;舜定琴為五絃,文王增一弦,武王伐紂又增一弦為七絃[1-2] ;可見古琴文化的源遠流長,博大精深。
古琴有標誌音律的13個徽,亦為禮器和樂律法器。屬於八音中的絲。古琴音域寬廣,音色深沉,餘音悠遠。
古琴是中華文化中地位最崇高的樂器,自古「琴」為其特指,20世紀20年代為與鋼琴區分改稱古琴。琴有「士無故不撤琴瑟」和「左琴右書」之說。位列中國傳統文化四藝「琴棋書畫」之首,被視為高雅的代表,亦為文人吟唱時的伴奏樂器,自古以來一直是許多文人必備的知識和必修的科目。
伯牙、鍾子期以「高山流水」而成知音的故事流傳至今;琴臺被視為友誼的象徵。大量詩詞文賦中有琴的身影。
「琴棋書畫」中的「琴」指的是什麼?為什麼?
3樓:阿狸路路的城堡
是指的瑤琴。
在中國古代社會漫長的歷史階段中,」琴、棋、書、畫」歷來被視為文人雅士修身養性的必由之徑。古琴因其清、和、淡、雅的**品格寄寓了文人風凌傲骨、超凡脫俗的處世心態,而在**、棋術、書法、繪畫中居於首位。
瑤琴,蘊含著豐富而深刻的文化內涵,千百年來一直是中國古代文人、士大夫手中愛不釋手的器物。特殊的身份使得琴樂在整個中國**結構中屬於具有高度文化屬性的一種**形式。
「和雅」、「清淡」是琴樂標榜和追求的審美情趣,「味外之旨、韻外之致、弦外之音」是琴樂深遠意境的精髓所在。陶淵明「但識琴中趣,何勞弦上音」與白居易「入耳淡無味,愜心潛有情。自弄還自罷,亦不要人聽」所講述的正是這個道理。
擴充套件資料 :
古琴判斷
看斷紋古琴斷紋指琴表面上因長年風化和彈奏時的震動所形成的各種斷痕。古琴的斷紋在某種意義上是其年代久遠的表徵,而不同的斷紋更是能傳達出其年代的久遠端度。這種觀念長期以來往往被作為鑑藏古琴的主要依據之一。
看漆灰斫琴選用桐木或杉木,因為這兩種木料質地鬆透,共鳴效果好。但是由於這兩種材質比較鬆軟,為了保護琴面且能歷經長期磨損,又能夠具有傳音效果,在古琴表面的漆下面必須要有灰胎。
看形制古琴的款式同樣體現著中國悠久的文化,歷代讀書人也對古琴寄予了「載道」與「言志」的厚望。隨著每個朝代審美、工藝及斫琴技術和斫琴師情趣的變化,古琴的款式也不斷豐富。
看琴銘琴銘指鐫刻在古琴背面的文字和印章,由歷代斫琴者和收藏者所為。內容一般有題名、閒文印、銘文以及藏印和跋語。
4樓:乘雁風
古琴亦稱「瑤琴」、「七絃琴」,我國最古老的彈撥樂器之一,出現不晚於堯舜時期。2023年,古琴列入世界「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 瑟古代撥絃樂器,最初有五十根弦,每弦瑟有一柱。
故有「錦瑟無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華年」。湖北隨縣曾侯乙墓出土的古瑟是我國現存最古的瑟。
原因:1、古琴是中國古代最古老的樂器之一,是中國最早的彈絃樂器,稱為「國樂之父」。在古時文人心中視為高雅的代表,琴音悠遠,高山流水知音流傳至今。
2、古琴的音量較小,音區低沉,音色明淨渾厚,風格古樸。在古代,我國文人雅士幾乎家家都有古琴。孔子也是古琴的推崇者,他所教授的六藝「禮、樂、射、御、書、數」中,古琴是必修樂器,孔子是想通過古琴來陶冶人的情性。
約公元前481年,孔子作琴曲《陬操》,以傷悼被趙簡子殺害的兩位賢大夫。現存琴曲《龜山操》、《獲麟操》、《猗蘭操》相傳都是孔子的作品。
3、古琴整體是一扁長形音箱,長約130釐米,寬約20釐米,厚約5釐米。面板又稱琴面,是一塊長形木板,表面呈拱形,琴首一端開有穿弦孔,琴尾為橢圓形。底板又稱琴底,形狀與面板相同但不作拱形,是在整塊木料下半部挖出琴的腹腔。
