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生物的年代,以及發展順序,考古時代的劃分

時間 2021-10-21 07:44:33

1樓:楚楚小龍女

研究範圍 史前考古學以史前人類的遺蹟、遺物為基礎,用考古學的方法來研究當時的文化面貌、經濟形態、社會生活和分期斷代,同時還要結合地質學、古生物學、古人類學和民族學等學科的研究方法,來複原自然環境的變遷、人類體質的發展和社會組織的變化,並通過現代科學技術在考古上的應用,為分期斷代提供更具體的論據。

史前考古學的出現,突破宗教傳說和文獻記載的侷限性,空前地延長了人類歷史的發展過程。人類和古猿的分化以製造工具為標誌,這是勞動的具體象徵。史前人類的發展,從低階到高階,一直到文字出現,至少經歷了

二、三百萬年的歷程。由於歷史發展的不平衡,史前時期的下限也頗不一致,象美索不達米亞和埃及,早在公元前2023年就進入歷史時期,中國在前16世紀的商代已出現階級國家,歐洲的古典時代開始於前6世紀。有些地區的史前時期則延續時間更長,如新大陸的美洲可晚到16世紀,大洋洲晚到18世紀中葉,這些地區在殖民主義者入侵以前,統屬於史前考古學研究的範疇。

研究簡史 有關史前的傳說,在古文獻裡也有所反映, 例如前8世紀古希臘哲學家赫西奧德的《勞動與時令》詩篇裡,便把人類的發展劃分成**、**、青銅、英雄和鐵5個世紀;中國東漢袁康所撰的《越絕書》中也把人類使用的工具,分成石、玉、銅、鐵4個階段,這些只是根據古代傳說而產生的推理敘述。至於從考古學上得到科學的認識,是從19世紀開始的。2023年丹麥學者c.

j.湯姆森提出了石器時代、青銅時代和鐵器時代的分期,奠定了史前考古學研究的基礎。2023年英國學者j.

盧伯克,又把石器時代劃分成舊石器時代和新石器時代。2023年法國考古學家g.de莫爾蒂耶用考古學方法將歐洲舊石器時代文化進行分期,後來經法國考古學家步日耶的補充修改,直到今天還在沿用。

2023年英國學者a.布朗在舊石器時代和新石器時代之間劃分了一個過渡期,稱之為中石器時代。2023年義大利學者g.

基耶裡克提出在新石器時代和青銅時代之間,增加銅石並用時代作為過渡期。於是史前考古學的時代劃分基本齊備。中國史前考古學開始於20世紀20年代,特別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以來,史前考古學基本上填補了時代和地區上的空白,取得空前的成績。

舊石器時代 在這一時代人類開始出現,生產工具以打製石器為標誌,人類的體質具有原始的特徵。遺存與若干絕滅動物共存,其地質時代屬於更新世,從

二、三百萬年前開始至一萬年前為止。舊石器時代的時間最長,占人類歷史的99.8%。

至於所謂在其前,尚有「曙石器時代」或「木器時代」等提法,都缺乏事實根據。舊石器文化在世界範圍內分佈廣泛,由於地域和時代的不同,文化面貌存在相當大的差異,因而有許多不同的文化和分期。關於舊石器時代的劃分,一般採用兩分法或三分法,即下部舊石器時代、上部舊石器時代,或早期、中期、晚期。

後者的劃分與人類體質發展的直立人、早期智人、晚期智人3個階段相適應。 在這個漫長的時間裡,無論人類的體質還是文化,都是從低階到高階逐步發展。象火的使用,石器工藝的改進,骨、角、蚌器的應用,藝術作品的出現以及意識形態的發展等,充分反映從人類出現伊始,便在同大自然的艱苦鬥爭中不斷地改造世界而獲得生存和發展。

