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利用資訊科技進行教學內容設計

時間 2021-07-05 05:54:44

1樓:新野旁觀者

資訊科技是當今最活躍,發展最迅速,變化最快,影響最廣泛的科學技術。它也是的滲透力最強的科學技術。資訊科技課程是基於計算機多**技術和網路技術為基礎的一門新的學科。

在新課程改革下,將滲透到數學、語文等其他學科。資訊化社會對人才的需求、人才的培養途徑、人才的鑑別方法等正在發生巨大的變化,這也對學校的資訊科技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新課改的教學理念、教學模式和學習理論指導下,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模式逐漸發展起來,並在資訊科技教學中得到廣泛應用。這就要求老師在這種新型的教學模式下設計教學時,既能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又能充分體現學生認知主體作用。我認為在新課改背景下資訊科技課程教學設計應從以下幾個方面考慮。

一、資訊科技教學設計要遵循本學科的學習特點。

資訊科技學科是一個操作性很強的學科。對於學生來說不僅要懂得操作技能,還要懂得相關的理論。不但要「知其然,還要知其所以然」資訊科技教學設計遵循的原則有別於其它學科,其原則有:

(1)注重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注重學習者能力的動手操作能力、邏輯思維能力,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能力的的培養;教師是作為學習的促進者,引導、監控和評價學生的學習程序。(2)充分利用軟體及資訊資源來支援學習。

(3)學方法主要以「任務驅動」和「問題解決」為主,學生自主進行學習。(4)調「協作學習」。這種協作學習不僅指學生之間、師生之間的協作,也包括教師之間協作。

⑸強調學習過程和學習過程的評價。

二、 「任務」設計要有明確的目標

中學資訊科技課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課程,在進行計算機應用軟體的教學時,採用「任務驅動」教學法非常適宜。然而,要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關鍵是「任務」的選擇與設計。這些年來在高中教學實踐中,為了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需求,針對教材規定的各個單元的教學內容,我設計了一些不同型別的「任務」,要求教師在總體目標的框架上,將總目標細分成若干個小目標,並把每一個學習模組的內容分解為一個個容易掌握的「任務」,通過這些小「任務」來體現總的學習目標。

例如,在word文書處理課程,當講到《給文件插入**和藝術字》時,可以給學生布置任務,到因特網資訊檢索、計算機**編排、計算機檔案儲存等教學內容。教師可以先向學生展示一個製作好版板頁——「任務」。在設計這個綜合性的「任務」時,要考慮到應該包**混排的一些知識。

以及設計版板時製作所涉及的知識、方法與技能。然後將這個任務分解為幾個較小的任務,指導學生分步驟去完成。

任務」分解、編排要注意分解這節課的重點、難點。每個「任務」設計時要考慮「任務」的大小、學生的知識點的含量能不能完成這個「任務」,前後「任務」之間的連線等多方面的因素,一點點、由易到難、循序漸進,從而保證課堂教學目標順利完成。

三、在教學設計時要體現素質教育的教學理念

素質教育已經提倡了好多年,但是任課教師在教學設計時還是經常摸不著頭緒,放不開手,找不到下手點。而且還要明白人資訊科技課不等同於「計算機」課,要在平時的理論及操作的學習過程中。教師在講課時要靈活的運用課本,例如:

在講解c語言的求一個班級的每個學生的總分和平均分。在講解迴圈語句時學生就已經知道這道題的程式設計思想。在講陣列時,我便讓學生自行解決此問題。

發揮學生的創新能力,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能力,充實素質教育所需的活動。這符合高中資訊科技教學的一個最大目標——培養學生選擇和使用資訊科技工具進行自主學習。通過資訊科技的學習,培養資訊獲取、資訊處理、資訊傳播的能力。

四、老師要有教學評價設計

傳統教學的評價重結論,輕過程,只注重教學設計的結果。評價的形式和要求各學科都一樣。這樣不適合新課改精神。

在新課改下教師不僅是知識的傳授者,還有學生學習在促進者,協作者。教師不僅是知識的傳授者,還是知識的研究者。既然是知識的研究者就要求教師注重學生的教學評價,教師在教學評價時,不能一律統一的方法,要強調理論知識,操作技能,表達能力,知識靈活運用能務,解決問題的能力等方面。

實現評價方法的多樣化。教學評價不僅是教師評價學生,學生也可以評價教師。這體現評價的相互性。

這樣師生可以更好的互動,教學評價是素質教育的要求,也是新課改需要。

五、教師要注重教學模式的設計

目前,在各個學校占主導地位的教學模式,還是以教師為主的舊的教學模式。學生始終處於被動地位。這不利於學生的自身的發展,學生的綜合素質得不到提高。

我們應積極、大膽地嘗試和探索多種教學模式。比如:探索式學習,教師設定一些適合由學生來解決的問題,協作式學習,讓學生協作完成某個給定學習目標的教學方,任務驅動式教學。

