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妄與梔枯
指的是四大徽班吸納、融合、磨鍊出一個佔了大半個中國和五十多個劇種的戲曲聲腔——皮黃,造就了一個偉大的劇種——京劇。
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為給高宗弘曆祝壽,從揚州徵調了以著名戲曲藝人高朗亭為臺柱的「三慶」徽班入京,成為徽班進京的開始。此後又有四喜、啟秀、霓翠、和春、春臺等安徽班相繼進京。在演出過程中,六班逐步合併成為著名的三慶、四喜、春臺、和春四大徽班。
「四大徽班」進京,被視為京劇誕生的前奏,在京劇發展史上具有重要意義。清末宣統二年(1910),「四大徽班」已相繼散落。
四大徽班
徽班是中國清朝中期興起於安徽、江蘇等地的戲曲班社,以唱「二黃」聲腔為主,兼唱崑曲、梆子等,以揚州一帶為最盛,因藝人多來自安慶等地,而得名徽班。
徽」是徽調或徽戲,「徽班」是演徽調的戲班。清代(公元1644——公元1911)徽調在南方非常受歡迎,有許多著名的徽班。其中最著名的是:
三慶班、四喜班、春臺班、和春班,當時被稱為「四大徽班」。四大徽班在表演上各有所長、各具特色。
當時有這樣的讚譽:三慶班的軸子、四喜班的曲子、春臺班的孩子、和春班的把子。「軸子」(讀「咒」),三慶班擅長演有頭有尾的整本大戲。
「曲子」是崑曲,四喜班擅長演崑腔的劇目。「孩子」是童伶,說春臺班的演員以青少年為主,生氣勃勃。「把子」是武戲,和春班的武戲火爆,最受歡迎。
由於徽班聲腔及劇目都很豐富,逐漸壓倒了當時盛行於北京的秦腔與崑劇。許多秦腔班演員轉入徽班,形成徽秦兩腔的融合。崑劇演員也多轉入徽班。
道光年間湖北演員進京後,帶來了楚調(西皮調)。這種帶有北京特點的皮黃戲逐漸演變為今日的「京劇」。
2樓:匿名使用者
2023年,全國各城市舉行了紀念徽班進京200週年的大型活動,這是怎麼回事呢?原來,清朝弘曆(乾隆)皇帝喜愛戲劇,每次到江南巡視,都要請江南各戲班到揚州演出。2023年是他的80大壽。
為此特召當時的「二黃耆宿」高朗亭率三慶徽班和其他各種戲班來京演戲。演後留在北京進行民間演出,大受歡迎。便引來「四喜」、「啟秀」、「霓翠」、「和春」、「春臺」、「三和」各徽班相繼進京演出。
其中最著名的是「三慶」、「四喜」、「春臺」、「和春」四大徽班。
徽班並不是只演唱徽調,除吹腔、撥子、二黃、崑曲外,還有柳子腔、羅羅腔和北京流行的秦腔、京腔等。四喜班是嘉慶初年才進京,以崑腔為主,故有「新排一曲桃花扇,到處哄傳四喜班」的竹枝詞;和春班是莊親王府召集徽班藝人組成的,多演《水滸》、《施公案》、《三國》等武戲;春臺班以徽調的三小戲為主。因徽班歷史悠久,藝術精熟又具有相當的陣容,在北京很有號召力。
據載:戲莊演戲必用徽班,戲園之大者如廣德樓、廣和樓、慶樂園、三慶園必以徽班為主。而四大徽班更以「三慶的軸子,和春的把子,四喜的曲子,春臺的孩子」的不同的藝術風格雄居北京100多年。
徽班的興起,使京城的昆弋班、京腔班日漸衰落,因此京腔、秦腔、崑腔的演員不斷搭入徽班,再有湖北漢調進京,徽、漢合流,使徽班的腔調、劇目更為豐富。從而也就形成了「聯絡五方之音為一致」的,以皮黃為主,其他曲腔兼唱的新型綜合劇種的京劇。這也是紀念徽班進京,振興京劇藝術的意義所在。
徽班進京的過程,意義
3樓:匿名使用者
中國清代乾隆年間北京劇壇4個戲班。即三慶班、四喜班、和春班、春臺班。多以安徽籍藝人為主,故名。
乾隆五十五年(1790),為給乾隆帝弘曆祝壽,從揚州徵召了以戲曲藝人高朗亭為臺柱的三慶班入京,是為徽班進京演出之始。
之後又有四喜、啟秀、霓翠、和春、春臺等安徽戲班相繼進京。在演出過程中,6個戲班逐漸合併為四大徽班。時值京腔(高腔)、秦腔已先行流入北京,徽班在演唱二簧、崑曲、梆子、囉囉諸腔的基礎上,相容幷蓄,出現了「四徽班各擅勝場」的局面。
嘉慶、道光年間,漢調(又稱楚調)進京,參加徽班演出,徽班又兼習楚調之長,為匯合二簧、西皮、昆、秦諸腔向京劇衍變奠定了基礎。因此,四大徽班進京,被視為京劇誕生的前奏,在京劇發展史上具有重要意義。清末,四大徽班已相繼散落。
四大徽班
明末,安徽青陽,徽州聲腔已趨流行,同時安徽優伶技藝已顯頭角.清乾隆五十五年(西元一七九○年),高宗八旬萬壽盛典,三慶徽班率先入京祝釐,自此繼來徽班又有四喜,和春,春臺等班,合稱「四大徽班」.
