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文藝觀和道家文藝觀的基本特點與區別

時間 2022-09-05 14:25:02

1樓:匿名使用者

儒家偏於入世濟世,道家偏於出世遺世。

儒家與道家美學觀的異同是什麼?急啊! 20

2樓:千島哀

:《中國古代文論選讀》教學輔導—導論

一、關於文學的本源——心與道

中國古代關於文學的本源主要有兩種說法:一是本於心,二是源於道,分別出於儒道兩家的哲學觀和文學觀。

一 本於心——儒家

先秦時代流行的「詩言志」說,就其對文學本源的認識來看,即指文學本源於人心。

代表正統儒家文學觀的《毛詩大序》說:「在心為志,發言為詩。」「情動於中而形於言。」心動情發,借語言作為工具,這就是詩。

然而人的感情之激動,系受外界事物之所觸發。《禮記•樂記》在解釋**產生原由時說道:「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

人心之動,物使之然也。感於物而動,故形於聲。」此原理亦通於詩。

不過,物感只是促使人心發生由靜而動的變化之條件,人的喜怒哀樂等七情六慾,仍是人心所固有的,不過因物感才使之由隱而顯而已,故詩之源非在物仍在人之心。

揚雄在《法言•問神》篇中說道:「故言,心聲也;書,心畫也;聲畫形,君子小人見也。」中國古代講文學的真實性,不是講的文學作品的內容是否符合客觀現實生活的真實,而是講的文學作品的思想感情是否真實地反映了作者內在的心靈世界。

二 源於道——道家

文學之源於道,有兩種不同的含義。一是指文學的本源為具有宇宙規律意義的自然之道,二是指文學源於儒家的社會政治之道,亦即六經之道。

後者可以傳統的「文以載道」言之,這個「道」不是抽象的哲理性的道,而是具體地體現了儒家政治思想、人倫道德的道,亦即聖人之道,而聖人之道則是聖人之心的體現,所以它和「詩言志」在文學本源上有共同之處,都是指文學本源於人心。

這裡我們講的文學源於道,是指前者,即是指文學源於具有宇宙規律意義的自然之道。這是屬於道家對文學本源的認識。道家認為宇宙間萬物皆源於道,文學自然也不例外,也是道的一種體現。

所以,莊子認為一切文學藝術都只有達到了合乎自然之道的境界,才是最高最美的境界。他把**上的「天籟」、「天樂」、繪畫上具有「解衣般礴」精神境界的畫家的創作、文學上能超乎言意之表的境界,作為文學藝術的最高理想。這種觀點表現在文學理論上,就是劉勰在《文心雕龍•原道》篇所說的,人文的本質乃是「道之文」,這「道」即是指與天地萬物根源一致的自然之道。

然而,持這種觀點的,並不否認文學是人的心靈之創造,只是認為人的心靈最終也是自然之道的一種體現。故而主張文源於道者,也常常以人心作為中介。劉勰就是如此。

他曾肯定「詩言志」說,認為人文是人的性靈所鍾之表現。但人也和宇宙萬物一樣,也是自然之道的一種體現。人和萬物的區別只是在人是有靈性的,是「有心之器」,而不像萬物一樣,是沒有靈性的,是「無識之物」。

所以文也是「道之文」。為此,我們可以如下公式來表示儒道兩家對文學本源的認識:

3樓:中興四大詩人

儒家的美在人心,立足於社會,講求人倫道德的完善,人格的健全,著眼於現實社會的穩定、有序、和諧之美;道家的美在自然,立足於宇宙,講求大音希聲、大象希形的虛無飄渺之美。

4樓:匿名使用者

儒家講入世,道家講出世

請問先秦儒家和道家的文藝思想的異同和對後世的影響?

5樓:匿名使用者

其實不能簡單的這樣看,這些諸子百家當時站出來提出各種學說其實都是根據當時的時局來看的。只是提出的方案不同。

最早的儒家的發起者孔子他是看到了當時的社會很亂,但是他是社會還是有救的,就提出了救市方案,回到西周初年的那個制度,禮樂制度。他認為社會之所以亂,是因為世間沒有愛,根據社會的現狀,提出了要用仁愛的方案來救市。

