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以人為本的科學內涵,如何正確理解「以人為本 執政為民」的科學內涵

時間 2022-02-24 22:35:05

1樓:

以人為本的科學內涵要從兩個方面來把握。

首先是「人」這個概念。「人」在哲學上,常常和兩個東西相對,一個是神,一個是物,人是相對於神和物而言的。因此,提出以人為本,要麼是相對於以神為本,要麼是相對於以物為本。

大致說來,西方早期的人本思想,主要是相對於神本思想,主張用人性反對神性,用人權反對神權,強調把人的價值放到首位。中國歷史上的人本思想,主要是強調人貴於物,「天地萬物,唯人為貴」。《論語》記載,馬棚失火,孔子問傷人了嗎?

不問馬。說明在孔子看來,人比馬重要。在現代社會,無論是西方還是中國,作為一種發展觀,人本思想都主要是相對於物本思想而提出來的。

其次是「本」這個概念。「本」在哲學上可以有兩種理解,一種是世界的「本原」,一種是事物的「根本」。以人為本的本,不是「本原」的本,是「根本」的本,它與「末」相對。

以人為本,是哲學價值論概念,不是哲學本體論概念。提出以人為本,不是要回答什麼是世界的本原,人、神、物之間,誰產生誰,誰是第一性、誰是第二性的問題,而是要回答在我們生活的這個世界上,什麼最重要、什麼最根本、什麼最值得我們關注。以人為本,就是說,與神、與物相比,人更重要、更根本,不能本末倒置,不能捨本求末。

我們大家所熟悉的「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教育大計,教師為本」,以及「學校教育,學生為本」等,都是從「根本」這個意義上理解和使用「本」這個概念的。

以人為本,不僅主張人是發展的根本目的,回答了為什麼發展、發展「為了誰」的問題;而且主張人是發展的根本動力,回答了怎樣發展、發展「依靠誰」的問題。「為了誰」和「依靠誰」是分不開的。人是發展的根本目的,也是發展的根本動力,一切為了人,一切依靠人,二者的統一構成以人為本的完整內容。

只講根本目的,不講根本動力,或者只講根本動力,不講根本目的,都不符合唯物史觀。

以人為本,是以廣大的人民群眾為本,這裡的人,不是抽象的人,也不是某個人、某些人。一切為了人,一切依靠人,就是一切為了人民群眾,一切依靠人民群眾。這裡講的人和人民,是同一個意思。

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就是把人作為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本原、本體,把人的發展視為發展的本質、目的、動力和標誌的經濟社會一體化的發展觀念。具體內涵是:

人的發展是經濟與社會發展的本質。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標誌是社會生產方式的進步,在生產方式兩個方面即生產力和生產關係中,起決定作用的核心因素都是人。從第一塊打製石器的誕生,到製造航天飛船,都是人的素質提高的結果。

人創造了工具,改變了勞動物件,反過來工具和勞動物件也改變了人,經濟社會發展的本質體現是人的發展。

人的發展是經濟與社會發展的目的。一切經濟活動和社會發展,都是圍繞人們的生存和發展的需求,而提供充足的物質產品和精神服務,換句話說,經濟社會發展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是滿足人的全面需求和促進人的全面發展。

人的發展是經濟與社會發展的動力。推動經濟發展的根本動力是生產力,那麼生產力發展的內在動力又是什麼呢?顯然是人類永不滿足的需求。

生產力的每一次發展都是人征服自然、滿足自身需求的主觀努力的結果。人的需求是無止境的,因而生產力的發展也是無止境的。

人的發展是經濟與社會發展的標誌。判斷經濟與社會發展的根本標誌是社會生產方式,而生產方式的發展變化從動因到結果反映的都是人與人、人與自然關係的變化。所以檢驗社會生產方式是否獲得了發展,是正發展還是負發展,關鍵是看人的素質是否提高、人際關係是否昇華、人與自然的關係是否和諧。

發展社會生產力和經濟文化不是最終的目的,人的全面發展才是終極目標,才是社會發展的最高準則和標準。因此,必須樹立和落實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

2樓:匿名使用者

以人為本的「人」,是指最廣大人民群眾。在當代中國,就是以工人、農民、知識分子等勞動者為主體,包括社會各階層在內的最廣大人民群眾。以人為本的「本」,就是根本,就是出發點、落腳點,就是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以人為本,就是以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為本。

