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學習經典要系統學習,為什麼要學習經典文獻

時間 2021-08-30 10:59:03

1樓:清清

為了讓孩子得到道德方面的教育,很多人開始反思,就發現我們的傳統國學裡面就有道德這個東西,所以我們現在就興起了國學教育。我們還要進一步思考,這些國學理論到底完善不完善?學習的方法是不是科學?

可惜的是,我們的國學理論並不完善,現在大部分搞國學的,不過是一種偽國學,是不全面的國學,是不繫統的國學。

我們的國學理論缺乏系統性。一般的學校和幼兒園,搞經典教育就讀那麼

一、二本《**規》、《三字經》,覺得這就是國學,這是非常不全面的。

能學《**規》、能學《三字經》不錯,但是學完《**規》,學完《三字經》,接下來怎麼辦?不知道。後面怎麼學?不知道。還要學什麼?不知道。這是沒有系統。

系統性怎麼講呢?我們就說蓋房子吧,鋼筋很好,那我們就光用鋼筋行不行?不要水泥、火磚可以嗎?還有其他材料,需要科學搭配,這就叫系統。

我們說這個經典很好,《**規》很好,就光讀《**規》行不行?《論語》很好,就光讀《論語》行不行?不行!那麼培養一個人,要讓他有大的結構,同樣這個系統是不可缺少,你不能只靠

一、二本書。

我們吃飯的時候也是要這樣,我們說豆腐好,就天天吃豆腐,青菜就不用吃了嗎?說青菜好,就天天吃青菜,其他都不吃行嗎?不行,要很多的,營養要均衡。這就是系統的概念。

但是目前的讀經界並不重視這個系統,很多人讀經基本上沒有系統的概念。大家不妨去了解一下,很多所謂的經典教育,就是讀了《**規》,或者加上《三字經》,對不對?

他們認為這就是經典教育,還有很多就認為《論語》最好,天天就讀《論語》,其他都不重要,這就是經典教育嗎?可以說離真正的經典教育還差得遠呢!

所以根據這個情況,我們把經典分類,有三個分類:

第一類是基礎類,打地基的,這類有《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規》、《笠翁對韻》、《論語》、《大學》、《中庸》、《孟子》,都是教育怎樣做人,所以它們是地基,做人是基礎。

第二是結構類,這個是大多數經典推廣者都不懂的,我們知道學經典,但不知道還有個結構的問題,在我們的經典中,真正讓一個人有大結構靠的是「經」,中國文字很有特點,凡是特別重要的我們都會加一個「經」字。我們看蓋房子,蓋房子裡面很重要的那個叫什麼?鋼筋!

所以經典裡面也有這個很重要的東西,叫做經。在中國最有用的經,叫做六經:《易經》、《詩經》、《孝經》、《道德經》、《金剛經》、《黃帝內經》。

不要去理論解釋這些經有什麼用,我們只要設想一下,一個小孩在他十歲之前,能夠把這六經學完、背下,他二十歲的時候,大家就會發現,這個孩子不得了,他的結構將變得非常大。

第三類是裝修類,除了基礎類、結構類,其他的內容都是裝修類。

這是經典的系統性。在現在的國學教育當中,我們嚴重地缺乏這個系統的概念,東一本,西一本,有的人學《**規》,有的人學《三字經》,有的人學《論語》,是不繫統的,隨便讀的。蓋房子如果是隨便蓋的,有的人拿鋼筋,有的人拿水泥,隨便蓋,那個房子是絕對蓋不出來。

同樣,如果我們培養孩子時,我們隨便拿兩本書,這個孩子也培養不出來,這就是系統性。

按照我們的分類,系統地讀經最少要

一、二十部,所以我們講,真正的經典教育不能只靠學校、幼兒園。

學校和幼兒園是玩花架子的,要想他們把這些全部系統地安排給孩子們學完,恐怕這個可能性很小。

但是我們在做努力,也有一些學校領導有這樣的遠見,願意開展系統讀經,我們會配合這樣的學校,提供很好的方法,去幫助他們。

其中,一根,六經,八典,在三年的解經學習中,將安排講師系統解經,這部分內容要等到國學院建成才能完成。而最後三年的演經,則需要嚴格地挑選,將與國內外著名的學院、名勝古蹟,分批帶領精選**,前往遊學,在行萬里路中,完成經典的深入體悟;部分合格**,將直接安排進育心教育集團任職。在前期的義師中,大家熟悉的許多老師,將直接聘用到國學院任職。