歐洲舊石器文化發現豐富,文化系統和分期斷代比較清楚,早期遺存有阿布維利文化,阿舍利文化,克拉克當文化;中期遺存有莫斯特文化,勒瓦婁哇文化;晚期遺存有奧瑞納文化、梭魯特文化、馬格德林文化等。其中有些文化還影響到北非和西亞。中國也同樣有豐富和自成系統的舊石器文化遺存,早期遺存有藍田人文化、北京人文化、觀音洞文化;中期遺存有丁村文化;晚期遺存有峙峪文化、山頂洞文化、小南海文化等。

美洲和大洋洲也都有舊石器文化,均屬於晚期的遺存。

中石器時代 也有人稱其為續舊石器時代。其地質時代已進入全新世,屬於冰後期。此時歐亞大陸的氣候轉暖,與舊石器時代晚期顯著不同。

人類依然過著採集漁獵生活,使用打製或琢制石器,但磨製石器還沒有出現。文化面貌與舊石器時代晚期有類似之處,不過地域性的色彩更加濃厚,如以地中海沿岸為中心的中石器諸文化,可分為精石器文化和粗石器文化兩大群。前者以幾何形細石器為代表,屬於採集漁獵文化,象歐洲的阿齊爾文化、塔德努瓦文化,均以幾何形細石器為主體,用三角形、半月形和梯形的石刀,鑲嵌在骨木柄上作為複合工具使用。

中國的中石器文化發現不多,如沙苑文化和靈井文化也都以細石器為特徵,是從細小的石核上剝下石葉,一般缺少加工,與前述幾何形細石器有顯著不同。中石器時代大約開始於距今1萬年前後,延續的時間不平衡。例如西亞在公元前2023年已出現磨製石器,向新石器文化過渡,歐洲和中亞等地也有的延續到前2023年左右,丹麥的埃泰博勒文化就屬於中石器時代的殘存文化,其晚期出現的磨光石器和陶器是受了南歐新石器文化的影響,但還保留較原始的狀態。

新石器時代 這一時代的基本特徵是農業、畜牧業的產生和磨製石器、陶器、紡織的出現。嚴格地講,這時已從依賴天然賞賜過渡到生產經濟階段。由於農業和畜牧業是新石器時代產生的標誌,因而當出現陶器以前的階段,也有人稱之為前陶文化或原新石器文化。

從世界範圍來看,地理和時代的因素非常強烈,象舊大陸和新大陸,無論在文化面貌、經濟基礎和生產手段等方面,都表現了顯著的差異,可以分成不同的地區和群體。舊大陸以生產經濟為基礎的新石器文化,以伊朗、伊拉克、小亞細亞、敘利亞和巴勒斯坦一帶的所謂「肥沃的半月形地帶」為代表,前9000~前2023年的前陶文化開始栽培小麥、大麥,飼養狗、綿羊和山羊,但採集漁獵仍佔較大的比重,已形成半穩定性的小規模聚落。使用嵌鑲幾何形細石器的鐮刀、半磨製的石斧、琢制的石容器,但還沒有出現陶器。

前7000~前2023年的前期文化,農業、畜牧業已經確立,成為主要的經濟**,磨製石斧普遍使用,開始製作深缽形的圜底陶器。前6000~前2023年的中期文化階段,發明了彩陶和紡織技術,人形陶偶增加,作為家畜的牛也開始出現。前5000~前2023年的後期文化階段,已形成大規模的聚落,以製作精美的彩陶和營建神廟為其特徵,社會分工顯著,階級分化萌芽。

不過其他各地的發展規律不盡一致,象中國的前陶文化,目前尚屬缺環。以華北為中心,前6000~前2023年的裴李崗文化、磁山文化和大地灣文化,已形成一定規模的聚落和成片的氏族墓地。種植粟、黍一類耐旱作物。

磨光石器發達,細石器仍有殘餘。以三足缽為代表的陶器,具有一定的原始性,其紋飾有素面、繩紋、篦紋,甚至到了晚期還出現個別花紋簡單的彩陶。前5000~前2023年的仰韶文化時期,農業、畜牧業有了更穩步的發展,農作物依然是粟、黍兩種。

