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和自己的內在小孩兒對話,如何療愈自己的內在小孩怎麼樣

時間 2021-11-03 03:49:01

1樓:匿名使用者

首先,第一個階段是連線,連線內在小孩,看起來是最簡單的,但是在某些忽視自己身心的個案身上,其實是非常困難的。

第一點,個案自身可能懷疑內在小孩的存在,也就是說,不想看到那個曾經受傷的自己,這時候會用理性來保護自己,**有一個所謂的內在小孩?還不是自己想出來的?或者會強調,過去的現實是無法改變的,去看又有什麼意義?

的確,並沒有一個外面的小孩,存在過的現實也無法改變,然而留存在記憶裡的受傷害的身心感受以及這些身心感受對我們的當下產生的影響,才是我們關注的重點。所以,回溯過去的目的,不是反芻創傷,更不是為了沉浸在創傷裡。切開結痂的傷口,對誰來說都不是容易的事情,尤其當創傷極其深重,而麻木和冷凍,已經成了慣有的保護模式的時候。

這時候,回溯是難的,然而也是更加必要的。回去看到聽到感受到自己真實的感覺,允許那些傷痛的浮現,就好像是傷口下的膿水,切開傷口,是為了允許這些腐化的部分放出來,然後包紮上藥,讓傷口真正的癒合。

接下來,過了案主這一關,還有一種可能性,就是內在小孩的拒絕連線。就是我在《內在小孩的幾種型別》裡強調的冷漠型極其衍生的恐怖型內在小孩。這類小孩連線起來通常比較困難,他們會拒絕溝通,不聽不說不看面無表情,無論怎麼嘗試,就是保持這個狀態,或者恐怖型會變出嚇人的樣子,來拒絕。

這時候,需要引導需要療愈的技巧,然而,最根本的是需要帶動案主的耐心和對內在小孩的接納以及無條件的愛。通常,我都會說,「就這樣陪伴他呆一會,對,就是這樣簡單的僅僅就是陪伴他呆一會兒,什麼也不必刻意去做,就這樣跟他在一起」。有了這樣一個基礎的接納和陪伴之後,才可能有進一步為內在小孩解凍。

而大部分案主的問題是,對內在小孩有期待和要求,很焦慮的渴望「療愈」或者說「改變」,這時候我要做的,就是陪伴大家,先來釋放自己的焦慮感,然後,逐步的帶出對內在小孩的接納和愛。而這,也是之後的療愈的基礎。

連線到內在小孩之後,第二階段就是傾聽,允許內在小孩表達自己的心聲,這個部分原理也還是很簡單,就是允許創傷浮現,允許膿水流出來。

這個階段,內在小孩可能會很情緒化,比如憤怒,比如自怨自艾無比委屈,比如恐懼充滿擔心和憂慮,也可能對自己充滿罪惡感對他人充滿愧疚感,或者企圖做拯救者等等,這些型別的具體解釋在《內在小孩的幾種型別》一文中有詳細說明,此處就不再贅述。

這個階段首先要允許內在小孩去表達自己的情感和情緒,而不加評判。具體到每種情緒,處理的方式,需要有所差別,但接納和允許都是前提,情緒沒有好壞,情感是在經歷和碰撞中自發的結果,無法用理智或者道德來一下子扭轉,因而這個接納和允許,是一個基本的尊重和前提。而對內在小孩情緒和感受的切身的體會和接納,也是跟內在小孩進一步建立信任感和親密感的基礎。

有了這個基礎,才可能有下面的轉變。

接下來的第三階段就是溝通和轉變,這個階段也是重中之重,也就是消炎上藥包紮的過程。如果療愈,僅僅停留在第二個階段,就會造成對內在小孩的過度認同,用內在小孩來面對生活,這個問題帶來的後果是嚴重的,甚至會造成糟糕的現實問題。比如對父母充滿憤怒,關係惡化,或者我行我素,完全不顧及他人感受,造成工作和人際關係的破裂。