這是我們正在進行的,一場史無前例的偉大事業,是教育史上、人類史上,從未有過的,大家拭目以待。

2樓:匿名使用者

因為經典是一定歷史時期的代表作品,它們對自己前面的作品有繼承,對後面的作品有影響。

只有系統地學習,才能更深更透地理解作品在它那個時代的意義、它成為經典的現實意義,以及它與其他經典的區別和聯絡。

為什麼要學習經典文獻

3樓:根據

一、經典作品是那些你經常聽人家說「我正在重讀……」而不是「我正在讀……」的書。

為什麼要學習國學經典

我們為什麼要學習經典文學

4樓:匿名使用者

朋友,你這個問題問得好!之所以要學習經典文

學,那是因為經典文學作品教會了人正直、善良;體現了社會的公正、公平;教會了人獨處、淡泊,從而激起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經典文學作品往往都把噪音調校成一種舒緩的輕**,而這種舒緩的輕**很容易讓人們遠離塵囂,遠離負能量。

為什麼要用誦讀方式來學習經典

5樓:匿名使用者

英盛觀察為您解答:照學習理論,新舊知識建立聯結有二種方式,一是同化,一是順應。

同化,是在自我知識系統的框架之內,用自己的已知體系去理解未知,把新知識、經驗納入舊的框架之內,所謂「我注六經」是也。此一方式的弊端是容易肢解學習物件的獨特性與生命力,即使學的看的再多,也是以我解經,也不會擴充套件自我的心胸與視野,也不會有真正的自我超越與成長。

就成年人的學習而言,同化是一種更普遍的方式,人常常是用已知來理解未知的,這是意識自我的一種根深蒂固的惡習。所以成年人的精神生命,多數已經成型,不會再象孩子那樣普遍的拓展與生生不息的變化成長。

而順應則是相反的過程。即是以己從人,所謂「六經注我」者,此一過程太過的危險,是容易喪失自我的創造性與生命力,變成紙上空談的書呆子。現代教育,成批造就的,就是此類人才。

正因為此,孔子他老人家特別強調二者間的均衡:「學而不思則惘,思而不學則怠」,「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卻也知易行難,千古一嘆!

2. 大自然是怎樣學習的?

其實,在這二種方式之外,還有一種方式叫迭加,就是系統之上迭加系統。這是更重要的一種方式。一般系統論的研究證明,在大的時間尺度上,系統演化或進化發生的一般規律,都是通過迭加的方式完成的——即通過系統之上迭加新的系統而進化。

我們身體的組成與演化,就是這樣;身外的物質世界與生命系統及生態系統,也是這樣的演化與發展。而且,這也是大尺度的時間上所發生的唯一進化方式。

真正有恆久生命力的發展與進化,都是通過同濟共生的方式進行的,老舊的不會被拋棄,而是被納入新的更大的和諧體系之內,成為新整體的更基礎的組成構件。這也是《中庸》所講:「萬物並育而不相害,道並行而不相悖」,這是一種大自然的智慧,生命演化的硬道理。

3. 誦經開慧

我相信,對於學習與人生的成長,迭加也是一種更重要的方式。而學習經典的誦讀法,就是一種這樣的方法。它使我們的精神系統的建構過程,在自我的體系之外,不斷地迭加經典系統。

對經典的誦讀,其實是反覆的吟詠過程。這背後,是對傳統與古人智慧的相信與尊崇,因為有虔敬心在,誦讀中便有莊重與樂趣。吟詠久了,甚至可能目擊道交,契入文字背後的三昧。

所謂的「神交」,感通,頓悟,自在其中。

我想,孔顏之樂中,亦有此樂吧。而失卻了此敬此誠,就變成了今人所謂的死記硬背了。苦,亦在其中矣。

誦讀的核心,是不失卻自我,是在自我意識觀照下的吟詠,是一心不亂的至誠心的全神貫注,所謂「精誠所至,金石為開」,所謂「口唸彌陀心散亂,喊破喉嚨也枉然」,都是古人的用心經驗。

