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匿名使用者
我來回答吧,當時德日準備在西伯利亞地區會師的,但是德日都被牽制住了主力,無法完成起初的約定,所以沒有德日會師。再說為什麼日本要和美國開戰吧,美國控制著日本的石油,是日本的生命線,日本是不會讓別人牽制的,在當時,南雲艦隊和日本聯合艦隊的實力都比較強,而美國的太平洋艦隊是其海上的核心,只要它一被毀滅,那麼美國將被日本控制制海權,這樣為日本贏得了主動權,只是中途島戰役上,日本因為密碼被破譯而遭到毀滅性的打擊,才在太平洋上衰落下去的。
2樓:匿名使用者
日蘇有中立條約,日本的南進政策決定它必須對美一戰
日本為什麼不和德國兩面夾擊蘇聯,日本為什麼要把美國拖入二戰,日本傻了嗎?謝謝了,大神幫忙啊
3樓:鄢辭
我來回答吧,當時德日準備在西伯利亞地區會師的,但是德日都被牽制住了主力,無法完成起初的約定,所以沒有德日會師。再說為什麼日本要和美國開戰吧,美國控制著日本的石油,是日本的生命線,日本是不會讓別人牽制的,在當時,南雲艦隊和日本聯合艦隊的實力都比較強,而美國的太平洋艦隊是其海上的核心,只要它一被毀滅,那麼美國將被日本控制制海權,這樣為日本贏得了主動權,只是中途島戰役上,日本因為密碼被破譯而遭到毀滅性的打擊,才在太平洋上衰落下去的。
二戰:日本怎麼不與德國聯手夾擊蘇聯,偏偏要單挑美國
4樓:我是極光
一、工業化時代戰爭,戰爭的資源消耗是巨大的,戰略資源需求是巨大的,沒有戰略資源,特別是石油資源,石油資源是一種能源,沒有能源就無法進行戰爭。
1、二戰是工業化時代的戰爭,工業化時代戰爭特點,就是依靠各種大量的**技術平臺進行作戰(坦克、戰艦、戰機),而**技術平臺的生產和機動都是離不開戰略資源的,特別是石油。無論是各種汽車、坦克、飛機、輪船、戰艦都是要依賴能源的,沒有能源,機械和摩托化裝備其實就是一堆廢鐵。
樓主你想想,一個國家如果擁有一億輛坦克,但是卻沒有石油,這些坦克的作用還不如一輛馬車。
2、自人類進入工業革命和槍炮時代,英國作為第一個海上霸權國家就開始拓展世界殖民地,美國國力崛起也是推崇馬漢的海權論,在世界範圍擴張。因此世界主動權一直在盎格魯撒克遜手中(也就是英國和後來崛起的美國),他們長期的主導世界和憑藉全球海上霸權,使得英美列強控制了全球絕大部分石油產區。
二戰爆發前,世界90%石油產量在英美列強手中,當然不僅僅是石油,還包括其他各種資源。
3、而日本是一個資源極其匱乏的國家,特別是石油資源更是如此,樓主去了解一下當時亞洲的資源情況,就知道,當時亞洲地區一共只有3個獨立的國家,也就是中國、日本、泰國,其他的都是西方列強的殖民地,在亞洲只有英美控制的地區擁有開採的油田,也就是爪哇、蘇門答臘等地區。而日本主要石油**是美國。
4、日本在中國的軍事擴張,嚴重損害了英美列強的在亞洲利益(首先是挑戰英美列強主導的世界秩序,其次是損害英美列強在亞洲的經濟利益)。因此美國針對日本在中國戰爭的升級,美國對日本採取了嚴厲的經濟制裁和石油封鎖。
二、美國切斷日本能源生命線,石油禁運,是日本被迫冒險的主要原因。
1、日本石油主要依賴美國,日本在中國戰爭規模擴大,以及國內軍工生產需要,日本需要大量石油,而美國切斷了日本石油,日本只有依賴自己原有有限的石油儲備,石油儲備是越來越少,如果再沒有石油**,日本甚至無法維持在中國大陸的戰爭,日本怎麼還有能力發動大規模的與德國兩面夾擊蘇聯的戰爭呢?