底板開兩個出音孔,稱龍池、鳳沼,腰中近邊處設兩個足孔,上安兩足,稱頌足。面、底板膠合成琴身,在琴首裡面粘有舌形木板,構成與琴腹相隔的空間,叫作舌穴。面板背部設音樑,又稱項實。
琴腹中有兩個音柱,稱天柱和地柱。絃軸又稱琴珍,多為圓形或瓜稜形,中空(穿弦用),琴絃由絲絨繩繫住拴繞於琴軫上。琴絃用絲制纏弦。
嶽山鑲嵌於面板首部,也開有穿弦孔。底板上有四個琴腳,琴首部兩個叫鳧掌,琴尾部兩個叫焦尾下貼,起墊平琴身的作用。面板上嵌有十三個螺鈿或玉石製作的徽,標記音位。
古琴造型優美,常見的為伏羲式、仲尼式、連珠式、落霞式、月型式等。主要是依琴體的項、腰形制的不同而有所區分。琴漆有斷紋,它是古琴年代久遠的標誌。
由於長期演奏的振動和木質、漆底的不同,可形成多種斷紋,如梅花斷、牛毛斷、蛇腹斷、冰裂斷、龜紋等。有斷紋的琴,琴音透澈、外表美觀,所以更為名貴。
4、在中國樂器中,古琴的聲音是特別的,不似二胡如泣如訴,卻比二胡委婉纏綿,是那種迴旋往復的纏綿,有點讓人心痛;不如古箏響亮歡快,演奏效果立竿見影,卻平和沉穩,有一種往心裡去的吟哦;也不像琵琶那麼鋒芒畢露,大珠小珠落玉盤式的直截瞭然。古琴是細膩含蓄的,指法不動聲色地控制著輕緩急重。這樣的聲音決定了它不宜作合奏樂器,而適合獨奏。
能與古琴相和的,惟有簫了,簫的幽怨迷離和琴的古雅通脫糅成林下之風,超脫現實之境,說起來這也正是古琴為傳統文人們所偏好的原因。
5、古琴的聲音是讓人迷戀的,泛音的輕靈清越,散音的沉著渾厚,按音的或舒緩或激越或凝重。古琴注、猱、揉、吟的指法,讓人真正體驗到餘韻嫋嫋、象外之致的味道,就好像一炷香慢慢地在空中。
琴棋書畫中的棋指的是什麼
5樓:一灘新約
棋指弈棋(指圍棋、象棋)
相關介紹:
據文獻記載,堯舜(公元前2023年 - 公元前2023年)發明圍棋。圍棋古稱「弈」,意即「你投一子,我投一子」。而名稱「圍棋」的含義是「一種以包圍和反包圍戰術決出勝負的棋戲」。
圍棋反映的是中原龍山文化時代開發魯西豫東地區的歷史。今日富饒廣闊、人口密集的黃淮海平原,在公元前2023年以前,是一片大沼澤區,即《山海經》所稱的「大荒」,基本上無人居住。
擴充套件資料
相關背景:
圍棋是對魯西豫東地區初期歷史的模擬,是中原文化中的歷史記憶,是用娛樂形式重溫當年的智力、實力的激烈較量過程。
古文獻稱堯舜發明圍棋的目的是要安撫他們各自的嫡長子丹朱和商均,因為實行禪讓制度的緣故,他們不能登上帝位、親演國家歷史,故用圍棋來模擬演化國家歷史,以滿足他們心中的慾望。
6樓:狗比人忠
弈棋(指圍棋、象棋)
琴棋書畫,合稱四藝,是東亞儒家文化圈傳統文人所推崇和要掌握的四門藝術,在此說的起源地中國是指古琴、圍棋、書法、繪畫。傳播至東亞其他地區後,實際所指又因應各地情況有所調整。
弈棋——
圍棋為策略性二人棋類遊戲,使用格狀棋盤及黑白二色棋子進行對弈。圍棋起源於中國古代。推測起源時間為大約公元前6世紀。
傳說堯的兒子丹朱頑劣,堯發明圍棋以教育丹朱,陶冶其性情。圍棋的最早可靠記載見於春秋時期的《左傳》。
戰國時期的弈秋是見於史籍的第一位棋手。錯誤說法稱2023年出版的《古錦圖案集》收錄一幅唐宋之間的蘇州宋錦,主題為琴棋書畫的棋盤是一張八乘八的黑白棋盤,頗如國際象棋棋盤,因此推論四藝的棋在唐宋是指中國象棋。
但是該幅織錦其實是近代生產的七彩重錦「琴棋書畫錦」,構圖為主花八瓣如意與和十四瓣如意均勻橫向間隔排列,再各嵌一物,即琴、棋、書、畫、定勝、明珠、太極、如意,棋盤採用國際象棋,並非唐宋古物圖案。學者指出中國古代並無黑白棋格,該圖是受國際象棋傳入而放於織品的近代之物。
