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願意,怎麼辦,孩子不願意分享,怎麼辦?

時間 2021-05-07 20:00:45

1樓:覓風者

教育孩子從學習為人父母開始。

2樓:半夏de夏

一、分享是一個孩子必須具備的美德嗎?

不是。孩子要先滿足自我,好吃的糖我要吃,好看的玩具我要玩,這是孩子的天性。也是人性。

滿足了自我的需求,經過我們的引導,孩子才有可能去觀察到別人的需求,而一開始,也不是直接到達分享的,中間可能會經歷一個名詞——交換。「我用我的糖換你的風車,可以嗎?」

二、分享的前提是自願。

不愛分享孩子就是自私的小孩嗎?千萬不要武斷地給孩子貼這些人為的標籤。更不要用這些語言去綁架孩子,強迫孩子「分享」,如果長此以往,培養的不是一個真正意義上懂得分享的孩子,而是為了滿足大人的期望,被迫去分享成為一個「好孩子」的孩子。

心理學上有一句話: 「你這一生中唯一能做的事情,就是成為你自己。」

如果我們希望孩子成為他自己,就必須給他一樣東西,那就是自由。

讓孩子自由地決定分享還是不分享。

三、當父母想要教給孩子「分享」這種行為時,要用引導的方式,而不是強迫。

如果我們想讓孩子接受一樣東西,你首先要給讓他品嚐這件事的愉悅感,你想讓孩子學會分享,孩子必須要體驗到分享後的快樂,如果只是為了分享而分享,那只是大人的一廂情願。

舉我孩子的例子。

孩子幼兒園的時候經常邀請小朋友來玩,家裡玩具多書也多。有時候小朋友要借走,孩子不太願意。發生了兩次後, 我試著和孩子溝通,是否願意把不願意分享的部分自己收拾起來,而願意分享的部分放到客廳等公共區域?

孩子欣然接受。

這兩部分的內容也經常調換,完全由孩子自己做主。

尊重孩子成長髮育中的所有天然的部分,不要試圖強行扭曲。

而類似「分享」這樣的美德,可以引導,但不要強迫。

3樓:湉媽正面管教

什麼是分享?分享,是指與他人分著享受、使用、行使。語出清黃六鴻《福惠全書·雜課·牙稅》:"與該房分享其利。"

作為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是慷慨大方,與人為善,樂於分享的。但是,現實生活中你會觀察到,孩子們對自己的物品特別在意,不願意任何人碰觸,或者在集體活動中經常發現孩子們為玩具互相爭奪。

那怎麼看待「孩子不分享」這件事情呢?

2歲以後,隨著孩子自我意識的發展,開始意識到自己的東西是自己的,因此想捍衛自己的權利,開始進入了"物權敏感期",對於孩子的這個特殊時期,想給父母以下幾點建議:

1、父母以身示範分享的樂趣。當我們把願意分享的東西和孩子分享時,表達我們的快樂;同時,當孩子跟我們分享東西時,我們表示謝意;讓孩子們感知,分享是件快樂的事情;

2、遊戲方式練習方式。我們扮演一起玩的同伴,和孩子練習分享東西,讓孩子明白物品的歸屬和有去有回的屬性;

3、出去玩的時候,多準備玩具。當遇到孩子們一起玩的時候,多準備玩具,以備關鍵時刻轉移孩子興趣點;大點的孩子可以讓他們自己決定玩具的玩法。

不分享不代表自私,對於大人來說,也存在願意分享的和不願意分享的物品。在這個過程中我們教會孩子的是相互尊重、彼此合作。

4樓:親子教育何小英

‍‍分享是家長從小就應該培養孩子養成的習慣,也是一種美德。因為分享既是對孩子品德教育的重要內容,也是孩子以後重要的社交能力。

懂得分享的孩子,會有著很好的社交能力,因為分享,會有更多的孩子願意跟他一起做朋友。不願意分享的孩子,因為不懂得分享,久而久之,我們會發現孩子會被其他孩子疏遠。

但是,在現實生活中,很多家長卻沒意識到培養孩子懂得分享的能力。那我們遇到孩子不喜歡分享,又該怎麼辦呢?