曾經有不止一個個案問我,不是很多教導說要,傾聽自己內心的聲音嗎?那我聽內在小孩的話,他不喜歡這個人或者這份工作,我幹嘛還要跟他來往/聽他的安排/繼續做這份工作?這裡面有一個重要的混淆就是「傾聽」和「聽話」,傾聽本身是沒有問題的,我們需要聽到內在小孩的聲音,包括她的需要,甚至她的不喜歡,但是傾聽不代表我們要所有一切按照內在小孩說的去做。

內在小孩有不同的年齡階段,在某些年齡的內在小孩本身就是無法區分主客體的,對這些內在小孩來說,自己就是世界的中心,所有人都需要無條件滿足自己的需要,只有這樣才是「好的」。然而,作為成年人,我們都知道這種想法本身就是不合理的,非常片面和偏激。這時候,我們需要傾聽到內在小孩的需要,也看到內在小孩這個沒有得到成長的部分如何去影響自己的生活的,而不是把內在小孩當成真實自我,去按照內在小孩的要求行事,而不負起成年人應有的責任。

要解決這個問題,首先我在療愈中,第二階段都會不同程度的配合第三階段的療愈進行,傾聽內在小孩的聲音,允許接納他們的情緒的同時,我們需要另一個角色來平衡,就是內在父母。在這個兩個階段的整體療愈中,連線到內在小孩的同時,我會引導成年的案主來扮演內在小孩的父母,也就是樹立成年自我的內在父母這個角色。內在小孩的每一步開啟,都伴隨著內在父母的陪伴和引導,同時成年自我在樹立內在自我、扮演內在父母的過程中,也在學會對內在小孩負責,也對自己的生活更加全面的負責。

這個過程不止是療愈內在小孩,同時還是自我力量的培養和開啟的過程,是同時進行的。

療愈在某種程度上是全息的,內在小孩看似簡單,卻也關係到方方面面。當內在小孩的創傷得到撫慰療愈並進一步得到滋養的時候,我們的成年自我,也在這個過程中,學會了如何去接納,如何去愛人,如何去愛自己,如何對自己的人生負責任,如何面對自己的生活。幼年童年的創傷得到了療愈,成年的自我也得到了拓展和成長。

2樓:ag蘇荷

自我療愈能行嗎我是學生 學校裡的心理諮詢師是通過擺沙盤的方式來探索的我的心理歷程 每週只有30分鐘 我覺得療效不是很大 需要去醫院看心理醫生來**嗎

如何療愈自己的內在小孩怎麼樣

3樓:sky_天空之城

很高興你問這樣的問題,這證明你對自身的內在感受或說對心理學是很關注的。想要療愈自己的內在小孩,首先要關注自己過去的經歷,尤其是童年時的「受傷」經歷,可以用畫生命線的方式幫助發現,找到固著的「情結」,從瞭解開始,對內在小孩給予關注。可用自我對話的方式與內在小孩進行對話,感受她/他的情緒、情感,以化解「情結」,可以藉助於沙盤遊戲、意象對話、繪畫**等進行,自己方便進行一些的是繪畫**,在感受自己內在小孩的同時可進行一些塗鴉,將其表現出來後再進行感受,或許會有不一樣的收穫,也能更好的找到並化解情結。

最後就是幫助內在的小孩成長,走出創傷,當小孩成長到可以與你共同面對生活時,她/他會成為你最好的朋友。希望對你有幫助。——天津天空心理

4樓:捉可愛的蘿蔔

首先,第一個階段是連線

5樓:了不起的鄭立寒

採訪人:鄭立寒

採訪物件:心理諮詢師 黃麗

6樓:逮堂單于一瑾

首先,第一個階段是連線,連線內在小孩,看起來是最簡單的,但是在某些忽視自己身心的個案身上,其實是非常困難的。

第一點,個案自身可能懷疑內在小孩的存在,也就是說,不想看到那個曾經受傷的自己,這時候會用理性來保護自己,**有一個所謂的內在小孩?還不是自己想出來的?或者會強調,過去的現實是無法改變的,去看又有什麼意義?

