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藍星小臥底
題主說的應該是二戰前,二戰中德國、義大利、日本已經結成了軍事同盟
德國和日本是二戰時同盟國集團的兩大巨頭,是關係密切的戰略伙伴,也是共同進退的軍事同盟。但在二戰前,兩國曾為建立軍事同盟問題折騰了很長時間。由於日本不願意和德國簽訂廣泛的軍事同盟協定,所以兩國結盟的事一直沒有什麼進展。
直到二戰爆發一年後,也就是2023年,德國和日本才正式締結軍事同盟協定。
那麼二戰前的日本為什麼不願意和德國建立軍事同盟?
第一,早在30年代初,德國和日本就有了比較密切的接觸,並且越走越近。由於共同的目標和戰略需求, 2023年,德國和日本在柏林簽訂《**產國際協定》,初步奠定了兩國合作的基礎。不久後,德國提出進一步加強兩國關係,希望建立廣泛的軍事同盟。
但兩國在同盟條約的內容上發生了分歧。德國希望建立一個既針對蘇聯又針對美英的廣泛同盟,但日本希望同盟只針對蘇聯,因為日本不願意得罪美英。當時日本還沒有強烈和美英開戰的心思,而且當時日本所需要的石油、橡膠等資源以及大部分先進機械裝置都要從歐美進口,海外貸款也主要由美英提供。
日本擔心,如果把蘇聯和美英一起得罪了,很可能讓日本陷入被動,沒有外交回旋的餘地,這種做法不符合日本的利益,所以日本才不願意和德國簽訂廣泛的軍事同盟協定,兩國一直為協議內容在爭執,所以一直拖到了2023年。由於日本遭到美國製裁,在諾門坎又遭到了蘇聯的打擊,所以才放棄北上,決定南下對付美英,和德國簽訂了軍事同盟協定。
第二,日本軍隊主要分為兩派,一派是主張北進的皇道派,一派是主張南下的統制派。兩派一直在明爭暗鬥,互相傾軋,鬧的不可開交。皇道派以陸軍為主,主張發展坦克等陸軍**,和德國共同夾擊蘇聯。
而統制派以海軍為主,主張發展航母和戰列艦等海軍**,南下對付美英,奪取富庶的東南亞。很明顯,皇道派更符合德國利益,和德國走的也更近。但皇道派在內鬥中卻輸給了統制派,皇道派幾乎被清洗殆盡,主張對英美開戰的統制派獨攬大權。
統制派認為想要對付美英必須藉助德國的力量,所以在2023年和德國、義大利簽訂軍事同盟協議,德日結盟的事終於有了結果。但雖然日本和德國結盟,但日本人仍然堅持認為要全力對付英美就必須和蘇聯保持善意的友好,所以日本在和德國簽訂軍事同盟的同時,又和蘇聯簽訂了《日蘇中立條約》。雖然德國多次敦促日本出兵蘇聯,但直到二戰結束,日本也沒有主動招惹蘇聯。
雖然德國一直在敦促日本簽訂針對蘇聯的軍事同盟,但在波德戰爭中,德國竟然出爾反爾和蘇聯合作,不僅瓜分了波蘭,還簽訂了《蘇德互不侵犯條約》,這完全背離了兩國的**反蘇協議,也背離了共同對付蘇聯的初衷,所以日本人非常惱火,認為德國人不可信。此外,諾門坎戰役失利後,日本人知道了蘇聯的厲害,不願意再招惹蘇聯,所以和蘇聯簽訂《日蘇中立條約》。但兩國剛剛簽訂條約不久,德國人再次毀約,悍然入侵蘇聯,讓日本人再次陷入了尷尬和憤怒。
日本首相近衛文磨公開表示了對德國人背叛行為的不滿。由此可見,日本人對德國人其實是非常不信任的。當然,由於形勢的發展和共同的利益,兩國還是在2023年簽訂了軍事同盟協定。
但這個協定墨跡未乾,得意忘形的日本由於遭到美國的制裁,一怒之下襲擊了美國的珍珠港,把美國拖進了二戰,最終導致了軸心國的團滅。
