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匿名使用者
樓主,唯物史觀這是馬克思創立的,又稱歷史唯物主義。內容:四大規律----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生產力與生產關係的矛盾運動規律、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的矛盾運動規律、社會形態更替的一般規律;五大動力----社會的基本矛盾、階級鬥爭、革命、改革和科學技術;兩個人----人民群眾、個人。
這些內容是唯物史觀的核心內容可以幫助你記憶。謝謝。
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最根本的觀點是什麼?
2樓:e拍
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最根本的觀點即生產力觀點。
歷史唯物主義指出:歷史發展是有其特定規律的,即生產力決定生產關係,生產關係對生產力有反作用,生產關係一定要適應生產力的發展。
人類社會的一般總規律是從原始社會到奴隸、封建、資本主義再到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社會。這是一個自然的歷史發展過程,社會生產力是推動社會歷史前進的根本動力。
擴充套件資料
堅持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的內在要求
唯物史觀認為,人民群眾是歷史的主體,是推動社會發展進步的決定力量。在社會主義制度下,人民是國家和社會的主人,堅持黨的領導和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具有內在一致性。
黨的十八大以來的5年,是黨和國家發展程序中極不平凡的5年。這5年之所以能夠解難題辦大事,關鍵是順應實踐要求和人民願望,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出臺一系列重大方針政策,推出一系列重大舉措,推進一系列重大工作。
可見,強調黨的根基在人民、力量在人民,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是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的內在要求,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根本特徵和動力所在。
3樓:匿名使用者
馬克思關於唯物史觀的經典表述
唯物主義歷史觀是關於人類社會發展的一般規律的科學。「正像達爾文發現有機界的發展規律一樣,馬克思發現了人類社會歷史的發展規律」,把唯物主義貫徹到了社會歷史領域。這是人類文明史上破天荒的一件大事,是值得大書特書的。
關於唯物史觀,馬克思在《〈政治經濟學批判〉序言》中作過經典的表述。他說:「人們在自己生活的社會生產中發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們的意志為轉移的關係,即同他們的物質生產力的一定發展階段相適合的生產關係。
這些生產關係的總和構成社會的經濟結構,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層建築豎立其上並有一定的社會意識形式與之相適應的現實基礎。物質生活的生產方式制約著整個社會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過程。不是人們的意識決定人們的存在,相反,是人們的社會存在決定人們的意識。
社會的物質生產力發展到一定階段,便同它們一直在其中運動的現存的生產關係或財產關係(這只是生產關係的法律用語)發生矛盾。於是這些關係便由生產力的發展形式變成生產力的桎梏。那時社會革命的時代就到來了。
隨著經濟基礎的變更,全部龐大的上層建築也或慢或快地發生變革。在考察這些變革時,必須時刻把下面兩者區別開來:一種是生產的經濟條件方面所發生的物質的、可以用自然科學的精確性指明的變革,一種是人們藉以意識到這個衝突併力求把它克服的那些法律的、政治的、宗教的、藝術的或哲學的,簡言之,意識形態的形式。
我們判斷一個人不能以他對自己的看法為根據,同樣,我們判斷這樣一個變革時代也不能以它的意識為根據;相反,這個意識必須從物質生活的矛盾中,從社會生產力和生產關係之間的現存衝突中去解釋。無論哪一個社會形態,在它所能容納的全部生產力發揮出來以前,是絕不會滅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產關係,在它的物質存在條件在舊社會的胞胎裡成熟以前,是決不會出現的……大體說來,亞細亞的、古代的、封建的和現代資產階級的生產方式可以看作是經濟的社會形態演進的幾個時代。」
