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茶道和中國古代文學的入門基礎書有哪些

時間 2022-10-20 17:25:09

1樓:匿名使用者

茶道是以修行悟道為宗旨的飲茶藝術,是飲茶之道和飲茶修道的統一。茶道包括茶藝、茶禮、茶境、修道四大要素。所謂茶藝是指備器、選水、取火、候湯、習茶的一套技藝;所謂茶禮,是指茶事活動中的禮儀、法則;所謂茶境,是指茶事活動的場所、環境、所謂修道,是指通過茶事活動來怡情修性、悟道體道。

道作為中國哲學的最高範疇,一般指宇宙法則、終極真理、事物運動的總體規律、萬物的本質或本源。道,有儒家之道、道家之道,有佛教之道、各家之道不盡一致。中國文化主流是"儒道互補",[隋唐]以降又趨於"三教合一"。

一般的文人、士大夫往往兼修儒道佛,即使道士、佛徒,也往往是旁通儒佛、儒道。流傳最廣,最具中國特色的佛教禪宗一派,便吸收了老莊孔孟的一些思想,而宋元[明清]佛教的一大特點便是融通儒道,調合三教;宋明新儒學兼收道、佛思想,有所謂"朱子道,陸子禪"之說;金元道教全真派祖師王重陽,竭力提倡"三教合一",其詩云:"儒門釋戶道相通,三教從來一祖風","釋道從來是一家,兩般形貌理無差"。

茶道中所修何道?可為儒家之道、可為道家、道教之道,也可為禪宗及佛教之道,因人而異。一般來說,茶道中所修之道為綜合各家之道。

修道的理想追求概括起來就是養生、怡情、修性、證道。證道是修道的理想結果,是茶道的終極追求,是人生的最高境界。證道則天人合

一、即心即道,天地與我並生,萬物與我為一,極高明而道中庸,無為而無不為。

考察中國的飲茶歷史,飲茶法有煮、煎、點、泡四類,形成茶藝的有煎茶法、點茶法、泡茶法。依茶藝而言,中國茶道先後產生了煎茶道、點茶道、泡茶道三種形式。

茶藝是茶道的基礎,茶道的形成必然是在飲茶普及,茶藝完善之後。[唐代]以前雖有飲茶,但不普遍。[東晉]雖有茶藝的雛型(見杜育《荈賦》),還遠未完善。

晉、宋以迄盛唐,是中國茶道的蘊釀期。

中唐以後,中國人飲茶"殆成風俗",形成"比屋之飲","始自中地,流於塞外"。唐朝肅宗、代宗時期,陸羽著《茶經》,奠定了中國茶道的基礎。又經皎然、常伯熊等人的實踐、潤色和完善,形成了"煎茶道";[北宋]時期,蔡襄著《茶錄》,徽宗趙佶著《大觀茶論》,從而形成了"點茶道",[明代]中期,張源著《茶錄》,許次紓著《茶疏》,標誌著"泡茶道"的誕生。

中國古代沒有茶道專著,有關茶道的內容散見於各種茶書及茶詩文繪畫中。下面是從古代茶書及茶詩文的東鱗西爪中,筆者所披尋出的中國茶道形成與發展的脈絡。

中國先後產生了煎茶道、點茶道、泡茶道。煎茶道、點茶道在中國本土早已消亡,唯有泡茶道尚存一線生機。[唐宋]元[明清],中國的煎茶道、點茶道、泡茶道先後傳入日本,經日本茶人的重新改易,發揚光大,形成了日本的"抹茶道"、"煎茶道"。

茶道發源於中國,光大於日本。

2樓:匿名使用者

學習茶道

必看《茶經》

看完了又要放棄《茶經》

因為年代不一

不可一概而論

看歷史雖可以明志

我覺得先學會靜心,

才會有清楚的志向

心不靜,

多行還不如少行、少行還不如如一。

3樓:匿名使用者

怎麼說茶聖陸羽所著《茶經》得看看,原文字數並不多,如果嫌吃力,現在有很多白話和**版的。

4樓:匿名使用者

可以先看一下陸羽的《茶經》

茶道入門看什麼書

5樓:匿名使用者

茶道是以修行悟道為宗旨的飲茶藝術,是飲茶之道和飲茶修道的統一。茶道包括茶藝、茶禮、茶境、修道四大要素。所謂茶藝是指備器、選水、取火、候湯、習茶的一套技藝;所謂茶禮,是指茶事活動中的禮儀、法則;所謂茶境,是指茶事活動的場所、環境、所謂修道,是指通過茶事活動來怡情修性、悟道體道。