如何理解以人為本的科學內涵

3樓:滿意請採納喲

科學發展觀第一次用以人為

本表述我們黨的發展理念,這是對馬克思主義理論的重大發展,是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指導思想的重要理論昇華。但是,由於以人為本的發展理念提出的時間並不長,而且這個口號也曾為歷史上不同階級所主張過,因此,在對其科學內涵的理解上,人們的認識還不盡相同。特別是有兩種傾向需要引起注意:

一種是把以人為本泛化,離開中國發展的主題,離開中國最大多數人,把以人為本的「人」泛化為抽象的人、所有的人,把以人為本泛化成為一個任何階級都可以接受的非馬克思主義命題;另一種是把以人為本的含義窄化,簡單地把以人為本僅僅理解為「為了誰」的問題,似乎它要解決的只是一個發展目的問題。

以人為本作為科學發展觀的核心理念,是在馬克思主義指導下,認真總結我國發展的經驗,充分吸收當代發展理論的有益成果,作出的一個具有豐富內涵的馬克思主義命題,它廣泛涉及到發展的根本動力、根本途徑、根本要求和根本目的等問題。為克服和防止對以人為本的泛化和窄化傾向,我們必須深入理解以人為本的科學內涵。總的來說,以人為本的基本內涵,可以概括為四句話,就是,必須把依靠人作為發展的根本前提,把提高人作為發展的根本途徑,把尊重人作為發展的根本準則,把為了人作為發展的根本目的。

如何正確理解「以人為本、執政為民」的科學內涵

如何理解「以人為本」的基本內涵和意義?

4樓:柒夜雪

17推薦再談兩點個人學習體會:

一,人是社會發展的根本目的與核心目標

「以人為本」作為科學發展觀的核心,其哲學理論依據就是肯定人是社會發展主體,肯定人是社會發展的根本目的。「以人為本」這個基本原則,貫穿在科學發展觀的各個方面,它的內涵首先就是要明確,人是經濟與社會發展的核心目標。

馬克思主義認為,人不是為生產而生產。歸根到底,經濟與社會發展是為了滿足人的需要、利益,願望和訴求。僅以人的需要來說,它是多方面多層次的。

人不僅有自然需要,還有社會需要。不僅有個體需要,還有群體與總體需要。每個個體不僅有自身需要,還有相互交往需要。

不僅有物質需要,還有精神需要、政治需要等等。所有這一切的逐步滿足,都是經濟與社會發展的根本目的

還要看到,原來的需要滿足了,新的需要又出現了。人的需要隨著社會進步,它的層次從低到高,從滿足生存需要,到滿足發展需要,到滿足享受需要。例如,改革開放以來,就全國而言,最初是滿足吃飽穿暖與有房住,接著,就要吃好,穿好,住好,過小康生活。

現在擺在大家面前是全面小康,不僅物質生活要富裕,要有現代物質文明,還要有豐富多采的文化生活,要民主自由,要實現自已的政治權利,即要有現代精神文明與政治文明,還要有綠色家園,要有生態文明等等。

顯然,僅僅發展經濟,並不能滿足人的多種需要。還要發展文化,政治與其它社會事業,以社會全面發展,來滿足人的全面發展需要。滿足人的全面發展需要,貫串在整個歷史過程,它只能逐步實現。

在不同國家,不同階段,有其不同的目標模式。總之,生產發展,經濟增長本身,不是根本目的,只有不斷地滿足人的各方面的需要,才是根本目的。

因此,確立科學發展觀,就要求黨和**在制定全國與地方發展的規劃時,要注意全面性與系統性,注意滿足人的多方面需要。如果說經濟的發展是基礎,那麼,社會的全面進步,以求滿足人的各種需要,就是發展的本質與核心。人是社會的人,它生活在一定的社會形式與社會關係中,人的各種需要往往表現為利益關係,從經濟利益到政治利益到精神利益等等。

因此,不斷滿足人的需要又與逐步滿足其合理利益密切聯絡著,它們都是推動社會進步的根本動力。至於人的願望與訴求,不過是其需要與利益的表達而已。

二,人是社會發展的價值導向與價值尺度。

「以人為本」的基本原則還要求,在經濟與社會發展過程要,以人的價值為導向與尺度,注重提高人的素質,注重提高人的能力,最大限度地發揮每個人的潛能,最大限度地開闢每個人的個性自由發揮的天地。經濟與社會的發展,要為人自身的發展與完善創造條件,提高人的身體素質、心理素質和文化素質。

馬克思主義還認為,「以人為本」的社會發展理念,凸現了經濟與社會發展新的價值觀念及其價值尺度。這就是說,在經濟和社會發展過程中,要充分尊重人,關心人,關懷人,關愛人。「世間一切事物中,人是第一個可寶貴的。

