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中國古代詩詞中的「有我之境」與「無我之境」

時間 2022-02-22 16:10:03

1樓:梧桐樹邊羽

什麼是「有我」?

在文藝作品中帶入作者的感情,讓讀者真切體會到作者要表達的內容。說簡單點,你在描寫景物或者事情的時候,必然帶有自己的態度,這種態度通過作品傳達了出來,引起了讀者的共鳴,就是「有我」。

什麼是詩詞的「有我」?詩詞的「有我」、「無我」之說,王國維的《人間詞話》曾經做過闡敘:

有我之境,以我觀物,故物我皆著我之色彩。無我之境,以物觀物,故不知何者為我,何者為物。

這話不難理解。「有我」,即是「以我觀物」,詩人所寫的情境都是詩人看到的東西,所以所代表的都是詩人本身的內心想法。比如我們看杜甫的《江畔獨步尋花之六》:

黃四孃家花滿蹊,千朵萬朵壓枝低。

留連戲蝶時時舞,自在嬌鶯恰恰啼。

我們在讀到這首詩的時候,能感覺到杜甫的狀態嗎?他當時託庇於成都地方大員嚴武,衣食無憂,算是他顛沛流離一生中最安穩的時刻。人一旦沒了生存壓力,他也暫時不憂國憂民了。

「黃四孃家花滿蹊」,起句如此輕佻,你能想象得到他像個浪蕩公子的狀態嗎?這些景色,這些「戲蝶」、「嬌鶯」的詞彙組合出來的意象確切地反映了他當時的心態。

再看一首寫春景的詩,袁枚的《題桃樹》:

二月春歸風雨天 ,碧桃花下感流年 。

殘紅尚有三千樹 ,不及初開一朵鮮。

都是春天,都是花下,為何這首詩卻給人一種悲傷的感覺?「殘紅」、「不及」這些詞彙的組合表達了詩人對時光易逝,追悔不及的心情。

同樣的景色,寫出不一樣的味道,這就是因為「有我」。

我這是隨意找了兩首詩,其實這種例子比比皆是,大家肯定能找到更合適的。

如何在詩詞中體現「有我」?

作為一個寫詩的人,感情充沛、細膩簡直就是必備條件。當你為景色和事情感動,覺得有話要說,不吐不快的時候,就可以寫詩了。

那麼這個時候,找準感動你自己的點,用最合適的詞彙精準地表達出來。

如果自己都不能感動,肯定不能感動讀者了。

你的感情準確無誤地傳達到了讀者腦海裡,並且打動了讀者,你的詩詞,就「有我」了。

其實,這個「有我」的「我」只是你心中的感情罷了。

什麼是無我

無我之境,以物觀物,故不知何者為我,何者為物。

以物觀物是什麼意思呢?其實就是將作者本身物化,詩裡面即便有描寫詩人活動的句子,看起來卻是不相關的。用我們今天的話來說,有點類似於「上帝視角」,詩作裡面的人物與我不再相干,他做了什麼,傳達了什麼意境,都是物化的行為。

這種視角有天生的超然感覺,我們在田園詩派,隱逸詩派以及僧道詩詞常見這種境界。

最典型的就是陶淵明和王維了。「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我們好像在看一幅畫卷,詩人在南山東籬下悠然採菊,我們感受到的是整個畫面帶來的恬靜,悠閒,而不是詩人這個人物本身的行為帶來的情緒波動。

又如王維的《竹裡館》:

獨坐幽篁裡,彈琴復長嘯。

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

為什麼王維的詩給人一種空靈、冷寂的感覺?我們稱他為詩佛,就是**於讀他的詩,會得到這種獨特的超然物外的感受。這種超然物外,超越了已經物化的詩人自己。

「獨坐幽篁裡,彈琴復長嘯」,這裡是誰在獨坐,誰在彈琴,誰在長嘯?可能是詩人,也更有可能不是詩人。整首詩就是一副掛在牆上的畫,即便是詩人在彈琴復長嘯,也只是這幅山水畫中的一個人物而已。

這就是「以物觀物」的寫法,達到了「不知何者為我,何者為物」的效果。

無我,其實就是沒有自己。

如何達到「無我」

詩詞作為感情抒發的文藝作品,「有我」是很普遍的境界,詩詞本身的好壞,包括其他文學作品,要感人至深,都需要感情進行傳遞,讓讀者產生通感而共鳴,這是一部好作品,一首好詩的基本條件。

所以說,「有我」相對來說是容易體現出來的,做不到「有我「,難說是好詩。

而要達到「無我之境」,則需要超然的心態,跳出自己營造的詩的意境,讓自己高於自己的作品世界,從內心俯視自己。

這種超然物外的境界,完全由讀者自己來感受閱讀當時的感覺,詩人本身形象只是一個道具,隱藏在這種「無我」之境下的感情更加含蓄、委婉,但是也就更加雋永。

這不光是寫作手法的問題,更是心境問題。

所以王國維又說:

古人為詞,寫有我之境者為多,然未始不能寫無我之境,此在豪傑之士能自樹立耳。

非詩詞豪傑不能為之啊。

2樓:

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說過的.

