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下列議論是否違反邏輯學基本規律,如有,它違反了哪條?(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為什麼

時間 2021-06-02 17:18:20

1樓:匿名使用者

有人說:經驗主義不能一概都反對,例如工作經驗,生產經驗等,就不應該反對。

❤「有人」違背了同一律。「經驗」和「經驗主義」不是一個意思,這個人顯然把二者混淆了,把經驗理解成了經驗主義。違背了同一律。

如果沒有意識到這叫「混淆概念」。如果有意識地混淆,那就是「偷換概念」。

小李和小王下了兩局棋,小張問小李:「你下棋贏了嗎?」小李說:「沒有贏」。小張再問:「那麼,你輸了?」小李答:「也沒有輸」。

❤小李的回答沒有違背邏輯規律。因為棋局不是非贏及輸,也不是非輸即贏,可能是和棋。小李的回答沒有違背排中律。反之,小張的問語倒由此嫌疑。

甲說這個這個寓言是諷刺蝸牛的,我看這是不對的;乙說這個寓言是諷刺螞蟻的,我看這也是不對的。

❤「我」的看法大概也沒有違背邏輯規律(排中律),如果「我」既不同意寓言「諷刺蝸牛」,也不同意它不「諷刺蝸牛」,才是違背排中律的。

2樓:匿名使用者

1、違反了同一律,因為「工作經驗、生產經驗」和「經驗主義」並不是同一概念,犯了偷換論題的邏輯錯誤。

2、並沒有違反邏輯規律,因為「贏」和「輸」構成反對關係,同時否定具有反對關係的概念或命題,並不違反邏輯規律。

3、並沒有違反邏輯規律,因為「諷刺蝸牛」和「諷刺螞蟻」構成反對關係,同時否定具有反對關係的概念或命題,並不違反邏輯規律。

3樓:1457536305等待

(1)「火星不可避免的是」必然肯定命題:□p火星這是可能的,「很可能是否定的命題:◇-p。

雙方矛盾的關係,根據矛盾律,消極的思維,不一樣的真實,必須是假的。因此犯了「自相矛盾」的錯誤。

(2)「我不認為火星肯定是不」平等「不可避免地對火星」是不可避免的肯定命題::□p 「在火星上可能是有人」:◇p,「有些人可能不認為火星人」等同於「火星並不一定是有人:

□-p。反對

□p□-p之間的關係,根據矛盾律,這兩個否定的想法?相互對立的,不一樣的真實,必須是假的。乙因此犯了「自相矛盾」的錯誤。

(3)「火星上可能有人◇p」不得「◇-p間◇p◇-p下反對關係,根據排中律,在同一思維過程中,兩個對的想法?關係不能全是假的,就必須成為一個真正的,因此,c的答案是正確的。

(4)「火星上的」□p,其負命題「火星肯定是」等效「不可能」可以被看作◇-p不能確定火星上的人。「火星肯定沒有人」等同於「火星並不一定是有人」可以被看作是□-p。◇-p□-p從(關係),「□-p」真的◇-p必須是真實的。

◇-p真的,不推動「□-p」是真實的。丁的推理是錯誤的,違反的法律,有足夠的理由。

找三個違反邏輯學基本規律的事例,寫出違反的是那個規律 50

4樓:匿名使用者

1、某報紙曾登載短文,題為《世界上抽菸人數最多的國家》。但文中說的是:尼泊爾60%以上的男人抽菸,30%以上的女人抽菸,因此,尼泊爾是世界上抽菸人數最多的國家。

這就從論述「世界上抽菸人數最多的國家」轉成了「世界上抽菸人數比例最高的國家」,犯了「轉移論題」的邏輯錯誤,違反了「同一律」。

2、某人說:「這件事兒我沒有過問,只是側面瞭解了一下情況,提點意見,僅供參考。」

這個人的話違反了「矛盾律」,犯了「自相矛盾」的邏輯錯誤。

3、在某小學的討論會上,討論某教師的行為是不是體罰學生。校長說:「說這個教師的行為是體罰學生,恐怕是不行的;說他的行為不是體罰學生,恐怕也不行。」

這個校長的話違反了「排中律」,犯了「兩不可」的邏輯錯誤。

關於邏輯學基本規律 30

5樓:匿名使用者

這種說法違反了排中律,因為它同時否定了具有矛盾關係的兩個命題。違反不矛盾律和違反排中律的區別很明顯:1、同時肯定具有矛盾關係或具有反對關係的命題,則違反了不矛盾律,同時否定具有矛盾關係或下反對關係的命題,則違反了排中律;2、違反了不矛盾律的邏輯錯誤是「自相矛盾」,違反排中律的邏輯錯誤是「兩不可」。

