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認為理先於事 理不是客觀規律的意思嗎 那為什麼屬於唯心主義嗎

時間 2025-03-24 01:00:13

1樓:脹般味

朱熹認為「理在事先」,屬於客觀唯心主義。柏拉圖「理念世界」,黑格爾「絕對觀念」都是客觀唯心主義。還有什麼老子的「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神創論」也是。

更廣泛的,星座、手相、風水同樣歸屬客觀唯心主義。宗教從一定的角度看也可以算作這一派。 唯物、唯心是對精神與物質、思維與存在從本體論、認識論兩個方面進行一致地而產生的分類,對世界觀總體方向的分類,進一步成為哲學派別的分類。

像客觀唯心主義,就是認為客觀精神先於並獨立於物質世界而存在,物質世界是其產物、表現或附屬品。至於客觀與主觀、辯證法與形上學、經驗論與唯理論等等對立,會貫穿於各種哲學研究之中,也體現在人們的世界觀中。 總的來說,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只是用在哲學意義上,即思維與存在、精神與物質何為第一性,或是「從物到感覺和思想」還是「從思想和感覺到物」的意義上使用。

再深入的哲學研究則會更加錯綜複雜。把握唯物、唯心分類的實質很重要。朱熹,很典型是客觀唯心主義。

再舉個主觀唯心主義,王守仁,「心外無物」。不過這不如「我思故我在」明顯,笛卡兒也是主觀唯心主義——他和萊布尼茲又都是堅持唯心主義唯理論,前者二元論,後者單子論。

2樓:匿名使用者

唯物主義唯心主義都是馬克思教徒給扣的帽子,實際上都是錯誤的,沒有必要糾結那個無知的分類。建議你多看原著,免得被**矇蔽了。

3樓:匿名使用者

天理的內涵屬於概念層面的,可以類比於黑格爾的絕對精神,因此被馬克思後學歸為客觀唯心主義倒也在情理之中。

4樓:匿名使用者

朱子的天理一般情況下有兩個含義,一其所應如此者二此所以為此,客觀規律僅僅能表達第乙個意思。

朱熹推崇的「理」是屬於唯物主義還是唯心主義

5樓:匿名使用者

如果朱熹像上帝一樣,徹底知道他搞的理是什麼就好了。實際上,他也是滿口五行八卦的神漢一樣——憑他自己似是而非的,想當然的,以道德理想為基礎的東東,而不是依據客觀事實,完全符合邏輯的下斷定。

很明顯他的理,建立在一套倫理道德的基礎上,這套道德出自人類社會自己創造的某一套秩序,並不是能左右整個大千世界,包括人類社會自身執行的真實規律。他卻給稱之為,為天地立心,你說唯心不唯心呢?

朱熹的理學 應歸為唯心主義還是唯物主義

6樓:匿名使用者

朱熹的理學應歸為唯物主義。唯心主義或唯物主義的劃分,主要看學說是唯心還是唯物,凡是認為物質第一性,意識第二性,物質決定意識,世界的本質是物質的哲學理論,就是唯物主義;凡是認為意識第一性,物質第二性,意識決定物質,世界的本質是意識的哲學理論,就是唯心主義。顧炎武以「經學即理學」做為其一生學術思想的主要論斷,應該如何解釋「經學即理學」對學術或思想上的承先與啟後問題 前人論述時,往往從其學術脈絡入手,並就其理學觀爭論釐析。

在本質上與宋明理學並不相同,宋明理學觀更重在道德實踐面的工夫義上。然後明朝的「經學即理(禮)學」乃是寓經學於禮學,由禮學以顯經學;旨在將形上之理與形下之禮做一會通,以使其經世思想,透過對經書的研究,能夠就具體層面上做一體現與安排。

理在事先屬於客觀唯心主義?求解釋

7樓:網友

首先,理是什麼?理就是我們對客觀規律的總結,是人通過思維創造的,可以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就如同「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就是說明了 ,理可以由不同人產生不同的理解,是人類思維的表現。

如此以來,理在事先,意思是我們對規律的認識,這種思維先於事物的存在,看似是客觀理解規律,其實是唯心主義。

以上也只是我自己的理解與認識,可能有偏頗或者不足,歡迎有興趣的一起**。

朱子認為「事事物物皆有定理」,以心學怎麼看?

8樓:惠華小知識

這句話說的有道理。每個事物的存在都有它一定的道理,不要去隨便否定某乙個事物,存在就合理。

9樓:你真的很好嗎

朱子認為「事事物物皆有定理」,我個人認耐租為以新正羨學的角度是這樣子看待的,就是反省事情發生就必然有他的原因和結果,就是很多事情都有他一定舉畝拍的道理。

10樓:雙魚明月

從心學來看這句話是不對的,因為萬事萬物都是以信為本的。

朱熹推崇的「理」是屬於唯物主義還是唯心主義

11樓:強偉婁萌

朱熹哲學是客觀唯心主義。

朱熹哲學的主要範疇是「理」和「氣」。

理」的含義是:

1、理是先於自然現象和社會現象的形而上者。

2、理是事物的規律。

3、理是倫理道德的基本準則。

氣」的含義是:

氣是形而下者,是有情、有狀、有跡的;它具有凝聚、造作等特性。它是鑄成萬物的質料。

理是精神意識的東西,氣是物質的東西,朱熹認為,天下萬物都是理和質料相統一的產物,理生氣並寓於氣中,理為主,為先,是第一性的,氣為客,為後,是第二性。所以朱熹的哲學是客觀唯心主義的。

朱熹提出「理在事先」的本體論原則是什麼?