7樓:寶寶
一、「琴棋書畫」中的「棋」指的是圍棋。
二、「琴棋書畫」簡介:
琴棋書畫,本指琴瑟、圍棋、書法、繪畫色彩四種古代藝術性文物或技藝,又稱雅人四好。琴棋書畫均起源於文獻所稱的「三皇五帝」時期。
三、圍棋簡介:
圍棋使用方形格狀棋盤及黑白二色圓形棋子進行對弈,棋盤上有縱橫各19條直線將棋盤分成361個交叉點,棋子走在交叉點上,雙方交替行棋,落子後不能移動,以圍地多者為勝。
圍棋起源於中國,傳為帝堯作,春秋戰國時期即有記載。隋唐時經朝鮮傳入日本,流傳到歐美各國。圍棋蘊含著漢民族文化的豐富內涵,是中國文化與文明的體現。
中國古代圍棋是黑白雙方在對角星位處各擺放兩子(對角星佈局),是為座子制,由白棋先行。現代圍棋由日本發展而來,取消了座子規則,黑先白後,使圍棋的變化更加複雜多變。圍棋也被認為是世界上最複雜的棋盤遊戲。
8樓:大君君
古琴是中國古代最古老的樂器之一,是中國最早的彈絃樂器,稱為「國樂之父」。在古時文人心中視為高雅的代表,琴音悠遠,高山流水知音流傳至今。
古琴別稱雅號:「琴」、「七絃琴」。
結構組成:型制多樣,現今以「仲尼式」最為多見。一般分為琴體(即共鳴箱,由琴面、琴底和琴軫、雁足等部分組成)和琴絃系統(包括琴絃七根和嶽山、龍齦、琴徽等部分)。
使用材質:琴身的琴面面板一般為桐木製,琴底板為梓木製。
琴絃的質地以前多為絲制,現在多為金屬製;琴徽多為貝殼或玉石製成。
樂器特色:是樂器家族中最古老的樂器之一,歷史悠久,為中國最重要的傳統民族樂器之一。屬於絃樂器族內的彈撥絃鳴樂器,發音渾厚深沉,餘音悠遠,具有濃厚的中國民族特色。
演奏技巧複雜,有滑奏、揉弦和泛音奏法等特殊技巧,表現力豐富。
古琴的音量較小,音區低沉,音色明淨渾厚,風格古樸。在古代,我國文人雅士幾乎家家都有古琴。孔子也是古琴的推崇者,他所教授的六藝「禮、樂、射、御、書、數」中,古琴是必修樂器,孔子是想通過古琴來陶冶人的情性。
約公元前481年,孔子作琴曲《陬操》,以傷悼被趙簡子殺害的兩位賢大夫。現存琴曲《龜山操》、《獲麟操》、《猗蘭操》相傳都是孔子的作品。
古琴整體是一扁長形音箱,長約130釐米,寬約20釐米,厚約5釐米。
面板又稱琴面,是一塊長形木板,表面呈拱形,琴首一端開有穿弦孔,琴尾為橢圓形。 底板又稱琴底,形狀與面板相同但不作拱形,是在整塊木料下半部挖出琴的腹腔。底板開兩個出音孔,稱龍池、鳳沼,腰中近邊處設兩個足孔,上安兩足,稱頌足。
面、底板膠合成琴身,在琴首裡面粘有舌形木板,構成與琴腹相隔的空間,叫作舌穴。面板背部設音樑,又稱項實。琴腹中有兩個音柱,稱天柱和地柱。
絃軸又稱琴珍,多為圓形或瓜稜形,中空(穿弦用),琴絃由絲絨繩繫住拴繞於琴軫上。
琴絃用絲制纏弦。嶽山鑲嵌於面板首部,也開有穿弦孔。底板上有四個琴腳,琴首部兩個叫鳧掌,琴尾部兩個叫焦尾下貼,起墊平琴身的作用。
面板上嵌有十三個螺鈿或玉石製作的徽,標記音位。古琴造型優美,常見的為伏羲式、仲尼式、連珠式、落霞式、月型式等。
主要是依琴體的項、腰形制的不同而有所區分。琴漆有斷紋,它是古琴年代久遠的標誌。由於長期演奏的振動和木質、漆底的不同,可形成多種斷紋,如梅花斷、牛毛斷、蛇腹斷、冰裂斷、龜紋等。
有斷紋的琴,琴音透澈、外表美觀,所以更為名貴。
在中國樂器中,古琴的聲音是特別的,不似二胡如泣如訴,卻比二胡委婉纏綿,是那種迴旋往復的纏綿,有點讓人心痛;不如古箏響亮歡快,演奏效果立竿見影,卻平和沉穩,有一種往心裡去的吟哦;也不像琵琶那麼鋒芒畢露,大珠小珠落玉盤式的直截瞭然。
