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一談老子的人生哲學的守柔和居後不爭的理解

時間 2022-03-22 00:00:02

1樓:半空撫琴

無論從邏輯的角度看、還是從歷史的角度看,老子哲學都構成了中國哲學發展流程的原初起點,對於後世種種哲理觀念的精神實質、思想內容、模式架構等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本文試圖依據老子哲學的「無為」精神及其包含的原始歷史意蘊,在中西比較的語境中,分析老子在真、善、美、藝術等問題上持有的基本見解,並由此**他有關「人生境界」這個頗有中國特色的哲理問題的觀念。

一在中國哲學史上,老子第一次從「道」的本體論和「人」的存在論角度,全面深入地闡發了「無為」觀念,一方面明確肯定了「道常無為而無不為」的本質特徵(《老子》三十七章;本文下引《老子》,只注章數),另一方面又從這一點出發,為「人」確立了一種旨在效法「道」的「無為而無不為」的存在正規化。從思想實質看,老子確立的這種「天人合一」的「無為而無不為」的存在正規化,不僅浸潤著深厚的原始歷史底蘊,精闢地揭示出原始人綿延幾百萬年之久的時代精神,而且還為中國主流哲學特有的「人為情理」精神奠定了一個邏輯與歷史相統一的起點,使其明顯不同於西方主流哲學的「認知理性」精神。[i] 本文對老子人生境界觀的分析,將立足於對其哲學精神的這種理解之上。

從比較的視角看,在西方主流哲學中,由於認知理性精神的主導效應,所謂的「真」(aletheia,truth)總是具有鮮明的「主客二分」意蘊,一方面是指外界事物自身的本質規律亦即「真實」,另一方面又可以指主體的人在認知活動中形成的對於外界事物的正確知識亦即「真理」,從而在自身中兼有了「客觀真實」與「主觀真知」兩重性的內涵。相比之下,老子哲學則從一個全新的維度闡發了「真」的哲理意蘊,並對後世中國哲學的「真」觀念產生了深遠影響。

首先,老子在「道」的本體論層面上運用「真」字。他提出的「道之為物……其精甚真」(二十一章)的命題,顯然是把「真」理解為「道」自身的真實本性。表面上看,這裡說的「真」與西方主流哲學的「真實」概念意指客觀事物自身本質的內涵是十分接近的;但仔細分析就會發現,二者間存在著某些深度的差異。

問題的關鍵在於,老子強調的「道」之「真」,首先是指「道」的「無為而無不為」的純真本性;因此,它不是在「主客二分」中與人的主觀認知亦即「真理」相對而言,而主要是在「天人合一」中與人的存在樣態內在相關。換句話說,老子之所以強調「道」之「真」,並不是要求人們通過理性思維(「智慧」)去認識和把握外界事物(包括「道」)的「真理」,而首先是要求人們效法「道」的純真本性,按照「無為而無不為」的自然正規化實現自己的存在。

果然,老子也在「人」的存在論層面上運用「真」字。例如,在「修之於身,其德乃真」(五十四章)的命題中,「真」字就不是像西方哲學那樣用來描述人在「知」中的存在狀況,而是用來描述人在「德」中的存在樣態。這可以從另一個角度證明:

老子之所以強調「道」之「真」,並不是要求人們獲得有關「道」的真理知識,而是要求人們在「無為而無不為」的存在中做到「修身德真」,亦即去除「有為」文明的扭曲異化、迴歸原始純樸的「天真」本性。所以,毫不奇怪,在《老子》文字中,所謂「偽」無一例外地都是與「人為」或「智慧」直接相關,諸如「為者敗之」(二十九章)、「智慧出,有大偽」(十八章)等等。結果,在老子看來,只有保持不僅「無為」、而且「無知」的狀態,做到「絕聖棄智」、「見素抱樸」(十九章)、「復歸於嬰兒」(二十八章),人才能夠達到「真」的境界;反之,追求智慧或擁有知識不僅不能使人成「真」,反而還會使人變「偽」。

2樓:虎胤

解落三秋葉,能開二月花。

老子講不爭守柔是希望人們做一個生活的弱者?

3樓:家電維修清

不爭是為了避禍,不做無謂之爭,是說謙學默默把事做好,靜取的意思

結合老子原文談談老子的道論與他的政治哲學與人生哲學之間的關係

4樓:匿名使用者

1、政治觀

無為「不上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盜;不見可欲,使心不亂,是以聖人之治也。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慾,使知者不敢為,則無不治.」

「無為」,不能理解為無所作為。《淮南子·原道訓》:「無為為之而合於道」。

道家的「無為」,是清靜自守之義,是道家以「道」 修身所要達到的「合於道」 的理想境界。能達到這種理想境界便無所不能為(無為而不無為)。

善為下「古之善為士者不武,善戰者不怒,善勝敵者不爭,善用仁者為下.是謂不爭之德,是以用人之力,是謂配天古之極。」 「用兵有言:「吾不敢為主而為客,不敢進寸而退尺。

」是謂行無行,攘無臂,仍無敵,執無兵。禍莫大於輕敵,輕敵幾喪吾寶.故抗兵相若,則哀者勝。」

4、知識論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有力,自勝者強。知足者富,強行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壽。

」 「聖人無心,以百姓心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得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得信。