先學會泡名種茶葉吧然後再一步一步瞭解茶葉歷史呃,多問,多看,多學。 為你推薦一本書《中國茶道》

6樓:hl大俠

可以看看茶品種的區分。泡茶的方法之類的。

關於茶道的學習,初級入門。

7樓:匿名使用者

關於茶道,我想我們快沒有臉了,因為,一提到「茶道」,世人只知日本茶道,並不聞中國有茶道。老祖宗留下的東西給臺灣中華茶藝協會給賣了。

我們以前叫茶道,如今被臺灣中華茶藝協會改名為茶藝,以小姑娘的舞臺表演出現,並大力推廣,最後只害得中國茶道逐漸淡出歷史舞臺了。

8樓:福州田哥

在中國,不存在茶道,在中國,只存在"茶文化"!理由如下:

1、在中國,「道」是一種很嚴肅的東西,而不是這些生活的枝葉。反觀日本,它從中國拿過去的一些皮毛就堂而皇之地稱之為「道」!中日茶文化的根源都在中國,而其發展之路卻走向了兩個不同的方向,這其中是有其必然因素的。

中國茶文化的主體是人,茶是作為人的客體而存在的,茶是為人而存在的。中國茶文化被稱為美的哲學。有五個方面的原因:

1.中國茶文化美學的根可溯源到先秦和魏晉南北朝。奠定中國古典美學理論基礎的宗師是大哲學家。

2.其理論基礎源於一些哲學命題。

3.中國茶文化美學在發展過程中主要吸收了釋,道,儒三教的哲學理論,並得益於大批思想家哲學家的推動。

4.中國茶文化美學強調的是天人合一,從小茶壺中探求宇宙玄機,從淡淡茶湯中品悟人生百味。

5.中國茶文化美學從哲學的高度,廣泛深刻的影響著茶人,特別是從思維方式,審美情趣,藝術想象力及人格的形成。

總之,中國古典哲學中的美學理念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般的滋潤著中國茶文化這朵奇葩。在中國茶文化中既有佛教圓通空靈之美,又有道教幽玄曠達之美以及儒家文雅含蓄之美。

反觀日本茶道,強調的是以下三個觀點:。

(一)和敬清寂

「和敬清寂」被稱為茶道的四諦、四規、四則。是日本茶道思想上最重要的理念。一提這四個字,人們馬上就會和茶道聯絡起來。

茶道思想的主旨為:主體的「元」即主體的絕對否定。而這個茶道的主旨是無形的。

作為「無」的化身而出現的有形的理念便是和、敬、清、寂。它們是「無」泊出生的四種現象。由這四個抽象的事物又分別產生了日本茶道藝術成千上萬種諸形式。

(二)一期一會

「一期一會」中 「一期」指「一期一命」「一生」「一輩子」的意思。一期一會是說一生只見一次,再不會有第二次的相會,這是日本茶人們在舉行茶事時所應抱的心態。這種觀點來自佛教的無常觀。

佛教的無常觀督促茶人們尊重一分一秒,認真對待一時一事。當舉行茶事時,要抱有「一生一世只一次」的信念。時至今日,日本茶人仍忠實地遵守著一期一會的信念,十分珍惜每一次茶事,從每一次緊張的茶事中獲得生命的充實感。

(三)獨坐觀念

「獨坐觀念」一語也出自井伊直弼的《茶湯一會集》。「獨坐」指客人走後,獨自坐在茶室裡,「觀念」是「熟思」、「靜思」的意思。面對茶釜一隻,獨坐茶室,回味此日茶事,靜思此日不會重演。