6樓:匿名使用者

不知您說的邏輯學基本規律是否指的是傳統邏輯的基本規律。

關於傳統邏輯的基本規律,古希臘哲學家、邏輯學家亞里士多德曾明確提出了兩個邏輯的基本規律(fundamental laws of traditional logic):即矛盾律(又叫不矛盾律)和排中律。後人又在亞氏的言論中整理出了同一律的原則。

還有些邏輯學家認為萊布尼茨提出的充足理由律也是邏輯的基本規律。所以四大基本規律是:矛盾律、排中律、同一律和充足理由律。

7樓:todayshuaih缺

不同的邏輯學教材,對於邏輯學基本規律的歸納略有區別,但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一定是基本規律,充足理由律有的教材列為基本規律,有的教材沒有列入基本規律。

同一律與矛盾律的區別

8樓:匿名使用者

你好,幾個規律是這樣的:

一、矛盾律: 任一事物不能同時既具有某屬性又不具有某屬性。任一命題不能既真又不真。

二、排中律: a是b或不是b。例句:既說「此茅鋒利,無堅不摧」,又說「此盾堅固,任刺不入」,這就違反了排中律的原理。

三、同一律: 在同一思維過程中,必須在同一意義上使用概念和判斷,公式是:"甲是甲"或"甲等於甲"。邏輯的「同一律」方面的內容中,應該包括「同一立場」和「同一時空」在裡面。

四、充足理由律: 任何判斷必須有(充足)理由。 1.

同一律及其邏輯要求  同一律的內容是:在同一正確思維過程中,每一思想與自身同一。  同一律有三條邏輯要求。

  第一,在同一思維過程中,概念必須保持同一。  違反這一要求的邏輯錯誤,稱為「混淆概念」或「偷換概念」。例如:

  世間萬物中,人是第一個可寶貴的。  我是人。  --------------------------------------  因此,我是世間萬物中第一個可寶貴的。

  在這個推理中,兩個前提中的「人」不是同一概念。第一個「人」是集合概念,第二個「人」是非集合概念,因此,犯了「混淆概念」或「偷換概念」的錯誤。  第二,在同一思維過程中,論題必須保持同一。

  違反這一要求的邏輯錯誤,稱為「轉移論題」或「偷換論題」。   第三,同一思維過程中,保持語境自身的同一。  違反這一要求的邏輯錯誤,稱為「混淆或偷換語境」。

  在日常思維中,任何思想斷定都有特定的具體背景,這種特定背景,稱為「語境」,也叫作「上下文」。對任何思想作評價,特別是批評,必須嚴格基於該思想原有的語境,保持該語境的同一,不得隨意改變。  2.

互相矛盾和互相反對  兩個命題互相矛盾,是指這兩個命題不能同真,也不能同假。  兩個命題互相反對,是指這兩個命題不能同真,但可以同假。  如 「小張是湖南人」 和 「小張不是湖南人」 這兩個命題是互相矛盾的,不能同真,也不能同假,必有一真一假;而 「小張是湖南人」 和 「小張是江西人」 這兩個命題是互相反對的,不能同真,但可以同假。

  常用的互相矛盾命題有:  「所有s是p」與「有些s不是p」  「所有s不是p」與「有些s是p」  「s是p」與「s不是p」  「p並且q」與「非p或者非q」  「p或者q」與「非p並且非q」  「如果p則q」與「p並且非q」  「只有p才q」與「非p並且q」  「必然p」與「可能非p」  「必然非p」與「可能p」  常用的互相反對命題有:  「所有s是p」與「所有s不是p」  「必然p」與「不可能(必然非)p」  3.