如果德國知道這個結果,估計打死也不會和日本簽訂軍事同盟協定。當德國得知日本人偷襲美國珍珠港,估計對結盟的事腸子都悔青了。
2樓:白楊樹下談歷史
2023年,自蘇、日雙方在諾門罕地區兵戎相見,號稱日本「皇軍之花」的關東軍,並沒有佔到多大的便宜,反倒是敗仗連連。儘管其明招、暗招不斷,甚至實施細菌戰,戰場局面依然沒有大的改觀,前線指揮官小松原,對此十分懊惱。
作為骨灰級的對蘇作戰專家,小松原十分清楚蘇軍的作戰特點,但眼下的戰事不順,讓他羞愧難當。更何況,德**事觀察團前來觀戰的目的,就是檢驗日軍實力,為德、日兩國建立軍事同盟收集第一手資料。再不有所改觀,他將身敗名裂。
為此,他對下一步的地面戰役進行了精心準備。首先,他認為,蘇軍的正面攻防能力還是比較強的,但協作能力差。換句話說,從正面突破會遇到很大困難,而一旦從側後對蘇軍採取包抄或包圍之勢,其戰鬥意志會瞬間垮塌,陷入混亂。
其次,從歷次的作戰經驗看,蘇軍的單兵素質很差,而日軍之所以慘敗,關鍵在於缺乏重火力支援,往往部隊還沒有短兵相接,就在對手炮火的覆蓋下損失大半。眼下,日軍第一戰車團前來助戰,用於正面突破蘇軍防線,將極大增加可能性。
更重要的一點,在5月的首戰中,採用數量少、戰鬥力薄弱的騎兵和戰車團進行迂迴包抄,是失敗的另一個主要因素。小松原決定用戰鬥力強悍的4個步兵聯隊實施迂迴包抄,旨在一舉打垮蘇軍的正面和側後,將哈拉哈河以東蘇軍全部殲滅。
從表面看,小松原的戰術似乎有一定的道理,實際上漏洞百出。包抄後路的蘇軍必定混亂,這在後來的蘇德戰場上得到了印證,但問題是,憑日軍的實力和機動性,不可能完成對蘇軍的包抄,況且還是機動性極差的步兵,更沒有勝算。
德**事觀察團對其將機動性好的裝甲部隊用於正面,而笨拙的步兵實施包抄的戰術提出異議。在他們看來,這完全違背戰術原則,不可能獲勝,但小松原堅持自己的做法,甚至關東軍上下都支援他。日軍進攻將失敗,從一刻開始就已註定。
正如德**事觀察團所料,日軍不配與其聯盟。
2023年7月1日,按照戰前部署,日軍第23師團長小松原率領18000名步兵,趁著夜色偷渡哈拉哈河成功。此時,距離蘇軍的指揮部只有15公里,他決心即切斷河東岸蘇軍的退路,完成對其包圍,又可以打掉河西岸朱可夫的指揮部。
就在小松原躊躇滿志的時候,一名蒙古軍官在前往駐地時,發現空曠的原野上出現了上萬名日軍,隨即向蘇軍的指揮部狂奔。朱可夫接到報告後大吃一驚,他即懊悔自己沒有重視側翼的保護,又苦於身邊無太多的部隊,尤其是坦克旅全在東岸。
好在朱可夫在其指揮部側翼,安排了一支警戒部隊,這就是蒙古騎兵第6師第15團,該團在上次的戰鬥中損失巨大,朱可夫將其調往二線即休整又擔任警戒。就是這400人的騎兵部隊,面對撲面而來的精銳日軍,奮勇抗擊,戰鬥十分慘烈。
一陣血肉橫飛的廝殺,第15團全軍覆沒,卻為戰局的轉變贏得了寶貴的2個小時。作為一名戰將,朱可夫之所以能夠成為二中的名將,不僅僅是永遠不打敗仗,而是在瞬息萬變的戰場上能夠審時度勢,迅速做出最正確、最有效的反應。
他一面命令所有飛機投入戰鬥,集中轟炸日軍在哈拉哈河上修建的浮橋,切斷其補給通道;一面命令所有122毫米以上的大口徑火炮,不計消耗地進行攔阻射擊。與此同時,東岸的500多輛坦克、裝甲車緊急馳援西岸,雙方打成了一鍋粥。