其實,誦讀作為一種重要的甚至是核心的學習方法,一直是我們古人所提倡的,所謂「書讀百遍,其義自見」。那不僅僅是兒童的學習方法,更是我們成年人的根本方法。尤其對經典的學習,通過反覆的誦讀吟詠,達到記憶,而印刻於心,漸至感通開悟,是傳承文化慧命、繼往開來的基礎。

其中,亦有宋儒所言「為往聖繼絕學」的旨趣。

古人講的人生三難中,其一便是「明師難遇」。即使聖賢滿街走,我們沒有人生的慧眼,怎麼能夠識得呢?——那又該如何?

通過反覆的誦讀經典,來定心印心開慧,是比較穩妥的學習路線。除此之外,我實在不知:沒有外在經典的指引與照耀,又該如何開啟我們內在的心門呢?

即使慧心初啟了,又該如何保證不誤用此心、錯入歧途呢?

4. 不要理解,自在其中

誦讀的根本原則在於:不要理解,而是印刻於心。經典的原意,聖賢或大家的心語,即使簡單,也未必就能讀得懂。

理解,是以一己之有限經驗來解讀物件,如果物件與自我係統同構還好,如果是自我體系之外的完全異質的存在,理解卻只會「我注六經」,見到的只是心中的自己,肢解消亡的卻是經典的生命。正如一部《紅樓夢》,「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儒者見道,理者見理,情者見情,色者見色。」一種理解,也犧牲了其他的理解,其實,是對經典的妄解誤讀。

我個人也有許多這樣的經驗。美國打伊拉克時,據悲觀的報道,戰爭的汙染可能使中東的地理環境,甚至半個地球惡化幾十年。一天晚上,當我念到經典中的一句旁白「保佑一家得安康」時,竟楞住在那裡——我突然地悟到:

這句唸了十幾年的話,這「一家」,絕不是我一直以來想當然理解的自己的小家!而是人類的大家庭!甚至是:

整個生態環境的人天大家庭!「皮之不存,毛將附焉」,在此時代,一個人,一個家庭的福祉,怎麼可能超然於人類或人天而獨存?!

經典中,有古人證悟的天人規律,有來自集體無意識的資訊,有豐富微妙的經歷、閱歷與血淚凝結成的人生、社會的經驗,許多許多都超越了一己小我的理解限度。莊子講,「夏蟲難語與冰」。人生的過程,就是由夏蟲開始成長的。

至於許多人,甚至所謂的一些大家,是走不過四季的,這也是一個不爭的事實。所以古人才講學無止境,孔子才會活到老,學到老。

一部《道德經》,區區五千言,從古至今,註釋解說的文章汗牛充棟,有哲學家的老子,軍事家的老子,經濟家的老子,管理家的老子,文學家的老子,煉丹家的老子,等等。都是言說滿滿,自信多多。可是,誰又得了老子的真詮?

先賢曾這樣評價《道德經》:「兩手包羅天地外,胸懷日月定三才」。顯然,其中有天道,有地道,有人道,也有來自集體無意識的資訊,是沒有問題的。

如果不由誦讀印刻於心,莫逆於心,在一生的行走中,慢慢回味,時常吟詠,我還真不知道,有什麼更好的辦法,能學得好老子?

我發現,榮格分析心理學對待夢的態度,也是對待經典的態度。按榮格的理解:夢的答案就是夢本身。

所以榮格式的夢工作,其要點之一,就是不斷地回到夢本身!而誦讀吟詠,就是讓我們,不時的回到經典本身的最好方法。

我的經驗,對榮格心理分析的學習,甚至是其他大家的一些經典話語,也需要反覆的吟詠誦讀,而不是一味的意識思維的理解。

誦讀,只是一心的誦讀。只要不唯他獨尊,或唯我獨尊就好。誦讀的久了,多了,功到自然成。至於迭加,至於融會貫通的後續工作,就放心的交給時間和我們的無意識好了!

