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匿名使用者
二樓的已經回答的很好了,補充一點:
殿試的前三名分別叫做狀元、榜眼、探花。狀元不必多說,第一名嘛。第二名叫做榜眼是因為,殿試發榜的時候,從後往前出,先出排名靠後的,前三名最後一榜出來,第二名正好在中間,所以叫做榜眼。
第三名叫做探花,是因為殿試之後照慣例皇帝要請上榜的進士吃飯,宴席上有很多固定的節目,第三名的任務是折一枝花,所以叫做探花。
2樓:匿名使用者
科舉制度稱鄉試、會試、殿試的第一名為解元、會元、狀元,合稱「三元」。
清代的科舉考試分為**,即鄉試、會試、殿試。讀書人通過縣一級的考試錄取後稱為秀才,考取秀才的叫「進學」,就是有資格當官學的學生了,如果沒進學當上秀才,不管你多大年紀,哪怕八十歲,也只能稱之為「童生」,享受不了官學學生的一些待遇。秀才參加省一級的鄉試,考取了叫舉人;舉人參加國家一級考試,考取了叫貢士;貢士參加皇帝親自主持的殿試,考取的叫進士。
3樓:匿名使用者
非也。發榜時,先出第六名(二甲第三名),第七名(二甲第四名)。。。。直到三甲最後一名上榜的,即榜末。
最後一階段是「捉五魁」先發布第五名(二甲第二名),第四名(二甲第一名),第三名(一甲第三名又稱探花),第二名(一甲第二名,又稱榜眼),第一名(一甲第一名,又稱狀元)
4樓:諾樹枝遊衣
會元三甲就是探花
榜眼狀元
這個排序對
解元進士
這個排序對
秀才之前是童生
童生秀才
舉人舉人第一解元
進士進士第一會元
探花榜眼狀元
秀才、舉人、貢士、進士、狀元、榜眼、探花是什麼關係呢?
5樓:顏菲
它們是古代科舉考試下為通過者的名稱。
通過縣級別的考試稱秀才,這時候就是有功名在身,可以不用參軍,上公堂不用下跪。
通過了地方上省級別的考試-會試稱舉人。俗稱孝廉,第一名稱解元。放榜之時,正值桂花飄香,故又稱桂榜。放榜後,由巡撫主持鹿鳴宴。席間唱《鹿鳴》詩,跳魁星舞。
通過了京師會試全國級別考試的稱貢士,俗稱出貢,別稱明經,第一名稱會元。
貢士在殿試中均不落榜,由皇帝重新安排名次。殿試後將貢士分為三甲,
一、二、三甲通稱進士。其中一甲三名,第一名稱狀元、鼎元,二名榜眼,三名探花。進士榜用黃紙書寫,故叫黃甲,也稱金榜,中進士稱金榜題名。
鄉試第一名叫解元,會試第一名叫會元,加上殿試一甲第一名的狀元,合稱三元。
6樓:匿名使用者
正式科舉考試分為鄉試、會試、殿試**。鄉試是由南、北直隸和各布政使司舉行的地方考試。地點在南、北京府、布政使司駐地。
每三年一次,逢子、午、卯、酉年舉行,又叫鄉闈。考試的試場稱為貢院。考期在秋季八月,故又稱秋闈。
凡本省科舉生員與監生均可應考。主持鄉試的有主考二人,同考四人,提調一人,其它**若干人。考試分三場,分別於八月九日、十二日和十五日進行。
鄉試考中的稱舉人,俗稱孝廉,第一名稱解元。唐伯虎鄉試第一,故稱唐解元。鄉試中舉叫乙榜,又叫乙科。
