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仲淹是怎樣刻苦學習的,范仲淹刻苦學習的例子

時間 2021-05-07 20:00:34

1樓:

《宋史》記載范仲淹在應天府書院「晝夜苦讀,五年未嘗解衣就枕,夜或昏怠,以水沃面。」

2樓:惡女們的手術刀

晝夜苦學,五年未嘗解衣就寢。或夜昏怠,輒以水沃面。往往糜粥不充,日昃始食

3樓:匿名使用者

宋太宗端拱二年(989年)八月初二,范仲淹在徐州降生。他的父親範墉,當時做寧武軍節度掌書記——徐州軍事長官的祕書。範墉先娶陳氏,繼娶謝氏.仲淹是他第三個兒子。

范仲淹出生第二年.父親便病逝了。謝氏貧困無依,只好抱著襁褓中的仲淹.改嫁山東淄州長山縣(今山東鄒平縣附近)一戶姓朱的人家。范仲淹也改從其姓,取名朱說,在朱家長大**。

范仲淹從小讀書就十分刻苦,朱家是長山的富戶,但他為了勵志,常去附近長白山上的醴泉寺寄宿讀書,晨夕之間.便就讀諷誦。他片讀不懈的精神,給僧人留下深刻的印象:那時,他的生活極其艱苦,每天只煮一鍋稠粥,涼了以後劃成四塊,早晚各取兩塊,拌幾根醃菜,調半盂醋汁,吃完繼續讀書。

後世便有了斷虀畫粥的美譽,但他對這種清苦生活卻毫不介意,而用全部精力在書中尋找著自己的樂趣。

這樣過了差不多三年,長白山鄉的書籍已漸漸不能滿足他的需要。 一個偶然的事件,暴露了范仲淹家世的隱祕。他驚諤地發現,自己原是蘇州範家之子,這些年來,一直靠繼父的關照度日。

這件事使范仲淹深受刺激和震動,愧憤交集之下,他決心脫離朱家,自樹門戶,待將來卓然立業,再接母歸養。於是他匆匆收拾了幾樣簡單的衣物,佩上琴劍,不顧朱家和母親的阻攔,流著眼淚,毅然辭別母親,離開長山,徒步求學去了。

真宗大中祥符四年(2023年),二十三歲的范仲淹來到睢陽應天府書院(今河南睢陽區)。應天府書院是宋代著名的四大書院之一,共有校舍一百五十間,藏書敷千卷。更主要的是這裡聚集了許多志操才智俱佳的師生。

到這樣的學院讀書,既有名師可以請教,又有許多同學互相切磋,還有大量的書籍可供閱覽,況且學院免費就學,更是經濟拮据的范仲淹求之不得的。應天府後來改名南京,應天府書院所以又叫南都學舍。

范仲淹十分珍惜嶄新的學習環境,晝夜不息地攻讀。范仲淹的一個同學、南京留守(南京的最高長官)的兒子看他終年吃粥,便送些美食給他。他竟一口不嘗,聽任佳餚發黴。

直到人家怪罪起來,他才長揖致謝說:「我已安於過喝粥的生活,一旦享受美餐,日後怕吃不得苦。」 范仲淹艱澀的生活,有點像孔子的賢徒顏回;一碗飯、一瓢水,在陋巷,他人叫苦連天,顏回卻不改其樂.

范仲淹的連歲苦讀,也是從春至夏,經秋歷冬;凌晨舞一通劍,夜半和衣而眠。別人看花賞月,他只在六經中尋樂.偶然興起,也吟詩抒懷; 「白雲無顙帝鄉遙,漢苑誰人奏洞蕭?多難未應歌風鳥,薄才猶可賦鷦鷯.瓢思顏於心還樂,琴遇懂君恨即銷.但使斯文天未喪,澗鬆何必怨山苗。

」 數年之後,范仲淹對儒家經典——諸如《詩經》、《尚書》、《易經》、《三禮》、《樂經》、《春秋》等書主旨,已然堪稱大通:吟詩作文,也慨然以天下為己任。

大中祥符七年(公元2023年),迷通道教的宋真宗率領百官到亳州(今安 徽亳縣)去朝拜太清宮。浩浩蕩蕩的車馬路過南京(今河南商丘,下同),整 個城市轟動了,人們爭先恐後地看皇帝,惟獨有一個學生閉門不出,仍然埋頭 讀書。有個要好的同學特地跑來勸他:

「快去看,這是個千載難逢的機會,千萬不要錯過!」但這個學生只隨口說了句:「將來再見也不晚」,便頭也不抬 地繼續讀他的書了。

果然,第二年他就得中進士,見到了皇帝。這位學生就是 日後的北宋偉大的改革思想家范仲淹。

大中祥符七年(2023年)秋和八年(2023年)春,他通過科舉考試,中榜成為進士。在崇政殿參加御試時,他第一次看見年近五旬的真宗皇帝。後來還榮赴了御賜的宴席。

二月的汴京(今開封市),春花滿目.進士們坐跨駿馬,在鼓樂聲中游街:「長白一寒儒,名登二紀餘」。他吟著這樣的詩句,想到自己已經二十七歲。

比起旁邊的滕宗諒等人,年紀顯得大了許多。

不久,他被任命為廣德軍的司理參軍(廣德軍位置在今安徽廣德縣一帶,司理參軍是掌管訟獄、審理案件的**,從九品)。接著,又調任為集慶軍節度推官(集慶軍轄境位置在今安徽亳州一帶,節度推官是幕職官,從八品)。他把母親接來贍養,並正式恢復了範姓,改名仲淹,字希文。

