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十五元宵節的來歷和習俗有哪些

時間 2021-10-24 23:45:32

1樓:月似當時

農曆正月十五是元宵節。又稱上元節、元夜、燈節。相傳,漢文帝(前179—前157年)為慶祝周勃於正月十五勘平諸呂之亂,每逢此夜,必出宮遊玩,與民同樂,在古代,夜同宵,正月又稱元月,漢文帝就將正月十五定為元宵節,這一夜就叫元宵。

在這一天人們有吃元宵、看花燈、猜燈謎、放煙花、舞獅子等節日習俗。元宵和湯圓是元宵節的節日食品,這種食物在我國歷史悠久,最早出現自宋代的浙江寧波地區,當地的人們用黑芝麻、豬油、白砂糖作為餡料包裹上糯米麵團,然後放在水裡煮,因為味道好,做法新奇,很快就流行到了全國。

玩燈是元宵節的一個重要專案。燈謎是元宵燈節派生出來的一種文字遊戲,也叫燈虎。將謎面貼在花燈上供人猜射,謎底多著眼於文字意義,並有謎格24種,常用的有捲簾、鞦韆、求鳳等格,已形成了一種獨特的民俗文化。

中國最大的一次燈謎盛會是2023年在南京舉行的「九城市燈謎會猜」,設有燈謎上萬條,3天裡參加的人次達兩萬多人。

2樓:高貴

猜燈謎 「猜燈謎」又叫「打燈謎",是元宵節後增的一項活動,燈謎最早是由謎語發展而來的,起源於春秋戰國時期。它是一種富有譏諫、規戒、詼諧、笑謔的文藝遊戲。謎語懸之於燈,供人猜射,開始於南宋。

《武林舊事·燈品》記載:"以絹燈剪寫詩詞,時寓譏笑,及畫人物,藏頭隱語,及舊京諢語,戲弄行人。"元宵佳節,帝城不夜,春宵賞燈之會,百姓雜陳,詩謎書於燈,映於燭,列於通衢,任人猜度,所以稱為"燈謎"。

如今每逢元宵節,各個地方都打出燈謎,希望今年能喜氣洋洋的,平平安安的。因為謎語能啟迪智慧又饒有興趣,所以流傳過程中深受社會各階層的歡迎。 唐宋時燈市上開始出現各式雜耍技藝。

明清兩代的燈市上除有燈謎與百戲歌舞之外,又增設了戲曲表演的內容。 歷代人們除遊燈市外,又有迎紫姑祭廁神、過橋摸釘走百病等習俗,有擊太平鼓、秧歌、高蹺、舞龍、舞獅等遊戲。 傳統社會的元宵節是城鄉重視的民俗大節,在城市元宵喧鬧尤為熱烈,它體現了中國民眾特有的狂歡精神。

傳統元宵所承載的節俗功能已被日常生活消解,人們逐漸失去了共同的精神興趣,複雜的節俗已經簡化為「吃元宵」的食俗。 舞龍燈 耍龍燈 耍龍燈,也稱舞龍燈或龍舞。它的起源可以追溯上古時代。

傳說,早在黃帝時期,在一種《清角》的大型歌舞中,就出現過由人扮演的龍頭鳥身的形象,其後又編排了六條蛟龍互相穿插的舞蹈場面。見於文字記載的龍舞,是漢代張衡的《西京賦》,作者在百戲的鋪敘中對龍舞作了生動的描繪。而據《隋書·**志》記載,隋煬帝時類似百戲中龍舞表演的《黃龍變》也非常精彩,龍舞流行於我國很多地方。

中華民族崇尚龍,把龍作為吉祥的象徵。 踩高蹺 踩高蹺,是民間盛行的一種群眾性技藝表演。高蹺本屬我國古代百戲之一種,早在春秋時已經出現。

我國最早介紹高蹺的是《列子·說符》篇:「宋有蘭子者,以技幹宋元。宋元召而使見其技。

舞獅子 舞獅子是我國優秀的民間藝術,每逢元宵佳節或集會慶典,民間都以獅舞前來助興。這一習俗起源於三國時期,南北朝時開始流行,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 民間傳統節目——舞獅子 劃旱船 劃旱船,民間傳說是為了紀念治水有功的大禹的。

劃旱船也稱跑旱船,就是在陸地上模仿船行功作,表演跑旱船的大多是姑娘。旱船不是真船,多用兩片薄板,鋸成船形,以竹木紮成,再蒙以彩布,套系在姑娘的腰間,如同坐於船中一樣,手裡拿著槳,做划行的姿勢,一面跑,一面唱些地方小調,邊歌邊舞,這就是劃旱船了。有時還另有一男子扮成坐船的船客,搭檔著表演,則多半扮成丑角,以各種滑稽的動作來逗觀眾歡樂。

劃旱船流行於我國很多地區。 祭門、祭戶 古代有「七祭」,這是其中的兩種。祭祀的方法是,把楊樹枝插在門戶上方,在盛有豆粥的碗裡插上一雙筷子,或者直接將酒肉放在門前。

逐鼠 這項活動主要是對養蠶人家所說的。因為老鼠常在夜裡把蠶大片大片地吃掉,人們聽說正月十五用米粥喂老鼠,它就可以不吃蠶了。於是,這些人家在正月十五熬上一大鍋粘糊糊的粥,有的還在上面蓋上一層肉,將粥用碗盛好,放到老鼠出沒的頂棚、牆角、邊放嘴裡還邊唸唸有詞,詛咒老鼠再吃蠶寶寶就不得好死。

