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的理想人格是什麼,儒家的理想人格的核心和基本特徵是什麼?

時間 2022-07-23 20:25:08

1樓:匿名使用者

我不知道誰的對,你自己看吧

2樓:餓是個

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

3樓:嵐歿

溫、良、恭、儉、讓而已

儒家的理想人格的核心和基本特徵是什麼?

4樓:匿名使用者

儒家所追求的理想人格具有以下三個特質: 1.妙贊化育,與天地合其德儒家歷來重視天人關係問題。

孔子多言「人事」而少言「天命」,然而孔子相信「天命」與「聖人之言」是一致的。孟子最早提出完整意義的「天人合一」思想。他說:

「盡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則知天矣。」又說:「夫君子所過者化,所存者神,上下與天地同流。

」其「浩然之氣」也是「至大至剛,以直養而無害,則塞於天地之間。」到了漢代,董仲舒明確提出「天人感應」說,認為:「天亦有喜怒之氣,哀樂之心,與人相副,以類合之,天人一也。

」到了宋代,儘管宋儒的學說在某一些方面有所不同,但「天人合一」都是所要論證的基本命題。周敦頤明確地說:「聖人與天地合其德」,「聖希天」。

朱熹也說:「天即人,人即天。人之始生,得之於天也。

既生此人,則天又在人矣。」「天道」將由人付諸於社會,而能完全實現「天道」者唯聖夫,故「聖人……與天為一。」 從儒家對「天人合一」命題的論述和論證來看,儒家的所謂「天人合一」其基本含義是天人合德。

儒家繼承了《易傳》中提出的「大人與天地合其德」的理想,強調天人合德。在儒家看來,人的整個存在是溶入宇宙整體之中的。人在道德實踐中顯現出來的清明、和諧正透顯出宇宙整體的特徵。

誠如《中庸》所說:「誠者,天之道;誠之者,人之道也。誠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從容中道,聖人也。

」誠為天之道,誠亦為聖人之道德精神境界。聖人達到誠的境界,就能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擴充自己,即「盡己之性」、「盡人之性」,然後化育萬物,即「盡物之性」,最後使人與自然契合為一,即可以「贊天地之化育」、「與天地參」,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表現得淋漓盡致。理想人格正是這種境界的表現。

  2、極高明而道中庸儒家所希冀的理想生活是超越世俗而又不離人倫日用。聖人作為儒家理想人格有其超越塵世的神祕性,這是同宇宙本體合一的絕對自由的人格,已經達到了「無情」、「無慾」、「無我」的神聖境界。但是在儒家看來,作為聖人又有其不離人倫日用的一面,即其世俗特徵。

因此聖人是神聖性和世俗性的合一,即《中庸》所指的「極高明而道中庸」。「極高明」是人的精神所能達到的境界,「道中庸」,則是人倫日用間的行為準則。理想人格則是「高明」與「中庸」的統一。

朱熹曾對這種聖人與世俗生活不即不離的現象解釋道:「蓋有以見夫人慾盡處,天理流行,隨之充滿,無少欠缺,故其行動從容如此,而言其志,則不過即其所居之位,樂其日用之常,初無舍已為人之童,而其胸次悠悠,直與天地萬物,上下同流,各得其所之妙,隱然自見於言外。」聖人就是按其社會身份,樂天知命,人倫日用的常規生活,卻可以達到上下與天地同流的神妙境界。

具體來剖析「極高明而道中庸」這句話,按《中庸》的說法明」是指天的德行,「高明配天」,「高明所以覆物」,聖人的境界那祥高明悠久,發育萬物,教化萬民,所以說「極高明」。這半句也是形容「至誠」的精神境界。然而,要達到這種境界,還要通曉或從事中庸之道,即「道中庸」。

儒家特別重視人倫日用間的中庸之道。「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民鮮久矣。

」在儒家看來,中庸是一種最高的德行。「中庸」的釋義是「不偏之謂中,不易之謂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中庸是指不偏不倚的道理,《尚書·洪範》篇中貫穿著「無偏無陂」的中庸思想,其大中至正的理想人格與中庸之道相符。