原文是「有有我之境,有無我之境.『淚眼問花花不語,亂紅飛過鞦韆過』、『可堪孤館閉春寒,杜鵑聲裡斜陽暮』,有我之境也.「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寒波淡淡起,白鳥悠悠下』,無我之境也。

有我之境,以我觀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

無我之境,以物觀物,故不知何者為我,何者為物.古人為詞,寫有我之境者多,然未始不能寫無我之境。此在豪傑之士能自樹立耳」

還有「無我之境,人惟於靜中得之;有我之境,於由動之靜時得之。故一優美一巨集壯也.」

「有我」、「無我」主要是從主體的情感狀態表達的顯隱來區分的,「有我之境」中主體的情感狀態調動得較為充分,表達得也比較情緒化,具有豐富的情感色彩和渲染意味,所以一般呈現為「巨集壯」的境界。

而「無我之境」則主體的情感表達得較為深曲,心態較為平和,所以一般呈現為「優美」的境界。「有我之境」和「無我之境」的區別,僅僅是一種形而上學意義的一分為二哲學辯證法思維的體現,是古典哲學「陰」、「陽」範疇的衍化,因此在此意義上並無高下之分,屬於一種初級形態的哲學辯證法思維,而不是古今中外以三段論為基本特徵的「否定之否定」的哲學辯證法。

3樓:匿名使用者

所謂「有我之境」,就是在作品中體現出較為濃厚的作者的主觀色彩的這樣一種藝術境界,如「可堪孤館閉春寒,杜鵑聲裡斜陽暮」;而「無我之境」,就是在作品中作者的主觀色彩較為隱晦,創作主體和客體完美地統

一、融匯在作品裡的這樣一種藝術境界,如「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4樓:匿名使用者

中國古代詩詞當中,我境界和有我境界。是指的心情幾多三水。表現出自己的存在和詮釋大自然的讚賞。

如何理解王國維的「有我之境」與「無我之境」

5樓:梧桐樹邊羽

什麼是「有我」?

在文藝作品中帶入作者的感情,讓讀者真切體會到作者要表達的內容。說簡單點,你在描寫景物或者事情的時候,必然帶有自己的態度,這種態度通過作品傳達了出來,引起了讀者的共鳴,就是「有我」。

什麼是詩詞的「有我」?詩詞的「有我」、「無我」之說,王國維的《人間詞話》曾經做過闡敘:

有我之境,以我觀物,故物我皆著我之色彩。無我之境,以物觀物,故不知何者為我,何者為物。

這話不難理解。「有我」,即是「以我觀物」,詩人所寫的情境都是詩人看到的東西,所以所代表的都是詩人本身的內心想法。比如我們看杜甫的《江畔獨步尋花之六》:

黃四孃家花滿蹊,千朵萬朵壓枝低。

留連戲蝶時時舞,自在嬌鶯恰恰啼。

我們在讀到這首詩的時候,能感覺到杜甫的狀態嗎?他當時託庇於成都地方大員嚴武,衣食無憂,算是他顛沛流離一生中最安穩的時刻。人一旦沒了生存壓力,他也暫時不憂國憂民了。

「黃四孃家花滿蹊」,起句如此輕佻,你能想象得到他像個浪蕩公子的狀態嗎?這些景色,這些「戲蝶」、「嬌鶯」的詞彙組合出來的意象確切地反映了他當時的心態。

再看一首寫春景的詩,袁枚的《題桃樹》:

二月春歸風雨天 ,碧桃花下感流年 。

殘紅尚有三千樹 ,不及初開一朵鮮。

都是春天,都是花下,為何這首詩卻給人一種悲傷的感覺?「殘紅」、「不及」這些詞彙的組合表達了詩人對時光易逝,追悔不及的心情。

同樣的景色,寫出不一樣的味道,這就是因為「有我」。

我這是隨意找了兩首詩,其實這種例子比比皆是,大家肯定能找到更合適的。

如何在詩詞中體現「有我」?