2、日本在亞洲這邊石油儲備枯竭,眼看在中國戰爭都無法維持了,因此作為日本來說,有兩條選擇,第一放棄亞洲,撤退,承認亞洲老大還是英美列強,這條道,對於國內狂熱的軍國主義情緒看,是完全走不通的。第二條就是發動突襲,摧毀英美列強在亞洲的海權,使得英美列強在亞洲守軍失去本土支撐,從而一舉拿下英美列強在亞洲控制的石油產區。另外從而且當時最初歐洲戰局看,德國節節取勝,橫掃蘇聯軍隊,蘇聯遙遙欲墜,反而使得日本沒有了後顧之憂,可以孤注一擲,冒險奇襲美國。
所以,日本偷襲美國是無奈的選擇,是為了獲得維持戰爭所必須的石油和其他戰略資源。
日本不兩名夾擊蘇聯的原因,第一就是石油資源已經非常匱乏了,日本需要獲得石油資源。
第二、是歐洲最初的佔據,德軍勢如破竹,反而使得日本失去了後顧之憂,可以孤注一擲,用軍事手段挑戰美國的能源扼殺戰略。
如果二戰中國大陸發現大油田或是西伯利亞發現油田,日本絕對不會挑戰美國,可能最終會選擇兩面夾擊蘇聯。當然德國其實和日本處境差不多,德國也是一個石油匱乏的國家,因此德國入侵蘇聯也是無奈選擇,也是累在了石油能源。
因此你看看現在美國,美國在中東地區完全是主導的,另外美國海軍目前控制著全球最重要的16條海上通道,因此目前軍事挑戰美國,也會面臨石油資源被切斷,最後落到一個被美國糾集眾多國家群毆的狀態。
為什麼二戰時日本不和德國同時進攻蘇聯?
5樓:姑蘇夜鍾
不是沒這麼打算過。是鬼子「失算」了。他滿以為我國那時國力弱,很快就能「全吞」。然後他就會師背上。結果完全沒能實現。
6樓:月下殘鋒
他們想來著,但陸軍陷在了中國,海軍陷在了太平洋,根本拿不出多餘的兵力了
7樓:鬼子炮樓
因為日本已經成為強弩之末了。
8樓:匿名使用者
日本沒有能力,打了諾門坎日本打不過,而蘇聯遠東兵力最多上百萬,最少六七十萬,蝗軍根本打不贏,就算打贏了蘇聯把西伯利亞鐵路一拆日軍全凍死在西伯利亞。更何況日本急需**橡膠,蘇聯遠東可不產這些。
二戰日本為什麼沒有和德國夾擊蘇聯
為什麼二戰日本不和德國一起打蘇聯,德軍閃擊蘇聯的時候,蘇軍可是一瀉千里,幾乎沒有正面對抗的力量,只
9樓:直隸打更人
日本關東軍在蒙古的諾門坎發起了對蘇聯的進攻,最終被朱可夫打的一敗塗地,從而日本不敢再去招惹蘇聯
二戰的時候,日本為什麼不配合德國合擊蘇聯,而去搞美國,不是和德國兄弟有進攻協議的吧
10樓:匿名使用者
你又孤陋寡聞了,二戰時日本陸軍一直主張北上,去蘇聯的西伯利亞搞資源,而海軍則主張南下,去東南亞搞資源。雙方為此積極備戰了很久,但是客觀上說,蘇聯在和德國交戰的同時,遠東還有百萬精兵,實力遠遠超過日本的關東軍,諾門檻戰役也證實了這點,因此日本最明智的選擇還是南下,儘管這樣會得罪美國,但是至少東南亞國家很容易搞定。
11樓:匿名使用者
我看過一段這段時間的史料,當時日本在佔領滿洲國之後,有南下和北上兩個選擇,而日本一直以來的戰略準備一直都是南下,當希特勒要求日本從南部進攻西伯利亞和遠東時,日本並不願意。第一,這與它一直以來的戰略準備相違背,不說別的,光是軍事物資短缺就是一個嚴重的問題,沒有厚厚的軍大衣會凍死在西伯利亞的冰原上的。第二,兄弟不就是用來出賣的嗎,日本何嘗不希望德國和蘇聯兩敗俱傷,到時候它漁翁得利。
