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胡說大本營
男孩子到了15歲,要把頭髮紮起來,叫做「總角」。已經是「束髮」啦!建議你看一看【紅樓夢】,看看賈寶玉是什麼打扮。
20歲,行「冠禮」,是「大老爺們兒」了,可以頂門過日子了,可以戴帽子了。但是不一定天天戴帽子,平時只是用「頭巾」束住而已,帽子是「禮服」的一部分,隆重的場合須戴帽子。
古人也不是「長袍廣袖」的裝束,自「北齊」以後,人們都是「窄袖」。「峨冠博帶」是達官貴人、帝王將相的禮服,百姓是不穿的。中國人是絕對不能「披頭散髮」的。
電影、電視劇裡的那些披頭散髮的男人,可能不是中國人。導演、劇務、化妝,都是沒有文化、沒有歷史知識的人。
2樓:【千度】千影幻
在古代,二十歲是弱冠,並不是才能扎發,比如桃花源記中說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這中的垂髫是小孩的意思,在準確點是15歲之下小孩的意思,而在15歲就可以扎發了。
關於理髮的問題,就說古代只有嬰兒才理髮,而且那理的不是發(當然也不是寂寞),理得是胎毛。而後就不再理髮。比如宋代的大帽子。
見過沒?大帽子壓人,說的就是這裡。裡面全是頭髮。。。。。。
在近代**中,把革命黨人叫做長毛。其實就是清朝人把辮子剪了,只留前面的。而在辛亥革命之前,還有一夥長毛,就是太平天國,他們的士兵頭裹紅頭巾,把辮子散開但不剪掉而是在後面拖著,據魯迅的**(忘了哪一篇了):
紅頭巾下的頭髮能拖到腳後跟。。。。。。
剃頭匠這個說法是在清朝出現的。他們會在地上放一個簸萁,如果讓理髮的話,裡面是掃頭髮的。如果你不聽話,那就是裝人頭用的。
嗯。。。。。手打,望採納
3樓:匿名使用者
古人說的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一直留著肯定不是不打理。人家也洗頭之類的,古人的是自由他們自己操心。
4樓:見人瘋爆
總角之後還有束髮(在20歲前就有)
古人是有去理髮的
5樓:誠信的灰太狼
**歲到十三四歲是總角之年,古代兒童將頭髮分作左右兩半,在頭頂各紮成一個結,形如兩個羊角,故稱「總角」。 就是紅孩兒那種。(**歲以下的幼年叫垂髫;十五歲以後叫束髮)(女子十三四歲叫豆蔻,十五歲叫及笄)
確實容易寄生微生物,容易長蝨子。
20歲弱冠跟壽命無關,是文化問題,是人們的思想認識問題。古人認為到了20歲就是大人了,不再是孩子,是成家立業的時候了,所以就成年了;現在更多的是從法律角度來講,到了18歲,思想已經成熟,能夠承擔完全法律責任,所以現在認為18歲就成年。
6樓:匿名使用者
一直留著不代表不打理呀,人家會洗頭
古代年齡稱謂:垂髫 束髮 弱冠 而立 不惑 知命 花甲 古稀! 耄耋 期頤 都表示
7樓:匿名使用者
1、垂髫(tiáo):3、4歲至8、9的兒童。
2、束髮:指15歲。
3、弱冠:指20歲。
4、而立:指30歲。
5、不惑:指40歲。
6、知命(半百):指50歲。
7、花甲(耳順):指60歲。
8、古稀:指70歲。
9、耄耋:指80-90歲。
10、期頤:百歲。
常說的「而立之年」、「不惑之年」、「知命之年」,則來自於《論語·為政篇》的記載:「子曰: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從心所欲不逾矩。」