朱可夫並不願單純的防守,他命令一支由50輛坦克、裝甲車組成的穿插部隊,向日軍的後方迂迴。這支裝甲部隊一路狂轟濫炸,一直打到距離小松原的指揮部800米的位置,幸虧一小隊速射炮隊及時趕到,為其爭取了生死攸關的7分鐘。
但讓小松原感到絕望的是,在短短的2個小時內,日軍優勢蕩然無存,並陷入蘇軍裝甲部隊的三面包圍。至此,朱可夫力挽狂瀾,扭轉了蘇軍開局不利的局面,並逐漸佔據主動。背水一戰、損失慘重的日軍,只得期盼天黑後搶修浮橋,逃回東岸。
目睹了蘇軍裝甲部隊的威力,從生死線「撿回一條命」的小松原,也全然沒有了出發時的銳氣,「他第一次失去了戰勝蘇軍的信心」。當然,德**事觀察團對日軍的實力失望至極,他們上報總部,德、日兩國的軍事合作就此打住,不再提了。
3樓:東南東南軍情
二戰沉船揭開二戰時期的德國和日本的合作祕史
4樓:閆小六說娛樂
因為兩個人之間的目標是不同的,而且兩個國家之間的距離非常遙遠,對於雙方的戰略補給幫不上任何的忙。
5樓:愚騃
答:德軍觀察團在觀戰日蘇諾門罕地區戰役時認為:日軍將機動好的裝甲部隊用於正面進攻,笨拙的步兵用於包抄,戰術上違背作戰原則,不可能獲勝,而日軍指揮官小松原卻堅持自己的作戰計劃,結果如德軍觀察團所料,日軍逐漸失去主動,損失慘重。
德軍觀察團對日軍的實力失望之極,從此不再提德日兩國的軍事合作。
6樓:孽龍華魂
二戰爆發一年後2023年德國和日本正式締結軍事同盟,是之前一直沒有結盟。之前結不成同盟是因為德國想建立同時針對蘇聯和美英的同盟,但日本只想對付蘇聯,不願意得罪美英。還有當時日本兩派主張不同,以海軍為主的統制派開始不同意和德國同盟。
7樓:你們的張小二吖
都說只有永久的利益沒有永久的朋友,在二戰中德國之所以不和日本結為軍事同盟,兩點原因:
一、不相一致利益點與敵對目標,二戰中德國所針對蘇聯又針對美英的廣泛同盟,但日本只想針對蘇聯。
二、以自己為先及相互的不信任,雖然在二戰期間德國、日本都站在了法西斯的行列,但他們的目標都是最大程度為自己謀取利益,他們極度自負也小心翼翼的防備
8樓:小源看娛樂
主要是日本和德國距離遙遠,而且德國和日本看似不是同盟其實也是同盟,二者都是法西斯陣營的國家。
9樓:餜敟鐒盻
1.德國與日本在同盟條約上發生了分歧,德國的目標與日本的不同。2.日軍分為兩派,一直明爭暗鬥,鬧得不可開交。
10樓:終極小小小劇
其實追根到底是利益的衝突,德國攻略的物件除了蘇聯還有美英,而日本現階段並不想得罪美英,將自己陷入無路可退的地步。
11樓:鬆成
德國和日本當時地理位置上相距太遠,而且很多方面語言不通,兩個國家都認為自己非常的強大,互不認同對方的軍事理念
二戰時期德國和日本為什麼要結為盟友
12樓:人未盡啊杯莫停
這個問題是有一些歷史的巧合的.
首先我們一般的印象就是德意日都是法西斯政權,都有戰爭訴求,又都是國際棄兒,所以結盟.但其實在同盟發生之前本來的面目並非如此.
最初的希特勒並沒有稱霸世界的野心而是希望恢復一戰前德國的勢力和威望,他並沒有勇氣去直接對抗英法.所以,希特勒最初的計劃是同英國與中國結盟,然後共同對日開戰,收回一戰時日本奪取的原屬於德國的利益和殖民地,然後登陸日本本土,迫使日本投降.希特勒對此做了詳細的作戰計劃,並且出口中國**,幫助中國訓練軍隊.