首先,我覺得父母應該要學會不過分寵溺孩子。現在很多家庭裡,父母都把孩子捧在手心了,對於孩子的任何要求,不管是否合理都盡力去滿足。

孩子做錯事,也不會去教育孩子,對孩子過分包容和溺愛。在這種家庭環境裡,好吃的東西自己吃,好玩的玩具自己玩,孩子會慢慢形成以自我為中心的習慣,要認為任何東西只要是自己喜歡的都是自己的,認為自己做任何事都是正確的,很難學會分享。

所以,家長要學會拒絕孩子不合理的要求,教育孩子要學會跟別人分享,好東西大家一起吃,玩具也可以跟其他小夥伴一起玩,這樣的氛圍更容易讓孩子學會分享。

其次,家長要以身作則,主動用自己分享的行動去影響孩子。

孩子的習慣形成,很大程度上取決於父母的日常生活一舉一動。所以,如果孩子不喜歡分享,作為家長要反思一下自己的行為。然後在家庭的生活中,主動用自己分享的行為影響孩子。

在飯桌上吃飯,在客廳裡吃水果,都可以把自己喜歡的東西給別人拿一點,用行動告訴孩子分享是這樣的。孩子在家長的潛移默化的影響下,慢慢就會懂得分享。‍‍

5樓:糖果的媽媽

孩子的不願意分享,其實和平時的溝通有關。

孩子的世界跟大人的世界是不同的,孩子對於世界大部分的事物都是好奇的,孩子在沒上幼兒園上學的時候,家長就應該開始多和孩子溝通,從小事開始,千萬不要動不動就批評孩子。當孩子有問題時,需要耐心去回答。

父母的脾氣影響著孩子的心理而潛移默化的就形成了如果我要問了「爸爸媽媽會說我嗎?」「會打我嗎?」,慢慢的孩子就會形成害怕的心理,如果孩子害怕你們,定然不會跟父母說出自己心裡的話題。

久而久之所以的問題都會自己去想怎麼辦,有可能跟同學分享,但如果沒往正途上面引導後果將不敢相信。

其實引導孩子很簡單,多取關心孩子,凡事不要是著急吼孩子,在孩子緊張的時候多去開導開導孩子,在孩子有問題有困難的時候多多去幫助,孩子因為不懂才會去問,如果孩子什麼都懂了,也就不叫孩子了。

家長該如何引導孩子分享呢?1.平時的舉動

有些家長在給孩子東西時都是全部給他,自己從來不跟孩子要什麼東西。長久下來,會給孩子一種「什麼東西都應該全部是我的」的錯覺,這樣孩子會更加不願意分享。

建議:家長應該在平日的小小舉動中與孩子分享,讓孩子分享。

2.耐心講道理

平時沒事就對著孩子吼的話,可能會起反作用。孩子不僅不會主動分享,還會產生對父母抗拒心理,這樣對孩子的心理健康也沒有好處。

建議:語氣和心態平和的和孩子講道理,可以適當引用一些孔融讓梨之類的小故事,這樣孩子學到了分享,也學會了知識。

孩子不願意分享也不是一天養成的,家長引導孩子的時候也不要心理,多點耐心。

6樓:兒科醫生雨滴

那麼想要讓孩子愛上分享,家長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引導哦:

1.不要強迫孩子

當孩子不肯分享的時候,如果家長強迫孩子去分享,甚至加以懲罰。這樣只會讓孩子產生怨恨及逆反心理,結果只會導致孩子更不喜歡分享。

2.一起**,引導孩子思考

當孩子們為了搶玩具鬧得不可開交的時候,先讓孩子們安靜下來,然後對孩子們說:「你們倆都想玩同一個玩具,那應該怎樣做,才能大家都玩到玩具呢?」先把問題丟擲來,逐步引導孩子自己思考解決辦法,或多提供一些選擇,讓孩子們自己決定下一步該怎麼做。

發生爭端時,家長要站在孩子的角度來解釋問題,便於孩子理解。比如別的小朋友把自己的小汽車從孩子手裡搶回去了,媽媽可以說:「他太喜歡他的小汽車了,現在就想跟他的小汽車玩。

」如果孩子不肯把自己的玩具給別人玩,媽媽要表示理解。

4.家長做好分享示範

7樓:見薇知著

首先,問**們一個問題,你們是喜歡分享的人嗎?

但不喜歡分享並不是惡,而是人類進化的結果,是本性所在。原始社會食物匱乏的情況下把自己的食物給別人,自己就會餓死;把自己的**給別人用,自己可能就會被猛獸殺死。

那麼說到孩子不喜歡分享,那更正常不過了。作為一個還沒有太多社會屬性的孩童,他們根本不懂得分享是什麼概念。孩子赤裸裸的在世上,他所有的東西都是別人賦予的,如果東西沒有了那對他來講將是一件天大的事情,所以他們很看重,而所謂的分享在他們看來不過是搶走他的東西罷了。

其實分享就是人在社會中刻意去實施的一種社會行為。我們之所以提倡讓孩子懂得分享,不過是想培養他們的社會意識,希望他們能通過分享獲得更好的人際,更多的資源。基於這個原理,我們可以這樣與孩子相處,從而培養他們的分享意識。

