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漢字有聲母和韻母嗎,具體是怎麼發音的

時間 2021-09-08 00:10:41

1樓:

沒有的 一般來說他們的"字典"上都是這樣說這個字怎麼唸的,例:草,從艸,早聲.

2樓:

古代沒有漢語拼音,是建國後才有的。用的標註方法好像叫反切。看看《康熙字典》就知道古時候的注音方法了。

3樓:雪之熊

聲母表b p m f d t n l

ㄅ玻 ㄆ坡 ㄇ摸 ㄈ佛 ㄉ得 ㄊ特 ㄋ訥 ㄌ勒ɡ k h j q x

ㄍ哥 ㄎ科 ㄏ喝 ㄐ基 ㄑ欺 ㄒ希

zh ch sh r z c s

ㄓ知 ㄔ蚩 ㄕ詩 ㄖ日 ㄗ資 ㄘ雌 ㄙ思

韻母表i ㄧ 衣 u

ㄨ 烏 ü

ㄩ 迂ɑ ㄚ 啊 iɑ

ㄧㄚ 呀 uɑ

ㄨㄚ 蛙

o ㄛ 喔 uo

ㄨㄛ 窩

e ㄜ 鵝 ie

ㄧㄝ 耶 eü

ㄩㄝ約ɑi ㄞ 哀 uɑi

ㄨㄞ 歪

ei ㄟ 誒 uei

ㄨㄟ 威

ɑo ㄠ 熬 iɑo

ㄧㄠ 腰

ou ㄡ 歐 iou

ㄡ 憂ɑn ㄢ 安 iɑn

ㄧㄢ 煙 uɑn

ㄨㄢ 彎 üɑn

ㄩㄢ 冤

en ㄣ 恩 in

ㄧㄣ 因 uen

ㄨㄣ 溫 ün

ㄩㄣ 暈

ɑnɡㄤ 昂 iɑnɡ

ㄧㄤ 央 uɑnɡ

ㄨㄤ 汪

enɡㄥ 亨的韻母 inɡ

ㄧㄥ 英 uenɡ

ㄨㄥ 翁

onɡㄨㄙ轟的韻母 ionɡ

ㄩㄥ 雍

古代漢字是如何注音的?

4樓:蝶憐戀花

漢字是漢語的書寫文字,每個字代表一個音節。

有學者經研究認為:漢朝之前,一個漢字發音為兩個音節,次要音節和主要音節。由於漢字本身不表音,自漢朝到20世紀漢字在數量上、寫法上雖有變遷,但無法看出發音的變化。

必須進行專門的研究才能推測它們在上古漢語和中古漢語的發音。

漢字在日語中的讀音有「音讀」和「訓讀」之分,往往一個字有很多讀法,原因來自中國不同時期傳入日本的發音。

最早的注音方法是讀若法和直注法。讀若法就是用音近的字來注音,許慎的《說文解字》就採用這種注音方法,如「埻,射臬也,讀若準」。直注法就是用另一個漢字來表明這個漢字的讀音,如「女為說己者容」中,使用「說者曰悅」來進行注音。

以上兩種方法都有先天上不完善的地方,有些字沒有同音字或是同音字過於冷僻,這就難以起到注音的作用,例如「襪音韈」等。

魏晉時期發展出了反切法,據傳是受使用拼音文字的梵文影響。漢字的發音可以通過反切法進行標註,即用第一個字的聲母和第二個字的韻母和聲調合拼來注音,使得所有漢字發音都有可能組合出來。如「練,朗甸切」,即「練」的發音是「朗」的聲母與「甸」的韻母及聲調所拼成。

由於漢字以本身表意為主,注音方面較為薄弱。這個特性使得上下千年的文獻,不至於產生如同使用拼音文字的西方一樣,用字措辭太懸殊的差距,但也造成推斷古代聲韻的難度。

例如「龐」從「龍」而得聲,但今日北京話前者讀「páng」,後者為「lóng」。如何解釋這樣的差異,就是音韻學所**的課題。需要注意的還有聲調:

陰平,陽平,上聲,去聲,輕聲(母音āáǎàa ōóǒòo ēéěèe īíǐìi ūúǔùu ǖǘǚǜü)

擴充套件資料:

近代注音

中國的漢語拼音運動是從清朝末年的切音字運動開始的。

在切音字運動中提出的拼音字母方案是多種多樣、琳琅滿目的,大致可以歸納為三大系:

1、假名系:模仿日文假名,採用漢字部首作為拼音符號。2023年盧戇章的《一目瞭然初階》一書中提出的「中國切音新字」,2023年王照的「官話合聲字母」等都屬於假名系。

2、速記系:採用速記符號作為拼音符號。2023年到2023年兩年間出版的蔡錫勇的《傳音快字》、沈學的《盛世母音》、王炳耀的《拼音字譜》等書中提出的方案都屬於速記系。