12樓:漫閱科技

朱熹認為理是宇宙萬有的本原,具有邏輯的先在性。「未有天地之先,畢竟也只是理。有此理,便有此天地;若無此理,便亦無天地,無人無物都該載了。

他認為理先於事物而存在,提出「理在事先」的本體論原則。他指出,理本身寂然不動,「無造作,無意度」,必須以「氣」為掛搭處才能構成天地萬物。理與氣的關係是:

理在先,氣在後;理為形而上,氣為形而下。他說:「天地之間,有理有氣。

理也者,形而上之道也,生物之本也;氣也者,形而下之器也,生物之具也。」理在氣先是朱熹提出的另一條本體論原則。他雖強調理在氣先,但亦承認理氣相依不離。

天下未有無理之氣,亦未有無氣之理。」就具體事物而言,理與氣是緊密結合在一起的。由於「氣異」而形成世界的多樣性,由於「理同」而形成世界的同一性。

中國哲學家朱熹主張的理在事先是

13樓:微言悚聽

這句話出自朱熹的《性理全書》。其中「理」是客觀存在的宇宙自然、人類社會的規律和原則,它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也就是中國古代哲學中所謂的天理,而天理是規定萬事萬物的根據,所以說理在事先。這裡的「先」既指時間上在先,更指邏輯上在先,而邏輯上的「先」,是根據的意思。

理在事先」就是將天理看做世界萬物的本原,體現的是一種客觀唯心主義的觀點。

朱熹的哲學體系以程顥兄弟的理本論為基礎,並吸取周敦頤太極說、張載的氣本論以及佛教、道教的思想而形成。這一體系的核心範疇是「理」,或稱「道」、「太極」。朱熹所謂的理,有幾方面互相聯絡的含義。

理是先於自然現象和社會現象的形而上者。他認為理比氣更根本,邏輯上理先於氣;同時,氣有變化的能動性,理不能離開氣。他認為萬物各有其理,而萬物之理終歸一,這就是「太極」。

理是事物的規律。

理是倫理道德的基本準則。朱熹又稱理為太極,是天地萬物之理的總體,即總萬理的那個理一。「太極只是乙個理字」。

太極既包括萬物之理,萬物便可分別體現整個太極。這便是人人有一太極,物物有一太極。每乙個人和物都以抽象的理作為它存在的根據,每乙個人和物都具有完整的理,即理一分殊。

理在人身上就是人性。朱熹又稱理為太極,是天地萬物之理的總體,即總萬理的那個理。氣是朱熹哲學體系中僅次於理的第二個範疇。

它是形而下者,是有情、有狀、有跡的;它具有凝聚、造作等特性。它是鑄成萬物的質料。天下萬物都是理和質料相統一的產物。

朱熹認為理和氣的關係有主有次。理生氣並寓於氣中,理為主,為先,是第一性的,氣為客,為後,屬第二性。

一事不再理原則法律內容,什麼是一事不再理原則,永不能再起訴

民事訴訟中,一事不再理原則包括兩個方面的含義 第一,當事人不得就已經向法院起訴的案件重新起訴 第二,一案在判決生效之後,產生既判力,當事人不得就雙方爭議的法律關係,再行起訴。從法院角度講,就是不得再受理。所謂 一事 是指同一當事人,就同一法律關係,而為同一的訴訟請求。因為這個同一事件已在法院受理中或...

一事一理的作文,一事一理的作文500字

自己動腦筋,就會發現題目其實很簡單,加油哦 相信你一定能行 一事一理的作文500字 一事一理的作文300字 俗話說 書山有路勤為徑。是啊,只有刻苦學習,發奮讀書,才能讓這些科學文化知識充實我們的大腦,豐富我們的羽翼,將來成為國家的棟樑之才。我是一個從小就不愛讀書的孩子。只知道整天與同伴們無憂無慮地玩...

講你認為最浪漫的事,講一個你認為最浪漫的事

仙藹 每天從他醒來臂膀中醒來 你在那聽老師講課,他卻在那邊假睡,在偷看你! 我們就這樣享受著生活帶來的樂趣 我是盤絲 我和男朋友一直很相愛,並且我們一直相信我們和別人不一樣,我們會在一直相愛。我們的想法沒有要求別人的認同,因為你們會說 每個人都認為自己和別人不一樣 什麼什麼的來反駁我。我只是想說,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