古琴是細膩含蓄的,指法不動聲色地控制著輕緩急重。這樣的聲音決定了它不宜作合奏樂器,而適合獨奏。能與古琴相和的,惟有簫了,簫的幽怨迷離和琴的古雅通脫糅成林下之風,超脫現實之境,說起來這也正是古琴為傳統文人們所偏好的原因。
古琴的聲音是讓人迷戀的,泛音的輕靈清越,散音的沉著渾厚,按音的或舒緩或激越或凝重。 古琴注、猱、揉、吟的指法,讓人真正體驗到餘韻嫋嫋、象外之致的味道,就好像一炷香慢慢地在空中舞蹈,且實且虛,繚繞而去,彷彿中國畫中的那種水墨煙雲,如郭熙的《早春圖》,又如黃公望的《富春山居圖》。
中國曆代流傳著不少有關古琴的美談。西漢司馬相如一曲《鳳求凰》,贏得了卓文君的芳心,這是以古琴為媒的愛情故事。 三國孔明以其過人的智慧,在空城危急之時,焚香操琴,成為後世戲曲中久唱不衰的經典故事。
古琴屬於典型的獨奏樂器,較少用於合奏。古時也常作為文人吟唱時的伴奏樂器。古琴是中國最古老的彈撥樂器,有三千多年的歷史,是中國古代地位最崇高的樂器,被譽為哲學性的藝術或藝術性的哲學,被列為"琴棋書畫"四藝之首。
是古代每個文人的必修之器,歷史上的著名琴家有孔子、蔡邕、蔡文姬、李白、杜甫、宋徽宗、嵇康等。古琴也是孔子辦學重要的六藝之一。《詩經》中就記載著"窈窕淑女,琴瑟友之","我有嘉賓,鼓瑟鼓琴"等。
古琴的樂器本身就充滿著傳奇的象徵色彩,比如,它長3尺6寸5分,代表一年有365天,琴面是弧形,代表著天,琴底為平,象徵著地,又為"天圓地方"之說。 古琴有13個徽,代表著一年有12個月及閏月。
古琴最初有五根弦,象徵著金、木、水、火、土。周文王為了悼念他死去的兒子伯邑考,增加了一根弦,武王伐紂時,為了增加士氣,又增添了一根弦,所以古琴又稱"文武七絃琴"。古琴有100多個泛音,這大概是世界上擁有泛音最多的樂器。
古琴有自己的記譜方法(簡字譜),至少有1500多年的歷史。古琴現存有150多部古琴譜,包含著3000多首古琴曲流傳下來。
琴派 琴派是具有共同藝術風格的琴人所形成的流派。
稱「琴派」始自明末的虞山派和清代的廣陵派。後世的琴派多以地區劃分、命名,虞山派以江蘇常熟為中心,廣陵派以江蘇揚州為中心。
伯牙善鼓琴中的鼓琴是什麼意思,伯牙善鼓琴原文及翻譯字譯
一灘新約 鼓琴 彈琴 相關出處 伯牙善鼓琴出自戰國列禦寇的 列子 中的一文。原段 伯牙善鼓琴,鍾子期善聽。伯牙鼓琴,志在高山。譯 伯牙擅長彈琴,鍾子期善於傾聽。伯牙彈琴的時候,內心想著高山。擴充套件資料 伯牙鼓琴 是伯牙在探親途中發生的故事。這個故事最早是從民間口頭流傳下來的,歷史上並無確切記載。在...
電子琴各音符對應的手指是什麼,電子琴的每個琴鍵代表什麼 每個鍵的音是什麼?(61鍵)
冰苠觀社會 大家都知道do re mi fa so la si這七個音,所以先要找到do。觀察琴鍵的黑鍵,有兩個湊在一起的,也有三個湊在一起的。其中,兩兩湊在一起的黑鍵左邊緊挨的那個白鍵就是do,其他音符以此向右類推,如圖所示。給五個手指編上號,從拇指到小指,分別是1,2,3,4,5。這也是人們約定...
孔子學琴是什麼故事,孔子學琴的主要內容是什麼
浩海惜天 孔子拜師 是箱子,十天不學新的內容 是箱子說可以增加內容了。孔子說,我已經學習了這個曲子,但沒有得到方法。過了一段時間,師襄子說,你已經學習到了他的方法 可以增加了。孔子說 我沒有得到它的意境,過了一段時間是箱子說你已經學習到它的意境可以增加了 孔子說 我不瞭解作者的為人,過了一段時間,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