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擺杜之到
有一個貪婪的財主,拿了一匹上好的布料準備做一頂帽子,到了裁縫店,覺得這樣好的布料做一頂帽子似乎浪費了,於是問裁縫:「這匹布可以做兩頂帽子嗎?」
裁縫看了看財主一眼,說:「可以。」
財主見他回答得那麼爽快,心想,這裁縫肯定是從中佔了些什麼便宜,於是又問,「那做3頂帽子嗎?」
裁縫依然很爽快地說:「行!」
這時,財主更加疑惑了,嘀咕著:「多好的一匹布啊,那我做4頂可以嗎」
「行!」裁縫仍然很快地回答。
經過一翻的較量後,財主最後問:「那我想做10頂帽子可以嗎?」
裁縫遲疑了一會,然後打量著財主,慢慢的說:「可以的。」這時財主才放下心來,
心想:這匹布料如果只做一頂帽子,那就便宜裁縫了。瞧!這不讓我說到10頂了吧。
我還真聰明!嘿嘿……
過了幾天,財主到了裁縫店取帽子,結果一看,頓時傻了眼:10頂的帽子小得只能
戴在手指頭上了!
學生聽完這個故事後,鬨堂大笑。於是我順藤摸瓜,提出了兩個問題:
「你們為什麼笑呢?」
「為什麼同一匹布,裁縫說做1頂帽子可以,2頂帽子也可以,做3頂、4頂、5頂……
10頂都可以呢?」
通過這樣的問題,激起了學生表達的慾望,都爭先要說出自己的看法:
「每頂帽子的用布量×帽子數=布匹的總量,因為這匹布的大小不變,所以做的帽子數多了,裁縫同樣可以去裁剪,只是每頂帽子相對就小了。」
通過這個故事,反比例的概念就呼之欲出了,然後我因勢利導:「像這樣的幾個量之間的關係,我們就叫它『成反比例關係』,你們還找出類似這樣關係的量來嗎?」學生便紛紛舉出諸如「要走一段路,速度越慢(快),用的時間就越多(少)」「運一堆貨物,每次運的越多(少),運的次數就越小(多)」等的各種成反比例關係的例子來。
2樓:魔鬼栤専身
開車出去旅遊,發現路程:時間=速度(一定)
寫這個還不錯,題目裡也出現的多
3樓:匿名使用者
正比例;比例尺一定圖上距離和實際距離成正比例
六年級下冊關於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數學日記 5
4樓:匿名使用者
y--- =k(一定)
xxy=k(一定)
正比例為y=kx(k一定),即x和y成正比反比例為y=k/x(k一定),即x與y成反比
5樓:劉巧包包
正比例為y=kx(k一定),即x和y成正比
反比例為y=k/x(k一定),即x與y成反比
6樓:匿名使用者
fsdfdsfsdfds
六年級下冊的數學日記
7樓:匿名使用者
開學已經3周了,我們已經把第一單元——比例的知識學完了。經過這3周的學習,我知道了表示兩個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知道了圖上:實際=比例尺;知道了求比例中的未知數叫做比例;知道了兩種相關聯的量,一種量變化,另一種量也隨著變化,如果這兩種量中相對應的兩個數比值一定,這兩種量就叫做成正比例的量,它們的關係叫做正比例關係;知道了兩種相關聯的量,一種量變化,另一種量也隨著變化,如果這兩種量中相對應的兩個數比值一定,這兩種量就叫做成反比例的量,它們的關係叫做反比例關係。
學習了比例的內容,我覺的很有趣。
8樓:匿名使用者
正比例和反比例的相同點和不同點數學日記
9樓:
相同點:都含有兩種相關聯的量,且一種量變化,另一種量也隨之變化。
不同點:
正比例:(1)變化方向相同,即一種量擴大或縮小若干倍,另一種量也隨著擴大或縮小相同的倍數;(2)兩種量中相對應的兩個數的比值(或商)一定【關係式是y/x=k(一定)】。
反比例:(1)變化方向不相同,即一種量擴大或縮小若干倍,另一種量反而縮小或擴大相同的倍數;(2)兩種量中相對應的兩個數的積一定【關係式是x×y=k(一定)】。
(以上回答,滿意請採納!)
10樓:匿名使用者
嘎嘎嘎嘎嘎嘎嘎嘎嘎嘎
急,誰幫我寫有關分數乘除法的應用題和數學日記!!!急
11樓:匿名使用者
2月23日
我發現,有許多同學不會解比例。為什麼他們不會解比例呢?我可以一針見血的說:他們還沒吸收好《比例的基本性質》。
為何我如此肯定呢?請聽我一一道來。
我們知道,所謂解比例,就是解方程,它的解法與方程沒什麼兩樣,主要就在於第一步。先舉個例子:1/4:
1/8=x:1/10,解比例。這裡的第一步是:
1/8x=1/4*1/10,做出了這步,會解方程的同學都能接下去解。可見,不會解比例的同學都是因為做不出第一步。而第一步是根據「比例的基本性質」列出的。
因此,不會解比例的同學是因為沒吸收好《比例的基本性質》。
2月24日
這部分的應用題中,有求圖中距離或實際距離等等題目。而求圖中距離或實際距離時,書中的解法是「比例解」。其實,我們還可以用「算術解」。
首先,我們先回憶一下什麼叫比例尺。比例尺=圖中距離:實際距離。從中我們可以受到啟發:將實際距離看作單位1。那圖中距離就是「幾分之幾對應量」。
因此,「算術解」就有兩個關係式可依:「圖中距離=實際距離*比例尺」和「實際距離 =圖中距離/比例尺 」。
2月26日
我覺得書上的這道思考題很有意思。我受到前三個多邊形的提醒,知道了可以將多邊形分成若干個三個內角都在多邊形角上的三角形,然後將「180*三角形個數」。這便能求出多邊形的內角和了。
2月28日
我覺得以上做的題目都不應該告訴我們「xx」一定。因為以上題目只要有「一定」的,就都能「成正比例」,題目告訴了我們「xx一定」,不就告訴我們題中的兩種量「成正比例」了嗎?