放榜之時,正值桂花飄香,故又稱桂榜。放榜後,由巡撫主持鹿鳴宴。席間唱《鹿鳴》詩,跳魁星舞。
會試是由禮部主持的全國考試,又稱禮闈。於鄉試的第二年即逢辰、戍、未年舉行。全國舉人在京師會試,考期在春季二月,故稱春闈。會試也分三場,分別在二月初
九、十二、十五日舉行。由於會試是較高一級的考試,同考官的人數比鄉試多一倍。主考、同考以及提調等官,都由較高階的**擔任。
主考官稱總裁,又稱座主或座師。考中的稱貢士,俗稱出貢,別稱明經,第一名稱會元。
殿試在會師後當年舉行,時間最初是三月初一。明憲宗成經八年起,改為三月十五。應試者為貢士。
貢士在殿試中均不落榜,只是由皇帝重新安排名次。殿試由皇帝新自主持,只考時務策一道。殿試畢,次日讀卷,又次日放榜。
錄取分三甲:一甲三名,賜進士及第,第一名稱狀元、鼎元,二名榜眼,三名探花,合稱三鼎甲。二甲賜進士出身,三甲賜同進士出身。
二、三甲第一名皆稱傳臚。
一、二、三甲通稱進士。進士榜稱甲榜,或稱甲科。進士榜用黃紙書寫,故叫黃甲,也稱金榜,中進士稱金榜題名。
鄉試第一名叫解元,會試第一名叫會元,加上殿試一甲第一名的狀元,合稱三元。連中三元,是科舉場中的佳話。明代連中三元者僅洪武年間的許觀和正統年間的商輅二人而已。
殿試之後,狀元授翰林院修撰,榜眼、探花授編修。其餘進士經過考試合格者,叫翰林院庶吉士。三年後考試合格者,分別授予翰林院編修、檢討等官,其餘分發各部任主事等職,或以知縣優先委用,稱為散館。
庶吉士出身的人升遷很快,英宗以後,朝廷形成非進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內閣的局面
7樓:匿名使用者
看完這張**你應該就能明白了,不過有幾個地方要說明一下,你看到的**裡的童生,就是資格考試一樣,過了,就是童生,也就有資格考秀才,中間的秀才,舉人,貢士你應該能看懂,然後就是做後的考試,殿試,會考上一部分,叫進士,官方說法,前三名,叫一甲第一名,一甲第二名,一甲第三名。民間說法叫狀元,榜樣,探花
然後還有一個地方,就是有翰林院的那種,就是殿試之後,有人出眾的,選入翰林院,叫庶吉士
其實現代教育和古代有點像:中小學基礎教育(就像古代童生)→大學的學士(像秀才)→碩士研究生(舉人)→博士(進士)→博士後(流動站選,像庶吉士)
博士就像包含貢士與進士
8樓:阿波羅太陽王
是科舉制度由下往上的層層晉級的等級資格。
9樓:匿名使用者
科舉制四個級別:院試―>鄉試―>會試―>殿試
院試過了稱秀才,鄉試過了正榜有名字的稱舉人,會試過了稱貢士,殿試後錄為前三甲都稱進士。
殿試一甲有三名,按名次分別為稱狀元,榜眼,探花
10樓:匿名使用者
是古時候的科舉制度。。。跟現在的抗公務員差不多,考出的成績就是官職的大小
11樓:佛醫聖師
科舉考試來
大致分為四級:院試——鄉自試——bai會試——殿試四級du。