我們對原文作如此之長的引述是因為,這段話的確是關於唯物史觀的簡明、精闢、經典的論述。馬克思從十分複雜的社會生活中抽象出生產力、生產關係、經濟基礎、上層建築、生產方式、經濟的社會形態、社會存在、社會意識等唯物史觀的基本範疇;論述了生產力決定生產關係,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社會變革有其深刻的物質根源等唯物史觀的基本原理;描述了基於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的矛盾運動,經濟的社會形態演進的幾個時代;闡明瞭物質生活的生產方式制約著社會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過程,生產力是人類社會發展的最終決定力量的唯物史觀的根本觀點。這樣,人類社會自身的、內在的、本質的、必然的聯絡就找到了,社會歷史發展的一般規律就揭示出來了,唯心主義歷史觀就從它最後的避難所中被驅逐出去了,從而,在社會歷史觀上實現了革命性變革。
《費爾巴哈論》對歷史唯物主義有哪些貢獻
4樓:
01對立統一的辯證運動具有客觀性
辯證法就歸結為關於外部世界和人類思維的運動的一般規律的科學。
一切依次更替的歷史狀態都只是人類社會由低階到高階的無窮髮展程序中的暫時階段。每一個階段都是必然的,因此,對它發生的那個時代和那些條件說來,都有它存在的理由;但是對它自己內部逐漸發展起來的新的、更高的條件來說,它就變成過時的和沒有存在的理由了;它不得不讓位於更高的階段,而這個更高的階段也要走向衰落和滅亡。正如資產階級依靠大工業、競爭和世界市場在實踐中推翻了一切穩固的、歷來受人尊崇的制度一樣,這種辯證哲學推翻了一切關於最終的絕對真理和與之相應的絕對的人類狀態的觀念。
在它面前,不存在任何最終的東西、絕對的東西、神聖的東西;它指出所有一切事物的暫時性;在它面前,除了生成和滅亡的不斷過程、無止境地由低階上升到高階的不斷過程,什麼都不存在。它本身就是這個過程在思維著的頭腦中的反映。
對立統一的辯證運動是包括自然界和人類社會在內的現實世界所固有的。外部世界的辯證規律和人類思維運動的辯證規律,在本質上都具有客觀性。
唯物主義辯證法認為,一切事物和反映事物的概念、思想,都處在生成和滅亡的不斷變化中。這就推翻了一切關於最終的、絕對真理和與之相應的絕對的人類狀態的觀念。
02形而上學思維方法被唯物辯證法取代是人類認識規律性發展的結果
(機械唯物主義)這種唯物主義的第二個特有的侷限性在於:它不能把世界理解為一種過程,理解為一種處在不斷的歷史發展中的物質。這是同當時的自然科學狀況以及與此相聯絡的形而上學的即反辯證法的哲學思維方法相適應的。
人們已經知道,自然界處在永恆的運動中。但是根據當時的想法,這種運動是永遠繞著一個圓圈旋轉,因而始終不會前進;它總是產生同一結果。這種想法在當時是不可避免的。
康德的太陽系起源理論剛剛提出,而且還只是被看做純粹的奇談。地球發展史,即地質學,還完全沒有人知道,而關於現今的生物是由簡單到複雜的長期發展過程的結果的看法,當時還根本不可能科學地提出來。因此,對自然界的非歷史觀點是不可避免的。
哲學的發展與自然科學的發展密切相關。17、18世紀,受當時的自然科學水平限制,形而上學的思維方式無論在自然科學領域還是在哲學領域都佔據統治地位。形而上學是機械唯物主義的侷限性之一,其主要特徵是:
用靜止的、孤立的、片面的觀點去看世界。進入19世紀後,隨著自然科學研究物件的變化,即從對既成事物進行研究,變成對事物的發生、發展過程以及事物之間的聯絡進行研究,人類對自然過程相互聯絡的認識取得了發展,舊唯物主義形而上學的思維方法得以被克服,被唯物辯證法所取代。
03人們的物質生活條件決定了宗教的產生髮展和消亡
自然界是不依賴任何哲學而存在的;它是我們人類(本身就是自然界的產物)賴以生長的基礎;在自然界和人以外不存在任何東西,我們的宗教幻想所創造出來的那些最高存在物只是我們自己的本質的虛幻反映。
宗教是在最原始的時代從人們關於他們自身的自然和周圍的外部自然的錯誤的、最原始的觀念中產生的。
只要這些民族存在,這些神也就繼續活在人們的觀念中;這些民族沒落了,這些神也就隨著滅亡。
在原始社會,由於當時的生產力水平低下,人們不能正確認識自身和自然現象,因而把自然力人格化、神祕化,從而產生了最初的神的觀念,原始宗教由此產生。
民族宗教的興亡表明,宗教依賴一定的社會基礎,宗教同物質生活條件之間具有不可分割的聯絡。
