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鼓的歷史起源,湖南花鼓戲的來源

時間 2021-10-25 17:58:49

1樓:繼潤

鳳陽花鼓起源於元朝末年,已有700多年的歷史。它原系鳳陽民間社事活動中娛神歌舞的片段,後來發生分流,下層社會用來作為逃荒乞討的謀生手段,而統治者則用以歌頌聖明。明朝中後期,鳳陽花鼓流傳到江浙一帶。

明朝末年,流傳範圍繼續擴大,表演盛況空前。滿清康熙年間,鳳陽花鼓被改了曲詞名,流傳到我國北方大部分地區。《桃花扇》作者孔尚任在山西平陽**了鳳陽花鼓表演,即席賦詩讚道:

「鳳陽少女踏春陽,踏到平陽勝故鄉,舞袖弓腰都未忌,街西勾斷路人腸」。

清乾隆年間,二人演唱的鳳陽花鼓被改編為6到8人、甚至更多人表演的鳳陽花鼓歌舞。乾隆年間,鳳陽花鼓開始在宮廷中表演,清末,鳳陽花鼓流傳更廣,甚至漂洋過海到了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國家。

20世紀30年代,上海的「百代」、「大中華」、「勝利」等唱片公司製作了大批唱片,使鳳陽花鼓廣為流傳。2023年,由安娥作詞、任光作曲的鳳陽花鼓——《新鳳陽歌》作為電影《大路》的插曲,首次在銀幕上出現。此後,許多電影對鳳陽花鼓都有所表現,如《拉郎配》和《鼓鄉春曉》等。

鳳陽花鼓又稱雙條鼓、花鼓小鑼、打花鼓等。是一種安徽省的漢族戲曲劇種。鳳陽花鼓與花鼓燈、鳳陽花鼓戲並稱鳳陽三花。

起源於元末,流行於明清時期,最初表現形式為姑嫂二人,一人擊鼓,一人擊鑼,口唱小調,鼓鑼間敲。如今鳳陽花鼓發展成為六人八人或者多人的群舞表演形式。2023年入選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有孫鳳城、陸中和等。

2樓:

鳳陽花鼓起源於明朝初年,當年,洪武初年,朱元璋剛剛統一天下,不知該在**定都,而且他本人有濃厚的思想情緒,當時擬定他的家鄉鳳陽為「中都」,鳳陽鼓樓就是那個時候修建中都留下來的,可是鳳陽自古貧窮,沒有基礎,所以朱元璋就想移民來帶動家鄉鳳陽的經濟發展,移民分為四種人:

1. 工匠,此乃第一批移民,因為首先要修建中都,其次要修建大量民居,所以這種技術移民是必不可少的

2.士兵,一般都是給朱元璋當兵的,有天令無法抗拒。前兩種移民大都很無奈,都是談不上怨恨.

3.江淮一帶的富人,在元朝末年,江浙一帶主要是由一個叫張士誠的人所佔據的,張士誠是私鹽販子出生,為人很講義氣,對當地很有威望,受人民擁戴。後來朱元璋每次攻打江浙地區都受不到當地人民擁護,很是氣惱,後來張士誠兵敗,朱元璋為了懲罰這些富戶,就把他們移民到鳳陽的偏遠地區(ps:

當時朱元璋為了光大祖籍,把鳳陽設為二十四個縣,相當於一個省,而且設有巡撫),這些人非常怨恨朱元璋。而且朱元璋下令這些人不得回家,可是富人大多思念家鄉,所以想了一個方法,富人扮成乞丐,在冬天回到家鄉,大多是為了祭祖等行為,等到春天再回去鳳陽種地。(ps:

當時出遠路要有路條-相當於介紹信,如果沒有,就會被當地的官府抓住,所以很多人出去討飯,但是不得不回來,所以那時一到冬天(農閒)就會有乞丐成群的奇異景象)

4.罪犯,為了彌補勞力的不足,所以讓罪犯到鳳陽來彌補勞力,但是這些都是社會不穩定因素。

這麼一大幫人到了鳳陽,可是鳳陽自古土地貧瘠,所以這麼多人到了鳳陽反而什麼幹不了,而且後來朱元璋決定建都應天(南京),中都反而停止了修建,於是很多人家道中落,淪為乞丐.

