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月的陰暗部分是月食所引起的嗎,新月和月食的區別

時間 2021-09-20 01:45:46

1樓:匿名使用者

不是,那時月亮背對太陽的那部分,沒有太陽光照,看起來就是暗的啦~~

2樓:匿名使用者

月球的各種圓缺形態叫月相。

月相是天文學中對於地球上看到的月球被太陽照明部分的稱呼。

月球繞地球運動,使太陽、地球、月球三者的相對位置在一個月中有規律地變動。地球上的人所看到的、被太陽光照亮的月球部分的形狀也有規律地變化,從而產生了月相的變化。在一是因為月球不發光、不透明。

月球環繞地球旋轉時,地球、月球、太陽之間的相對位置不斷地變化。因為月球本身不發光,月球可見發亮部分是反射太陽光的部分。只有月球直接被太陽照射的部分才能反射太陽光。

我們從不同的角度上看到月球被太陽直接照射的部分,這就是月相的**。月相不是由於地球遮住太陽所造成的(這是月食),而是由於我們只能看到月球上被太陽照到發光的那一部分所造成的,其陰影部分是月球自己的陰暗面。

從新月到滿月再到新月,就是月相變化的一個週期。這一個週期平均為29.53天,稱為朔望月。

我國農曆中的月份就是根據朔望月定的。每個月的朔為農曆月的初一,望為十五或十六。現在我們過的春節、端午、重陽和中秋等節日都是根據農曆確定的節日。

[編輯本段]月相成因

因月球靠反射陽光發亮,它與太陽相對位置不同(黃經差),便會呈現出各種形狀。如圖所示,在位置a,日月黃經差為0°,即稱朔或新月,這時月球以黑暗面朝向地球,且與太陽幾乎同時出沒,故地面上無法見到;c時黃經差90°稱上弦,半月形出現在上半夜的西邊夜空中;e時黃經差180°,即是望或稱滿月,一輪明月整夜可見;g為下弦,黃經差270°,這時的半月只在下半夜出現於東半天空中。朔望盈虧的週期稱朔望月,長約29.

53059日。

[編輯本段]月相種類

月相是以日月黃經差度數(以下的度數就是日月黃經差值)來算的,共劃分八種:

新月(農曆初一日,即朔日):0度;

上娥眉月(一般為農曆的初二夜左右-------初七日左右):0度----90度;

上弦月(農曆初八左右):90度;

凸月(農曆初九左右-----農曆十四左右):90度----180度;

滿月(望日,農曆十五日夜或十六日左右):180度;

殘月(農曆十六左右-----農曆二十三左右):180度----270度;

下弦月(農曆二十三左右):270度;

下娥眉月(農曆二十四左右----月末):270度-----360度;

另外,農曆月最後一天稱為晦日,即不見月亮;

以上有四種為主要月相:新月(農曆初一日),上弦(農曆初八左右),滿月(農曆十五日左右),下弦(農曆二十三左右),它們都有明確的發生時刻,是經過精密的軌道計算得出的。

[編輯本段]月相識別

假設滿月是一個圓形,那麼無論月相如何變化,它的上下兩個頂點的連線都一定是這個圓形的直徑(月食的時候月相是不規則的)。當我們看到的月相外邊緣是接近反c字母形狀時,那麼這時的月相則是農曆十五日以前的月相,相反,當我們看到的月相外邊緣是接近c字母形狀時,那麼這時的月相則是農曆十五日以後的月相。

[編輯本段]月相歌訣

月相變化歌

初一新月不可見,只緣身陷日地中。

初七初八上弦月,半輪圓月面朝西。

滿月出在十五六,地球一肩挑日月。

二十二三下弦月,月面朝東下半夜。

在朔和上弦之間的“月牙”稱之為新月,在望和下弦之間的“月牙”稱之為殘月。

一個口訣(方便記憶):上上上西西、下下下東東——意思是:上弦月出現在農曆月的上半月的上半夜,月面朝西,位於西半天空;下弦月出現在農曆月的下半月的下半夜,月面朝東,位於東半天空。

附:月相變化圖

一. 月球的形狀與大小

月球是離開地球最近的天體,月球與地球的平均距離是384400公里。月球的形狀是一個渾圓的圓球。月球的平均直徑是3476公里,面積3800萬平方公里,其質量大約相當於地球質量的八十分之一,它的密度只有地球的五分之三。

在月球上幾乎沒有大氣和水分。月面上陰暗部分,其面積較大的是“海”,較小的是“湖”、“灣”或“沼”,其實月面上的海是徒有虛名的,它滴水不含,是低窪的大平原,其中最大的平原是“風暴洋”。月球上明亮的部分是高地和山脈,那裡山巒重疊,山脈縱貫,坑穴密佈,溝壑縱橫,這就是月球上的所謂“陸”。

“陸”比“海”平均要高出約1500米。此外,在月球上可見星羅棋佈、奇離古怪的環形山,環形山實際上是一塊被圍起來的窪地,其底部凹陷下去,四周臺垣比裡面高出數千米。

二. 月球的運動

月球繞地球旋轉叫月球的公轉。月球的運動是自西向東的,它的軌道同所有天體的軌道一樣也是橢圓狀的,距地球最近的一點叫近地點,而離地球最遠的那一點叫遠地點。月亮向西運動的證據是它每次西沉的時刻平均要推遲49分鐘,若相對恆星來說,它的運動週期約27.