的確,並沒有一個外面的小孩,存在過的現實也無法改變,然而留存在記憶裡的受傷害的身心感受以及這些身心感受對我們的當下產生的影響,才是我們關注的重點。所以,回溯過去的目的,不是反芻創傷,更不是為了沉浸在創傷裡。切開結痂的傷口,對誰來說都不是容易的事情,尤其當創傷極其深重,而麻木和冷凍,已經成了慣有的保護模式的時候。

這時候,回溯是難的,然而也是更加必要的。回去看到聽到感受到自己真實的感覺,允許那些傷痛的浮現,就好像是傷口下的膿水,切開傷口,是為了允許這些腐化的部分放出來,然後包紮上藥,讓傷口真正的癒合。

接下來,過了案主這一關,還有一種可能性,就是內在小孩的拒絕連線。就是我在《內在小孩的幾種型別》裡強調的冷漠型極其衍生的恐怖型內在小孩。這類小孩連線起來通常比較困難,他們會拒絕溝通,不聽不說不看面無表情,無論怎麼嘗試,就是保持這個狀態,或者恐怖型會變出嚇人的樣子,來拒絕。

這時候,需要引導需要療愈的技巧,然而,最根本的是需要帶動案主的耐心和對內在小孩的接納以及無條件的愛。通常,我都會說,「就這樣陪伴他呆一會,對,就是這樣簡單的僅僅就是陪伴他呆一會兒,什麼也不必刻意去做,就這樣跟他在一起」。有了這樣一個基礎的接納和陪伴之後,才可能有進一步為內在小孩解凍。

而大部分案主的問題是,對內在小孩有期待和要求,很焦慮的渴望「療愈」或者說「改變」,這時候我要做的,就是陪伴大家,先來釋放自己的焦慮感,然後,逐步的帶出對內在小孩的接納和愛。而這,也是之後的療愈的基礎。

如何與幼兒對話的案例

7樓:盡責的木子老師

學會「欣賞」孩子很重要!

陶行知先生當校長的時候,有一天看到一位男生用磚頭砸同學,便將其制止並叫他到校長辦公室去。當陶校長回到辦公室時,男孩已經等在那裡了。陶行知掏出一顆糖給這位同學:

「這是獎勵你的,因為你比我先到辦公室。」接著他又掏出一顆糖,說:「這也是給你的,我不讓你打同學,你立即住手了,說明你尊重我。

」男孩將信將疑地接過第二顆糖,陶先生又說道:「據我瞭解,你打同學是因為他欺負女生,說明你很有正義感,我再獎勵你一顆糖。」這時,男孩感動得哭了,說:

「校長,我錯了,同學再不對,我也不能採取這種方式。」陶先生於是又掏出一顆糖:「你已認錯了,我再獎勵你一塊。

我的糖發完了,我們的談話也結束了。」

這個故事給我們以思考:當我們給予他人以尊重、理解和欣賞時,你就啟動了他人心靈的力量,賦予了他人自我修正的空間。事情本無對與錯,你用積極的思維去欣賞他人時,你就在所有的經歷中在彼此心中種植了美好的記憶!

【案例02】

媽媽們,別做孩子的監工

一家長說:孩子五年級,今天要期末考試了,昨天晚上,讓她把重點複習一下,早點睡,結果進去一看,又在看什麼兒童文學,我的情緒一下就上來了,照著她的手臂就抽了了好幾下。對她說:

「你已經破壞了我對你的信任」。今早她還對我氣鼓鼓的,正確的我應該怎麼處理呢?

