秫然為戒,視為止,行為遲。出於《莊子》裡面的哪

時間 2021-08-11 16:33:58

1樓:麼麼茶

出自《莊子.養生主》的第二部分庖丁解牛。

1、原文選段

庖丁釋刀對曰:「臣之所好者,道也,進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時,所見無非牛者。

三年之後,未嘗見全牛也。方今之時,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視,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郤,導大窾,因其固然,技經肯綮之未嘗,而況大軱乎!

良庖歲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數千牛矣,而刀刃若新發於硎。彼節者有間,而刀刃者無厚;以無厚入有間,恢恢乎其於遊刃必有餘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發於硎。

雖然,每至於族,吾見其難為,怵然為戒,視為止,行為遲。

動刀甚微,謋然已解,如土委地。提刀而立,為之四顧,為之躊躇滿志,善刀而藏之。」

2、譯文

廚師丁放下屠刀,答道:「我所喜好的是事物的規律,它比技術進一步了。我開始宰牛的時候,看到的無一不是整頭的牛;三年之後,就不曾再看到整頭的牛了;現在呢,我用精神去接觸牛,不再用眼睛看它,感官的知覺停止了,只憑精神在活動。

順著牛體天然的結構,擊入大的縫隙,順著骨節間的空處進刀;依著牛體本來的組織進行解剖,脈絡相連、筋骨聚結的地方,都不曾用刀去碰過,何況那粗大的骨頭呢!好的廚師,每年換一把刀,因為他們用刀割肉;一般的廚師,每月換一把刀,因為他們用刀砍斷骨頭。

現在,我的這把刀用了十九年啦,它宰的牛有幾千頭了,可是刀口像剛從磨石上磨出來一樣。因為那牛體的骨節有空隙,刀口卻薄得像沒有厚度,把沒有厚度似的刀口插入有空隙的骨節,寬寬綽綽的,它對於刀的運轉必然是大有餘地的了。

因此,它用了十九年,刀口卻像剛剛從磨石上磨出來一樣。雖說是這樣,每當遇到筋骨交錯聚結的地方,我看到它難以處理,因此小心翼翼地警惕起來,目光因此集中到一點,動作因此放慢了,使刀非常輕,結果它霍地一聲剖開了,像泥土一樣散落在地上。

我提著刀站起來,為此我環顧四周,為此我悠然自得,心滿意足,把刀擦拭乾淨,收藏起來。」

3、出處

出自於《莊子》

1、賞析

全文可分四段。第一段寫庖丁解牛的熟練動作和美妙音響;第二段緊接著寫文惠君的誇讚,從側面烘托庖丁技藝的精湛;第三段是庖丁對文惠君的解答,庖丁主要講述了自己達於「道」境的三個階段。

第四段寫文惠君聽後領悟了養生的道理。此文在寫作上採用多種手法,結構嚴密,語言生動簡練,體現了莊子文章汪洋恣肆的特點。

2、作者簡介

莊子,戰國中期思想家、哲學家和文學家。姓莊, 名周,字子休(亦說子沐),宋國蒙日人,先祖是宋國君主宋戴公 。他創立了華夏重要的哲學學派莊學,是繼老子之後,戰國時期道家學派的代表人物,是道家學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

與老子並稱為老莊。

莊子因崇尚自由而不應楚威王之聘,生平只做過宋國地方的漆園吏。史稱「漆園傲吏」,被譽為地方官吏之楷模。

莊子最早提出「內聖外王」思想對儒家影響深遠,莊子洞悉易理,深刻指出「《易》以道陰陽」;莊子「三籟」思想與《易經》三才之道相合。他的代表作品為《莊子》,其中的名篇有《逍遙遊》、《齊物論》等。

莊子的想象力極為豐富,語言運用自如,靈活多變,能把一些微妙難言的哲理說得引人入勝。他的作品被人稱之為「文學的哲學,哲學的文學」。據傳,又嘗隱居南華山,故唐玄宗天寶初,詔封莊周為南華真人,稱其著書《莊子》為《南華真經》。

2樓:文史一家人

出自《莊子.養生主》的第二部分庖丁解牛。庖丁解牛的故事比喻人之養生,說明處世、生活都要遵循事物的規律,從而避開是非和矛盾的糾纏。

原文(節錄)

雖然,每至於族,吾見其難為,怵然為戒,視為止,行為遲。動刀甚微,謋然已解,如土委地。

譯文即使如此,每次碰到筋骨盤結的地方,我看到它很難下手,還是十分警惕,目光盯住那一點,慢慢動手,運在刀上的力氣很輕很小。最後嘩啦一聲,整條牛立刻解體了,就像泥土被堆積在地上一般。