改革高中資訊科技課的教學為學生的學習提供了新的契機。做這教師在教學設計時滲透新課程改革的理念,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更好地服務於教育事業發展的需要,更好地適應社會發展對人才培養的需求。

2樓:暖神格格

目前,我國的職業教育發展水平仍然偏低,傳統的教育觀念、教育模式、教育內容、教育技術、和教育手段都已不能適應教育改革和發展以及現代科學技術發展的需要。教育方式未能很好地結合現代資訊科技發展的水平,顯得陳舊落後;許多優秀的教學資源得不到廣泛推廣,學生的學習主要依賴於教師課堂授課,依賴於教科書,知識**單調,與現代社會資訊科技的發展不匹配。隨著教學改革不斷深化,各職業院校的現代教育設施得到了逐步完善,但學生不能在現代資訊科技環境下利用日益普及的計算機及網路來學習知識,而容易沉迷於電腦遊戲及網上聊天,不僅沒有提高學習興趣與主動性,還耽誤了學習時間,不利於學生素質提高。

如何利用現代資訊科技,開展教學設計創新,避免現代資訊**對學生及教學的不利影響,是我們面對21世紀發展教育急需解決的一個重要課題。

如何運用資訊科技優化課堂進行教學?

3樓:

一、運用現代資訊科技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孔子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學習是艱苦的腦力勞動,學生一旦有了興趣,對事物有了美感,也就變「苦學」為「樂學」了。

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兒童的精神世界中,這種需要特別強烈。

」那麼怎樣才能有效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一直是我們數學教師探索的主題,改變教學態度、改變教學方法等等。現在資訊科技在教學的出現,給小學數學課堂教學帶來了一個全新的局面。

第一、資訊科技手段進入課堂,給數學課堂教學注入了一股活力,給學生帶來了新鮮感。通過螢幕出現的那一副副生動的畫面,吸引了全體學生的注意,那高質量的音響效果喚起了學生學習的慾望和勁頭,那變化有序的文字不再使學生感到數學知識的單調和枯燥乏味。在數學課堂教學中運用資訊科技,能起到強烈地吸引著學生,激發了學生求知慾,形成了一股學習的動力的效果。

例如我在教學「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特徵」 時,我使用了資訊科技進行教學,先在螢幕上用動畫顯示了一個長方體的和合並不斷出現的畫面作為主題畫面,通過一隻小兔騎著摩托車在長方體的稜上繞圈,並加上美妙的**,一下吸引了同學的注意力,使同學們產生強烈的好奇心,同學們對於老師要上的數學課充滿了渴望,學習熱情高漲。

第二、資訊科技進入課堂,能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促進學生主動學習。實踐證明:

當學生對資訊科技在教學中產生了興趣以後,他們就會有很高的學習熱情。這時,作為課堂的組織者和策劃者(教師)就應該為他們創設各種條件,使他們主動參與進來,成為學習的主人。例如在教學五年級下冊《分數的意義》時,我先讓用動畫引出現豬八戒和孫悟空分西瓜的故事。

故事裡由於孫悟空沒有把西瓜平均分成四分,師兄弟產生意見,為了搞好團結,共同保護唐僧西天取經,現在需要同學們幫忙解決問題。這時候學生的積極性就被調了起來,迫切地想知道下面的內容。他們就會深入地、興致勃勃地學習這方面的知識,並且廣泛地涉及與之有關的知識,遇到困難時表現出頑強的鑽研精神。

從而活躍了課堂氣氛,達到了教學目的。

二、運用現代資訊科技的教學優化數學課堂教學效果。

在數學課堂上運用資訊科技進入課堂,不僅可使一些使本教師難教、學生難懂的概念、法則、公式在學習上教學簡單化、形象化,也可以方便數學教師更好地突破知識的重點、難點,把抽象的知識形象地展現給學生,化抽象為簡單。在學生學習的角度看並有利於學生對知識的優化和練習,並且不斷鞏固新知識。

(1)在概念、法則、公式教學中,充分利用資訊科技輔助教學,變抽象為具體,讓學生感性地掌握知識。老師在課堂上組織學生參與知識的形成過程,讓學生進行適當的思考、討論、操作、答問、質疑、總結。使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獲得知識,發展思維、提高了能力。

例如在教學面積的含義時,我把它分為兩部分教學,先教學物體表面的面積,然後教學圍成的平面圖形的面積,最後讓學生得出面積的含義。在教學中,通過資訊科技演示引導學生得出物體表面的面積、桌面的面積、操場的面積,從而得出物體表面的面積,由什麼是正方形的面積、長方形的面積得出圍成的平面圖形的面積,再概括出面積的含義。