「舜其大知也與……執其兩端,用其中於民,其斯以為舜乎!」 孔子本人「溫而厲,威而不猛,恭而安,」也是個合於中庸的典範。至於「矜而不爭,群而不黨」「惠而不費勞而不怨,欲而不貪,泰而不驕,威而不猛」尤為孔子所推崇。

在情緒上,也要平淡沖和,以理節情:「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

」總之,儒家的理想人格要求「極高明」和「道中庸」的協調。「極高明而道中庸」這句話後來成了封建時代做人的準則。到了宋代,這句話尤為理學家所欣賞。

宋儒把「極高明」解釋為通曉義理和盡心養性、知天知命的精神境界,把「道中庸」解釋為從事於人世的活動,遵循五倫規範,行為符合中道、認為—個完美的人必須具備這兩個方面。到了近代,這句話曾被人理解為中國哲學的精粹,被解釋為自然與人生的統一,理想和現實的統—而加以歌頌。  3.

仁與禮的和諧統一  仁與禮是儒家倫理思想的兩大主題和核心範疇。仁是人格主體的自覺,禮是外在的社會制約。一個理想的人格,就是仁與禮的統一。

  「禮」在西周泛指為一種政治社會制度,它的本質是對等級制的維護,同時也包含著人的行為規範的規定。《左傳·隱公十一年》說:「禮經國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後嗣者也。

」寧」,「禮者」所以正身也」,把禮作為個人修身和洽國之本。然而,對成就理想人格來說,仁比禮更為根本。「人而不仁,如禮何?

人而不仁,如樂何?」《論語》中,仁字有105處,其意義也不盡相同,很難給出一個確切的內涵,它是總攝許多德性的綜合概念。作為孔子最基本的道德規範,仁與禮不同。

如果說「禮」是指道德的行為規範,那麼,「仁」就是指道德的思想規範,它是通過人的內心修養「克己」、「由己」加以確立的。仁者發抒內心的善端,漸臻至善之域。孔子稱讚顏回:

「回也,其心三月不違仁。其佘則口月至焉而已矣。」 就是說明光遵守禮是不夠的,還必須像顏回那樣心不違仁,才可成為仁德之人。

仁體現了人格主體的自覺意志,凝聚著深沉的歷史責任感。「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已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

」儒家的思想人格就是仁和禮的和諧與平衡,是遵守道德的思想規範和行為規範的統一。  儒家理想人格的這三個特質是互相聯絡、互動作用的。從這三個特質可見,儒家對理想人格的設計與道家相比歧義頗多。

儒家以強烈的歷史使命感和社會責任感立世,重視人格的社會責任,要求人格以「天道」為己任,「極高明而道中庸」,並從調整人與人之間的社會關係,使社會協調發展出發,煞費苦心地建立仁禮統一的思想道德規範,倡導以理節情、人為努力、樂觀進取,表現出明顯的功利傾向,這是一種「入世」的人格境界。而道家主張「法自然」,以自然特性為人格的特性,強調無為的自然品格,重視人格的獨立性,要求與社會及自然的協調,反對任何情感的束縛,傾向於自然的發展,是無為而為,表現出一種超功利主義的傾向,這是一種「出世」的人格境界。兩者相比,儒家重視道德的實行,而道家則更重視精神的境界;儒家重視從群體關係中來確定個體的價值,在理想人格構建中,把社會利益作為個體利益的唯一參照系,強調個體對群體道德規範的適應,而道家則從努力擺脫群體關係來尋找個體的價值,在理想人格構建中,以自然為參照系,謀求人格與自然的統一。

儒道兩家的理想人格學說集中反映了功利與非功利、社會與個人的雙重要求以及社會政治的不同要求,這種張力,正好構成互補。  因而,在中國古代歷史上,道家的理想人格雖然具有非現實性,但對於儒家卻有著一種補償效應。儒道互補的理想人格模式歷來為中國文人士大夫所推崇、效法。

從「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這條傳之久遠的箴言中,可窺一斑。在中國歷史上,我們經常可以看到諸如此類的奇怪現象,一方面竭力歌頌那些盡忠盡孝的仁人志士,另一方面卻又對那些淡泊人生、避世遁俗的高士隱者推崇備至。本來是兩種極端對立的人格卻受到同樣的尊重;本來是互相排斥的兩種人格,卻又奇妙地共存並立。

如果這兩種人格集於一身,這種具有雙重人格的人就更為人傾倒。我國古代文人、士大夫都把這種雙重人格的獲得視為最高的人格理想。

5樓:匿名使用者

1.妙贊化育,與天地合其德,2、極高明而道中庸,3.仁與禮的和諧統一.