3天,即在此時間內,它在空間運轉3600;

但與此同時地球也一直不停地繞日運轉,因此月亮要完成它的一個相位週期,即從新月開始經滿月又回到新月就應再增2天多,共計約29.53天。

因此月亮的恆星運動週期約27.3天,叫恆星月;而相對日地聯線的運動週期約29.53天,叫朔望月;朔望月便是月份的依據。

從地球眺望月亮,似乎覺得月球並沒有自轉,因為它總是以同一面向著地球的,因為總是看到同樣的斑點,即“吳剛砍伐桂樹”;其實這一點正說明月球在自轉,其自轉週期恰好與它的公轉週期相等:假設月亮公轉與自轉相等,當月球經過它的軌道的四分之一時,它本身也自轉了900的弧,此時月球上的斑點這恰好正對著地球了;反之,倘若月球不自轉,那麼從地球上看月亮的斑點,它將每月轉動一週,就不會總是看到月球上同樣的斑點。

三. 月相更替

月球的表面是由岩石和塵土構成的,它和地球一樣自己不會發光,因此我們看到的月亮相位是月亮反射陽光的部分,自新月開始,相位在一個太陰月內的變化次序是:新月、上弦、望、下弦。在太陰月內,自新月算起的時間長度叫月令,如望的月令為14天等。

在新月的前後從地球看到的月亮日照面呈娥眉狀,上弦時可見到半幅月輪,而望的前後,月亮的日照部分呈凸圓狀,上弦月與下弦月不同,因為上弦時從地球上看到的是其月輪的西半幅,而下弦時見到的則是它的東半幅(見圖3-7)。

月球是地球的衛星,而月球與太陽之間隔著一個地球,月球不停地繞地球旋轉,當它轉到地球和太陽中間的時候,它被太陽光照亮的那一半正好揹著地球,向著地球的是黑暗的一半,這時我們在地球上完全看不到月球,稱之為“朔”或“新月”,也就是夏曆每月初一。

月球繼續朝前旋轉,到了夏曆初

七、八,太陽落山,月球已經在頭頂,到了半夜,月球才落下去,這時被太陽照亮的月球,恰好有一半給你看到,稱之為“上弦”。到了夏曆十

五、十六,月球轉到地球的另一面。這時地球在太陽和月亮的中間,月球被太陽照亮的那一半正好對著地球,此時我們看到的是滿月,或稱之為“望”。由於月球正好在太陽的對面故太陽在西邊落下,月球則從東邊升起,到了月球落下,太陽又從東邊上升了。

滿月以後,月球升起的時間一天比一天遲了,月球亮的部分也一天比一天看到的小了,到了夏曆二十三,滿月虧去了一半,而且半夜才升上來,這就是“下弦”。

快到月底的時候,月球又將旋轉到地球和太陽中間,在日出之前不久,殘月才又由東方升起。到了下月初一,又是新月,開始新的迴圈。

新月和月食的區別

3樓:匿名使用者

新月和月食的區別在於成因不同,以及月亮的變化速度不同。而當月亮位於地球和太陽中間時,我們幾乎完全看不到月亮被太陽照到的部分,這時就是農曆月末或月初的時候,我們看到的就是弦月,如果具體到月初,就是新月。

月食是另外一個情況,即日地月三者也是處於一條直線,且月亮位於地球外側的影子中月亮照不到太陽了,這時從地球上看就是月食。

月相的變化是很規律的,每個月一個週期。月食的變化則更快,從開始到結束一般也就數小時的樣子。

月食是一種特殊的天文現象,指當月球執行至地球的陰影部分時,在月球和地球之間的地區會因為太陽光被地球所遮閉,就看到月球缺了一塊。

此時的太陽、地球、月球恰好 (或幾乎) 在同一條直線上。月食可以分為月偏食、月全食和半影月食三種。月食只可能發生在農曆十五前後。

4樓:清醉美

新月-簡介

新月就是初一的月亮。在天文學專業術語中,新月是月球與太陽的黃經相同時的月相,即月亮、太陽、地球處於同一條直線上。也就是說當月球在中間(假定太陽在左,地球在右),較多地擋住了太陽投來的光(三球大致一條線時),背對太陽的半球上的人看到的月亮就是新月。

 新月時,月球的正面剛好全部朝著太陽,月球的黑暗半球對著地球,因此,在地球上就看不見月球。太陽黃經是指地球繞太陽公轉的軌道。

新月-形成原理

月相的不同,與觀測月球的方向有關係。如果在月球背日方向觀測月球,月球幾乎全部是黑的,這時的月亮叫做新月;反之,如果在月球的向日方向觀測月球,月球幾乎全部是光明的,這時的月亮叫做滿月。月相的變化,就是由新月逐漸變成滿月,又由滿月逐漸變成新月的過程。