1、 告訴孩子,東西這次沒了會再有,或者借出去了會被還回來。讓他們覺得東西沒了不是一件天大的事情,不過是暫時離開他了而已。

2、 不以大人的好惡或者面子綁架孩子的意願。尊重孩子,當他不願意分享的時候不去責備,不鼓勵他們傻傻的拿著自己的東西去給別人,更何況別人還不一定領情。

3、 培養孩子與人之間的感情,當他們信任對方的時候自然就會去分享。在原始社會食物匱乏的時候,族群成員之間通過你一口我一口的分享去維持生命,這是基於族群成員之間的信任關係,也是人類社會發展所進化出來的結果。

育兒有溫度,我是見薇知著v,與大家分享孕嬰、育兒的經驗、知識和見解。

8樓:匿名使用者

三歲前的寶寶不願意分享,主要原因是孩子的年齡特點和已有生活經驗有關有限,寶寶學會分享需要一個漸進的過程。原因有

1.日常生活經驗少,分享意識不到位

孩子不願意分享,與日常生活經驗較少密切相關。三歲以下的孩子知道分享食物,食物就會被吃掉、不可能再還原了,誤以為分享玩具也是一樣,自己就失去了對玩具的控制權。孩子還不能做到完全平等、自願地、非功利性與人共享資源,孩子以為應該先分給自己、確保自己有一份、分給自己多的、大的、好的那一份,會把自己多餘的、不喜歡的、不需要的分給別人;分享的時候會以交換為條件,渴望得到**的表揚。

2. 日常生活經驗少,分享意識不到位

孩子不願意分享,與日常生活經驗較少密切相關。三歲以下的孩子知道分享食物,食物就會被吃掉、不可能再還原了,誤以為分享玩具也是一樣,自己就失去了對玩具的控制權。孩子還不能做到完全平等、自願地、非功利性與人共享資源,孩子以為應該先分給自己、確保自己有一份、分給自己多的、大的、好的那一份,會把自己多餘的、不喜歡的、不需要的分給別人;分享的時候會以交換為條件,渴望得到**的表揚。

3.心理髮展水平有限,分享物件有選擇

與小朋友相比,孩子與**分享行為更多,其中與家裡人分享比與外面人分享更多;與陌生小朋友相比,孩子與熟悉的小朋友分享更多;孩子上幼兒園以後比上幼兒園以前分享行為更多;與男孩子相比,女孩子分享行為更多;與新穎玩具相比,孩子更願意分享普通玩具;孩子的分享觀念水平比分享行為水平更高;在家長和老師的要求與教育引導下,孩子的分享觀念與行為都顯著提高。

家長應該主動創造鍛鍊孩子分享的機會。分享之前學會分配,上街買東西的時候要照顧所有家庭成員的需要,孩子不但要知道自己最喜愛的,還要知道爺爺奶奶、爸爸媽媽最喜愛的,平時買回來水果、糕點時,讓孩子進行分配,觀察孩子能否分配合理;家庭平時養成大家一起分享好吃的食物、不吃獨食的好習慣;爸爸媽媽與孩子一樣過生日,家長給孩子操辦生日活動,孩子也要為家長過生日表達心意、準備禮物,體會一家人分享快樂的親情。

孩子不願去上學怎麼辦,孩子不願意去上學怎麼辦

有些孩子不願去上學,是因為在學校學習受挫,成績不好,總挨老師批評,於是選擇逃避,躲在家裡,有些孩子不願去上學,是因為人際關係不好,在學校沒有朋友,或者被調皮的同學欺負,於是藏在家裡 避難 那他為什麼不願去上學呢?原因應該是這樣的 1 他在家裡比在學校舒服,所以賴在家裡不願去學校。2 他賴在家裡,爸爸...

孩子不願練鋼琴怎麼辦,孩子總是不願意練琴怎麼辦

只想提供幫助 首先,不能把自己的喜好強加在孩子身上。另外,許多道理你跟孩子講是沒有用的,孩子不會理解你的苦心,嘮叨只能增加孩子對鋼琴的厭煩。結合孩子的愛好和特點,把愛好和學鋼琴結合起來。有位媽媽是這樣做的 女兒喜歡聽故事,目前正學小湯第二本,其中有 走過樹林 一曲,我沒有刻意讓她去學琴,而是跟她說,...

男友不願意買房怎麼辦,男友不願意買房怎麼辦。

只做限量版 如果跟他溝通不行的話。可以用刺激的方式。帶他到住宅區走走,拜訪已經買房的朋友。刺激他買房的慾望。經常到售房區散心,可以一邊領略人文風景,還可以刺激他購房的慾望。人都是有競爭意識,攀比心。看到朋友之類的都有房了,自熱而然的就會對擁有自己的房子有一種強烈的慾望。你跟他商量買房的時候就簡單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