漢人戴聖所輯《禮記·曲記篇》中說:「人生十年曰幼,二十曰弱,三十曰壯,四十曰強,五十曰艾,六十曰耆,七十曰老,八
十、九十曰耄,百年曰期。」其中還有耄年有罪不加身的說法。但後人卻常把「幼學」、「弱冠」等作為年齡稱謂。
擴充套件資料
年齡稱謂
年齡稱謂是古代指代年齡的稱呼,古人的年齡有時候不用數字表示,而是用其他稱謂來表示。年齡稱謂大多是記載在書籍之中,然後被沿用至今。
古人的年齡有時不用數字表示,不直接說出某人多少歲或自己多少歲,而是用一種與年齡有關的稱謂來代替。比如總角是**歲至十三四歲的少年,是因為古代兒童將頭髮分作左右兩半,在頭頂各紮成一個結,形如兩個羊角,故稱「總角」。
8樓:
垂髫bai(tiáo)——童年泛稱。
束髮——15歲左右
弱冠——20歲
而立——30歲
不惑——40歲
知命之年、年逾半百、知非之年、知命之年、艾服之年、大衍之年——50歲花甲、平頭甲子、耳順之年、杖鄉之年——60歲古稀、杖國之年、致事之年、致政之年——70歲耄耋(mào dié)之年——**十歲的年紀期頤(jīyí)之年——100歲
9樓:匿名使用者
襁褓—— 不滿週歲 黃口——本指雛鳥,後比喻幼兒,10歲以下。
總角、孩提——幼年泛稱。
垂髫(tiáo)、始齔(chèn)——童年泛稱。
幼學——10歲 束髮——15歲左右
弱冠——20歲
而立之年——30歲
不惑之年——40歲
知命之年、年逾半百、知非之年、知命之年、艾服之年、大衍之年——50歲花甲、平頭甲子、耳順之年、杖鄉之年——60歲古稀、杖國之年、致事之年、致政之年——70歲杖朝之年——80歲
耄耋(mào dié)之年——**十歲的年紀鮐背之年——90歲
期頤(jīyí)之年——100歲
10樓:涼涼的涼麵
垂髫:chuí tiáo
解釋:三四歲至七歲(女)、八歲(男)的兒童(髫,古代兒童頭頂自然下垂的短髮)。
例句: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陶淵明《桃花源記》
2.束髮:shù fà
解釋:成童的年齡,15至20歲
例句:餘自束髮讀書軒中。——明· 歸有光《項脊軒志》
3.弱冠:ruò guān
解釋:男子20歲稱弱冠。
例句:無路請纓,等終軍之弱冠。
4.而立:ér lì
解釋:指年至三十,學有成就。後來用"而立"指人30歲。
例句:《論語·為政》:「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
5.不惑:bù huò
解釋:出自《論語·為政》"四十而不惑"。以後用"不惑"作40歲的代稱。
例句:人以怒遷,公能自克;人以利回,公能不惑。——宋·曾鞏《故翰林侍讀學士錢公墓誌銘》
6.知命:zhī mìng
解釋:五十歲的代稱。
例句:《易·繫辭上》:「樂天知命,故不憂。」
7.花甲:huā jiǎ
解釋:指60歲。
例句:手挼六十花甲子,迴圈落落如弄珠。
8.古稀:gǔ xī
解釋:稱人年七十。
例句:如何古希人,不識三伏苦。
9.耄耋:mào dié
解釋:**十歲。
例句:人耄耋,皆得以壽終。
10.期頤:qī yí
解釋:指百歲之壽的老人。
例句:《聊齋志異·席方平》:「今送汝歸,予以千金之產、期頤之壽,於願足乎?」
11樓:亓官永修甘鵑
不滿週歲:襁褓之年。
嬰兒:黃口。
一歲:周。