那麼道家不一樣,道家也看到社會很亂,但是他認為社會是不用救的,他認為世間之所以會亂,就是那些搞政治的人瞎折騰,所以有一位道家學派的代表人物楊朱救主張

損一毫利天下不與也 悉天下奉一身不去也 人人不損一毫 人人不利天下天下治矣

就是說讓我犧牲我的利益來救天下,不幹,把天下的利都給予於一生,也不去做,人人都不損失自己的利益,人人都不去利益天下,天下就太平了。

所以他認為世間是不需要愛的。

同都是看到天下大亂了

異是提出的方案不同。

對後世的影響都有道理,各家有各家的看法。

但是呢,說到道家文藝思想我認為是不準確的,道家裡面確實有一位是很藝術的,莊子。但是他的藝術源自與當時他的主張,然後進行誇張,只是我們對他的想象。現在看起來很藝術而已。

6樓:匿名使用者

儒家是虛偽的,大道才是真實的。

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之間的區別是什麼

7樓:q妖緬

儒家文化

和道家文化之間的區別:

一、文化主旨不同

儒家文化——進取文化。

道家文化——規律文化。

二、做人標準不同

儒家文化——仁、義、禮、智、信。

道家文化——領悟道、修養德、求自然、守本分、淡名利。

三、人生觀不同

儒家文化——積極進取、建功立業。

道家文化——順其自然、自我完善。

四、世界觀不同

儒家文化——世界是展現才華的舞臺

道家文化——大自然是人類賴以生存的環境,追求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天人合一境界。

五、價值觀不同

儒家文化——在創造物質財富的過程中實現自我價值。

道家文化——以完善的自我帶動和諧。

六、哲學傾向不同

儒家文化——入世哲學。

道家文化——出世哲學。

七、物質食糧對精神食糧的比喻不同

儒家文化——主食(如米飯、饅頭等)不吃就會餓。

道家文化——副食(如各種炒菜、湯羹等),不吃沒滋味。

8樓:春天啊

1,中心思想不同:若是說儒家的中樞是仁的話,那麼道家的中樞便是自然。道以自然為本,以人天生之慾而推之,更加貼近於人的生活。

再配以虛無為體,柔弱為剛,執一以為,齊物為心,則可以做到二廂自然,智愚相宜,強弱相合,以致物我兩忘,這是一種木音希聲般的仁。

2,現實態度不通:面對西、東周之際禮崩樂壞的政局人心, 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汲汲皇皇,為恢復周禮而奔波。以莊、老為代表的道家,冷刺熱諷, 乃至有否定舊社會吃人文明之偏激。

一者意圖恢復,以立為主; 一者不破不立。

3,對平等的認識不同:儒家認為平等是來自於人性,人性是善良的那麼人類社會也應該是善良的,既被證成的平等。道家認為過去平等已經有很好的發展成果,那麼在現有的平等認知基礎上現在以及未來社會應該發展的更好才是,

4,理想人格的不同:儒家的理想人格,應具有完善的道德人格,以救世安民為己任,富於理想,諄諄教人,死而後已。也就是說,儒家的出類拔萃者,應為志士仁人;而道家的理想人格,則應具有高度的悟性和思維能力,以寧靜淡泊為操守,冷淡世情,嚮往自得,其於外物,順乎自然而已。

如此看來,道家的典型人物,應為清修隱者。

5,人生觀的不同:儒家的人生觀,是入世的,講究「先天下之憂而憂」,以成就道德人格和救世事業為價值取向,內以修身,充實仁德,外以濟民,治國平天下,其人生態度是積極進取的。道家的人生觀,則是出世,是「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以超越世俗人際關係網的牽絆。

9樓:n尼古拉斯_過兒

1、儒道兩家入出世的區別。

儒家入世,講究先天下之憂而憂;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其注重的是國家的利益。儒家治世,倡導血親人倫現世事功、修身存養道德理性。

道家出世,講究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政治渺小,藝術永恆,其注重的是個人的修身養性。道家治身,倡導老莊學說內外修養。

2、儒道兩家核心的區別。

儒家文化的核心是「做人就要像做人的一個樣子」,儒家文化厚重紮實,注重實事求是。其中心思想是恕、忠、孝、悌、勇、仁、義、禮、智、信,其核心是「仁」。

道家文化是一種自然的文化的觀念,核心是把天道和人道統一起來。道家文化飄逸輕俊,提高了人的審美價值。其教義是以"道"及"道德"為核心,認為天地萬物都有"道"而派生。

3、儒道兩家對中華文化影響的區別。

儒家思想對中國文化的影響很深,幾千年來的封建社會所傳授的四書,五經,傳統的責任感思想,節制思想和忠孝思想,都是它和封建統治結合的結果,因此,儒家思想是連同我們當代在內的主流思想。

