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網友
《論語》中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的典故。
相傳孔子教導學生,喜歡用「設喻」的方法,利用形象、生動的比喻來說明深奧的道理。子貢問推行仁政的方法,孔子說:「工匠想要順利完成工作,必須先把工具磨鋒利。
居住在一個地方,必然選擇這個地方有賢能的大夫為師,結交有仁德的士人為友。」這個故事出自《論語•衛靈公》,原文是:子貢問為仁。
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賢者,友其士之仁者。
」根據孔子對子貢的教導,意思並不是說把賢德者作為工具來使用,而是說要充分吸取他們的優點,使自己的認識更加敏銳,策略更加明智。
如今我們使用「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往往是說在做某項工作之前,需要做好充分準備,才能取得好的效果。
論語故事大全
2樓:匿名使用者
孔子在旅行來,經過一個村自莊,他看到一個老人bai,一個很老的老du人,他從井裡面打zhi水來澆地。那是非常dao辛苦的工作,太陽又那麼大。孔子以為這個人可能沒有聽說過現在有機械裝置可以打水——你可以用牛或者馬代替人打水,這樣比較容易——所以孔子就過去對老人說:
「你聽說過現在有機器嗎?用它們從井裡打水可以非常容易,而且你做十二個小時的工作,它們可以在半小時之內就完成。可以讓馬來做這件事情。
你何必費這麼大的力氣呢?你是一個老人啊。」他肯定有九十歲了。
那個人說:「用手工作總是好的,因為每當狡猾的機器被使用的時候,就會出現狡猾的頭腦。事實上,只有狡猾的頭腦才會使用狡猾的機器。你這不是存心敗壞我嗎!
3樓:嘟嘟
孟子小的時。
bai候,父親早du早地死去了,母親zhi守節沒有改嫁dao
。一開始,他們回住在墓地旁邊。孟子就答和鄰居的小孩一起學著大人跪拜、哭嚎的樣子,玩起辦理喪事的遊戲。
孟子的媽媽看到了,就皺起眉頭:「不行!我不能讓我的孩子住在這裡了!
」孟子的媽媽就帶著孟子搬到市集,靠近殺豬宰羊的地方去住。到了市集,孟子又和鄰居的小孩,學起商人做生意和屠宰豬羊的事。孟子的媽媽知道了,又皺皺眉頭:
「這個地方也不適合我的孩子居住!」於是,他們又搬家了。這一次,他們搬到了學校附近。
每月夏曆初一這個時候,**到文廟,行禮跪拜,互相禮貌相待,孟子見了一一都學習記住。孟子的媽媽很滿意地點著頭說:「這才是我兒子應該住的地方呀!
」後來,大家就用「孟母三遷」來表示人應該要接近好的人、事、物,才能學習到好的習慣!慣!
論語中的故事
求一個論語裡的典故
4樓:淚溼花滿城
魏國國君安釐王問孔斌誰是天下高士,孔斌說:「世上沒有這種人。如果說可以有次一等的,那麼這個人就是魯仲連了。
」安釐王說:「魯仲連是強迫自己這樣做的,而不是本性的自然流露。」孔斌說:
「人都是強迫自己去做一些事情的。假如不停地這樣做下去,就會成為君子。文王、武王想效法堯舜,就真的達到了堯舜的境界;以前我的先祖孔夫子也想效法文王、武王,就真的達到了文王、武王的境界。
始終不變地這樣做,習慣與本性漸漸地融合為一體,那麼就成為自然了。」《資治通鑑。卷六秦紀一。
孝文王》
論語十則中的小故事
5樓:匿名使用者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論語小故事
論語中的小故事,不要太長,白話文的 5
6樓:良駒殘觴
《孔子家。
bai語•在厄》
孔子被困於陳蔡du,從者zhi七天沒有飯吃dao。子貢偷出重圍,從土人那。
回裡討答來了一些米。顏回和子路就用這些米在一個破屋裡做飯。一塊塵土掉進了飯裡,顏回拿起來吃掉了。
子貢在井旁看見,以為顏回偷吃,心裡很不高興。問孔子說:「仁人廉士在窮困的時候會改節嗎?
」孔子說:「改節的人怎麼能稱得上仁、廉呢?」子貢說:
「像回這樣的人不會改節嗎?」孔子說:「他不會的。
」子貢就把他所看到的告訴孔子。孔子:「我一直相信回,雖然你這樣說,也並不懷疑他。
這其中一定有原因吧。你不用說了,我來問他。」於是讓人把顏回叫來,說:
「我剛才夢見了我的先人,大概對我有什麼啟示吧。你做好飯後拿過來,我要先祭祀一下。」顏回說:
「剛才有一塊塵土掉進了飯裡,放在那裡不乾淨,扔了又可惜,我就把它吃掉了。不可以用來祭祀的。」孔子說:
「好,我也吃這個飯。」顏回出去了,孔子對子貢說:「我相信回,並不要等到今天。」
論語小故事
原文 孟之反不伐,奔而殿,將入門,策其馬,曰 非敢後也,馬不進也 解釋 孟之反不喜歡誇耀自己,有一次打仗撤退的時候,他騎馬殿後掩護大家,快進城門的時候,他一邊抽打著自己的馬,一邊說,哎呀,其實不是我勇敢留在後面,而是我的馬實在是跑不快啊。3 原文 宰予晝寢。子曰 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牆不可圬 也!於...
王安石的故事,王安石故事的軼事典故
不邇聲色。王安石任知制誥時,王安石的妻子吳氏,給王安石置一妾。那女子前去伺候王安石,王安石問 你是誰?女子說自己是 家欠官債 被迫賣身 而來。王安石聽罷,不僅沒收她為妾,還送錢給她,幫助她還清官債,使其夫婦破鏡重圓。有人告訴王安石的夫人,說她丈夫喜歡吃鹿肉絲。在吃飯時他不吃別的菜,只把那盤鹿肉絲吃光...
關於「和」的故事,與和有關的故事典故
和能睦鄰 康熙時期,文華殿大學士兼禮部尚書張英的老家人與鄰居吳家在宅基地問題上發生了爭執,家人飛書京城,讓張英打招呼 擺平 吳家。而張英回饋給老家人的是一首詩,詩文如下 千里修書只為牆,讓他三尺又何妨。萬里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家人見書,主動在爭執線上退讓了三尺,下壘建牆,而鄰居吳氏也深受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