幼兒時期:孩提時期(2~3歲)。
童年時期:垂髫,總角(7歲左右),始齔之年(7,8歲)。
10歲:幼學之年。
12歲:金釵之年(女)。
13歲:豆蔻年華(女)。
15歲:及笄之年(女),束髮之年(男),志學之年(男)。
16歲:二八年華,破瓜之年,碧玉年華(女)。
20歲:弱冠之年(男),雙十年華,桃李年華(女)。
24歲:花信年華(女)。
30歲:而立之年,壯室之年。
40歲:春秋鼎盛,強仕之年,不惑之年。
50歲:半百之年,知命之年。
60歲:耳順之年,花甲之年,還歷之年,平頭甲子。
50歲~60歲:耆艾之年。
64歲:古瓜之年。
70歲:致仕之年,從心之年,古稀之年。
77歲:喜壽之年。
80歲:杖朝之年。
88歲:米壽之年。
90歲:耄耋之年,鮐背之年。
99歲:白壽之年。
100歲:天年,百壽之年,期頤之年。
12樓:釋然餓夢
垂髫:指幼年兒童
豆蔻年華:指女子十三四歲
的年紀及笄:女子年滿15歲
束髮:指男子成童時,15歲
弱冠等於加冠:指男子20歲
而立之年:指人30歲
不惑之年:指人40歲
知天命等於知命:指人50歲
花甲等於花甲子:指人60歲
耆艾:古以60歲為耆,50歲為艾
古稀:指人70歲
耄耋:指人**十歲
期頤:指人100歲
13樓:匿名使用者
不滿週歲——襁褓; 2~3歲——孩提; 女孩7歲——髫年; 男孩8歲——齠年; 幼年泛稱——總角; 10歲以下——黃口; 13~15歲——舞勺之年; 15~20歲——舞象之年; 12歲(女)——金釵之年; 13歲(女)——豆蔻年華, 15歲(女)——及笄之年; 16歲(女)——破瓜年華、碧玉年華; 20歲(女)——桃李年華; 24歲(女)花信年華; 至出嫁——梅之年; 至30歲(女)——半老徐娘; 20歲(男)——弱冠; 30歲(男)——而立之年; 40歲(男)——不惑之年、強壯之年; 50歲——年逾半百、知非之年、知命之 年、艾服之年、大衍之年; 60歲——花甲、平頭甲子、耳順之年、 杖鄉之年; 70歲——古稀、杖國之年、致事之年、 致政之年; 80歲——杖朝之年; 80~90歲——耄耋之年; 90歲鮐背之年; 100歲——期頤。
14樓:匿名使用者
襁褓:嬰兒
垂鬃:3~9歲
幼學:10歲
志學,束髮:15歲
弱冠:20歲
而立:30歲
不惑:40歲
知命:50歲
花甲:60歲
古稀:70歲
耄耋:指80-90歲。
期頤:百歲
15樓:匿名使用者
垂髻一3、4~8、9歲
束髮一15歲
弱冠一20歲
而立一30歲
不惑一40歲
知命一50歲
花甲一60歲
古稀一70歲
耄耋一80~90歲
期頤一百歲
16樓:匿名使用者
30而立 40不惑 50知命 60花甲 70古稀 80耄耋 90期頤
17樓:匿名使用者
我知道而立是30歲。不惑時40歲。知天命是50歲。花甲是100歲。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18樓:匿名使用者
垂髫--3-7-8歲
弱冠一20歲
不惑一40歲
花甲一60歲
19樓:匿名使用者
寸步難行不行了解一下。你自己要不然你
20樓:匿名使用者
5.10.20.30.40.50.60.70.80.100
21樓:匿名使用者
70。60。50。40。30。20。10倒著
22樓:懶散的紳士風度
坎坎坷坷看慢慢看看....*
古代人對各個年齡段的稱呼分別是什麼?