」(***語)要逐步實現人自身的價值,不斷提高人自身的價值,這是一切發展的出發點,歸宿點,也是對發展質量的優劣與發展水平的高低的評價尺度。例如在解決溫飽之後,即基本的生存權實現了,就要千方百計保證實現人的受教育權及其它發展權。在保證各種經濟權利的同時,必須充分保證人的政治權利,保證人的自由民主平等權利。

十屆人大二次會議通過的憲法修正案,確認了人權,確認保護合法私人財產權等等,都突出體現了以人為本的原則。

應該強調,人是自然與社會發展的產物。然而有了人之後,不但社會是屬人的社會,自然也不斷演化為屬人的自然。可見,人是屬人的社會與屬人的自然的主人和中心。

人通過社會實踐,不斷與社會、自然以及人自身發生相互作用,不斷推進社會全面進步與人的全面發展,推進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實現生態平衡,實現人自身各種要素與各個層面的和諧。人的特點就是不滿足於現狀(現有的價值)而追求理想(更高的價值)。用哲學家的話說,總是從「實然」走向「應然」,從「既定」追求「設定」。

總而言之,要尋求人所理想的真善美和自由等等價值。正是這種實踐需要,實際利益和價值觀念,構成社會進步與人自身完善的原動力。可以說「以人為本」的原則,是馬克思所構想的共產主義的基本原則「每個人的)全面而自由發展」的具體體現。

如何理解以人為本如何理解」以人為本」的

5樓:匿名使用者

以人為本的科學內涵需要從兩個方面來把握。

首先是「人」這個概念。「人」在哲學上,常常和兩個東西相對,一個是神,一個是物,人是相對於神和物而言的。因此,提出以人為本,要麼是相對於以神為本,要麼是相對於以物為本。

大致說來,西方早期的人本思想,主要是相對於神本思想,主張用人性反對神性,用人權反對神權,強調把人的價值放到首位。中國歷史上的人本思想,主要是強調人貴於物,「天地萬物,唯人為貴」。《論語》記載,馬棚失火,孔子問傷人了嗎?

不問馬。說明在孔子看來,人比馬重要。在現代社會,無論是西方還是中國,作為一種發展觀,人本思想都主要是相對於物本思想而提出來的。

其次是「本」這個概念。「本」在哲學上可以有兩種理解,一種是世界的「本源」,一種是事物的「根本」。以人為本的本,不是「本原」的本,是「根本」的本,它與「末」相對。

以人為本,是哲學價值論概念,不是哲學本體論概念。提出以人為本,不是要回答什麼是世界的本原,人、神、物之間,誰產生誰,誰是第一性、誰是第二性的問題,而是要回答在我們生活的這個世界上,什麼最重要、什麼最根本、什麼最值得我們關注。以人為本,就是說,與神、與物相比,人更重要、更根本,不能本末倒置,不能捨本求末。

我們大家所熟悉的「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教育大計,教師為本」,以及「學校教育,學生為本」等,都是從「根本」這個意義上理解和使用「本」這個概念的。

科學發展觀表達的以人為本作為萬事萬物的開端,強調人的重要性,第一要義是發展,核心是以人為本,其基本要求是全面協調可持續,根本方法是統籌兼顧。

如何理解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科學內涵及其基本特徵

中國正處於並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個論斷是回答中國現階段社會所處的歷史方位.這個論斷包括兩層含義 一是目前中國社會已經是社會主義社會,我們必須堅持社會主義基礎原則,不能背離社會主義方向。二是中國的社會主義還處在初級階段。一切從初級階段的實際出發,不能超越階段 急於求成。二者的有機統一,就是我...

上海通用汽車招聘策略以人為本如何理解

品車網 你想表達什麼?這些都是正常的hr技能吧。上海通用汽車公司的招聘程式是怎樣的,招聘原則是什麼?上海通用汽車公司的標準化.程式化的評估模式有什 5 通用汽車,像這類目前國內很紅火的行業,並且是流水線作業的公司,一般都是以產量為本,人為輔的標準來招聘員工的。他們雖然對入門的文憑有要求,但是另一個重...

正式提出以人為本 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科學發展觀的會議是

完顏世源 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提出的 什麼是科學發展觀 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十六屆三中全會提出了堅持以人為本,樹立全面 協調 可持續的發展觀,促進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面發展。科學 仙慧雲 1 國家性質決定國家職能,國家職能反映國家性質。我國是人民當家作主的社會主義國家,這一性質決定了我國的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