這是一種普遍的認為鳳陽乞丐形成的一種解釋,當然還有一種說法,說是朱元璋登基時,很多鳳陽老鄉前去祝賀,席間大家都很開心,朱元璋就說了:等你們回去的時候,什麼活也別幹了,你們以後就唱著過日子吧。」,很多人一聽,好日子啊,結果回家就把東西全揮霍完了(真是群實誠孩子),結果朱元璋愣是沒動靜,所以很多人家道中落,淪為了乞丐。

不過他們倒也真是唱著過日子了,不過是拿著花鼓到處行乞了,這也是叫花子的形成。

————————————————

以上為鳳陽乞丐的形成原因,接著咱們就說那鳳陽花鼓了。

從本文章結尾**中我們可以看出,鳳陽花鼓的鼓條形似筷子,鼓形似碗狀,其實就是當年鳳陽乞丐們行乞的工具逐漸演變過來的,我們現在所熟悉的鳳陽花鼓是清朝時才逐漸形成的,我們可以從歌詞裡看出來這一點「鳳陽本是好地方,自從出了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大戶人家麥田地,小戶人家賣兒郎,惟有我家沒得賣,肩背鑼鼓走街坊。」我們不難認為明朝人是不敢唱這些詞的。從**中我們可以看出,鳳陽花鼓的鼓條形似筷子,鼓形似碗狀,其實就是當年鳳陽乞丐們行乞的工具逐漸演變過來的,我們現在所熟悉的鳳陽花鼓是清朝時才逐漸形成的,我們可以從歌詞裡看出來這一點「鳳陽本是好地方,自從出了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大戶人家麥田地,小戶人家賣兒郎,惟有我家沒得賣,肩背鑼鼓走街坊。

」我們不難認為明朝人是不敢唱這些詞的。

不過鳳陽花鼓確實是在明朝就有的,當時有個對於我們現在的鳳陽花鼓來說改了調換了詞的曲兒,叫秧歌行,詞是這樣的『『鳳陽婦女唱秧歌,年年正月渡黃河,背面吹雪沙撲面,咚咚腰鼓自婆婆,南來北往如飛燕,如此艱辛實可憐。」我們可以看出雖然當時的乞丐們吃盡了苦,受盡了累,但是依然不敢罵人啊

湖南花鼓戲的**

3樓:匿名使用者

湖南花鼓戲 邵陽花鼓戲起源於清乾隆、嘉慶...雲南花燈來歷 雲南花燈來自中原,起源於明朝或更早一些時候的民間「社火」活動...贛南客家搖籃形成與發展起來的贛南採茶戲,是客家先賢創造的寶貴的精神財富,

湖南花鼓戲,湖南各地地方小戲花鼓、燈戲的總稱。湖南花鼓戲已有二百多年的歷史,經歷了從民間歌舞到對子花鼓直到能夠演出一整本大戲這樣一個從簡到繁的過程。湖南花鼓戲曲調的發展,是採用當地山歌、民歌、哼歌為素材,發展成為幾個基本曲調應用於有簡單情節的的戲劇之中,後由於戲劇情節的複雜化和人物思想感情表達的要求,原始曲調變成了有各種不同節奏的、能表現各種不同情感的、分別適用於男聲或女聲演唱的曲牌。

從**發展的角度說,前輩花鼓戲藝人(民間作曲家),根據戲劇內容的需要,運用「一曲多變」的規律,創作了許許多多的曲調。並且相傳了一套曲調發展的手法,他們用了一些形象生動的語言來概括:如「變手法」、「改尾巴」、「換骨頭」、「翻上去」、「落下來」、「把板眼扯爛或擠攏」等,實際上就是通過轉調、變調、改變調式、音程移位、節奏擴充套件或者壓縮等手法,來創造、豐富了花鼓戲曲調。

所謂「變手法」,是轉調與變奏的結合;「改尾巴」、「換骨頭」是改變調式和骨幹音;「翻上去」、「落下來」是音程上下移位;「把板眼扯爛或擠攏」就是節奏擴充套件或壓縮。同時,他們也吸收了外省或者本省的其它民間**和其它劇種的**,為後代留下了寶貴財富。

早期的花鼓戲,只有半職業性班社在農村作季節性演出,農忙務農,農閒從藝。過去,由於花鼓戲遭受封建迂腐勢力的歧視和禁演,各地花鼓戲班都曾兼演當地流行的大戲劇目以作掩護,這種戲班稱「半臺班」或「半戲半調」、「陰陽班子」。各地花鼓戲傳統劇目,總計約400多個。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湖南省花鼓戲得到了蓬勃的發展,不但整理了如《劉海砍樵》、《打鳥》等傳統戲,而且創作了《雙送糧》、《姑嫂忙》、《三裡灣》等不少現代戲。《打銅鑼》、《補鍋》、《送貨路上》、《野鴨洲》等已攝製成影片。

湖南花鼓戲的**曲調約300餘支,根據曲調結構、**風格和表現手法的不同大致可分為4類:1、川調,2、打鑼腔,3、洞腔(即師公腔),4、小調。川調,源於山歌及民歌。

按調式分為宮調式、羽調式兩種,宮調式強調六級音,羽調式強調七級音,花鼓戲味特別濃厚。打鑼腔源於哼歌及勞動號子,原來僅用鑼鼓、嗩吶伴奏,人聲幫唱尾腔,得名打鑼腔,現在基本上取消了這種幫腔形式。洞腔,源於師道**,所以,也稱師公腔。

川調、打鑼腔、洞腔,統稱為正調,正調的結構比較方整,大多以「對仗」或「起承轉合」為結構形式,反覆運用。小調是一些比較原始的民歌、山歌、城市小調和絲絃小調,表現情緒較為單一。某些小調發展較大,能表現多種情緒,編入了正調。

花鼓戲的表演藝術樸實、明快、活潑,行當仍以小丑、小旦、小生的表演最具特色。多以表現勞動生活為主。湖南花鼓戲從勞動人民群眾中來,豐富了勞動人民群眾的生活娛樂。

它的特點是將眾多藝術形式以一種標準聚合在一起,在共同具有的性質中體現其..