(1)院試未考中前叫「童生」。zhi考中後dao稱「生員」「秀才」。
(2)鄉試每三年考一次,參考者秀才,及格者員舉人,第一名稱解元。
(3)會試是在鄉試的基礎上開展的。時間是在鄉試的第二年春天,地點京城禮部官衙,考中後稱「貢士」,第一名叫「會元」。
(4)殿試由皇帝主持考試,貢士考中了就叫進士。
殿試第一名叫狀元,二名叫榜眼,三名探花。
12樓:紙張
關係如下:
鄉試,相當與縣級別的考試,過了就是生員(秀才),這時候就是有功名在回身,可以不答用參軍,公堂不用下跪了。
舉人就是通過了地方上的考試-會試,類似省級別。可以有很多名,不是說第一名是舉人,其他人就不是了。
貢士是進京趕考後由京城的**審考,中了之後才叫的。
進士就是皇帝出面考試,中了的考生,一次大概有1-200多人。
進士第一名是狀元,第二名是榜眼,第三名是探花,要遊街的。
13樓:孕寶億家親
秀才是在參加縣
bai裡考試中的,沒有官du
職,有教zhi書資格,舉人是
dao參加省裡考回試中的,貢士是參加全國答考試的(全國一般為江北和江南貢院(南京)),中了貢士的參加殿試(也就是皇帝的面試和現場考試)的為進士,在進士裡邊前三名分別是狀元、榜眼、探花
14樓:匿名使用者
童試通過的稱秀才,鄉試通過的稱舉人,會試通過的稱貢士,殿試通過的稱進士
15樓:灑孩紙
童生參加院試,中者成為秀才;秀才參加鄉試(秋闈),中者成為舉人,第一名為解元;舉人蔘加會試(春闈),中者成為貢士,第一名為會元。貢士才有資格參加殿試,殿試時錄取分為三甲,一甲三名,第一狀元,第二榜眼,第三探花;二甲若干名,被稱為進士;三甲若干名,被稱為同進士。
16樓:
抓瞎了~
鄉試,相當與縣級別的考試,過了就是生員(秀才),這時候就是有功名在身,可以不用參軍,公堂不用下跪了。
舉人就是通過了地方上的考試-會試,類似省級別。可以有很多名,不是說第一名是舉人,其他人就不是了。
貢士是進京趕考後由京城的**審考,中了之後才叫的進士就是皇帝出面考試,中了的考生,一次大概有1-200多人。
進士第一名是狀元,第二名是榜眼,第三名是探花,要遊街的。
明白了麼?
17樓:溦風暮雪
通過鄉試的是秀才,第一名是舉人,通過貢院考試的是貢士,通過殿試的是進士,殿試第一名是狀元,第二榜眼,第三探花
探花、狀元、秀才、舉人、進士、榜眼,具體的等級排名是怎樣的?
18樓:京城「老炮兒
科舉考試的遞進關係,有鄉試,會試,殿試,頭一名稱之為元,鄉試解jie元,會試會元,殿試的第一名就是狀元。第二名叫榜眼,第三名叫探花。
19樓:匿名使用者
先考中秀才,再考中舉人,最後考中進士,進士的前三名分別是狀元、榜眼、探花。
20樓:匿名使用者
探花、狀元、榜眼是進士的名次,進士、秀才、舉人是學位。
21樓:
狀元、榜眼、探花 是 進士 的前幾名
探花、狀元、秀才、舉人、進士、榜眼。從等級排名是?