乾隆時,戲曲已分雅,花兩部.雅部即指崑腔;花部又名亂彈,泛指崑腔外之一切地方聲腔.徽班則特有其地力之「二黃調」,但僅是以二黃調為基本聲腔,再融合流行之京,秦兩腔,萃集其他劇種所長.
是以嘉慶年間,徽班不但擅演花部諸戲,崑腔也是常演戲目,演員亦不僅安徽人,徽班只是為安徽人所主宰之劇團而已.這種相容幷蓄的作法,因而博得觀眾的歡迎,不但徽班聲譽日隆,二黃調也因之身價日增.
道光年間,四大徽班已領先各類劇團,而四大徽班又各有特色:四喜以崑腔見長;三慶以連演新戲見長;和春以武戲見長;春臺以童伶見長.至咸豐時,三慶班老生程長庚以二黃調突出於伶界,與四喜班擅長西皮之老生張二奎,及春臺班做工取勝之老生余三勝鼎足而三,皮黃君臨天下之勢已成.
同治,光緒年間,各班生,旦,淨,醜偕濟濟多士,皮黃調於此大成.故京劇之興,與四大徽班之起,息息相關.
一般認為我國京劇的產生是源於所謂"四大徽班"的進京,指的是為了慶賀乾隆皇帝80大
壽有關方面將"三慶"、"四喜"、"春臺"、"和春"這四個原來在南方演唱"徽調"的班社調進北
京,才使後來發展成為京劇。實際上這"四大徽班"並不是同時進京的,最早進京的是"三
慶",後來是"四喜"等。當時的"徽調"和湖北的"漢調"都是同屬"皮黃腔"類的地方戲曲,而且
兩種戲曲的藝人還可能同在一個班社中。如曾對早期京劇形成作出很大貢獻的著名演員餘三
勝原來就是工漢調的。當然,這些班社的進京確實有助於"徽、漢"兩調在京的合流,最終至
清道光年間真正形成為"京劇"。而這四個班社,後來實際上也就成為早期京劇的重要班社。
4樓:匿名使用者
京劇前身是清初流行於江南地區,以唱吹腔、高撥子、二黃為主的徽班。徽班流動性強,與其他劇種接觸頻繁,在聲腔上互有交流滲透,因此在發展過程中也搬演了不少崑腔戲,還吸收了囉囉腔和其他一些雜曲。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以高朗亭(名月官)為首的第一個徽班(三慶班)進入北京,參加乾隆帝八十壽辰慶祝演出。
《揚州畫舫錄》載:"高朗亭入京師,以安慶花部,合京秦二腔,名其班曰三慶。"刊於道光二十二年(1842)的楊懋建《夢華瑣簿》也說:
"而三慶又在四喜之先,乾隆五十五年庚戌,高宗八旬萬壽入都祝匣時,稱'三慶徽',是為徽班鼻祖。"伍子舒在《隨園詩話》批註中則更具體指出是"閩浙總督伍納拉命浙江鹽商偕安慶徽人都祝釐"。隨後還有不少徽班陸續進京。
著名的為三慶、四喜、春臺、和春四班,雖然和春成立於嘉慶八年(1803),遲於三慶十三年,但後世仍並稱之為"四大徽班進京"。
乾隆、嘉慶年間,北京文物薈萃,政治穩定,經濟繁榮,各劇種藝人麇集。北京舞臺崑腔、京腔、秦腔三足鼎立、相互對峙。徽班到京,首先致力於"合京秦二腔"。
當時秦腔、京腔基本上同臺演出,"京秦不分"(《揚州畫舫錄》),徽班發揚其博採眾長的傳統,廣泛吸收秦腔(包括部分京腔)的劇目和表演方法,同時繼承了眾多的崑腔劇目(還排演了崑腔大戲《桃花扇》)及其舞臺藝術體制,因而在藝術上得到迅速提高。
徽班本身的藝術特色,是它能夠在爭衡中取勝的主要原因。在聲腔方面,除了所唱二黃調以新聲奪人而外,它"聯絡五方之音,合為一致"(《日下看花記》);在劇目方面,題材廣闊,形式多樣;在表演方面,純樸真切,行當齊全文武兼重,因此適合廣大觀眾的欣賞要求。
在演出安排上,據《夢華瑣簿》載,四大徽班"各擅勝場"。三慶以"軸子"取勝(連日接演新戲),四喜以"曲子"取勝(善唱崑曲),和春以"把子" 取勝(善演武戲),春臺以"孩子"取勝(以童伶為號召)。在藝術和經營上備有側重點,能夠發揮專長,取得較快進展。