23樓:張敦揚小男神
1.赤子:初生的嬰兒。孔穎達疏:「子生赤色,故言赤子。」
2.襁褓:亦作「襁保」、「強葆」,本意是指包裹嬰兒的被子和帶子。後借指未滿週歲的嬰兒。
3.孩提:指二三歲的幼兒。亦作「孩抱」。
4.齠齔(tiáochèn):兒童換齒。《韓詩外傳》:「男八月生齒,八歲而齠齒;女七月生齒,七歲而齠齒。」即指七八歲的兒童。
5.垂髫:指三四歲至**歲的兒童。古時童子未冠者頭髮下垂,因此以「垂髫」指童年或兒童。
6.幼學:十歲。《禮記・曲禮上》:「人生十年曰幼,學。」鄭玄注:「名曰幼,時始可學也。」後因稱十歲為「幼學之年」。
7.總角:指**歲至十三歲的少年兒童。《禮記・內則》:「拂髦,總角。」鄭玄注:「總角,收發結之。」後因稱童年時代為「總角」。
8.豆蔻:本是植物名,代指十三四歲的少女。杜牧《贈別》詩:「娉娉嫋嫋十三餘,豆蔻梢頭二月初。」後因謂女子十三四歲為「豆蔻年華」。
9.及笄:女子十五歲。
10.束髮:男子十五歲。古代男孩成童時束髮為髻,因以為成童的代稱。
11.破瓜:舊時文人拆「瓜」字為二八字以紀年,謂十六歲。詩文中多用於女子。
12.弱冠:男子二十歲。古代男子二十歲行冠禮,故用以指男子二十歲左右的年齡。
13.而立:三十歲。《論語・為政》:「三十而立。」後因稱三十歲為「而立」之年。
14.不惑:四十歲。《論語・為政》:「四十而不惑。」後用作四十歲的代稱。
15.知命:五十歲。《論語・為政》:「五十而知天命。」意謂到五十歲才懂得天命。後人因以「知命」為五十歲的代稱。
16.耳順:六十歲。《論語・為政》:「六十而耳順。」何晏集解引鄭玄曰:「耳聞其言,而知其微旨。」後以「耳順」為六十歲的代稱。
17.古稀:七十歲。杜甫《曲江》:「酒債尋常行處有,人生七十古來稀。」後因用「古稀」為七十歲的代稱。
18.耋(dié):七十至八十歲。毛傳:「耋,老也。八十曰耋。」《左傳・僖公九年》:「以伯舅耋老,加勞,賜一級,無下拜。」
19.耄(mào):八十至九十歲。《禮記・曲禮上》:「八
十、九十曰耄。」
20.期頤:一百歲。《禮記・曲禮上》:
「百年曰期頤。」孫稀旦集解:「百年者飲食、居處、動作,無所不待於養。
方氏愨曰:『人生以百年為期,故百年以期名之。』」後因稱百歲為「期頤」。
稱呼指的是人們在日常交往應酬之中,所採用的彼此之間的稱謂語。
在人際交往中,選擇正確、適當的稱呼,反映著自身的教養、對對方尊敬的程度,甚至還體現著雙方關係發展所達到的程度和社會風尚,因此對它不能隨便亂用。
年齡稱謂是古代指代年齡的稱呼,古人的年齡有時候不用數字表示,而是用其他稱謂來表示。年齡稱謂大多是記載在書籍之中,然後被沿用至今。
古人的年齡有時不用數字表示,不直接說出某人多少歲或自己多少歲,而是用一種與年齡有關的稱謂來代替。垂髫(tiáo)是三四歲至**歲的兒童(髫,古代兒童頭上下垂的短髮)。總角是**歲至十三四歲的少年(古代兒童將頭髮分作左右兩半,在頭頂各紮成一個結,形如兩個羊角,故稱「總角」)。
傳統文化有哪些,傳統文化有哪些
各種節日文化,如中秋 端午 清明等,還有春節的貼對聯,包餃子,還有陶瓷 國畫。等等 中國書法 篆刻印章 中國結 京戲臉譜 皮影 武術 中國古代文化博大精深,它包括中國古典文學 中國古典哲學 中國古典史學 國畫 書法 篆刻 對聯 中國古典 中國古典園林 中國古代建築 中國古代科技 中國古代工程 中國古...
有哪些傳統文化,有哪些傳統文化
儒家學說 古典儒學 兩漢經學 儒道釋的交會與融通 義理之學 考據之學 道家道教 老子哲學 莊子哲學 早期道教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道教 道教的鼎盛 金元時期新道教 道教的衰落 中國佛教 教義教規 歷史源流 教下諸宗 教外別傳 禮儀制度 藏傳佛教 詩歌詞曲 先秦詩兩漢魏晉 南北朝詩 唐詩宋詩 元明清詩詞曲...
品牌文化和傳統文化的區別,文化與傳統文化有什麼區別
蘇州職業規劃 傳統文化和品牌文化有聯絡也有區別,首先,品牌文化都是由傳統文化的根基衍生而來的,這是品牌文化和傳統文化的聯絡。再者,品牌文化是人們依據傳統文化的脈絡,將具有代表性的模糊概念清晰化,人為賦予的價值,傳統文化是自發形成的,這是二者的區別。 西安市雁塔區葉翔菲日用品店 傳統文化是指從古至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