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機化學 誘導效應和共軛效應分別是什麼

時間 2021-08-31 12:15:43

1樓:匿名使用者

誘導效應作用

誘導效應是指在有機分子中引入一原子或基團後,使分子中成鍵電子雲密度分佈發生變化,從而使化學鍵發生極化(偏離)的現象,稱為誘導效應(inductive effects)。

在有機化合物分子中,由於電負性不同的取代基(原子或原子團)的影響,使整個分子中的成鍵電子雲密度向某一方向偏移,使分子發生極化的效應,叫誘導效應。誘導效應的特徵是電子雲偏移沿著σ鍵傳遞,並隨著碳鏈的增長而減弱或消失。例如,醋酸是弱酸(pki=4.

76),醋酸分子中的α-碳原子上引入一個電負性比氫強的氯原子後,能使整個分子的電子雲向氯原子偏移,結果增強了羥基中氫原子的質子化,使一氯醋酸成為強酸(pki=2.86,酸性比醋酸強)。

比較各種原子或原子團的誘導效應時,常以氫原子為標準。吸引電子能力(電負性較大)比氫原子強的原子或原子團(如—x、—oh、—no2、—cn等)有吸電子的誘導效應(負的誘導效應),用-i表示,整個分子的電子雲偏向取代基。吸引電子的能力比氫原子弱的原子或原子團(如烷基)具有給電子的誘導效應(正的誘導效應),用 i表示,整個分子的電子雲偏離取代基。

在誘導效應中,一般用箭頭「→」表示電子移動的方向,表示電子雲的分佈發生了變化。誘導效應是一種短程的電子效應,一般隔三個化學鍵影響就很小了。誘導效應只改變鍵內電子雲密度分佈,而不改變鍵的本性。

在分子中各相鄰的共價鍵上以靜電誘導方式引起的各價電子對的偏移(σ 鍵電子的偏移)。誘導效應在有機化學中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理論,它在研究有機化合物的結構、有機反應機理和有機合成中起很重要的作用。

共軛效應作用

共軛效應 (conjugated effect) ,又稱離域效應,是指由於共軛π鍵的形成而引起分子性質的改變的效應。

h2c=ch2,π鍵的兩個p電子的運動範圍侷限在兩個碳原子之間,這叫做定域運動.

ch2=ch-ch=ch2中,可以看作兩個孤立的雙鍵重合在一起,p電子的運動範圍不再侷限在兩個碳原子之間,而是擴充到四個碳原子之間,這叫做離域現象。

這種分子叫共軛分子。共軛分子中任何一個原子受到外界試劑的作用,其它部分可以馬上受到影響。

這種電子通過共軛體系的傳遞方式,叫做共軛效應。

特點:沿共軛體系傳遞不受距離的限制。

2樓:痕量元素

誘導效應

在有機分子中,因某一原子或基團的極性,通過靜電誘導作用,而引起電子沿著原子鏈向某一方向移動的效應。

共軛效應

在共軛體系分子中,由於原子間的相互影響和π電子雲的離域,引起分子內能降低、體系趨向穩定、鍵長趨於平均化,以及某些性質的變化等效應。

共軛效應和誘導效應是什麼?

3樓:匿名使用者

取代基如果是像-no2(so3h、cooh、cho)這樣的,就是與碳相連的元素的原子比氧的電負性弱(就是該元素原子得電子的能力沒有氧強的時候,該元素原子的電負性比氧弱)而且還連有氧的時候,就是吸電子基,因為氧把那些元素原子的電子雲向氧的一方吸引,使得那些元素把苯環上的電子向它們吸引,導致苯環的電子密度降低,因為苯上的取代反應都是自由基反應,自由基有單電子,苯環的電子密度降低自然使苯不容易放出氫自由基(就是氫原子),使得苯環鈍化。鹵素具有吸電子的誘導效應,從而降低碳正離子的穩定性。這一效應在苯環上各個住置受到進攻時都有體現,但在鹵素的鄰、對位受到進攻時更為顯著。

誘導效應

在有機分子中,因某一原子或基團的極性,通過靜電誘導作用,而引起電子沿著原子鏈向某一方向移動的效應。

共軛效應

在共軛體系分子中,由於原子間的相互影響和π電子雲的離域,引起分子內能降低、體系趨向穩定、鍵長趨於平均化,以及某些性質的變化等效應。 常見元素電負性(鮑林標度)  氫 2.1 鋰 0.

98 鈹 1.57 硼 2.04 碳 2.

55 氮 3.04 氧 3.44 氟 3.

98鈉 0.93 鎂 1.31 鋁 1.61 矽 1.90 磷 2.19 硫 2.58 氯 3.16

鉀 0.82 鈣 1.00 錳 1.

55 鐵 1.83 鎳 1.91 銅 1.

9 鋅 1.65 鎵 1.81 鍺 2.