其後的龍山文化時期家畜的數量更多了,出現了羊、牛、馬等新的品種,製陶工藝空前發達,不僅使用輪制,還出現胎壁薄達2毫米的蛋殼陶,社會分工明顯,階級萌芽,處在文明的前夜。至於長江流域及華南的農業活動,與華北顯然不同,如前2023年的河姆渡文化即以種植水稻為主,後來一系列文化都承襲了這個農業傳統。因此,不能認為新石器文化及農牧業的起源都源自西亞,在世界範圍內應有不同的中心。

不適於農耕畜牧的地區或距先進文化中心較遠的邊遠地帶,往往以採集漁獵為主,例如歐亞北方地區的篦紋陶文化以及日本的繩紋時代等。至於非洲內陸和印度尼西亞等地,以栽培薯芋為主的新石器文化,卻沒有發展成真正的農業經濟,而處於停滯的階段。新大陸在西班牙人到達以前,除了舊石器文化和中南美的個別金屬文化以外,都屬於新石器文化的時代,象高度發展的馬雅文明,仍屬於新石器文化的範疇。

新大陸的諸文化群,有以玉蜀黍為主要作物的農耕文化和仍處於採集漁獵經濟的停滯新石器文化,甚至有的屬於已出現磨製石器,但不見陶器的先陶文化。

2樓:匿名使用者

考古學時代的劃分 考古學根據生產工具的變革,將人類古代社會分為石器時代、青銅時代和鐵器時代。

3樓:中國

考古史家一般將湯姆森對石器、銅器與鐵器三時代的劃分作為考古學形成的標誌性事件,"三期說"也被稱為是"史前學的基礎"、"現代考古學的柱石"。

4樓:

大家除了能從網上找資料外,其實自己根本不會,也不知道答得對不對就往上貼,真是能耐啊.

生物的進化過程是什麼?

5樓:

從低等到高等

從簡單到複雜

從水生到陸生

6樓:匿名使用者

從低等到高等

從簡單到複雜

古生物學提供揭示生物進化順序的最可靠的證據是

7樓:

答案d以上四

來個答案中前三種化石

自都是隻說明某一地質年代中生存的某種生物。各類生物化石在地層裡出現有一定順序才能揭示生物進化的順序。例如,在越早形成的地層裡,成為化石的生物越簡單,越低等;越晚年代形成的地層裡,成為化石的生物就複雜,越高等。

這就揭示了生物是由簡單到複雜、由低等到高等、由水生到陸生的進化順序。本題應選d。

考古學家如何確定古生物年代

至今沒有合理的地質年代測定方法,現有的化石年代的鑑定其實是很荒唐的,它們的誤差範圍從幾千萬年到幾百萬年都是小意思。碳14鑑定有幾千年的化石還比較準確,上萬年就不行了。有些生物拒絕吸收碳14,那麼,就算它還活著,也可能測出死了8千年。放射性元素監年法有所謂 半衰期 但並不準確,例如華盛頓州的聖海倫火山...

古生物的介紹,古生物的簡介

古生物生存在地球歷史的地質年代中 而現已大部分絕滅的生物。包括古植物 蘆木 鱗木等 古無脊椎動物 貨幣蟲 三葉蟲 菊石等 古脊椎動物 恐龍 始祖鳥 猛獁等 古生物死後,除極少數 如凍土中的猛獁,琥珀中的昆蟲 由於特殊條件,仍儲存原有的組織結構外,絕大多數經過鈣化 碳化 矽化,或其他礦化的填充和交替石...

某種古生物介紹,古生物的介紹

猛獁象是一種生活在寒代的大型哺乳動物,與現在的象非常相似,所不同的是它的象牙既長又向上彎曲,頭顱很高。猛獁象生活在北半球的第四紀大冰川時期,距今300萬年 1萬年前,身高一般5米,體重10噸左右,以草和灌木葉子為生。由於身披長毛,可抗禦嚴寒,一直生活在高寒地帶的草原和丘陵上。猛獁象生活到距今1萬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