不矛盾律及其邏輯要求  不矛盾律的內容是:兩個互相矛盾或互相反對的思想不同時為真,其中必有一假。  不矛盾律的邏輯要求是:

對兩個互相矛盾或互相反對的命題,不能同時肯定,必須否定其中的一個。  違反這一要求的邏輯錯誤,通常稱為「自相矛盾」。事實上,違反不矛盾律的錯誤,包括「自相矛盾」和「自相反對」,但在日常語言中,通常把「自相反對」(即對兩個互相反對的命題同時都加肯定)也稱作「自相矛盾」。

  有時兩個或若干個命題之間,並不明顯是互相矛盾或互相反對的,但如果對它們同時斷定,就會推出互相矛盾或互相反對的結論。如果這樣,這種斷定也違反了不矛盾律。  例如,「自相矛盾」一詞就出於這樣一箇中國古代的寓言故事:

楚國有個賣矛和盾的人,他作了兩個斷定:  第一,我的矛能刺穿天下所有的盾;  第二,我的盾天下所有的矛都刺不穿。  有人問:

用你的矛來刺你的盾,會怎樣呢?  這裡,從這個楚人所作的兩個斷定中,可同時推出兩個互相矛盾的結論:  第一,我的矛能刺穿我的盾(因為我的矛能刺穿天下所有的盾);  第二,我的矛不能刺穿我的盾(因為我的盾天下所有的矛都刺不穿)。

  因此,違反不矛盾律。  4.排中律及其邏輯要求  排中律的內容是:

兩個互相矛盾的思想不同時為假,其中必有一真。  排中律的邏輯要求是:對兩個互相矛盾的命題,不能同時否定,必須肯定其中的一個。

  違反這一要求的邏輯錯誤,通常稱為「兩不可」,即對兩個互相矛盾的命題都否定。  《墨經》說:「不可兩不可」,如「或謂之牛,或謂之非牛,不可兩不可也」。

  再如:「說世上有鬼,這是迷信,我不同意;但要就此斷定世上無鬼,這我也不同意,因為有些現象還真不好解釋。」這段議論就是「兩不可」,對「世上有鬼」和「世上無鬼」這兩個互相矛盾的命題同時都加否定,違反排中律。

  對兩個互相反對的命題同時都否定,不違反排中律。例如:「我不認為所有的人都是自私的,我也不認為所有的人都不是自私的」,這段議論不違反排中律,因為它所否定的兩個命題是同一素材的全稱肯定命題和全稱否定命題,它們之間是互相反對關係。

  有一種「特殊問語」。例如,某宿舍失竊,保安人員問其中的一位住宿者:「你以後是否再偷東西了?

」,對特殊問語的回答,不能簡單套用排中律。表面上看,「我以後不再偷東西」和「我以後再繼續偷東西」是兩個互相矛盾的命題,由排中律,必須肯定其中的一個。但肯定其中任何一個命題對於被提問者來說都是不恰當的,如果他事實上沒有偷過東西的話。

「特殊問語」事實上預設了一個對被提問者不利的前提,如在上例中預設被提問者偷過東西。因此,對特殊問語的恰當回答,是針對問題的預設,而不是針對問題自身。  對互相矛盾的命題,不能同時肯定 ,也不能同時否定。

同時肯定違反不矛盾律;同時否定違反排中律。  對互相反對的命題,不能同時肯定,可以同時否定。同時肯定違反不矛盾律;同時否定不違反排中律。

  [思考]  甲:我準 中獎!  乙:

不見得。  甲:那你認為我不可能中獎?

  乙:我不這麼認為。  甲:

你「兩不可」,違反排中律。  乙:你錯誤地理解了排中律。

  誰的說法成立?  解析:  乙所否定的兩個命題是「甲必然中獎」和「甲不可能中獎(= 甲必然不中獎)」。

這兩個命題互相反對,並不互相矛盾,對此同時否定不違反排中律。  5.在解題中的運用  下面通過例項說明上述相關知識在gct-me解題中的運用。

  [例50]  張先生買了塊新手錶。他把新手錶與家中的掛鐘對照,發現手錶比掛鐘一天慢了三分鐘;後來他又把家中的掛鐘與電臺的標準時對照,發現掛鐘比電臺標準時一天快了三分鐘。張先生因此推斷:

他的表是準確的。  以下哪項是對張先生推斷的正確評價?  a.