01 砷 2.18 硒 2.48 溴 2.

96銣 0.82 鍶 0.95 銀 1.93 碘 2.66 鋇 0.89 金 2.54 鉛 2.33

一般來說,電負性大於1.8的是非金屬元素,而小於等於1.8的往往是金屬元素(當然,其中也存在例外)

給個問題採納吧 謝謝

有機化學中的共軛效應和誘導效應的優先順序判斷?

4樓:匿名使用者

一般來說,如果共軛作用與誘導作用結果矛盾,應該主要體現共軛作用,因為誘導作用影響,隨著碳的傳遞逐漸減小,而共軛作用影響只要是共軛傳遞就不會減小。舉例子的話,應該可以參考下苯環上已經帶有氯等鹵素取代基時,再發生其他取代基取代時位置的選擇。

大學有機化學.誘導效應,電子效應,共軛效應區別是什麼。。?

5樓:薔薇小龍

電子效應:由於取代基傾向於給電子或是吸電子,使分子某些部分的電子密度下降或上升,使反應分子在某個階段帶有正電荷(或部分正電荷)或負電荷(或部分負電荷)的效應。

誘導效應和共軛效應都屬於電子效應。

區別:(一)存在體系:

誘導效應存在σ鍵中;共軛效應存在於共軛體系中,即單雙健交替出現的體系。

(二)作用距離:

誘導效應是短程的,一般在四鍵以上(包括四鍵)此效應可視為零;共軛效應是是遠端的,效應存在於整個共軛體系中。

(三)極性變化:

誘導效應極化變化是單一方向;共軛效應極**替出現。

6樓:匿名使用者

電子效應包括誘導效應、共軛效應、超共軛效應等,其中共軛效應和超共軛效應還可以細分。

在有機化合物分子中,由於電負性不同的取代基(原子或原子團)的影響,使整個分子中的成鍵電子雲密度向某一方向偏移,使分子發生極化的效應,叫誘導效應。

共軛效應 (conjugated effect) ,又稱離域效應,是指由於共軛π鍵的形成而引起分子性質的改變的效應。

有機化學 誘導效應和共軛效應

7樓:匿名使用者

第一個反應既有誘導效應又有共軛效應,但誘導效應小於共軛效應;

第二個只有誘導沒有共軛效應。

告訴你一個方法,先不考慮什麼效應。

利用原子的電負性判斷。根據異性電荷相吸的原理,判斷加成的位置。

例如:ch2=chcl + hcl→ch3chcl2 由於與cl直接相連的碳原子的電負性沒有cl強,電子雲向cl偏移,而帶上正電荷。所以帶負電的cl繼續加成到這個碳原子上

同理:cf3ch=ch2 + hcl→cf3ch2ch2cl與f相連的c帶上正電,與這個碳相連的碳原子會帶上部分負電,第三個碳原子帶上正電。整體上看,就是雙鍵上的電子收到-cf3中缺電的c的影響,將電子雲往左拉,導致第三個碳原子帶上正點,cl就加到帶正電的碳上

8樓:匿名使用者

第一個反應既有誘導效應又有共軛效應 誘導弱於共軛效應

c=c-cl 直接連在雙鍵c上的cl的p軌道電子與c=c的π軌道電子形成p-π共軛 是主要影響因素

第二個只有誘導沒有共軛 c=c-c-f f原子不直接連在雙鍵上也就不能形成p-π共軛

大學有機化學 誘導效應,電子效應,共軛效應區別是什麼

薔薇小龍 電子效應 由於取代基傾向於給電子或是吸電子,使分子某些部分的電子密度下降或上升,使反應分子在某個階段帶有正電荷 或部分正電荷 或負電荷 或部分負電荷 的效應。誘導效應和共軛效應都屬於電子效應。區別 一 存在體系 誘導效應存在 鍵中 共軛效應存在於共軛體系中,即單雙健交替出現的體系。二 作用...

什麼是誘導效應和共軛效應,共軛效應和誘導效應是什麼?

傾蓋如故 在有機化合物分子中,由於電負性不同的取代基 原子或原子團 的影響,使整個分子中的成鍵電子雲密度向某一方向偏移,使分子發生極化的效應,叫誘導效應。誘導效應只改變鍵內電子雲密度分佈,而不改變鍵的本性。且與共軛效應相比,無極 替現象。共軛效應 conjugated effect 又稱離域效應,是...

有機化學裡面,共軛是什麼意思

無名村莊的大尾巴貓 共軛本意是兩頭牛背上的架子稱為軛,軛使兩頭牛同步行走。共軛即為按一定的規律相配的一對,通俗點說就是孿生。凡共軛體系上的取代基能降低體系的 電子雲密度,則這些基團有吸電子共軛效應,用 c表示,如 cooh,cho,cor 凡共軛體系上的取代基能增高共軛體系的 電子雲密度,則這些基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