茶人的心裡泛起一陣茫然之情,又湧起一股充實感。茶人此時的心境可稱作「主體的無」。

由此可見,在日本茶道中,刻意地淡化了人的存在,而一味地強求對茶的突出。這正是兩國茶文化上最大的差異,也從一個側面反映了兩國文化、價值取向上的差別。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得出如下 結論:

中國茶文化的發展是自下而上的,故而起發展的特點是在廣度上,以求博大,所謂之:茶文化,並與儒家思想結下了不解之緣。可以講,把中國茶文化從儒家思想體系中剝離出來研究是不現實的,也正是這一點,因為中國文人的灑脫不羈,中國茶文化,呈現出一種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狀態。

同時,又由於在中國文化中,「道」是一種非常神聖、非常嚴肅的事情。所以中國對於茶,只是籠統的稱之為「茶文化」或「茶藝」,而不敢奢談「茶道」。

反觀日本,從一開始,茶的傳播就是自上而下的,上層社會將茶上升為一中莫名其妙的宗教,統治階級為了自己的某種需求,將茶套入一個神聖的光環中,務精務細,不能不說拘泥於表象而淪落為形式了。在茶道中,人已經淪為茶的奴僕,似乎是有本末倒置的嫌疑。

這樣,我們可以得出結論:從表象上看,自近代以來,中國的茶文化趨向於沒落,反而不及日本這家後來者了;但從深層次上看來,這是由兩國的民族心態和文化底蘊所決定的:在中國,茶只是一門藝術,是從屬於人的一種文化現象;而日本,則是神聖、嚴肅的大「道」。

9樓:匿名使用者

沖茶是用左手衝的.至於倒水,是要根據不同的茶葉來定.我以前學過一點,不過忘了.

我想學習茶道,但我一點茶基礎都沒有,請問要看什麼書? 10

10樓:羅善柔

初學者可以先看《茶藝百科知識手冊》。

11樓:先卓禪域

你可以到西安先卓禪域這裡來學習 上專業老師 的公益課

12樓:河北聞達職業培訓學校

學茶復藝有沒有基礎沒有關制系,最主要將來選bai擇一家正規du茶藝培訓學校。zhi專業的學校才會有專業的dao老師啊!學出來的技術才能實實在在的專業。

如果學前的可以看看入門級茶藝的書。一般原人力資源和保障部出版局的書就可以的。石家莊和北京有專業教的學校。

學習中國茶文化的書籍有哪些,你知道嗎?

13樓:七情

茶經(**版)

《茶經》(**版)把陸羽《茶經》進行了精譯,並配以精選的**,全書**並茂,《茶經》是我國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茶書。《茶經》的問世,對把茶提升為獨立學科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同時開創了我國為茶著書立說的先河。原《茶經》共分上、中、下三卷,包括茶的起源、製茶器具、茶的採製,煮茶方法、歷代茶事,茶葉產地等十章,內容豐富、翔實。

千百年來,後人不斷以陸羽《茶經》為範本,續寫一本本《茶經》新篇使我國傳統茶學不斷發揚光大。

《大觀茶論》

《大觀茶論》是宋代皇帝趙佶關於茶的專論,成書於大觀元年(1107)。全書共二十篇,對北宋時期蒸青團茶的產地、採製、烹試、品質、鬥茶風尚等均有詳細記述。其中「點茶」一篇,見解精闢,論述深刻.從一個側面反映了北宋以來我國茶業的發達程度和製茶技術的發展狀況,也為我們認識宋代茶道留下了珍貴的文獻資料。

陳寅恪先生說:「華夏民族之文化,歷數千載之演進,而造極於趙宋之世。後漸衰微,終必復振。

」宋代茶書和茶人的世界,可謂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也許就因為此,走向了盛極而衰的道路,文化學者日月洲註釋的《大觀茶論》為我們開啟了宋人創造的那個複雜瑰麗的茶世界。

《中國茶經》

它與《茶經》相比,更具有時代特色,既重科學技術,又重歷史人文;把茶葉生產發展與社會發展相結合記述,突破了傳統的寫作方法,較準確而全面地總結古代、近代和當代的茶情;是較全面地反映了中國數千年茶文化概貌的鉅著。