聖人在天下,怵怵;為天下,渾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聖人皆駭之。」 「知不知,上;不知知,病。

是以聖人不病.以其病病,是以不病。」太極陰陽

2、價值觀

無、道、德

老子的價值觀由「無」、「道」、「德」三者所構成。

老子言「無」,嘗謂:「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當宇宙尚未形成,萬物不會存在,故稱「無」。

天地初開,形成宇宙,故稱「有」。「萬物」由「有」所衍生,而「有」從「無」所衍生,天下萬物均起於「有」而終於「無」。

老子言「道」,嘗謂:「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老子認為「道」是宇宙本體,乃萬物之根源,故謂:「道生

一、一生

二、二生

三、三生萬物。」「道」生於天地萬物之先,獨立長存於萬物之外,不斷迴圈執行,遍及天地萬物,絕不止息。老子又認為「道」不可觸控、莫可名狀,故謂:

「無狀之狀,無物之泉。」只能用「道」來代表,亦可勉強稱為「大」。故謂: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意謂「道」是玄妙深奧的,常人難以理解及形容。

若可用言語來描述「道」,就不是真正的「道」了。當宇宙萬物形成之際,人類會給萬物命名,但都不是事物真正的名字,因為天地萬物都是由「道」衍生出來的。人為自然萬物之一,故須遵守自然法則,故謂: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賦予萬物生機而使各遂其生,故老子認為「道」是萬物的宗主。

守柔老子言「守柔」,嘗謂:「天下之至柔,馳聘天下之至剛。」「道」之所以能迴圈不息,因為「道」具備了柔弱的特質,故言:

「弱者道之用。」老子以「水」作喻:「天下柔弱,莫過於水,而攻堅勝者,莫之能勝,其無以易之。

」又謂:「弱之勝強,柔之勝剛,天下莫不知,莫能行。」老子強調以柔制剛,認為「強梁者不得其死」,目的在教人謙卑遜讓,以退為進。

人若如此,方可明哲保身,故謂:「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豁;為天下豁,常德不離,復歸於嬰兒。」意謂人可有雄心壯志,但不可逞強好勝,應抱持柔弱謙下之道,保持質樸本性。

老子強調「守柔」,皆因認為除了「道」之外,世間萬物總有沒落的一日。故謂:「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

」老子又認為世事難測,故謂:「福兮禍所倚,禍兮福所伏。」老子強調「守柔」,要求人清虛自守,勿剛強好勝,否則不得善終。

居後不爭

老子認為人應有「居後不爭」之心,嘗謂:「我有三寶,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夫慈故能勇,儉故能廣,不敢為天下先,故能成器長。

」只有仁慈、儉樸、謙讓不爭的人,方能具備道德勇氣,進而博施於人,受人尊敬擁護而成大器。老子嘗謂:「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非以其無私耶,故能成其私。」只要人能捨棄爭先爭勝之心,深明「持而盈之,不如其己。揣而銳之,不可長保。

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之理。莫自恃聰明,鋒芒太露,應抱持以退為進的處世態度,從而達致「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的境界。

寡慾老子謂人應「寡慾」,故謂:「罪莫大於可欲,禍其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

」人若懷有「可欲」、不知足」之心,則貪念自生。只有「知足」帶來的滿足感,才是真正的滿足。老子指出: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沉醉於聲色犬馬和口腹物慾會使人神昏意亂,使身體的感官和靈性受損。故老子要求人「無慾」、「去欲」,故謂:

「是以聖人去甚、去奢、去泰。」又謂:「善為士者不武。

善戰者不怒。善勝敵者不爭。善用人者為之下。

」於生活起居、待人處事應「見素抱樸,少私寡慾」,達致「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的境界。

傳統謀略思想中的「守柔」的內涵是?

談一談,你害怕此生會遇不到你喜歡的人嗎?

二十幾年來也從沒遇見過,所以害怕什麼的已經不存在了,沒有期望就沒有失望吧。不會害怕。因為我始終相信,只要自己更努力,變得更好,就一定會遇到適合自己的,會遇到自己喜歡的!不怕吧,喜歡的人遇不到好歹還會有一絲期待。可如果和不合適的人過一生,那就一點希望也沒了。為什麼會害怕呢,都過了半生了。超級害怕。因為...

談一談廊橋的外觀,特點

假面 特點 1 開啟橋 指的是為通航需要,上部結構能以豎旋 平旋 提升等方式開合的橋樑。2 浮橋 用船或浮箱代替橋墩,浮在水面的橋樑。軍隊採用制式器材拼組的軍用浮橋,稱舟橋。3 拱橋 是在豎直平面內以拱作為上部結構主要承重構件的橋樑。拱橋是向上凸起的曲面,其最大主應力沿拱橋曲面作用,沿拱橋垂直方向的...

大家談一談怎樣才能變成一個內心強大的人吧?

在自己體內建立 情緒監控系統 監控和提醒情緒的變化。通往內心強大的一大障礙就是情緒上的波動,因為情緒上的波動會直接影響人的理性思考能力,內心強大的基礎就是人的理性思維能力。很多人都有過這種體會,即使對某些事情看不透,但如果能保持冷靜和沉著,看清自己的利益得失,常常也能夠化險為夷。可以隨身帶著寫著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