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益瑪麗斛巍
你得先理解這個苦是什麼,是人的種種遭遇?還是什麼社會環境?苦是指有情眾生面對一切遭遇的時候內心的煩惱。緣起是現象的描述,終其根源是無明,也就是不正知,不能如理作意。
所謂“受苦”,是我們自己的心在感受我們各種心思各種行為,因為不滿足不如意而得到情感感受就是受苦,即我們自己在接受苦惱。其本質還是源於慾望的不滿足。
源於種種貪嗔痴的錯誤慾望,不理智不如法的思維,就是無明煩惱;
由此無明的思維,產生了要去做某種行為的意識念想;
由此想要產生行動的念想,產生了眼耳鼻舌身和心意(六根)對身外世界的各種分別判斷。
緣於對身外世界的各種分別判斷,產生分別心,有了喜愛或不喜愛的取捨;
由於這種分別取捨的思維,產生對喜愛的事物更加執著、對不愛的事物愈加排斥的心理和行為...你得先理解這個苦是什麼,是人的種種遭遇?還是什麼社會環境?
苦是指有情眾生面對一切遭遇的時候內心的煩惱。緣起是現象的描述,終其根源是無明,也就是不正知,不能如理作意。
所謂“受苦”,是我們自己的心在感受我們各種心思各種行為,因為不滿足不如意而得到情感感受就是受苦,即我們自己在接受苦惱。其本質還是源於慾望的不滿足。
源於種種貪嗔痴的錯誤慾望,不理智不如法的思維,就是無明煩惱;
由此無明的思維,產生了要去做某種行為的意識念想;
由此想要產生行動的念想,產生了眼耳鼻舌身和心意(六根)對身外世界的各種分別判斷。
緣於對身外世界的各種分別判斷,產生分別心,有了喜愛或不喜愛的取捨;
由於這種分別取捨的思維,產生對喜愛的事物更加執著、對不愛的事物愈加排斥的心理和行為;
由於這種偏向的心理,對於苦、樂等感受產生種種執著的認定;
由於心中已經有了肯定的固定的價值觀,比如什麼是美什麼是醜,什麼是好什麼是壞,產生了各種自以為是的定義;
由於這些價值取向的定義,便驅動自己進行各種行為活動,以取得這樣的自我價值,完成自己的自我意識;
由於執著於自我感覺自我意識,使自己的行為活動有不同的方向、積累產生不同的後果。
由此一切行為和行為的結果,就是種種生、老、病、死;愛、恨、離別等世間行為表現。
再因這些行為、社會活動的表現的得失感受,形成種種貪嗔痴的錯誤慾望,也就是不理智不如法的思維,也就是無明。
無明的影響,如同前面所說,這樣又是一個緣起的迴圈。
廣而言之種種五蘊盛聚之苦,也就是種種心身煩惱。
2樓:輝寒煙酆尹
無明。追求快樂,但是不知道導致快樂的原因;逃避痛苦,但是不知道帶來痛苦的原因。
世間快樂的定義,是經不起追問的,
比如,為什麼得到就是快樂,失去就要痛苦;別人讚揚就快樂,不認同就痛苦。
佛說的 眾生皆苦 是什麼意思
3樓:匿名使用者
眾生皆苦 是“佛教四諦”中的“苦諦”
苦諦:即眾生皆苦,不論是天上的天道眾生,還是我們人道生靈,以及地獄的受難眾生,享福或者受苦的,其本質都是苦的,故而在六道中,就不能免於因緣聚合,輪迴無休,一切無常。
擴充套件資料:
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中最古老的宗教,相傳在公元前五至六世紀(藏傳佛教的記載中更早)便已產生。佛教以無常和緣起思想反對婆羅門的梵天創世說,以眾生平等思想反對婆羅門的種姓制度,以“四諦”、“八正道”、“十二因緣”等為基本教理,主張依經、律、論三藏,修持戒、定、慧三學,以斷除煩惱成就佛果為最終目的。