我感受到媽媽真的很在乎孩子的考試,所以看到孩子沒有按照自己的期待複習功課就會很生氣,導致說出了那樣一句話,那句話真的像是咒語,絕不可經常帶出口。為什麼這麼說?因為孩子感覺到的是媽媽不再信任我了,既然你都不相信我,那以後我也沒必要去獲取你的信任。

而孩子早上還氣鼓鼓的,說明已經影響了她去考試的心情。如果我是這位家長,我想象著這個情形,我會去做些什麼呢?和所有媽媽一樣,我會去關心ta,可能我會這樣去表達:

寶貝,明天要期末考試了,今晚有什麼計劃?」那麼引發ta的是去思考而不是要求。當我進去看到ta在看兒童文學,說實話,我會很欣賞孩子的心態,因為我就是一個以前一要考試就很緊張的人,所以非常羨慕那些不緊張的同學。

孩子還能坦然地看兒童文學,說明ta並沒有把考試太當一回事,其實從長遠來看,有這樣的心態是一件好事。那我或許會說上一句:寶貝,媽媽真的很欣賞你的心態啊,明天要考試了,還能靜下心來看兒童文學,媽媽以前就做不到,緊張的很。

我說這番話,是發自內心的真誠,完全沒有任何別的想法,不是嘲諷也沒有帶任何其他目的。那孩子可能會有什麼反應:或許會告訴媽媽,媽媽我都複習很好了,想放鬆一下啊。

或許會很高興地和媽媽**這本書的樂趣等等。或許還會和媽媽開玩笑,原來媽媽以前是這樣怕考試哈。

我堅持地認為,媽媽們如果能夠和孩子成為無話不談的朋友,孩子可以在你面前沒有任何顧忌,暢所欲言,所有的心思都會找你訴說,這比什麼都重要。因為一個內在被滋養著的孩子,一個有自信樂觀的孩子,ta的爆發力是很強的。孩子在學校裡本來每天都是緊張兮兮的,回到家父母還以一種高姿態去要求,不斷地去講道理,要好好學習,體會不到這個年齡段孩子的心思,那麼孩子真的倍感壓抑,對學習越來越沒有興趣,越來越不能在你面前表露出真實的自己,ta的心門向你關閉。

這注定是讓父母心酸而又感到失敗的。

我把鄰居小孩兒給打了我該怎麼辦,我的小孩被鄰居大人打了應該怎麼辦

如果用和睦親鄰的觀點來說,是應該下次見面說說話,大度的說一聲道歉也沒什麼。但是作為一個母親吧,我就覺得為什麼什麼都沒做的還要向做錯事兒的一方道歉呢,孩子現在還小,要是以後孩子大點了也這樣做,他會怎樣想呢,這個世界就這樣沒公道嗎?我想下次見面就你先開口,先發制人的說聲抱歉,上次是我不好,雖然沒怎麼用力...

如何培養自己內在的氣質,如何提升內在修養和外在氣質?

簡單說,我認為一個人的氣質是指一個人內在涵養或修養的外在體現.氣質是內在的不自覺的外露,而不僅是表面功夫.如果胸無點墨,那任憑用在華麗的衣服裝飾,這人也是毫無氣質可言的,反而給別人膚淺的感覺.所以,如果想要提升自己的氣質,做到氣質出眾,除了穿著得體,說話有分寸之外,就要不斷提高自己的知識,品德修養,...

老師是怎麼教育自己小孩的,身為教師我如何教育自己的孩子?

母乳餵養。儘可能地用母乳哺餵寶寶。媽媽在哺乳的同時,給寶寶哼唱兒歌,輕聲細語地與他交談,溫柔地撫摸他的頭髮,這樣可以增進你們的親子關係。吐舌頭。有實驗表明,出生2天的新生兒就能模仿大人簡單的面部表情。這樣問說明你是有心的。孩子,每一個孩子都不一樣,那就是因材施教。說小了,一花一世界,一葉一菩提,每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