(2)資訊科技進入課堂,有助於教師解決重點、難點。如在「體積和體積單位的認識」一課中,教學重點是理解體積的含義,認識體積單位;教學難點是建立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1立方米的正確表象。這些內容都比較抽象,我利用資訊科技的作用在教學邊講解邊演示,電腦出示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1立方米的物體有多大,並與學生操作相結合,變抽象為具體,誘導啟發學生,創造良好的思考問題的環境,促進他們動腦筋,使所有學生都去思考問題,除了應用資訊科技手段以外,我還利用三把米尺組合成一個1立方米的正方體,讓一個組的學生走進去,從而感知到1立方米的正方體可以藏12個人。

通過生動的演示和實驗使學生有所領悟,有所發現,有所創新,突破了本課的重點難點。

(3)利用資訊科技的優點在教學中優化練習設計,鞏固新知識。新授課中的鞏固練習,就是運用知識解決問題。這時不是簡單地重複書上學到的東西,這需要教師精心設計教學過程,不斷優化練習。

資訊科技在教學在這方面具有很大的優越性。在「練習」的設計方面更富有彈性,體現練習的階梯發展趨勢,有易到難,體現差異教育:學生開始從模仿型的基本練習——變為提高辨析能力而設定的判斷練習——再變為糅合知識而設定的綜合練習等等。

另外,老師在練習課上從基本問題出發,循序漸進地設計練習內容和增加難度,設計一定的嘗試練習題和發展性練習題,使學生知道知識的內在聯絡及規律,引導學生從多個角度去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同時也可以培養學生不依常規去尋求變異,使學生既長知識,長智慧。運用資訊科技進行教學在這方面同樣有很大的優越性,不僅數學題型變化多樣,而且一題多變,可以讓學生通過多層次,多角度的練習,提高了學生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學生活中的數學,從而提高學生數學的能力。

三、運用現代資訊科技加大教學密度和提高資訊接受量。

自從新教材實施以來,很多老師都有同感,就是我們所使用的教材課容量比老教材多了不少,而課時安排卻沒有增多,特別是

一、二年級的數學,一個星期只有3節課,這就要求教師在課堂中提高教學效率。如果使用過去的手段,增加每一節課的資訊含量,存在一定的難度。教材內容是有限的,而課堂教學採用資訊科技手段後可以在極短的時間內把與有關的內容引入課堂,從而拓寬學生的視野,加大課堂的容量。

例如在講授「第十冊《統計圖》的教學」一節時,我利用電腦的excel功能,設計了簡單折線統計圖和複合折線統計圖,教會學生如何運用excel功能。本來兩節課才能完成的教學任務,我一節課就完成了。學生通過在電腦室上課,動手操作,教師利用資訊科技優勢對於重點、難點知識部分進行特殊區分顯示,比較歸納,得出結論。

以往需要兩節課時完成的任務,在運用了資訊科技教學之後,壓縮成了一節課時來完成。運用資訊科技進行科學,可以將教材按要求重新組合,增加課堂資訊傳輸量,加大密度,同時又充分調動學生運用多種感覺器官,投入積極的思考,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程度。這樣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以資訊科技為中介的整個課堂得到了優化,提高了教學的效果,還能減輕學生盲目地死記硬背的負擔。

在數學課堂教學中,運用資訊科技進行教學,有利於促進學生學習興趣,啟用學生思維,有助於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由於課件設計的形象生動,使學生右腦的直覺形象思維得到較充分的訓練和提高,可以培養學生的形象思維能力,又由於問題的設計和啟發易於多樣化和綜合化,易於知識之間的滲透和條理化,把左腦的抽象邏輯性與右腦的具體形象性相結合。通過這樣,教師就更能充分發揮學生的想象力、思維力,不斷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為創新教育的實施和創新型人材培養創造了良好的條件。

怎樣利用資訊科技突破學科教學重難點

隨著新課程地不斷深入,對教學手段也在不斷更新,資訊科技也受到了人們的重視,越來越多的人把它應用於課堂。不可否認,資訊科技手段給我們的課堂帶來了方便和實效,但是隨之而來的問題是,我們如何把資訊科技與數學教學進行有效地整合,以提高教學效率。一 有效利用資訊科技 提高課堂實效 利用多 強大的資訊承載功能,...

如何在教學中運用資訊科技突破教學重難點

在討論如何把脈並突破課堂重難點之前,我們首先要明瞭什麼是重點?什麼是難點?如果堂課的重點與難點也難以把握,那麼何來的突破?顧名思義重點是指關鍵性的知識,學生理解了這個關鍵性的知識其它問題就可以迎刃而解。而難點主要是指教材中那些對大多數學生來說認為比較難以理解 難以掌握的知識和技能。教材中的一些重點很...

如何發揮資訊科技在教學中的作用,如何理解資訊科技在教學中的作用

文庫精選 內容來自使用者 仙人指路 在科學日新月異的資訊時代,隨著課程改革的進行,現代資訊科技走進了人們的工作 生活 學習,尤其在教育教學活動中的地位作用日趨重要。資訊科技走進了日常教學中,改變了傳統的教學模式。將小學資訊課程與語文教學相整合,提高教學效率以及培養學生的整體素質和全面能力都具有重要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