在漫長的流傳過程中,佛教創造了光輝燦爛的文化。從某種程度上,它改變了我們這個世界的面貌,同時,也促使它自身的不斷髮展和完善。
4樓:匿名使用者
依佛的觀點而言,總的歸納,苦有三種:
第一種,為苦苦。
佛經當中關於苦苦的定義,就是存在之時能感覺到痛苦;一旦消失,就會感到幸福的感覺。
比如說,當我們生病的時候,就會覺得痛苦;只要身體**,就會感到幸福,所以,病痛就屬於苦苦。
為什麼要說兩個苦字呢?這說明,這種苦是非常強烈的。
無論是人,還是動物,所有的生命公認為是痛苦,都不願意接受的,很明顯的痛苦感受,就是苦苦。苦苦主要是在三惡趣,在人道與天道也有苦苦,比如,人間的生、老、病、死等八種根本痛苦,就屬於苦苦的範疇。
第二種,為變苦。
佛經當中關於變苦的定義,就是存在之時感覺不到是痛苦,但在它停止的時候,就會感覺到痛苦的感受。
變苦主要是在人道和天道。此處所說的天道,主要是指欲界的天道。
比如說,欲界的天人一般都身體健康,壽命很長,生活環境、生活條件也十分優越,還有一些神通,所以,在這種情況下,就會覺得很幸福,但在這些所謂的“幸福”停止的時候,就會導致明顯而不堪忍受的痛苦。要知道,其中前面的幸福感和後面的巨大痛苦是有著一定關係的。
最後一種,是行苦。
此處所說的“行”,與“諸行無常”當中的“行”是一個意思,即指所有因緣而生、有因有果的法。所有的“行”,都是痛苦的。
佛經當中關於行苦的定義是:無論它存在還是消失,都不會覺得痛苦,但卻會引發其他的痛苦,因而稱之為行苦。
佛教既說有漏皆苦,同時又承認暫時的幸福,二者之間有沒有矛盾呢?
並不矛盾,因為痛苦是絕對的,幸福卻是相對的。
5樓:瓊樓登高人為峰
佛說的眾生皆苦是指人的困擾、煩愁、痛苦和不快樂,是一個抽象的概念,就是說每個人都有每個人的問題,每個人的煩惱,不可避免的,可以是階段性的,也可以是長久性的。所以說是眾生皆苦。
如果能夠看破這一些,強化自身修行,能體會到眾生皆苦,心中就有喜樂在。與之對應的是萬相本無,這是更高階的階段,《心經》說 “行深般若波羅密多”。人的智慧有限,能探查到萬物本源的不多。
非具大智慧,難堪此迷。所以認識到眾生皆苦,還需要修行,達到大智慧的菩提。
佛是古印度的梵語,它的意思是智、是覺;智是體,覺是用。這個智有三種,覺也有三種。智,第一個是一切智,第二個是道種智,第三個叫一切種智,這個是“佛”這個字的體。
一切智是知道宇宙之間一切法的總相,總相是空相。
6樓:李菁菁
弘一法師:
佛說人生是苦的目的 為令眾生皆得安樂。
1、佛說人生是苦,這苦是什麼意義呢?經上說:“無常故苦”一切都無常,都會變化,佛就以無常變化的意思說人生都是苦的。
譬如身體健康並不永久,會慢慢衰老病死,有錢的也不能永遠保有,有時候也會變窮,權位勢力也不會持久,最後還是會失掉。以變化無常的情形看來,雖有喜樂,但不永久,沒有徹底,當變化時,苦痛就來了。所以佛說人生是苦,苦是有缺陷,不永久,沒有徹底的意思。
2、為什麼人生不徹底不永久而有苦痛呢?一定有苦痛的原因存在,知道了苦的原因,就會盡力把苦因消除,然後才可得到徹底圓滿的安樂。所以佛不單單說人生是苦,還說苦有苦因,把苦因除了就可得到究竟安樂。