3、拉丁系:採用拉丁字母作為拼音符號。2023年朱文熊的《江蘇新字母》、2023年劉孟揚的《中國音標字母》和江亢虎的《通字》、2023年黃虛白的《拉丁文臆解》等書中提出的方案都屬於拉丁系。

5樓:冉

古人怎樣對漢字注音

漢字雖然有大量的形省字,但是不能像拼音文字那樣,可以通過文字元號本身,直接表示出正確的讀音來。因此,為了便於傳授和學習漢字,自古以來人們創造了許多給漢字注音的方法。

古人對漢字的注音方法主要有下面兩類:

1.以字注字

用一個漢字來注另一個漢字的讀音方法。比如「讀若」法:

儡,相敗也,……讀若雷。(《說文解字》)

比如「讀為」法:

父義和(《文侯之命》),鄭玄注:「義讀為儀。」

比如「直音」法:

「肇」注「兆」。(《爾雅》)

從以上的例子可以看出,如果知道「雷」「儀」「兆」字的讀音,也就順理成章地會讀「儡」「義」「肇」字了。

2.雙拼制

用一個漢字或注音符號表示「聲」,用另一個漢字或注音符號表示「韻」和「調」,把它們拼合成被注字的讀音的方法。

其中,反切法是中國古代影響最大、流傳最久的一種雙拼制注音法。即反切上字取「聲」,下字取「韻」和「調」。比如:

緩,胡管切。(《廣韻》)

「緩」字的讀音,就是取「胡」字的聲(h),取「管」的韻和調(uan),然後拼合成(huan=h+uan)。

此外如:

哀,烏開切。

敖,五勞切。

收,式州切。

器,去冀切。

矣,於紀切。

雅虎上的

1、反切法,

反切法就是用二個漢字合注一個漢字的音,上字取聲母,下字取韻母和聲調。如「毛,莫袍切」。「莫」的聲母m和「袍」的韻母加聲調aó,合起來是maó。

只要我們掌握反切的基本用法,就能反切出現在的讀音了。但由於古今讀音的變化,有的反切已經切不出現在的讀音了。

2、直音法,

就是用一個字直接註明另外一個漢字的讀音,如「蠱」,音「古」。這種方法簡單明瞭,但有較大的侷限性:有的字找不到同音字,則此法不能用;有的字雖然有同音字,但都比較生僻,注了等於沒有注。

3、葉(讀xié)音法。

這是一種應該否定的注音法。古人認為讀詩詞時,為了押韻可以臨時改變讀音,以求和諧,這是一種太過主觀而且沒有根據的注音法,現已不用了。

6樓:紫月幽絮

【直音法】

直音法操作相對要簡便,只要有相同的字就可以了,但麻煩也因此而來,漢字畢竟是有限的,有些字找不到同音字,或即使有同音字也很生僻,即使注了也很難識讀。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古人還想到了一種「讀若」法給字注音,就是用讀音近似的字的注音,如「芨,讀若急」,「信,讀若屈伸之伸,假借字也」這裡的「伸」是信的通假字,音義都相同。還有直音加註聲調的方法,如「退」注「推去聲」。

這樣雖避免了生僻字,但要改變聲調才能讀出應讀的音。

【反切法】

反切是古人在「直音」、「讀若」之後創制的一種注音方法,又稱「反」、「切」、「翻」、「反語」等。反切的基本規則是用兩個漢字相拼給一個字注音,切上字取聲母,切下字取韻母和聲調。

【讀若法】

又作「讀如」、「讀若某同」、「讀與某同」。為漢代訓詁學家所創術語,並被歷代沿用。傳注多用「讀如」,其餘則見於《說文解字》。

段玉裁《周禮漢讀考·序》說:「讀如、讀若者,擬其音也。古無反語,故為比方之詞。

」清代學者對此多持異議。錢大昕認為:「許氏書所云『讀若』、雲『讀與同』,皆古書假借之例,假其音並假其義,音同而義亦隨之,非後世譬況為音者可同日而語也。

」(《潛研堂文集·古同音假借說》)王筠《說文釋例》和張行孚《 說文發疑 》都認為,明音、明假借二者兼有,不可一概而論。洪頤煊《說文讀例》則認為「讀若」除釋字音、通假借外,還有訓字義的作用。近代學者的研究結果表明,《說文》中「讀若」的基本作用是比況被釋字的讀音;讀若字與被釋字既然音同或音近,而用以比況的字又往往是比較通行的字或人所易曉的成語方言,因此讀若字就有可能是被釋字的假借字,或與被釋字意義相通。

【讀為法】

又作「讀曰」,為漢代訓詁學家所創術語,並被後代沿用,主要用於傳注中,意思是改讀為某字。段玉裁《周禮漢讀考·序》說:「讀為、讀曰者,易其字也,易之以音相近之字,故為變化之詞。

」「變化主乎異,字異而義憭然也。」所謂「易字」,即換用本字以釋借字。例如《詩經·衛風·氓》:

「淇則有岸,隰則有泮。」鄭箋:「泮, 讀為畔。

」「泮」本為「諸侯饗射之宮也」(《說文系傳》),在此處為涯岸之義,鄭謂為畔之借字。《禮記·樂記》:「武坐,致右,憲左。

」鄭玄注:「憲,讀為軒,聲之誤也。」此謂「憲」為「軒」之借字,假借的緣由是二字聲近誤用。

《尚書·舜典》:「播時百穀。」鄭玄注:

「時,讀曰蒔。」「時」無種植義,所以以「蒔」讀之則意義瞭然。

【叶音法】

叶音也稱叶韻,葉句。「葉」也作「協」。指以改讀字音的(錯誤)方式,來讀詩經、楚辭等先秦的韻文,叶音這個稱呼由朱熹提出。

7樓:匿名使用者

漢字不是拼音文字。古代人們為了學習漢字,曾創造了直音、反切等方法給漢字注音。

直音法盛行於漢代,是指用一個比較容易認識的字來標註跟它同音的字的方法,如"盅,音古""畢,音必""畔,音叛"。這種方法簡單明瞭,直到現在,人們還常常利用它。但直音法有較大的侷限性:

有的字找不到同音字,則此法不能用;有的字雖然有同音字,但都比較生僻,注了等於沒有注。例如,"蹭(cèng)、糗(qiǔ)"等就沒有同音字,無法用直音法注音;"然"的同音字只有"燃、蚺、髯"三個字,它們都比"然"字生僻,用其中的任何一個為"然"字注音,都難以幫助認讀。後來創造了反切法,彌補了直音法的不足。

反切法流行於東漢末年,盛行於唐宋各代,是指用兩個字來注另一個字的音的注音方法。反切上字與所切字的聲母相同,反切下字與所切字的韻母和聲調相同,如"紅,胡籠切",即取"胡"字的聲母"h",取"籠"字的韻母和聲調"óng",拼成"紅"字的音"hóng"。反切法的發明,是我國漢字注音方法的一大進步。

從東漢末年到2023年注音字母公佈之前,反切法一直被作為漢字注音的主要方法普遍使用。

8樓:匿名使用者

漢字雖然有大量的形省字,但是不能像拼音文字那樣,可以通過文字元號本身,直接表示出正確的讀音來。因此,為了便於傳授和學習漢字,自古以來人們創造了許多給漢字注音的方法。

古人對漢字的注音方法主要有下面兩類:

1.以字注字

用一個漢字來注另一個漢字的讀音方法。比如「讀若」法:

儡,相敗也,……讀若雷。(《說文解字》)

比如「讀為」法:

父義和(《文侯之命》),鄭玄注:「義讀為儀。」

比如「直音」法:

「肇」注「兆」。(《爾雅》)

從以上的例子可以看出,如果知道「雷」「儀」「兆」字的讀音,也就順理成章地會讀「儡」「義」「肇」字了。

2.雙拼制

用一個漢字或注音符號表示「聲」,用另一個漢字或注音符號表示「韻」和「調」,把它們拼合成被注字的讀音的方法。

其中,反切法是中國古代影響最大、流傳最久的一種雙拼制注音法。即反切上字取「聲」,下字取「韻」和「調」。比如:

緩,胡管切。(《廣韻》)

「緩」字的讀音,就是取「胡」字的聲(h),取「管」的韻和調(uan),然後拼合成(huan=h+uan)。

此外如:

哀,烏開切。

敖,五勞切。

收,式州切。

器,去冀切。

矣,於紀切。

古代丞相和宰相是一樣的官嗎,古代的「宰相」和「丞相」是什麼官職,兩者有什麼異同之處?

宰相不是官職,而是某一個個體或者團體的總稱,也可以被認為是一種管理制度,丞相則是一個真實存在過的官職,其權力和地位僅次於皇帝。兩者雖然存在不同時期,但是有著一定的相同點。宰相和丞相的相同點 兩者都是權力至高的象徵,在朝堂上有著非常重要的話語權。宰相和丞相都有著至高無上的權力,除了皇帝以外,他們對於很...

“古典文學”和“古代文學”是意思嗎?有什麼差別嗎

寂夜那麼很美 不是。典 在拉丁文中是 第一流的 典範的 意思。古典文學,也專指優秀的 有一定價值的古代文學作品。而 古代文學 則指在古代或早時期的文學作品。古典文學 是 古代文學 一部分,古代文學 的範圍較廣。 煦怡然 古典文學 泛指各民族的古代文學作品,是文學的一部分,是現代文學的發展基礎,它是承...

中國古代女方嫁給男方 是和男方姓嗎

墼餮魍薅 是的,男方的姓在前,女方的姓在後 步緋胭 是在自己姓氏前加上夫家姓氏,稱作冠夫姓,女人的名字只是出閣前孃家人叫叫,是上不得檯面的。所以被稱作閨名。以後的官方稱呼就只有某某氏了。比如 大宅門 裡,對家族做出那麼大貢獻的二奶奶,全劇可有提到她的名字?到了那麼高規格的葬禮也就稱其為 白文氏 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