張先生的推斷是正確的,因為手錶比掛鐘慢三分鐘,掛鐘比標準時快三分鐘,這說明手錶準時。  b.張先生的推斷是正確的,因為他的手錶是新的。

  c.張先生的推斷是錯誤的,因為他不應該把手錶和掛鐘比,應該直接和標準時間比。  d.

張先生的推斷是錯誤的,因為掛鐘比標準時快三分鐘,是標準的三分鐘;手錶比掛鐘慢三分鐘,是不標準的三分鐘。  解析:答案是d。

  題幹中提及的兩個三分鐘不是同一概念。前一個「三分鐘」是與不準確的掛鐘相對照的結果,因而是不準確的三分鐘;後一個「三分鐘」是與標準時間相對照的,是準確的三分鐘。張先生的推斷違反同一律,犯了「混淆概念」的錯誤。

-  [例51]  有一種觀點認為,到21紀初,和發達國家相比,發展中國家將有更多的人死於 艾滋病。其根據是:據統計,艾滋 病毒感染者人數在發達國家趨於穩定或略有下降,在發展中國家卻持續快速發展;到21世紀初,估計全球的艾滋病毒感染者將達到4000萬至1億1千萬人,其中,60%將集中在發展中國家。

這一觀點缺乏充分的說服力。因為,同樣權威的統計資料表明,發達國家的艾滋病感染者從感染到發病的平均時間要大大短於發展中國家,而從發病到死亡的平均時間只有發展中國家的二分之一。  以下哪項最為恰當地概括了上述反駁所使用的方法?

  a.對「論敵」的立論動機提出質疑。  b.

指出「論敵」把兩個相近的概念當作同一概念來使用。  c.對「論敵」的論據的真實性提出質疑。

  d.提出一個反例來否定「論敵」的一般性結論。  解析:

答案是b。  題幹所反駁的觀點的結論是:到21紀初,和發達國家相比,發展中國家將有更多的人死於艾滋病;其根據是:

艾滋病毒感染者人數在發達國家趨於穩定或略有下降,在發展中國家卻持續快速上升。  題幹對此所作的反駁實際上指出:上述觀點把「死於艾滋病的人數」和「感染艾滋病毒的人數」這兩個相近的概念錯誤地當作同一概念使用;艾滋病毒感染者人數在發達國家雖低於發展中國家,但由於發達國家的艾滋病感染者從感染到發病,以及從發病到死亡的平均時間要大大短於發展中國家,因此,其實際死於艾滋病的人數仍可能多於發展中國家。

因此,b項恰當地概括了題幹中的反駁所使用的方法。其餘各項均不恰當。-  [例52]  1-2基於以下題幹:

  某珠寶商店失竊,甲、乙、丙、丁四人涉嫌被拘審。四人的口供如下:

分析下列推理之結論是否正確?如正確寫出其正確的推理形式,如不

1 不正確。原因 由特稱命題不能推出全稱命題。2 不正確。原因 由肯定一個相容析取支不能推出否定另一個析取支。3 正確。推理形式為 因為 如果並非 a合取b合取c合取d 那麼並非e 並且 並非a析取並非b析取並非c析取並非d 所以並非e。實際上就是實質蘊涵肯定前件式。4 不正確 肯定後件式。5 不正...

分析下列曲調的調式調性

是f和聲小調。先看結束音是f,說明其不是f大調就是f小調,由於f大調調號只有一個降號,所以只能是f小調,f小調的調號是其關係大調的調號也就是四個降號,降7,降3,降6,降2,但題中3是還原的,證明是升3,而3在f小調中又是第七級,只有和聲小調才升第七級,所以應該判斷為f和聲小調。1.分析該曲表達什麼...

運用所學的哲學原理,分析下列材料

材料1笛卡爾的觀點,用馬克思主義哲學來定論即是二元論,即不能說明物質和精神誰先誰後,笛卡爾的哲學派別由此在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參照下,是唯心主義 在西方哲學史上稱謂 理性主義認識論 黑格爾的觀點為,人之所以能認識物質,是因為人的思維,所以按此推理精神先於物質,是典型的唯心主義一元論,所以黑格爾的哲學派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