3樓:匿名使用者

語出《莊子·養生主》之庖丁解牛。

「怵然為戒,視為止,行為遲。」

譯文:就小心翼翼地提高警惕,視力集中到一點,動作緩慢下來,

《庖丁解牛》先秦:莊周

節選:庖丁釋刀對曰:「臣之所好者,道也,進乎技矣。

始臣之解牛之時,所見無非牛者。三年之後,未嘗見全牛也。方今之時,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視,官知止而神欲行。

依乎天理,批大郤,導大窾,因其固然,技經肯綮之未嘗,而況大軱乎!良庖歲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數千牛矣,而刀刃若新發於硎。

彼節者有間,而刀刃者無厚;以無厚入有間,恢恢乎其於遊刃必有餘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發於硎。雖然,每至於族,吾見其難為,怵然為戒,視為止,行為遲。動刀甚微,謋然已解,如土委地。

提刀而立,為之四顧,為之躊躇滿志,善刀而藏之。」

譯文:庖丁放下刀回答說:「我追求的,是道(本為虛詞,無特定之意,可解成自然的規律),已經超過一般的技術了。

起初我宰牛的時候,眼裡看到的是一隻完整的牛;三年以後,再未見過完整的牛了(意思是:只看見一個虛線的牛,就是隻看見怎麼樣去解)。現在,我憑精神和牛接觸,而不用眼睛去看,感官停止了而精神在活動。

依照牛的生理上的天然結構,砍入牛體筋骨相接的縫隙,順著骨節間的空處進刀,依照牛體本來的構造,筋脈經絡相連的地方和筋骨結合的地方,尚且不曾拿刀碰到過,更何況大骨呢!技術好的廚師每年更換一把刀,是用刀割斷筋肉割壞的(就像我們用刀割繩子一樣);技術一般的廚師每月就得更換一把刀,是砍斷骨頭而將刀砍壞的(因為不知道怎麼砍,所以砍到骨頭的時候就容易壞)。如今,我的刀用了十九年,所宰的牛有幾千頭了,但刀刃鋒利得就像剛在磨刀石上磨好的一樣。

那牛的骨節有間隙,而刀刃很薄;用很薄的刀刃插入有空隙的骨節,寬寬綽綽地,那麼刀刃的運轉必然是有餘地的啊!因此,十九年來,刀刃還像剛從磨刀石上磨出來的一樣。雖然是這樣,每當碰到筋骨交錯聚結的地方,我看到那裡很難下刀,就小心翼翼地提高警惕,視力集中到一點,動作緩慢下來,動起刀來非常輕,豁啦一聲,牛的骨和肉一下子就解開了,就像泥土散落在地上一樣。

我提著刀站立起來,為此舉目四望,為此悠然自得,心滿意足,然後把刀擦抹乾淨,收藏起來。」

道理:

牛無疑是很複雜的,庖丁解牛,為什麼能一刀下去,刀刀到位,輕鬆簡單,原因是什麼?是因為掌握了它的肌理。牛與牛當然各不相同,但不管是什麼牛,它們的肌理都是一致的;每個人的生活也各有各的面貌,其基本原理也是近似的。

庖丁因為熟悉了牛的肌理,自然懂得何處下刀。生活也一樣,如果能透解了、領悟了生活的道理,摸準了其中的規律,就能和庖丁一樣,做到目中有牛又無牛,就能化繁為簡,真正獲得輕鬆。

做事應處處小心,還要保持著一種謹慎小心的態度,收斂鋒芒,並且在懂得利用規律的同時,更要去反覆實踐,像庖丁「所解數千牛矣」一樣,不停地重複,終究會悟出事物的真理所在。

人類社會充滿著錯綜複雜的矛盾,人處世間,只有像庖丁解牛那樣避開矛盾,做到順應自然,才能保身、全生、養心、盡年。

4樓:

《莊子.養生主》。莊子在講了庖丁解牛的高超技術後,又借庖丁之口講了一個重要的人生道理。

這句話的意思是:雖然我殺牛的技術很高,但是,當我當我到了一般殺牛匠**,我看到那個殺牛的人,看到牛一來,那個小心啊!把刀磨的很快,非常謹慎的準備,我看到他們那種情形,自己不免也警覺起來,把我所看見的作為自己在做事時的榜樣。

5樓:網球寶貝

《莊子·養生主》庖丁解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