《荊楚歲時記》中說,正月十五的時候,有一個神仙下凡到一個姓陳的人家,對他們說:如果你們能祭祀我,今年就讓你們的蠶桑豐收。後來就形成了風俗。

送孩兒燈 簡稱「送燈」,也稱「送花燈」等,即在元宵節前,孃家送花燈給新嫁女兒家,或一般親友送給新婚不育之家,以求添丁吉兆,因為「燈」與「丁」諧音。這一習俗許多地方都有,陝西西安一帶是正月初八到十五期間送燈,頭年送大宮燈一對、有彩畫的玻璃燈一對,希望女兒婚後吉星高照、早生麟子;如女兒懷孕,則除大宮燈外,還要送一兩對小燈籠,祝願女兒孕期平安。 迎紫姑 紫姑也叫戚姑,北方多稱廁姑、坑三姑。

古代民間習俗正月十五要迎廁神紫姑而祭,占卜蠶桑,並佔眾事。傳說紫姑本為人家小妾,為大婦所妒,正月十五被害死廁間,成為廁神,所以民間多以女子做成紫姑之形,與夜間在廁所間豬欄迎而祀之。此俗流行於南北各地,早在南北朝時期就見於記載。

元宵節「走百病」求安康 走百病 「走百病」,也叫遊百病,散百病,烤百病,走橋等,是一種消災祈健康的活動。元宵節夜婦女相約出遊,結伴而行,見橋必過,認為這樣能祛病延年。 走百病是明清以來北方的風俗,有的在十五日,但多在十六日進行。

這天婦女們穿著節日盛裝,成群結隊走出家門,走橋渡危,登城,摸釘求子,直到夜半,始歸。 偷菜節 流行於貴州省黃平一帶苗族的偷菜節也是在每年農曆正月十五日舉行。節日這天,姑娘們便成群結隊去偷別人家的菜,嚴禁偷本家族的,也不能偷同性朋友家的,因為偷菜與她們的婚姻大事有關。

所他的菜僅限白菜,數量夠大家吃一頓即可。偷菜不怕被發現,被分的人家並不責怪。大家把偷來的菜集中在一起,做白菜宴。

據說誰吃得最多,誰能早得意中人,同時所養的蠶最壯,吐出的絲也最好最多。 巴烏節 彝族的傳統節日巴烏節在農曆正月十五。「巴烏」意為「打獵歸來」。

見於雲南鶴慶彝族支系黑活人居住區。時此節原本是歡慶狩獵歸來的習俗活動,無固定節日。 迎紫姑 紫姑是民間傳說中一個善良、貧窮的姑娘。

正月十五,紫姑因窮困而死。百姓們同情她、懷念她、有些地方便出現了「正月十五迎紫姑」的風俗。每到這一天夜晚,人們用稻草、布頭等紮成真人大小的紫姑肖像。

婦女們紛紛站到紫姑常做活的廁所、豬圈和廚房旁邊迎接她,象對待親姐妹一樣,拉著她的手,跟她說著貼心話,流著眼淚安慰她,情景十分生動,真實的反映了勞苦民眾善良、忠厚、同情弱者的思想感情。

元宵節的來歷和習俗分別是什麼

3樓:吃得多會變豬

元宵bai節的來歷:

元宵,原意為「du上元節zhi

的晚dao上」,因正月十五「上元節」主要專活動是晚上的吃湯圓賞月,後來節屬日名稱也演化為「元宵節」。

漢族傳統的元宵節始於2000多年前的秦朝。漢文帝時下令將正月十五定為元宵節。漢武帝時,「太一神」的祭祀活動定在正月十五。

元宵節的習俗:

1、吃元宵:這種食品,最早叫「 浮元子」後稱「元宵」 ,生意人還美其名曰「元寶」 ,有團圓美滿之意。

2、觀燈:元宵放燈的習俗,在唐代發展成為盛況空前的燈市,後又增加了猜燈謎活動。

3、走百病、祭祀。

元宵節的來歷和習俗

元宵節的來歷和習俗,元宵節的來歷和習俗分別是什麼

始末之福音 相傳,漢文帝 前179 前157年 為慶祝周勃於正月十五勘平諸呂之亂,每逢此夜,必出宮遊玩,與民同樂,在古代,夜同宵,正月又稱元月,漢文帝就將正月十五定為元宵節,這一夜就叫元宵。司馬遷建立 太初曆 將元宵節列為重大節日。隋 唐 宋以來,更是盛極一時。隋書 志 日 每當正月,萬國來朝,留至...

元宵節的習俗,元宵節的來歷和習俗?

河北省 永平府元宵節,有病的婦女群聚窯下,稱 陶灸 兒女交錯度橋,稱 度百厄 也有人以紙裁剪為九條紙繩,信手打結以卜休咎,稱 結羊腸 又以十二個面盞貯油放入鍋中蒸熟,以面盞積水之多寡來預卜該月的晴雨。靜海縣上元節以大饅頭為節食。慶雲縣元宵節男子請五祖教拳棒,女子請紫姑卜休咎。山東省 淄川縣元宵節臨水...

元宵節的來歷,元宵節的來歷,意義,習俗。

答 元宵節的來歷 元宵節起源於漢朝,據說是漢文帝時為紀念 平呂 而設。漢武帝時,太一神 的祭祀活動在正月十五,司馬遷在 太初曆 中就把元宵節列為重大節日。元宵節的習俗 吃元宵 寓意團圓 看花燈 猜燈謎 耍龍燈 踩高蹺 走百病 逐鼠等,元宵和春節的年糕 端午節的粽子一樣,都是節日食品。吃元宵象徵家庭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