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人講話都是用書面語嗎? 怎麼不都用口語呢?

時間 2025-01-01 21:40:09

1樓:黃齏淡飯

文言:指在「五四」之前通行的以古漢語為規範的漢語書面語。

所以很明顯,文言是別於白話的古漢語書面語。這裡強調的是書面語,只用於寫作,不用於口語交流。

古人的口語(白話)另成系統,與文言不盡相同,倒和我們今天所通行的口語有相似之處。

例如《孔雀東南飛》是南北朝廣泛傳頌的民歌,因此其中的語言也就和當時的口語極為接近,請看第一句:「孔雀東南飛,五里一徘徊」這句比較淺顯,雖和今天的口語雖有差異,但不大。這就能反映出但是口語的特點。

另外,四大名著除了《紅樓夢》之外,其它三部都是在民間故事或說書藝人說書的基礎上創作的,其語言特點也帶有一定的口語性質,也就是我們所說的「半文半白」。

五四之後直接用口語進行創作,其書面語與口語是基本保持一致,所以我們可以從今天,或者是解放前的書面語去判斷我國近現代的口語和我們今天的口語是相近的。

因此古代人日常交流時使用與我們現在的口語相近的語言,只是寫文章時才用那些之乎者也的文言文,以示很有學問,區別於普通的、沒讀過書的老百姓。

2樓:前行者

他們講話肯定也要用口語啊,但是他們的口語和我們現在講的口味是不一樣的。在我們看來,還是很難懂。

文言文是否是古代人說話用的?

3樓:沐年流風

我認為不是。

至少看四大名著中的文字,並不是完全的那種古文,而是帶一點半文半白的感覺。而朱元璋登基後寫的聖旨上,一開始也是偏白話文。但是在比較往前的時代我就不太清楚了,不過應該都是讀書人比較願意使用文言文,文言文大多應該是作為一種書面語言。

畢竟按照有完善的科舉制之前的識字率來看,在說話的時候使用文言文,多半是不大可能的。不然怎麼有教書先生專門來講古文呢。

古代的人講話也是用文言文嗎?

4樓:知為行行為之

一。古代人們受教育率很低,只有在寫文章時才用文言,老百姓不懂文言,說的是方言型白話。每個時代為了政令通行,在**中都使用一種通用的口音一般就是當時京城的口音稱作都話、官話或官腔,相當於現在的普通話。

其實現在的普通話使用北京附近的口音,一定程度上就是襲自明清官話。

二。較早的時候當時的書面語言和口語是差別不很大,在當時算是白話(放在今天看就是文言)大約到了明朝前後,白話與現在語言已相差不多,但由於書籍多是古代傳下來的,所以寫文章時用的語言和口語就有不同,文言和白話開始明顯區別。

5樓:咩咩愛歷史

這麼直白的聖旨,出自明太祖朱元璋。

6樓:匿名使用者

並非,文言文是為了更方便記錄而創生出來的,一般人對話使用白話文,只不過那時的白話文與現在有很多差別。

7樓:憶恨年

不是,文言文是古人的書面語言,日常古人講話還是以白話文為主。

8樓:yx陳子昂

不同時代語言是不一樣的,文字起源於語言。

中國先秦時期口語和文字都是用文言,知道唐代以後民族大融合才產生白話文和書面文字區分開,白話文在唐代形成。所謂白話文,就如同今天簡體字,官方有官話,繁瑣難懂,民間發明了白話,簡單明瞭,當然在文采上,被**認為是低俗的,沒文化的。

白話文的出現以傳奇為標誌,看看唐代的柳毅傳,它已經沒有詩詞押韻了。

但是文言在清滅亡以前一直都在官方流行,奏摺中題奏中,佈告中,有嚴格的文言格式。**私下裡當然也用白話文交流了。文言文在社會的發展中,越來越不適應快節奏,所以故作高深迂腐不化的學究才用,人民群眾是肯定不用了。

現代的白話文和古代的白話文略微有所不同,明清**四大名著就是古代白話文的,看起來還有不少文言詞彙。

今天的白話文,就是普通話,文言詞彙最少了。

9樓:蚌埠小吳

不是,很少用文言文講話多費事呀。

古代人說話都說文言文嗎

10樓:咩咩歷史

這麼直白的聖旨,出自明太祖朱元璋。

11樓:網友

古人和我們說話完全不一樣,古人要是復活我們肯定聽不懂他們說什麼,現在的南方方言更接近古代口語,保留了一小部分古音方法,所以南方方言很難聽懂,比如吳語、粵語。當然古代也有方言之分的。 古代也有官話,就是相當於現在的普通話的一種共通語,是做官的人便於行政交流必須學習的語言,所以叫官話,一般百姓如果活動範圍廣也要使用官話,便於交流。

當然官話我們也聽不懂。 具體到書面語,你所說的文言文是古代統一的書面語,是古代讀書人統一使用的書面文字,你說的史官有可能是說民間很多人不會讀書寫字,有文化的人根據他們口語的意思記錄下來。提醒一下,古代史官寫史不是民間採集,只是從古籍中選材料,你說的從事民間語言採集的人可能是詩官,就是統治者派往民間收集民間詩歌的**,《詩經》就是靠這些詩官做成的,他們寫下的基本還是民間的本色語言,但不排除做了文學加工的可能。