鳳陽花鼓戲的起源

淮北花鼓戲的起源發展

4樓:珈藍鑲卉

淮北花鼓戲據傳溯源於明初。又有記載產生於20世紀30年代。淮北花鼓戲的原始形式是當地漢族民間的小型歌舞。

勞動人民在農閒季節裡籍以自娛,有時在進行這些民間小唱時,伴以舞姿。這些舞姿都是根據民歌的內容,模仿生產生活上的動作編成。後來,在舞蹈上又吸收一些民間雜技,如「四門八叉」、「頂人」等,使舞蹈加強了動作性,更加吸引人。

同時編唱了一些有故事情節的小段子,如西廂段三國段等,並漸漸由唱短段到唱長段,從一人單唱到兩人表演(一醜一旦都由男子扮演)。後來,又經過花古戲人的長期實踐,在內容上改變了唱本故事,開始演唱連臺本戲,演員也隨之增多,唱腔及表演藝術逐步提高,到解放後,達到了豐富多彩,日益完美的地步。

這個花鼓班從解放初至今,平均每年演出不少於800餘場次。從白手起家到添置服裝道具,從一鼓一鑼到配樂演唱,完成了從劇目、服裝、到唱腔**的改革發展歷程。形成了較完備的唱腔體系和獨具淮北花鼓特色的劇目系列。

現有劇目130餘部(其中連臺本戲70餘部),可演二百餘場,內容涉及生活、愛情、戰爭、公案等各種題材。

中國古典舞的起源和發展。

5樓:無名之人

中國古典舞(chinese classical dance),起源於中國古代,歷史悠久,博大精深,它融合了許多武術、戲曲中的動作和造型,特別注重眼睛在表演中的作用,強調呼吸的配合,富有韻律感和造型感,獨有的東方式的剛柔並濟的美感,令人陶醉。

中國古典舞的發展:它的淵源可以追溯到中國古代宮廷舞蹈或更為遙遠時代的民間舞蹈。

至周代開始,到漢、兩晉乃至唐代五代宮廷設立專門的樂舞機構,集中和培養專業樂舞人員,並對流行於民間自娛性舞蹈和宗教舞蹈乃至外邦舞蹈進行了整理、研究、加工和發展,形成了宮廷舞蹈。

新中國成立以後,五十年代初期,舞蹈工作者為發展、創新民族舞蹈藝術,從蘊藏豐富的中國戲曲表演中提取舞蹈素材,借鑑中華武術進行了研究、整理、提煉,並參考芭蕾訓練方法等,建立起一套中國古典舞教材。

同時,編排演出了《寶蓮燈》、《小刀會》、《春江花月夜》等一系列具有中國古典舞風格的舞劇和舞蹈。伴隨八十年代的開放政策,中國古典舞也不斷地發生了變化,開始從外形到內蘊地向新空間拓展。

湖南花鼓戲作文,湖南花鼓戲作文300字

望智 魚頭豆腐vhi有付出 胡家毅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它不僅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也是世界上持續時間最長的文明。從盤古開天闢地,到如今的現代科技飛速發展,中華文化也從幾千年前的單調,發展到現在的輝煌。中華文化,範圍廣闊。傳統學科中的數學 醫學 農學 四大發明中的指南針 火藥 造紙術 印刷術 建...

描寫花鼓戲的文章有,湖南花鼓戲的作文。

流光如斯飛舞 花鼓戲是中國傳統戲曲的一部分.它是湖南 湖北 安徽 廣東各地的花鼓戲 採茶戲 燈戲和楊花柳等劇種的統稱而已.湖南有 湘劇 祁劇 辰河戲 衡陽湘劇 武陵戲 荊河戲 巴陵戲 湘昆 長沙花鼓戲 邵陽花鼓戲 衡州花鼓戲 常德花鼓戲 岳陽花鼓戲 永州花鼓戲 陽戲 花燈戲 儺戲 苗劇 侗戲等19個...

跪求湖南花鼓戲《打銅鑼補鍋》戲詞

女 手拉風箱,呼呼的響 火爐燒得紅旺旺 男 女婿來補鍋,瞞了丈母孃 女 操作要留意呀,當心手燒傷 男 雙手燒傷不要緊,女 怕只怕呀,說不服我媽媽娘,小聰我的同志哥 男 跑馬莫怕山,行船莫怕灘 幫助我的媽媽娘改造那舊思想 女 風箱拉得響,男 火爐燒得旺 女 我把風箱拉,男 我把鍋來補 女 拉呀拉 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