2月29日
生活中,反比例的例子很多。如:蘋果的總量一定,分得筐數和每筐重量成反比例。因為:分得筐數*每筐重量=蘋果重量(一定)。
3月2日
我發現,數學考查每次都有人不過關。我有個辦法讓他們過關——上課認真聽講。其實,只要你上課認真聽講了,即使你記性不好,照樣能過關。
因為上課教的就是那些要考查的內容,只要你上課理解了,認真聽講了,就不需要去死記硬背那些內容了。
我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我上課認真聽講,理解了老師說的每一句話,書上那些內容頂多就是看了一兩遍,就能每次都得「優」了。
如此輕鬆,同學們何樂而不為呢?
3月3日
當我用「歸一法」做完了「1——4」後,我嘗試著用其它方法解答。我先思考了第一題,心裡想:3課叫《比例的應用》,那必定要用到比例。
於是,我寫出了這題的比例關係:總公頃數和耕地時間成正比例。關係式:
總公頃數/耕地時間=耕地速度。
想到這裡,我想出瞭解這題的另一種方法:用方程解。可以把耕地公頃設為x。
將這題的數量寫成比例是:耕地面積/耕地時間=耕地面積/耕地時間。根據這個比例,可以列出方程:
1.25/2=x/8。其實,這個方程相等的兩個量就是速度。
我用這個思路解出後,和書上的例題對了對。發現,我的思路與書上是一樣的。
3月4日
記得課課練第八頁有一道判斷題:正方形的面積和邊長成正比例。您說這題是錯的,因為它沒說「邊長一定」。
我認為,即使他說了「邊長一定」,它仍是錯的。因為如果一個邊長一定,另一個邊長就也一定,而正方形面積=邊長*邊長。那由兩個一定的數乘起得來的積就也是一定的數。
那正方形面積一定,兩個邊長也一定,正方形面積和邊長不也成不了比例了嗎?
3月6日
通過上次和這次作業,我想,大家一定都能總結出「歸一法」與解比例方法的不同點。在這裡,我想做第一個「吃螃蟹的人」。
首先,「歸一法」在解題時,是做完一步,然後還要再思考接下來能求什麼。而「解比例」方法只需你想出這道題的比例關係後,便能列出方程解出題了。顯而易見,這自然是「解比例」方法簡單。
但對於有些同學來說,「解比例」方法錯誤率較高。因為「解比例」方法的第一步,列出「比例關係」一旦出錯,整題便會全軍覆沒。而他們又沒吸收好「正比例」和「反比例」的內容,自然是容易出,甚至一步都做不出錯。
而對「歸一法」,他們是比較熟,即使只做出了一步,在考試中也能得點分數。
但總的來說,「解比例」方法更簡單,更方便。
3月8日
通過今天的學習,我們認識了一種可以用多種方法解的應用題,並且學會了怎麼解。
這種應用題,十分有趣。它可以從不同的角落觀察題目,如:可以根據正比例關係解,可以根據反比例關係解,還可以省略掉某些條件解。
這種題目,花樣很多,如果它不要求我們用比例知識解的話,它起碼有4種以上的解法。
3月4日
「其實,書上很多打『*』的題都很容易」。這是我們早就發現的規律了,今天,我就再來用例項驗證一下這句話。
我的例子是書上第29頁的第8題。廢話不說了,現在直接「進入」「8*」。這道題,雖說沒有什麼關係式可依,但可以利用圖知道這題「一定」的量,這裡一定的量是重疊部分。
由此可見,呆會兒解題時列出的比例式等於重疊部分。而求重疊部分的方法是顯而易見的——「a*1/4=b*1/6」。我想,告訴同學這個比例式就夠了,不需要再說出算式了吧?
如果,這道題有人不會做,真的是說不通。即使你說「不懂得像我這樣分析題目」,也是行不通的。因為,老師早已提示了我們這題的比例式:a*1/4=b*1/6。根本不需要你思考。
所以,這道題應該是每個人都要會做的。除非,你是一個「別人已經煮好了飯放在你面前,你卻還不懂得怎麼吃的人。」
六年級下冊數學試題,六年級下冊數學試題
選擇題1 如果a 7 8 b 7 8 ab都是自然數 那麼 3 小麥的出粉率一定,小麥的重量和磨成的麵粉的重量 比例 4 一個比的前項是8,如果前項增加16,要使比值不變,後項應該 5一個三角形的三個角中最大是89度,這個三角形是 三角行 6 一個圓柱體,如果它的底面直徑擴大2倍,高不變,那麼它的體...
六年級下冊數學,小學六年級下冊數學練習題。
7.50減去的差,除以商是多少?8.某數的6倍與4 的和等於,求某數。方程解 6.減去與的和,差是多少?7.一個數的30 比18少6,求這個數。方程解 6.5減去2 與1 的積,在除以5 商是多少?7.某數的 比70多10,求某數?方程解 6.158減去80的差除以13,商是多少?7.減去一個數的 ...
六年級下冊數學應用題難題u,六年級下冊數學較難應用題 帶答案
一輪船從甲港順水到乙港後立即逆水返回甲港共用了8小時,已知該輪船順水速度比泥水速度每小時快20千米,又知前四小時比後四小時多行了60千米,問兩港距離?小明的平均步長54釐米,爸爸平均步長72釐米,由於兩人的腳印有重合,並且他們走了一圈後都回到起點,這時雪地上只留下60個腳印。這個花園的周長是多少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