原計劃幫助中國訓練60個陸軍師,然後祕密調遣12個德國陸軍師登陸中國一同作戰,之後再借助英國海軍登陸日本本土,佔領日本後由中英德共同分割槽佔領十年.當一切開始準備的時候希特勒把計劃遞交給了英國首相鮑德溫,但是鮑德溫熱衷綏靖政策,拒絕了希特勒的計劃.於是這個計劃破產了,德國只能另尋其他途徑.
英法顯然是不可能拉攏的,那麼亞洲範圍內,中國和日本德國就只能選擇一個.而相對中國,日本顯然要強大得多,又是法西斯政權,又同樣孤立於國聯之外,最終德國選擇了和日本結盟,於是和中國的蜜月期就結束了.
在英法看希特勒是極端的**產主義者,所以英法希望禍水東引,讓蘇德開戰進而從中漁利,所以綏靖.但是希特勒最初發動戰爭的原因其實是洗刷德國一戰的恥辱,恢復德國的強大並且實現他個人的報負.所以德國的仇敵中就註定有了英法俄日等等,日本已然結盟,蘇聯在蘇芬戰爭之前在希特勒看來非常強大,並且**一戰和德國的仇沒有和英法大.
所以希特勒選擇了拉攏蘇聯,斯大林在長期的權衡之後最終也同意的了加入軸心國.但是時德國在歐洲已然取得了很好的戰果,羅馬尼亞等國的加入和蘇芬戰爭中蘇聯糟糕的表現讓希特勒有了更大的野心,即稱霸世界,所以希特勒最終拒絕了蘇聯加入軸心國的計劃.於是有了後來的蘇德戰爭.
所以說呢,二戰從歷史結果看是反法西斯主義的正義戰爭,但那是從結果出發看得.如果你回正向看當時的歷史你就會發現其中有著太多巧合和變數.如果當時英國的首相不是綏靖路線的鮑德溫,而是一個類似丘吉爾一樣的鐵腕人物,那麼中德就會結盟,日本就會被肢解,一切都就是另一番樣子;如果斯大林沒有那麼猶豫而果斷加入軸心國,一切又會是另一番樣子;如果英法不是堅持綏靖政策而是在閃擊波蘭中就全面參戰,一切還會是另一番樣子.
很好玩是不是?
最後總結回答一下你的問題,德國和日本結盟是因為對日戰爭計劃因英國首相鮑德溫的拒絕而破產,在德國不得不重新尋找盟友的條件下結合中國的實力對比和德日的國際形勢、意識形態等等因素而決定的.德日結盟對德國來講可以說是一個次級的選擇,而並不是我們最初感覺的魚找魚,蝦找蝦,法西斯找法西斯.希望對你有幫助
二戰中德國與日本為同盟,為什麼還幫助中國訓練士兵
幫助中國訓練士兵是在形成軸心國以前,德國和日本的同盟條約簽訂以後,所有對華軍事合作也隨之中斷了。當時軸心國還未形成,德日不能算盟友 德國幫中國是為了想讓國民黨剿共,並進攻蘇聯,好打擊社會主義力量 那時候還沒有簽署協議 軸心國還沒有形成 德國還曾經斡旋過中日的戰事 後來軸心國形成了.德國的軍事人員也就...
德國為什麼會在二戰中失敗,二戰中,德國失敗的根本原因是什麼?
最根本的原因應該是德國領導人的戰略思想的錯誤,這個才是德國失敗的最根本的原因。這個戰略思想的錯誤就是,德國領導人的戰略思想已經落後,他們的目光一直放在陸地上,完全不懂得天空和海洋的作用。德國在二戰以前,在戰術上取得了劃時代的成就,他們的諸兵種合同作戰的理論和實踐已經達到了世界最先進的水平。在航空兵密...
德國二戰失敗原因是什麼,二戰中,德國失敗的根本原因是什麼?
德國發動的是非正義的法西斯戰爭,必定會遭到全世界人民的反對,面對正義的力量,德國法西斯的失敗也就成了必然。此外錯誤的戰略與戰術思想也是德國失敗的重要原因,首先,在沒有取得西線戰爭勝利的情況下,發動了對蘇戰爭 而兩線作戰是戰爭大忌,加之蘇聯本身兵強馬壯,氣候條件對德軍也不利。綜合來看,除了戰爭的非正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