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守懿巨展
這是一首哲理詩,但詩人不是抽象地發議論,而是緊緊扣住遊山談出自己獨特的感受,藉助廬山的形象,用通俗的語言深入淺出地表達哲理,故而親切自然,看到的景物也各不相同。這兩句概括而形象地寫出了移步換形,談遊山的體會。為什麼不能辨認廬山的真實面目呢?
因為身在廬山之中、峰巒起伏的大山,實寫遊山所見。廬山是座丘壑縱橫:指的是廬山,是即景說理。
2.緣,指出觀察問題應客觀全面.
此山,並借景說理、千姿萬態的廬山風景,觀察世上事物也常如此。這兩句詩有著豐富的內涵,它啟迪我們認識為人處事的一個哲理——由於人們所處的地位不同,看問題的出發點不同,對客觀事物的認識難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認識事物的真相與全貌,必須超越狹小的範圍,擺脫主觀成見:因為。
3,這必然帶有片面性。遊山所見如此,如果主觀片面,就得不出正確的結論。
開頭兩句「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西林,遊覽廬山。瑰麗的山水觸發逸興壯思,於是寫下了若干首廬山記遊詩。《題西林壁》是遊觀廬山後的總結,它描寫廬山變化多姿的面貌。
不識廬山真面目,
只緣身在此山中題西林壁
蘇軾橫看成嶺側成峰,
遠近高低各不同,遊人所處的位置不同,視野為廬山的峰巒所侷限。
後兩句「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簡析]
蘇軾由黃州貶赴汝州任團練副使時經過九江。
[註釋]
1,看到的只是廬山的一峰一嶺一丘一壑,區域性而已,在現在江西省的廬山上。這首詩是題在寺裡牆壁上的:西林寺
2樓:苑和平伊麗
《題西林壁》
【北宋】蘇軾
橫看成嶺側成峰,
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
只緣身在此山中。
3樓:孟秋柔宣夢
北宋-蘇軾的
【題西林壁】
橫看成嶺側成峰,
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
只緣身在此山中。
「橫看成嶺側成峰」這句詩的意思是什麼?
4樓:瀛洲煙雨
意思是:從正面、側面看廬山山嶺連綿起伏、山峰聳立。
出自《題西林壁》。是宋代文學家蘇軾的詩作。
原文如下: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譯文如下:
從側面看廬山嶺連綿起伏,遠處、近處、高處、低處呈現不同的樣子。之所以辨不清廬山真正的面目,是因為我人身處在廬山之中。
《題西林壁》這首古詩,不僅對廬山雄奇壯觀、千姿百態景色的讚美,更包含了「當局者迷,旁觀者清」的人生哲理。
5樓:心之王者
意思是:從正面、側面看廬山山嶺連綿起伏、山峰聳立。
原文: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出自:宋代·蘇軾《題西林壁》
釋義:從側面看廬山嶺連綿起伏,遠處、近處、高處、低處呈現不同的樣子。之所以辨不清廬山真正的面目,是因為我人身處在廬山之中。
蘇軾於公元2023年(神宗元豐七年)五月間由黃州貶所改遷汝州團練副使,赴汝州時經過九江,與友人蔘寥同遊廬山。瑰麗的山水觸發逸興壯思,於是寫下了若干首廬山記遊詩。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一句說的是遊人從遠處、近處、高處、地處等不同角度觀察廬山面貌是可以得到不同觀感的。有時你看到到是起伏連綿的山嶺,有時你看到的是高聳入雲端的山峰。
這兩句概括而形象地寫出了移步換形、千姿萬態的廬山風景。
蘇軾的詩既是人生感悟,也是一種政治體驗。蘇軾自進入仕途後捲入了新舊之法的爭議,他在政治傾向上更貼近保守派,反對王安石主導的新法。但他不偏激,主張汲取新法合理成分,主張講究執行策略,反而又為舊黨所不容。
6樓:枕邊吹風會
「橫看成嶺側成峰」這句詩的意思是從正面、側面看廬山山嶺連綿起伏、山峰聳立,從遠處、近處、高處、低處看廬山,
一、全文:
題西林壁 蘇軾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二、譯文:
從正面、側面看廬山山嶺連綿起伏、山峰聳立,從遠處、近處、高處、低處看廬山,廬山呈現各種不同的樣子。
我之所以認不清廬山真正的面目,是因為我人身處在廬山之中。
三、賞析:
蘇軾由黃州貶赴汝州任團練副使時經過九江,遊覽廬山。瑰麗的山水觸發逸興壯思,於是寫下了若干首廬山記遊詩。《題西林壁》是遊觀廬山後的總結,它描寫廬山變化多姿的面貌,並借景說理,指出觀察問題應客觀全面,如果主觀片面,就得不出正確的結論。
廬山是座丘壑縱橫、峰巒起伏的大山,遊人所處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景物也各不相同。這兩句概括而形象地寫出了移步換形、千姿萬態的廬山風景。
四、作者介紹:
蘇軾(2023年1月8日—2023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號鐵冠道人、東坡居士,世稱蘇東坡、蘇仙 。漢族,眉州眉山(今屬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欒城,北宋文學家、書法家、畫家。
嘉祐二年(2023年),蘇軾進士及第。宋神宗時曾在鳳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職。元豐三年(2023年),因「烏臺詩案」被貶為黃州團練副使。
宋哲宗即位後,曾任翰林學士、侍讀學士、禮部尚書等職,並出知杭州、潁州、揚州、定州等地,晚年因新黨執政被貶惠州、儋州。宋徽宗時獲大赦北還,途中於常州病逝。宋高宗時追贈太師,諡號「文忠」 。
橫看成嶺側成峰是什麼意思 5
7樓:匿名使用者
橫看成嶺側成峰翻譯:從正面、側面看廬山山嶺連綿起伏、山峰聳立。
這句詩出自於蘇軾的《題西林壁》,原文和譯文如下:
題西林壁
【作者】蘇軾 【朝代】宋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譯文從正面、側面看廬山山嶺連綿起伏、山峰聳立,從遠處、近處、高處、低處看廬山,廬山呈現各種不同的樣子。我之所以認不清廬山真正的面目,是因為我人身處在廬山之中。
擴充套件資料創作背景
蘇軾於神宗元豐七年(2023年)由黃州(治所在今湖北黃岡)貶所改遷汝州(治所在今河南臨汝) 團練副使,赴汝州時經過九江,與友人蔘寥同遊廬山。瑰麗的山水觸發逸興壯思,於是寫下了若干首廬山記遊詩。《題西林壁》是遊觀廬山後的總結。
據南宋施宿《東坡先生年譜》記載可知此詩約作於元豐七年五月間。
8樓:文化永生
這句詩的意思是:從正面、側面看廬山山嶺連綿起伏、山峰聳立。
出處:宋·蘇軾《題西林壁》
原詩: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譯文:從正面、側面看廬山山嶺連綿起伏、山峰聳立,從遠處、近處、高處、低處看廬山,廬山呈現各種不同的樣子。我之所以認不清廬山真正的面目,是因為我人身處在廬山之中。
詩歌賞析
這首詩給人以啟示:人認識事物往往受到侷限而流於主觀性、片面性、表面性。同一客體給人的感受不同,任你如何調動角度,橫看則不顧及其高,側看則不顧及其長,遠看則看不深,近看則看不全,高處看則看不細,低處看則看不清。
「只緣身在此山中」,是因只處於某一立足點,於是得不出準確的全面的結論。
這首詩過去人們總是從「當局者迷,旁觀者清」的方面論述,殊不知它已從反面說明了「要識廬山真面目,必須對山面面觀」,各個側面的綜合,也就是廬山的「真面目」。由於詩寫得理寓形中,正意反說,也便發人深省,耐人尋味,這也就無怪它廣泛傳誦,歷久不衰了。
9樓:
橫看成嶺側成峰意思是他在山中,然後從不同的方向看,就會有不同的一個形狀,這個是說的是山的形狀。
10樓:歲月不寒
橫看,整個廬山是一道道連綿起伏的山嶺;側看,它是一座座高峻峭立的險峰。
後來形容看問題角度不同,得到的結論也不同。
11樓:
從正面、側面看廬山山嶺連綿起伏、山峰聳立,從遠處、近處、高處、低處看廬山,廬山呈現各種不同的樣子。我之所以認不清廬山真正的面目,是因為我人身處在廬山之中。
12樓:渾易雲
猜生肖.橫看為嶺,側望成峰,觀點角度,截然不同。
13樓:匿名使用者
橫看成嶺側成峰,說明山峰連綿不絕,一眼看不到邊際。
14樓:張老師說物理
橫看成嶺側成峰,描寫出山峰層巒疊嶂的意思。
15樓:愛學習的顧老師
橫著看像一座座山嶺,但是你在側面看像成群的山峰。
16樓:樑豔紅
從正面和側面看,廬山連綿起伏
17樓:匿名使用者
對不起你的事情怎麼樣了現在是淡季
18樓:
不知道!我也想問!急呀!快點行嗎?
19樓:阮梨
詩句橫看成嶺側成峰的下一句是什麼
是 遠近高低各不同 出自 宋代 蘇軾 題西林壁 原文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譯文 從正面 側面看廬山山嶺連綿起伏 山峰聳立,從遠處 近處 高處 低處看都呈現不同的樣子。之所以辨不清廬山真正的面目,是因為我人身處在廬山之中。擴充套件資料創作背景 蘇軾於公元10...
蘇軾《題西林壁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
原文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題西林壁 是蘇軾遊觀廬山後的總結,它描寫廬山變化多姿的面貌,並借景說理,從中揭示一種生活哲理來啟發讀者的思考和領悟。這首絕句的長處不在於形象或感情,而在於富有理趣。譯文 從正面看廬山山嶺連綿起伏,從其他面看廬山山峰聳立,從遠處 近...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是什麼意思?
解釋 從正面 側面看廬山山嶺連綿起伏 山峰聳立,從遠處 近處 高處 低處看都呈現不同的樣子。賞析 此句寫遊人從遠處 近處 高處 低處等不同角度觀察廬山面貌是可以得到不同觀感的,概括而形象地寫出了移步換形 千姿萬態的廬山風景。出處 宋朝蘇軾的 題西林壁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