22樓:範德化
進士前三名依次是狀元、榜眼、探花,考試次序從小到大:秀才,舉人,進士。
1、狀元:科舉考試以名列第一者為"元",鄉試第一稱解元,會試第一稱會元。殿試第一稱狀元。
2、榜眼:「榜眼」,是指全國最高階別的科舉考試,所選拔出來的進士第二人。第一名狀元,第三名探花合稱「三鼎甲」。
3、探花:"探花"是中國古代科舉考試中對位列第三的舉子的稱謂。與第一名狀元,第二名榜眼合稱"三鼎甲"。
在唐代的科舉時就已經出現。"探花"作為第三人的代稱確立於北宋晚期。時至今日,"探花"的稱呼仍歷久不衰。
4、進士:進士中國古代科舉制度中,通過最後一級考試殿試者,稱為進士。是古代科舉殿試及第者之稱。意為可以進授爵位之人。
5、舉人:舉人,為一種士人的身份,等級在「生員」之上。雅稱為「孝廉」,俗稱「老爺」。對入京師參與會試的舉人雅稱為「公車」。舉人有時也被稱為鄉進士。
6、秀才:秀才別稱茂才,是中國古代選拔官吏的科目,亦曾作為學校生員的專稱。漢武帝改革選官制度,令地方官府考察和推舉人才,即為察舉。
擴充套件資料
科舉考試分級:
1、及第
指科舉考試應試中選,應試未中的叫落第、下第。《祭妹文》:「逾三年,予披宮錦還家。
」古時考中進士要披宮袍,這裡「披宮錦」即指中進士。《祭妹文》:「大概說長安登科,函使報信遲早云爾。
」「登科」是及第的別稱,也就是考中進士。
2、進士
參見「殿試」條。是科舉考試的最高功名。」貢生參加殿試錄為三甲都叫進士。考中進士,一甲即授官職,其餘二甲參加翰林院考試,學習三年再授官職。
3、狀元
參見「殿試」條。科舉制度殿試第一名,又稱殿元、鼎元。唐代著名詩人賀知章、王維,宋代文天祥都是經殿試而被賜狀元稱號的。
4、會元
參見「會試」條。舉人蔘加會試,第一名稱會元,其餘考中的稱貢士。
5、解元
參見「鄉試」條。生員(秀才)參加鄉試,第一名稱解元,第二至五名為經元,其餘考中的稱舉人。
6、連中三元
科舉考試以名列第一者為元,凡在鄉、會、殿三試中連續獲得第一名,被稱為「連中三元」。據統計,歷史上連中三元的至少有十六人。
7、鼎甲
指殿試一甲三名:狀元、榜眼、探花,如一鼎之三足,故稱鼎甲。狀元居鼎甲之首,因而別稱鼎元。
8、貢士
參加會試而被錄取的稱貢士。
9、舉人
參見「鄉試」條。參加鄉試而被錄取的稱舉人。舉人可授知縣官職。
《儒林外史》第三回寫范進中舉後,張鄉紳立即送賀儀銀和房屋,範的丈人胡屠戶也立時變了嘴臉吹捧女婿「是天上的星宿」,而範得了訊息,高興得發了瘋。說明古代中舉後便可升官發財。
10、生員
即秀才,參見「童生試」條。通過院試(童試)的可稱為生員或秀才。如王安石《傷仲永》「傳一鄉秀才觀之」。東漢時避光武帝劉秀諱,而稱秀才為茂才。
古代的秀才都會算卦嗎,古代的秀才啊舉人啊 他們有工資嗎
蚌肉 不是的。可以說大部分秀才不會算卦。秀才考功名的目的是做官,算卦無助於功名。所謂 秀才不出門,便知天下事 也是虛構,不接觸社會怎麼會知道天下事呢?這是儒家的誇大宣傳。 楊城居士 古代的秀才跟我們現代的大學生一樣,範圍太廣了,應該說不是都會算卦的,你應該說古代輔助帝王的軍師都會算卦,那我覺得可能都...
為什麼只有酸秀才,沒有酸舉人,酸狀元
中國有個成語叫 一舉成名 考上舉人就算一舉成名了,除了在省府和京城要低頭,在任何地方都可以像螃蟹一樣橫著走,被人巴結還來不及,怎麼可能酸。至於秀才之所以被人稱為窮酸,是因為秀才特殊的財政屬性 中國古代,考上秀才之後,已經是統治階級預備隊了,除了社會地位高,享受很多待遇 例如有免徭役免田賦,見官不跪,...
古代為什麼有「窮秀才」,沒有「窮舉人」
裝備小姐姐李香蘭 在古代,形容一個貧窮的讀書人,大家往往說他是 窮秀才 可是,大家為什麼不說他是 窮舉人 呢?難道秀才和舉人在沒有考上進士之前,不是一樣潦倒落魄嗎?秀才和舉人還真不是一個檔次的人。所謂秀才,指的是通過了童子試的讀書人。童子試是科舉考試中最底層的考試,讀書人不管年齡大小,在通過童子試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