至於為什麼要搞美國?那是因為一山難容二虎,太平洋上只能有一個霸主,當時的美國海軍實力不容小覷,所以日本才會偷襲珍珠港。
12樓:成龍王者
日本當時在配合德國有兩派,一個是北進派打蘇聯支援德國,另一個是南下派打東南亞,日本經過權衡利弊認為打東南亞可以獲得大量日本缺乏的橡膠資源,所以南下派佔了優勢,另一個日本認為蘇聯受不了德國打擊不久就會不行,那是日本在進攻坐收漁翁之利,在東南亞取得巨大勝利之後,勝利衝昏頭腦自以為天下無敵,貿然攻擊美國。
13樓:鴻鴻鴻鴻
哥們 知道 諾門坎戰役麼? 你查一下就知道了 日本本來想進攻蘇聯 一場諾門坎戰役 把日本北進的野心葬送在東西伯利亞
14樓:匿名使用者
日本與德國的關係不夠緊密。 而且 日本陸軍與海軍 不受一個人指揮。 衝日本的戰略方向就看出來了。
海軍往東南亞方向去 陸軍往西亞去 而且中國托住了日軍太多兵力。 雖然沒有打死 多少 但是托住了很多日軍。 他們抽不出來更多的兵力與蘇聯打。
所以簽訂了 互不侵犯
15樓:賈超輝
在二戰前日本被蘇聯痛打了一頓,不敢惹了,在東南亞取得巨大勝利之後,勝利衝昏頭腦自以為天下無敵,貿然攻擊美國。
16樓:▂_憂傷↗聽戈
。。日本和德國算不上什麼兄弟 只不過是達成了協議罷了 日本是很有野心的 幫助德國合計蘇聯 對日本沒什麼好處 所以日本才會去偷襲珍珠港
17樓:潘增飛
進攻協議就是各打各的,不能摻和,否則誰佔領
18樓:匿名使用者
日本在之前被蘇聯打怕了,不敢進攻了
19樓:我愛陳雪慧
其實日軍偷襲珍珠港在戰術上是成功的,在戰略上卻是錯誤的。至於進攻蘇聯嗎,僅諾門罕一戰,就幾天時間就讓幾萬關東軍命喪黃泉。小日本被打怕了。
我要是當時的日本首腦的話就不會這麼幹。至少要先消化掉已經佔領的地區再發動新的戰爭。
20樓:墨衣行中原
諾門坎之戰,日本徹底失敗了,沙皇徹底血了日俄戰爭之恥,從此日本再也不敢西顧
乒乓球拍為什麼是黑紅兩面,乒乓球拍黑紅兩面各是什麼用途的?
上面的回答非常偏頗 聽我說 首先,的確是國際乒聯規定的 但為什麼規定,有沒有想過?原因如下 1 為了保證比賽公平性,能讓對手以及觀眾知道你在用什麼膠打球,保證了比賽的 透明 2 增加比賽觀賞性,一會兒黑,一會兒紅,既能提高人的注意力,不至於疲倦,同樣也起到迷惑對方的作用!讓對方不適應 3 紅 黑 兩...
41年,日本為什麼沒有和德國聯合進攻蘇聯,打敗了蘇聯中國會投降嗎
首先就算蘇聯敗了中國也不會投降,因為當時是國民黨的天下而國民黨靠的是英 美。日本人在中國的軍力自身就不足在加上在太平洋戰場上屢戰不勝 出了開始的珍珠港和在美國沒有準備的時後在南太平洋打了幾個勝仗後一直就是拉鋸戰 日本在1939年的諾門坎之戰仍蘇聯軍隊打慘了,日軍在諾門坎之戰後將陸軍主要軍力全掉往中國...
黴黴為什麼稱侃爺是兩面派人物
北慕 最近因侃爺的一首 famous 兩人的關係陷入極度危機。與此同時,還扯上了雙方的豪華親友團,接受採訪時黴黴說 其實我真的很討厭我跟他之間的互動,不僅僅是 錄音或者是那首歌那麼簡單,這是一種連鎖反應。在2015年vma頒獎前,他給我打 請我頒獎,我很激動,於是趕緊寫演講稿,但是真正到現場他就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