至道光後期,徽班已在北京佔據優勢。《夢華瑣簿》說:"今樂部皖人最多,吳人亞之,蜀人絕無知名者矣。
"又說:"戲莊演劇必徽班。戲園之大者,如廣德樓、廣和樓、三慶園、慶樂園,亦必以徽班為主。
"徽班成長髮展的過程,也就是它向京劇擅變的過程。這一嬗變的完成,主要標誌為徽漢合流和皮黃交融,形成了以西皮、二黃兩種腔調為主的板腔體唱腔**體系,使唱唸做打表演體系逐步完善。最早隨同徽班進京的漢調演員是米應先(又名米喜子),湖北崇陽人(一說安徽人),生於乾隆四十五年(1780),約於嘉慶年間加入春臺徽班進京演唱,演正生,擅紅生戲,聲望極隆(見《夢華瑣簿》及李登齊《常談叢錄》)。
被視為著名漢調演員余三勝的先驅(當時曲藝唱詞有"亞賽當年米應先"之句)。道光年間(1821-1849),漢調演員至京加入徽班演唱的逐漸增多,著名的有王洪貴、李六。粟海庵居士《燕臺鴻爪集》(約作於道光十二年以前)說:
"京師尚楚調。樂工中如王洪貴、李六善為新聲稱於時。"楚調即漢調,也就是西皮調。
可見當時北京已流行西皮調,王洪貴、李六"善為新聲",又推動了西皮調的革新發展。在徽、漢演員的共同努力下,逐步實現了西皮與二黃兩種腔調的交融。開始不同的劇目,根據不同的**,分別唱西皮或二黃;後來,有些戲就兼唱西皮和二黃,甚至在同一唱段中先唱二黃,後轉西皮,並能相互協調,渾然一體。
《羅成叫關》(源出徽調《淤泥河》)就是一個例子。聲韻方面,形成"中州韻、湖廣音"的格律,字聲間雜京音、鄂音,兼用北京、湖北兩種四聲調值,分別尖團字音,按照"十三轍"押韻。二黃的伴奏樂器,幾經反覆,終於在咸豐、同治年間(1851-1874)廢笛,而與西皮統一使用胡琴(定弦不同),但唱吹腔時仍按徽班傳統用笛伴奏。
道光末年,西皮戲大量湧現,徽班中皮黃並奏習以為常。據刊於道光二十五年的楊靜亭《都門紀略》載,三慶班程長庚、四喜班張二奎、春臺班余三勝和李
六、和春班王洪貴等常演的劇目,如《文昭關》、《捉放曹》、《定軍山》、《擊鼓罵曹》、《掃雪打碗》等,與嗣後京劇舞臺常見的傳統劇目已大體相同,徽班向京劇的擅變到此已基本完成(雖然當時還不稱京劇)。另一種說法,認為譚鑫培成名後(19世紀末、20世紀初)京劇才算形成。理由是到那時皮黃戲從**、表演,到唱唸的字音、聲韻,才具備了嚴格的規範;而在此以前,即程長庚時代,仍屬徽調範疇。
徽 字是什麼意思,安徽的徽字什麼意思
樂為人師 徽 hui 徽badge emblem insignia 徽hu 1 形聲。從糸 m 表示與線絲有關,微省聲。本義 三糾繩 2 同本義 three strands of rope 徽,三股繩也。說文 系用徽纆。易 坎 劉注 三股為徽。3 繩索 rope 免於徽索。漢書 揚雄傳 注 繩也。4...
班旗是什麼,什麼是班徽和班旗?謝謝
小輝學長 班旗是班集的象徵,能夠在活動中被拿出來招展的旗子,是能夠代表班級最獨特,最顯眼的標誌。班級是學校為了實現一定的教育目的,將年齡相近 知識認知水平相近的學生編成一個個集體,切有相對固定的人數的基本教育單位。班旗是班級形象的象徵,是班級榮譽的標誌,要保管好 使用好班旗,要像對待自己的名譽一樣珍...
非有詔不得畫是什麼意思,藩王無詔 不得進京是什麼意思?背後故事 是什麼?
意思是 沒有皇帝的命令,不能擅自作畫。這句話說的是吳道子。吳道子是中國歷史上非常著名的畫家,畫史界尊稱其為 畫聖 他自幼貧苦,曾追隨書法大家張旭和賀知章學習書法,但他由於醉心畫藝,改習繪畫,並盡得繪畫的精髓和奧義,未及弱冠便已 窮丹青之妙 由於在畫壇上有些名氣,他即被唐玄宗召到京都長安,入內供奉,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