作為一個寫詩的人,感情充沛、細膩簡直就是必備條件。當你為景色和事情感動,覺得有話要說,不吐不快的時候,就可以寫詩了。

那麼這個時候,找準感動你自己的點,用最合適的詞彙精準地表達出來。

如果自己都不能感動,肯定不能感動讀者了。

你的感情準確無誤地傳達到了讀者腦海裡,並且打動了讀者,你的詩詞,就「有我」了。

其實,這個「有我」的「我」只是你心中的感情罷了。

什麼是無我

無我之境,以物觀物,故不知何者為我,何者為物。

以物觀物是什麼意思呢?其實就是將作者本身物化,詩裡面即便有描寫詩人活動的句子,看起來卻是不相關的。用我們今天的話來說,有點類似於「上帝視角」,詩作裡面的人物與我不再相干,他做了什麼,傳達了什麼意境,都是物化的行為。

這種視角有天生的超然感覺,我們在田園詩派,隱逸詩派以及僧道詩詞常見這種境界。

最典型的就是陶淵明和王維了。「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我們好像在看一幅畫卷,詩人在南山東籬下悠然採菊,我們感受到的是整個畫面帶來的恬靜,悠閒,而不是詩人這個人物本身的行為帶來的情緒波動。

又如王維的《竹裡館》:

獨坐幽篁裡,彈琴復長嘯。

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

為什麼王維的詩給人一種空靈、冷寂的感覺?我們稱他為詩佛,就是**於讀他的詩,會得到這種獨特的超然物外的感受。這種超然物外,超越了已經物化的詩人自己。

「獨坐幽篁裡,彈琴復長嘯」,這裡是誰在獨坐,誰在彈琴,誰在長嘯?可能是詩人,也更有可能不是詩人。整首詩就是一副掛在牆上的畫,即便是詩人在彈琴復長嘯,也只是這幅山水畫中的一個人物而已。

這就是「以物觀物」的寫法,達到了「不知何者為我,何者為物」的效果。

無我,其實就是沒有自己。

如何達到「無我」

詩詞作為感情抒發的文藝作品,「有我」是很普遍的境界,詩詞本身的好壞,包括其他文學作品,要感人至深,都需要感情進行傳遞,讓讀者產生通感而共鳴,這是一部好作品,一首好詩的基本條件。

所以說,「有我」相對來說是容易體現出來的,做不到「有我「,難說是好詩。

而要達到「無我之境」,則需要超然的心態,跳出自己營造的詩的意境,讓自己高於自己的作品世界,從內心俯視自己。

這種超然物外的境界,完全由讀者自己來感受閱讀當時的感覺,詩人本身形象只是一個道具,隱藏在這種「無我」之境下的感情更加含蓄、委婉,但是也就更加雋永。

這不光是寫作手法的問題,更是心境問題。

所以王國維又說:

古人為詞,寫有我之境者為多,然未始不能寫無我之境,此在豪傑之士能自樹立耳。

非詩詞豪傑不能為之啊。

中國古代詩,詞,曲的區別和聯絡,中國古代文學中的詩詞戲曲等體裁與音樂有何關係

加油奮鬥再加油 一 詩 詞 曲的一般概念及相互聯絡 詩 詞 曲是古代詩歌的三大類,是我中華民族所獨有的詩體,她是以 韻 聲 調 三位一體為基本特徵的詩體。古人根據不同的內容表達需要,創造了詩 詞 曲這三類詩歌體式,並在各自體式中擁有不同的樣式種類,可謂源同流分,各臻其妙。在 月沐學堂 第十五講中就談...

如何總結中國古代盛世中的地獄,中國古代的三大盛世是哪三大盛世?

華夏本土其實並無地獄一說,準確來說是叫陰間,而不是叫地獄,在佛教傳入華夏後融合本土神話,讓地獄變成陰間的一部分,是陰間最黑暗的一部分。闢謠 華夏本土的古文記錄中.在佛教傳入之前.從未有出現過地獄二字.所以網上流傳中國民間地獄之說.並不屬於純粹本土傳說.而是融合宗教神話的說法.甲 地獄入口 大家看看繁...

中國古代十三經有那些,中國古代文學中的十三經指的是什麼

梅子曰 十三經是指在南宋形成的十三部儒家經典。分別是 詩經 尚書 周禮 儀禮 禮記 周易 左傳 公羊傳 穀梁傳 論語 爾雅 孝經 孟子 歷史十三經是由漢朝的五經逐漸發展而來的,最終形成於南宋。漢朝 五經 主條目 五經 漢朝時,以 易 詩 書 禮 春秋 為 五經 立於學官。唐朝 九經 唐朝時,春秋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