學佛的應照佛所指示的方法去修學,把這不徹底不圓滿的人生改變過來,成為一個究竟圓滿的人生。這個境界,佛法叫做常樂我淨。
3、常是永久,樂是安樂,我是自由自在,淨是純潔清淨。四個字合起來,就是永久的安樂,永久的自由,永久的純潔,佛教最大的目標,不單說破人生是苦,而是主要的在於將這苦的人生改變過來,常樂我淨的境地,即是絕對的最有希望的理想境界是我們人人都可達到的。這樣怎能說佛教是消極悲觀呢。
4、學佛不只在困苦時知道努力向上,就是享樂時也隨時留心,因為快樂不是永久可靠,不好好向善努力,很快會墮落失敗的。人生是苦,可以警覺我們不至於專門研究享受而走向錯誤的路,這也是佛說人生是苦的一項重要意義。
7樓:臺式子彈
佛是神仙沒有肉身和七情六慾所逍遙不苦是靈體,只有人和動物有色身和七情六慾要生存要滿足七情六慾所以苦,神仙只有寂寞沒有苦。所以佛以寂為樂,叫常寂光土
8樓:心凝冰語
佛是眾生亦不是眾生。佛可化身為無量像。道之所至,法之所至,佛即所至!眾生皆苦,只因眾生無法超脫生死,無法看透世間諸像,無法擺脫慾望。
9樓:匿名使用者
佛說眾生皆苦 所謂的苦不是酸甜苦辣的苦 而是不圓滿啊 這人心啊 但凡有所求就必然有所苦 慢慢人潮匯聚的世間怎能不苦暱
10樓:黃樂師
人生在世有八苦 既是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怨憎會苦、愛別離苦、求不得苦及五取蘊苦. 其具體內容請參見http://baike.
眾生又都有輪迴之苦,輪迴之所以苦是因為無常,在輪迴中不斷週轉,即便是生於天道或是富貴人家,也終有福報享盡的一天,死後又要因為因果業力而輪迴,至於是變成畜生還是什麼就不得而知了,這種沒有恆定的無常是多麼的痛苦啊!
佛是已經覺悟了的眾生,覺者已經脫離輪迴不受輪迴之苦,處於妙樂永恆的境界,非人類語言能描述.
佛是覺者,覺宇宙一切,便把這脫離輪迴的解脫之道教給眾生.
11樓:匿名使用者
哈哈哈哈哈哈哈好問題啊
耳鳴的原因是什麼呢,耳鳴的原因是什麼?
如中耳感染 耳硬化 內耳窗的增生性阻塞。巖部耳蝸及 顱神經病變,前者常見於美尼爾病,後者常見於聽神經瘤。中樞神經 除老年性大腦硬化外,中樞神經性的器質性病變,很少引起耳鳴。心血管疾病 亦屬常見的耳鳴原因,耳鳴常呈波動性,高血壓 貧血 動脈粥樣硬化伴血管栓塞等均可引起耳鳴。代謝性疾病 甲狀腺機能亢進或...
你認為自己痛苦的原因,是物質方面多還是精神方面多
孫老闆 痛苦的原因,是精神方面多。有句話叫做,最折磨人的不是生活的重負而是人們那顆無法安定的心,痛苦的根源永遠是精神的不妥協,而不是物質的貧乏。 關鍵他是我孫子 我認為自己痛苦的原因主要來自於精神方面,物質方面的話,我覺得只要滿足衣食住行方面就行了,不追求太多的享受,而我比較追求精神方面的感受。 可...
腦鳴的原因是什麼?腦鳴的原因是什麼呢?
腦鳴一般如果是老年人則是腦供血不足引起的,病人主要表現為腦鳴 頭暈和記憶下降,結合年齡,考慮腦供血方面存在不足 腦功能活動降低,在睡眠不足 用腦過多及勞累時,就會誘發以上症狀。頭鳴或腦鳴如果發生在年輕人,多數是由於緊張壓力等精神因素引起的,屬於功能性疾病,病人多數有焦慮症狀,煩躁不安,心慌,氣急,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