——能放手,便自在其中。

我信得過:我們內心,那個二百萬年的老人。更信得過,我們生命本然的機體智慧。

5.誦經為什麼能開慧?

至於誦經為什麼能開慧?這是一個更復雜的問題。除了有我們上面所言知識體系建構的奧妙,迭加是一種更自然而科學的方式之外,經典本身所蘊涵的大智慧,自然可以彌補我們後天「智」的不足。

更重要的是:至誠持久誦讀的過程,可以排除雜念,使我們一心不亂的定心於經典,這一狀態,可以更好的接連我們的集體無意識,感通文字背後的三昧,甚至,感應神交於聖賢的心靈。這也是儒家所說「知止而後能定」、佛家所言「定能生慧」的過程。

消除雜念而靜心,也契合了榮格積極想象方法溝通集體無意識的原理。

《高僧傳》卷十一所論:「緣法察境,唯寂乃明,其猶淵池息浪,則徹見魚石,心水既澄,則凝照無隱。」陳兵先生解釋說:

「止,謂長時間集中注意力於一聚焦點,令心湛寂不動,如止水無波。佛學認為在止的寂定專一心態下,才能有很強的、堪以洞燭心靈祕奧的照察力。」 這裡,「止」的含義同於「定」,能一心不亂的止於經典,甚至是其中的一句話,也是定的一種狀態,這也是禪宗「參話頭」的方法,由此漸修而至於頓悟開慧。

在這樣的一種狀態下,才有可能如古人所言:「能覺先天一點動,勝讀經書千萬卷」,而接連先天——集體無意識的智慧。這裡,也有通過經典,接連與轉化我們自己的意識自我與集體無意識的奧妙,也蘊涵了孔子所講「生而知之」的祕密。

古人常講,人是「各精一道」的。細細追究,人是怎麼精的他那一道?無非是愛好及慾望使然,久久行持而已。

而其愛慾行為的背後,無非是一些核心的觀念想法,被人不斷默誦,不斷喚念,甚至是在下意識中,重複進行使然。

6.誦讀的竅門

誦讀,還有一個小竅門,就是用丹田氣(聲音從小腹發出)全神貫注、聲聲音音清楚明瞭的同時,要越快越好。原因很簡單,一旦讀慢了,就會有我們自己的思考、理解混入其中,那讀的可就不是經典,而是我們自己了。為更好的防止分心,還可以在誦讀的同時,用耳(心)諦聽自己誦讀的聲音。

如果能做到這一點,調心與調身,也便自在其中了——這樣堅持久了,不僅開慧,還可以健身養生呢。

誦讀經典法,入手處至簡至易;及其得益處,巨集深巨集遠,乃至於與聖賢大師相比鄰,遭遇真實的心靈與自性,亦自在其中矣。

誦讀經典,不亦樂乎。

為什麼要學習linu系統,為什麼要學習linux系統

趙泰博 首先,就目前來說學習linux系統是很有前途的。紅帽認證要比思科要強。假設,你有客戶要建立一個公司的網路,公司需要一個web伺服器,兩個堡壘主機,一個dhcp伺服器,一個nsf伺服器,一個ftp伺服器一個dns,這個企業是正規企業,伺服器部分對外開放。假設你給他用windows,有版權的問題...

為什麼我們要學習,為什麼我們要學習

1 學習使人明理。通過學習,可以明白為人處世的道理,可以掌握一些處理事情的方法。當你在生活中遇到事情的時候,你學過的道理和知識,就有可能會讓你找到解決事情的辦法。所以,每個人都要學習,學習別人的經驗和教訓。2 學習使人強大。人類社會發展都今天,是一代又一代人不斷努力的結果。通過學習,可以掌握前人留下...

為什麼小孩要學習,孩子為什麼要學習?

小孩必須學習是 義務教育 大人學習也不能理解為只學和小孩一樣的東西。除了一般課本上的規定知識之外,其它任何你不會的,想要懂,想要會做,都得會不是,所以人這一生要學的東西實在是太多了,其實是學不完的。活到老學到老 到老至死也學不完呀。因為我們學習東西的選擇應選擇實用的知識和本領,要做到 學以致用 這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