從此開始了近四十年的政治生涯。

范仲淹刻苦學習的例子

4樓:why依米

劃粥斷齏:范仲淹在範泉邊勤奮學習。他的學習生活非常艱苦。

范仲淹在追憶他的少年生活時這樣寫到: " 我過去和一姓劉的同學,在少年時代的學習生活都是極為艱苦的,每天煮兩升粟米粥,冷了,切成四塊,早晚吃二塊。把蔬菜切碎,加半杯醋,少量鹽,燒熟當菜,就這樣的生活過了三年多 " 。

鹽倉治水:是說范仲淹受命到泰州西溪鹽倉帶領廣大災民治理海堤的情節。當時,泰州西溪一帶的海堤嚴重損壞,多年沒修,秋天大風暴雨,潮水湧入,原來的沃土漸漸變成了鹽鹼地,五穀不收,老百姓逃荒要飯,遠走他鄉的就有三千多戶,范仲淹見此慘狀,非常痛心,便建議修復海堤,為民解憂。

此事得到了朝廷的恩准,於是他便帶領廣大災民開始了鹽倉治水工程,經過一番艱難困苦的治水大戰,全長一百五十多裡的海堤修成了,逃亡的災民也陸續返回了家園,範公關心災民疾苦的這一舉動,深得廣大災民的好評。

掘金不取: 貧賤中范仲淹不為利慾所動,他年輕時曾在睢陽長山的醴泉寺裡讀書,常常讀到天明才和衣而睡,有一次偶然發現自己的房中埋藏著一甏**,他一聲不響地仍把它掩蓋好。後來范仲淹做了大官,寺裡僧人向他募捐,他寫了封信去,果真在他原來住的房中找到了**,僧眾紛紛蹺起大拇指讚揚范仲淹的品質可貴,說「他做官百姓放心了」。

有志於天下:范仲淹在睢陽一隻廟裡讀書的時候,有一天宋朝皇帝宋真宗路過那裡,聽到這個訊息後,全校師生這方轟動,都認為普通老百姓能親睹「天顏「這是千載難逢的好機會,所以蜂擁上前圍觀,只有范仲淹一人留下來繼續讀書,人家問他這麼難得的機會,你為啥不去看看,范仲淹回答說:「將來再見他也不遲。

」正是由於范仲淹的勤學好讀,所以學到了很多真才實學,成了國家的棟樑。

范仲淹有一個同窗好友叫石梅卿,父親是做官的,家裡很富裕,看到他安貧苦讀的情景,十分感動,一天石梅卿帶了好些酒肉和一些其他的好菜來說是要和他聚聚,實際上是有意賙濟他,不料被范仲淹一口回絕了。范仲淹說:「你帶來這麼好的酒菜,真是謝謝你,你的心意我領了,但是我苦日子過慣了,每天斷齊劃粥也不覺得苦,要是吃了你的就過不慣苦日子了,這倒反而害了我。

」范仲淹在蘇州做官時,曾買下南園一塊宅地,準備造屋居住,風水先生一看便賀道:「此乃寶地,在此興建住宅家中定會公卿輩出。」范仲淹笑說:

「與其獨佔寶地,不如讓出辦學豈不出更多的公卿將相之才?」於是他創設學府,延讀名師講學,一時盛況空前各地紛紛仿效故有「蘇學天下為第一」之譽。

「學而優則仕」有人認為只要讀了書便可以做官了。所以一時學堂里人滿為患,姚舍村上的年輕人都去讀書了,一時甚至連田地都荒蕪了,秋天一過連糧食也沒有吃了。范仲淹看到這個情況後便去勸說,講清了「學而優則仕」和「民以食為天」的關係,很多人知難而退,仍舊高興地回到家鄉務農去了。

家鄉父老無不感謝范仲淹對他們子女的教誨。

范仲淹是怎樣的人,范仲淹是怎樣的一個人?

范仲淹 989年10月1日 1052年6月19日 字希文。祖籍邠州,後移居蘇州吳縣。北宋初年政治家 文學家。范仲淹 989年10月1日 1052年6月19日 字希文。祖籍邠州,後移居蘇州吳縣。北宋改革家 政治家 軍事家 教育家 文學家 思想家。體恤百姓 有計有謀 愛國愛民 以天下為己任 歷史上的范仲...

范仲淹苦讀講了怎樣的故事,范仲淹苦讀講了一個怎樣的故事

冷暖自知 版本一 原文 范仲淹二歲而孤,家貧無依。少有大志,每以天下為己任,發憤苦讀,或夜昏怠,輒以水沃面 食不給,啖粥而讀。既仕,每慷慨論天下事,奮不顧身。乃至被讒受貶,由參知政事謫守鄧州。仲淹刻苦自勵,食不重肉,妻子衣食僅自足而已。常自誦曰 士當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也。譯文范仲淹兩歲的...

范仲淹罷宴要原文和譯文,范仲淹罷宴的翻譯是什麼

一 原文 范文正公守邠州,暇日率僚屬登樓置酒,未舉觴,見縗絰數人營理葬具者。公亟令詢之,乃寓居士人卒於邠,將出殯近郊,賵斂棺槨皆所未具。公憮然,即徹宴席,厚賙給之,使畢其事。坐客感嘆有泣下者。二 譯文 范仲淹在邠州做太守時,閒暇的時候帶領部屬登上城樓準備酒宴,還沒有舉起酒杯,范仲淹看見幾個穿著喪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