道家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華民族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創造的寶貴精神財富。在漫長的歷史發展程序中,其對中國的思想文化、政治秩序和社會歷史程序產生過深遠影響,對中華民族心理、民族性格和民族凝聚力的形成及其維繫起到過難以估量的作用。

道家文化如濟世利人服務社會的社會責任感 ,崇儉抑奢摒棄浮華的生活信條,天人同源道法自然的生態智慧。

10樓:腳印大點

1.兩種文化對中國文化的影響不同。

儒家思想對中國文化的影響很深,幾千年來的封建社會,所傳授的不外《四書》、《五經》。傳統的責任感思想,節制思想,和忠孝思想,都是它和封建統治結合的結果,因此,儒家思想是連同我們當代在內的主流思想。

春秋時期,老子集古聖先賢之大智慧。總結了古老的道家思想的精華,形成了道家完整系統的理論,標誌著道家思想已經正式成型。道家是對中華哲學、文學、科技、藝術、**、養生、宗教等等影響最深遠的學派。

2.兩種文化對平等的認識不同。

儒家認為平等是來自於人性,人性是善良的那麼人類社會也應該是善良的,既被證成的平等。

道家認為過去平等已經有很好的發展成果,那麼在現有的平等認知基礎上現在以及未來社會應該發展的更好才是,但是儒家禮教階層阻礙了人類發展併成為竊國諸侯剝削百姓的大旗,所以要非仁絕禮消解各種意識形態,得到一個人類都滿意的社會,既被承認的平等。

3.兩種文化面對禮崩樂壞的現實態度不一樣。

面對西、東周之際禮崩樂壞的政局人心, 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汲汲皇皇,為恢復周禮而奔波。以莊、老為代表的道家,冷刺熱諷, 乃至有否定舊社會吃人文明之偏激。一者意圖恢復,以立為主; 一者不破不立。

4.兩者的中心思想不同。

若是說儒家的中樞是仁的話,那麼道家的中樞便是自然。依道家來看,儒的倡導雖好,卻只能靠嚴以律已刻意做到,一有不慎,則內以傷身,外以亂人。宋朝時,儒生發展到「存天理、滅人慾」便可看出。

「內聖外王」是儒學全部學說的總的概括。《大學》中提出的「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屬內聖範疇,內聖即通過修養成為聖賢的一門學問。「齊家」「治國」「平天下」屬外王範疇,外王即是在內心修養的基礎上通過社會活動推行王道,創造和諧社會大同社會的一門學問。

道以自然為本,以人天生之慾而推之,更加貼近於人的生活。再配以虛無為體,柔弱為剛,執一以為,齊物為心,則可以做到二廂自然,智愚相宜,強弱相合,以致物我兩忘,這是一種木音希聲般的仁。

故對於儒的「溫檢恭良讓」的人德,道家更注重如何做到自然,故有「虛無、齊物、守

一、柔弱、純粹素樸」五德。完成五德之後,自然而然做到儒提倡的「仁」和「義」。道家以自然無為為宗旨,蔑視禮法,對於儒家的禮儀道德持否定態度。

蘇東坡的文藝觀是什麼

阿希王 蘇軾的文藝觀深受莊子審美思想的影響。蘇軾主張的文藝創作要 隨物賦形 胸有成竹 不能不為之為工 等觀點,主要都 於莊子的 原天地之美 順物自然 思想。蘇軾深受莊子思想的影響,他對莊子思想能夠領悟其要旨而得其精華。他既能看到莊子思想與儒家相通的方面,以為莊子蓋助孔子者 陽擠而陰助之 莊子祠堂記 ...

儒家價值觀的核心是什麼?急,儒家思想的價值觀

晟睿教育 儒家價值觀的核心是 仁 包括 義 禮 智 信 恕 忠 孝 悌 仁 即 愛人。孔子思想體系的理論核心。它是孔子社會政治 倫理道德的最高理想和標準,也反映他的哲學觀點,對後世影響亦甚深遠。義 原指 宜 即行為適合於 禮 孔子以 義 作為評判人們的思想 行為的道德原則。禮 孔子及儒家的政治與倫理...

儒家的愛情觀是怎樣的

柏醉楓溪 那個,儒家好像重男輕女哦 至於家庭方面,女生三從四德 遵綱守紀唄,男生頂天立地 大男子主義唄 總的來說,田園女拳喜歡的那種吧。大家不要把儒家想象的太美好了還是,多看看書,會發現那裡面全都是對男生的要求,其實儒家的愛情,只要 1 男生優秀,2 男生覺得好 和睦 就是好愛情 尹朶月 如家的愛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