歸根到底,馬克思主義認為,是人們的物質生活條件決定了宗教的產生、發展和消亡。
04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在哲學基本問題上的對立
全部哲學,特別是近代哲學的重大的基本問題,是思維和存在的關係問題。
哲學家依照他們如何回答這個問題而分成了兩大陣營。凡是斷定精神對自然界說來是本原的,從而歸根到底承認某種創世說的人(而創世說在哲學家那裡,例如在黑格爾那裡,往往比在**教那裡還要繁雜和荒唐得多),組成唯心主義陣營。凡是認為自然界是本原的,則屬於唯物主義的各種學派。
思維對存在、精神對自然界的關係問題,全部哲學的最高問題,像一切宗教一樣,其根源在於矇昧時代的愚昧無知的觀念。
思維與存在何為第一性問題是哲學的元問題,對這一哲學根本問題的回答劃分出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兩大對立陣營。
05歷史程序受內在的一般規律支配
歷史程序是受內在的一般規律支配的。因為在這一領域內,儘管各個人都有自覺預期的目的,總的說來在表面上好像也是偶然性在支配著。人們所預期的東西很少如願以償,許多預期的目的在大多數場合都互相干擾,彼此衝突,或者是這些目的本身一開始就是實現不了的,或者是缺乏實現的手段的。
這樣,無數的單個願望和單個行動的衝突,在歷史領域內造成了一種同沒有意識的自然界中佔統治地位的狀況完全相似的狀況。行動的目的是預期的,但是行動實際產生的結果並不是預期的,或者這種結果起初似乎還和預期的目的相符合,而到了最後卻完全不是預期的結果。這樣,歷史事件似乎總的說來同樣是由偶然性支配著的。
但是,在表面上是偶然性在起作用的地方,這種偶然性始終是受內部的隱蔽著的規律支配的,而問題只是在於發現這些規律。
舊唯物主義在歷史領域內自己背叛了自己,因為它認為在歷史領域中起作用的精神的動力是最終原因,而不去研究隱藏在這些動力後面的是什麼,這些動力的動力是什麼。不徹底的地方並不在於承認精神的動力,而在於不從這些動力進一步追溯到它的動因。
社會歷史是由人的活動構成的,雖然每個人的行動都有預期目的,但是在大多情況下,人們的預期目的彼此間互相干擾,甚至互相沖突。無數的單個願望和單個行動彼此干擾、衝突的結果,造成了人們行動產生的結果並不是預期的。可見,個人動機對歷史結果來說只有從屬意義。
在此,馬克思主義把辯證唯物主義貫徹到歷史領域,指出歷史程序受內在的一般規律支配,個人的動機不是決定歷史的真正動力。
06一切政治鬥爭都是階級鬥爭
一切政治鬥爭都是階級鬥爭,而一切爭取解放的階級鬥爭,儘管它必然地具有政治的形式(因為一切階級鬥爭都是政治鬥爭),歸根到底都是圍繞著經濟解放進行的。
國家作為第一個支配人的意識形態力量出現在我們面前。
在現代歷史中,國家的意志總的說來是由市民社會的不斷變化的需要,是由某個階級的優勢地位,歸根到底,是由生產力和交換關係的發展決定的。
「一切政治鬥爭都是階級鬥爭」,恩格斯的這一論斷,揭示了政治鬥爭的階級實質和經濟根源。
恩格斯指出,作為階級統治機關的國家,既是一種有組織的暴力,也是一種意識形態力量,經濟上佔統治地位的階級,在意識形態領域也佔有統治地位。這一思想,揭示了圍繞國家政權進行的政治鬥爭在階級鬥爭中的重要地位,明確了取得國家政權在被壓迫階級反對統治階級鬥爭中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費爾巴哈哲學是怎樣的?費爾巴哈的主要哲學觀點
馬克思主義哲學理論就是吸取費爾巴哈的哲學的唯物主義,但他是否認辯證法的,認為事物是一層不變的,這點是不可取的。費爾巴哈的主要哲學觀點 費爾巴哈的主要哲學觀點 用自界代替存排除了社會存 用生物學上人代替社會人思維排除了人思維社會性 把人的本質就是生物學上的本質。費爾巴哈是上承黑格爾 下啟馬克思之重要人...
費爾巴哈的提綱現實意義,費爾巴哈的主要哲學觀點
關於費爾巴哈的提綱 是馬克思於1845年春天在比利時的首都布魯塞爾寫在1844 1847年筆記裡的。整個 提綱 非常精煉,一共十一條,總共不過千餘字,但是它所揭示的社會思想和哲學觀點卻豐富而深刻。恩格斯對 提綱 給予了高度的評價,稱之為包含著新世界觀天才萌芽的第一個檔案。提綱 強調了實踐的觀點以及人...
黑格爾,費爾巴哈哲學的主要觀點有哪些
費爾巴哈人本學哲學,在唯物主義發展史上做出了貢獻.他的思想的主要特點有 用自然界代替存在,就派出了社會存在.用生物學上的人代替社會人的思維,排出了人的思維的社會性.把人的本質就是為生物學上的本質.從總體上說,費爾巴哈屬於德國古典哲學的形而上學唯物主義 黑格爾,菲爾巴哈等等,這些都是這個西方的哲學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