本書涉及茶學的各個方面其內容之豐富、論述之深入、觀點之鮮明,都是目前所僅見的,是一本具有權威性、科學性、知識性、實用性和可讀性的茶葉百科全書。

主要闡述了我國各個主要歷史時期茶葉生產技術和茶葉文化的發生和發展過程;介紹了中國六大茶類的形成和演變,尤其是對名優茶、特種茶的歷史背景和品質特點,作了詳盡的說明;通過對茶的屬性、品種、栽培、加工、貯運、飲茶,以及茶與人類健康關係的敘述,表明了中國對茶葉科學的認識和利用過程;並對各種茶的飲用方式,特別是具有濃郁地方或民族特色的飲茶方法和禮儀,以及茶與文學藝術的關係作了剖析,進一步反映了我國豐富多彩的茶葉文化風貌。

中國茶典藏:220種標準茶樣品鑑與購買完全寶典

《中國茶典藏:220種標準茶樣品鑑與購買完全寶典》全面收錄220種標準茶樣,對每款茶葉不僅有產區資訊、歷史源流、採摘標準、製作工序、市場選購、辨別方法、沖泡技巧等的詳細介紹,還附有原色幹茶、茶湯、葉底等精美**,具有很高的實用及欣賞價值。每款茶湯都是經權威專家指導,按標準方式沖泡而成的。

每款幹茶形態、葉底風格不僅可以參照比較,還可準確辨別茶葉的優劣、真偽。本書堪稱是眾多愛茶人士和懂茶人士必備的茶書。

《茶道入門》

這本書談的是初入茶道最急切需要知道的三篇課目

第一是「茶如何製成?」如果連茶是怎麼形成的都不知道,那喝起茶來不就像瞎子摸象?

第二是「各種茶的認識」,市面上的茶葉有那麼多種類,它們的區別何在,如果沒有一些理論性的理解,難以進入欣賞的領域。

第三是「如何享用一杯茶?」包括沖泡與飲用。

學茶當然要喝茶,而且也只有從喝茶中才能獲得茶的益處,才能體會到以茶為載體的思想、美學境界。非專業習茶的人要在短時間內掌握充分且正確的茶道入門知識是不容易的,筆者以從事二十五年茶道教學的經驗,多次整理這類課程,皆希望使初學者能以最短的時間與精力理解並應用這些知識。

中國古代文學小說,中國古代文學作品

丟了鈴鐺的貓貓 首先更正你的認識上的錯誤 三國志不是 是史書 而三國演義是 就是在歷史的基礎上改編的所謂的演義就是說有些東西是作者杜撰的,是假的但是三國志一般是史實 不排除些政治上的影響使歷史也失實了 但總體而言還是應該相信三國志,把三國演義看成娛樂的東西就行了 尐寳丨 一個是演義,一個是志. 山海...

中國古代詩,詞,曲的區別和聯絡,中國古代文學中的詩詞戲曲等體裁與音樂有何關係

加油奮鬥再加油 一 詩 詞 曲的一般概念及相互聯絡 詩 詞 曲是古代詩歌的三大類,是我中華民族所獨有的詩體,她是以 韻 聲 調 三位一體為基本特徵的詩體。古人根據不同的內容表達需要,創造了詩 詞 曲這三類詩歌體式,並在各自體式中擁有不同的樣式種類,可謂源同流分,各臻其妙。在 月沐學堂 第十五講中就談...

中國古代十三經有那些,中國古代文學中的十三經指的是什麼

梅子曰 十三經是指在南宋形成的十三部儒家經典。分別是 詩經 尚書 周禮 儀禮 禮記 周易 左傳 公羊傳 穀梁傳 論語 爾雅 孝經 孟子 歷史十三經是由漢朝的五經逐漸發展而來的,最終形成於南宋。漢朝 五經 主條目 五經 漢朝時,以 易 詩 書 禮 春秋 為 五經 立於學官。唐朝 九經 唐朝時,春秋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