儒家的理想人格是什麼?

6樓:帕金森威

儒家理想人格是「內聖外王」的君子型人格,為一代又一代的志士仁人所追求,對中華民族性格的形成和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它重視內省和踐行的道德人格養成途徑,對當代大學生道德人格的建構具有深刻的啟發意義。理想人格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或一個社會中人們最推崇和嚮往的人格模式。

它集中體現了該社會文化的基本特徵和價值標準,對人們具有巨大的精神感召力。儒家的理想人格的實質是一種道德型理想人格,仁與禮是其根深蒂固的主題。「仁」是人格主體的自覺,「禮」是外在的社會制約;理想的道德人格,就是仁與禮的統一。

即:儒家的理想人格的核心:「內聖外王」。

7樓:匿名使用者

儒家的理想人格的實質是一種道德型理想人格,仁與禮是其根深蒂固的主題。「仁」是人格主體的自覺,「禮」是外在的社會制約;理想的道德人格,就是仁與禮的統一。

中國的儒家學派把什麼作為自己的理想人格

8樓:匿名使用者

儒家最高的理想人格是聖人,其次是仁人。

儒家的理想人格

遊客 0

老師,我想知道,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儒家的理想人格是如何劃分的?它和道家的理想人格有何差異?

回覆 支援 (1) 反對 (0) 管理

re:儒家的理想人格

遊客 0

這位同學:

你好!「人格」是近代名詞

,中國古代沒有「人格」這一名詞,但有「人格」的觀念。儒家最高的理想人格是聖人,其次是仁人。道家老子的理想人格是聖人,莊子的理想人格是至人,莊子把至人放在聖人之上。

儒家的聖人是指具有最高道德和智慧超凡的人。《論語·雍也》記載孔子與子貢的對話:「子貢曰:

『如有博施於民而能濟眾,何如?可謂仁乎?』子曰:

『何事於仁,必也聖乎!堯舜其猶病諸!」聖就是「博施於民而能濟眾」,「博施」是仁,「能濟眾」就是智,既仁且智即為聖。

老子的「聖人」是指體道之人,能夠真正把握大道,因順自然,謙下無為。莊子所謂的至人,是指超越生死、超越自我、超越世俗名利而遺世獨立的人。莊子說:「至人無己。」(《莊子·逍遙遊》)

儒家的理想人格的核心和基本特徵是什麼

假面 儒家的理想人格的核心和基本特徵是一種道德型理想人格,仁與禮是其根深蒂固的主題。仁 是人格主體的自覺,禮 是外在的社會制約 理想的道德人格,就是仁與禮的統一。按儒家的理解,理想的人格包含多重內涵。早在先秦,儒家已提出了成己之說,所謂成己,也就是成就理想的人格。孔子以仁道立說,仁道的基本要求是愛人...

儒家的核心理想是什麼?為什麼墨家 道家都看不起儒家

乾三老師 儒家的核心思想就是 興滅繼絕 讓天下重新回到三代那個民風淳樸,人各親其親,長其長 的社會。因此,儒家鼓吹臣民對君主的反抗精神,拒絕對權威的妥協。因此,墨家認為儒家 大逆不道 而道家則認為儒家 不合時宜 我們都知道,春秋戰國時期,列國紛爭不休,中原戰火連綿無有時歇,這個時候,思想界也迎來了一...

儒家的主要思想是什麼?儒家的核心思想是什麼?

中庸。中庸中庸中庸。儒家最主要的思想就是仁義禮智信。儒家的核心思想是什麼?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仁愛,孔子的仁愛是人要愛人,人人相好,人人互擠,人人相愛,共創美好的世界,人人同其美好,這就是世界大同。孔子要他的學生 遠小人近君子 君子之道是人間相同的大道,小人之道是崇尚自我難以容人的小道。儒家的思想有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