總之,簡單的說,官話寫下來就是文言文。古代也有不用官話寫的作品,比如《海上花列傳》是用吳語寫成。

用別於白話的古漢語書面語寫的文章。

*** 《反對黨八股》:「五四運動時期,一班新人物反對文言文,提倡白話文,反對舊教條,提倡科學和民主,這些都是很對的。」 夏丏尊 葉聖陶 《文心》二九:

大概是文言文罷,你們在小學裡是隻讀白話文的。」

12樓:做夢的

以前的文章是寫在竹籤上的,古代人為了少寫字,所以用文言文。試想一下,如果像白話文一樣字數多,不知道要多少竹籤呢?以前的書叫冊,卷。

如果把馬克思的資本論寫在竹籤上我想一定要用幾間房子存放了。

13樓:家有春天

文言文也是古代有學問的人寫文章所用。

平時溝通還是用生活語言的多。

14樓:我絕對是包子

你現在每天都說書面體嗎?

15樓:姜易寒正雅

古人說的是文言文,還記得史記上的記的陳勝說的那句話嗎?「嗟呼,燕雀安知鴻鵠回。

之志哉?」這裡。

答是引用陳勝做平民時的原話。越是古老的時候平民說的話越是難懂,《木蘭辭》是南北朝時期的民歌,《三國》和《水滸》就是明時的白話文,就跟現在的語言差不多了。

其實,現在所說的文言文,是遠古時期人們說話,成文當然與口語稍有不同,但差別應該不大。後來,在文章中沿用下來,而口語變化較大。到唐宋時代,文言與白話的差別就比較大了。

後來在一些文學作品中就用了當時的白話。白話文的普遍使用是在近現代。

其實現在還有一此地方方言中殘留古人說話的影子,以廈門話為例,「吃了沒有?」,廈門話只說「食未?」。

有沒有?」只需說「有無?」如果問得詳細些:

到底是有還是沒有?」廈門話則說「到底有抑無?」

古人說話也是用文言文嗎

16樓:一灘新約

古人說話不用文言文,文言文是一種書面語言,人與人之間的交流用口。

書面語指人們在書寫和閱讀文章時所使用的語言。它是在口語的基礎上發展來的,是在文字產生之後才出現的。並不是所有的民族都有書面語,因此也只有識字的人才認識書面語。

隨著歷史變遷,口語的演變,文言文和口語的差別逐漸擴大,「文言文」成了讀書人的專用。

在我國古代,要表述同一件事,用「口頭語言」(口語)、「書面語言」(書面語)來表述,是不同的,比如,想問某人是否吃飯了,用口頭語言表述,是「吃飯了嗎」,而用書面語言進行表述,卻是「飯否」。「飯否」就是文言文,這裡,「飯」名詞作動詞用,意思為吃飯。

17樓:咩咩歷史

這麼直白的聖旨,出自明太祖朱元璋。

18樓:胡說大本營

從【三國演義】、【水滸】、【三言二拍】、【紅樓夢】等等書籍看來,古人說話不用文言文。

書面用文言文。

不過,古人的白話文與現在人的口語區別較大,但是能夠聽得懂。

19樓:小嘉琪

1 語言有社會屬性,它是人與人交流的符號系統,文言文是那一時代的產物,古人說文言文,就如我們現在說現代漢語一樣,是約定俗成的,不會覺得拗口。它的好處,當然是作為交際的工具。不論古今中外,語言都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

2 古人說話當然是用文言文了,直到五四運動以後,提倡白話文,以至於今天我們流行用白話文進行交際。

3 五四運動時期,胡適提倡白話文運動。

20樓:都城羊谷芹

書面語都會有口語的基礎,文言文一般認為是上古的口語,其形成和固定在西周,到了漢代就已經和口語有了明顯的距離了,但是作為標準的書面語一直沿用到近代。

古代人都是怎麼考試的,古代人是怎麼考試的呢

沒有什麼不一樣呀,就是有考題,有主考老師。有考生。古代人是怎麼考試的呢 古代如何考狀元 古代參加科舉考狀元,參加科舉獲得殿試第一名才為狀元。凡是習舉業的讀書人,不管年齡大小,未考取生員 秀才 資格之前,經過第一次童子試後都稱為童生或儒童。之後以童生身份參加第二次考試 院試,通過院試的童生都被稱為 生...

古代人怎麼刷牙漱口,古代人怎麼漱口?

根據 禮記 記載,古人早在先秦時期,就有了刷牙護齒的習慣。所謂 雞初鳴,鹹漱 便正是指古人通過漱口的方式清潔牙齒。當然,他們的漱口水也是有講究的,諸如 醋 鹽水 茶等具有消毒清潔作用的液體。茶水中含有氟和維生素,長期用茶水漱口,具有清潔口腔 防止蛀牙的作用。並且,中國最早出現的牙齒清潔工具是楊柳枝。...

古代人用什麼計時?古代人是怎樣計時的

我國古代的計時工具有 1.日晷。日晷又稱 日規 是我國古代利用日影測得時刻的一種計時儀器。通常由銅製的指標和石制的圓盤組成。2.圭表。圭表是我國古代度量日影長度的一種天文儀器,由 圭 和 表 兩個部件組成。直立於平地上測日影的標杆和石柱,叫做表 正南正北方向平放的測定表影長度的刻板,叫做圭。3.漏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