當新月出現的時候,月球和太陽位於地球的同側,這叫做日月相合,又叫做“朔”。當滿月出現的時候,月球和太陽位於地球的兩側,這叫做日月相沖,又叫做“望”。所以月相的變化,又可叫做朔望變化。

月相變化是週期性的。農曆初一,地球上看不到月亮,這天是朔。朔之後一二天,在傍晚西部天空露出彎彎的蛾眉月,凸面向著落日的方向。

以後,月球的位置相對於太陽逐漸向東移動,明亮的部分也日益擴充套件,五六天後,成了明暗各半(西半邊亮)的“上弦月”,日落時在觀測者的正南。再過七天(農曆十五前後),便到了滿月,日落時,太陽在西,滿月在東,隔著地球遙遙相望。滿月從傍晚東昇,在次日晨曦中西落,通宵照耀。

滿月以後,月面西部日益虧缺,過了七天,又變成了明暗各半(東半邊亮)的“下弦月”。下弦月於半夜升起。下弦月後,月亮繼續虧缺,成為黎明前掛在東方天空的殘月。

殘月在天空中的位置愈來愈接近太陽,明亮部分也愈來愈少,終於轉到和太陽相同的方向,月亮也就全部變黑了,朔又來臨。

新月和滿月,上弦月和下弦月都是週期性出現的,由這一次新月(或滿月)到下一次新月(或滿月)的時間,就是月相變化週期,時間約29天半。這個週期叫做朔望週期,農曆就是根據朔望週期定為一個月的,這種月又叫做朔望月。

天文特徵

月食是一種特殊的天文現象,指當月球執行至地球的陰影部分時,在月球和地球之間的地區會因為太陽光被地球所遮閉,就看到月球缺了一塊。 也就是說,此時的太陽、地球、月球恰好 (或幾乎) 在同一條直線(地球在太陽與月球之間),因此從太陽照射到月球的光線,會被地球所掩蓋。 以地球而言,當月食發生的時候,太陽和月球的方向會相月食差 180 度,所以月食必定發生在“望”(即農曆15日前後)。

要注意的是,月食只能發生在滿月的時候,這時,太陽,地球和月球成一直線,整個月面被照亮,所以只要天清氣朗,保證能看清楚看到這種壯觀的場面。然而並不是每次滿月都會傳送月食,因為月球繞地球的軌道偏離了黃道約5°的交角,只有當滿月時刻正好是在月球在其軌道上穿過黃道平面時,才會發生月全食。

古代月食記錄有時可用來推定歷史事件的年代。中國古代迷信的說法又叫做天狗吃月亮。

月食過程

月全蝕後半影食始:月球剛剛和半影區接觸,這時肉眼覺察不到。

月食過程正式的月食的過程分為初虧、食既、食甚、生光、復圓五個階段。

初虧:標誌月食開始。月球由東緣慢慢進入地影,月球與地球本影第一次外切。

食既:月球的西邊緣與地球本影的西邊緣內切,月球剛好全部進入地球本影內。

食甚:月球的中心與地球本影的中心最近。

生光:月球東邊緣與地球本影東邊緣相內切,這時全食階段結束。

復圓:月球的西邊緣與地球本影東邊緣相外切,這時月食全過程結束。

月球被食的程度叫“食分”,它等於食甚時月輪邊緣深入地球本影最遠距離與月球視經之比。

半影食終:月球離開半影,整個月食過程正式完結。

科學研究

月食現象一直推動著人類認識的發展。

最早的月食記錄是前2023年美索不達米亞的記錄。中國在漢朝時,張衡就已經發現了月食的原理。前4世紀的亞里士多德根據月食看到地球影子的圓形而推斷出地球是圓的。

前3世紀古希臘的天文學家阿里斯塔克(aristarchus)、前2世紀的喜帕恰斯(hipparchus)都提出過通過月食來測定太陽、地球、月亮的大小。伊巴谷還提出在相距遙遠的兩個地方同時觀測月食,來測量地理經度。2世紀,托勒密利用古代月食記錄來研究月球運動,這種方法一直延用到今天。

在火箭和人造地球衛星出現之前,科學家一直通過觀測月食來探索地球的大氣結構。

在農曆十

五、十六,月亮執行到和太陽相對的方向。這時如果地球和月亮的中心大致在同一條直線上,月亮就會進入地球的本影,而產生月全食。如果只有部分月亮進入地球的本影,就產生月偏食。

當月球進入地球的半影時,應該是半影食,但由於它的亮度減弱得很少,不易察覺,故不稱為月食,所以月食只有月全食和月偏食兩種。 月食都發生在望(滿月),但不是每逢望都有月食,這和每逢朔不都出現日食是同樣的道理。

日食和月食統稱交食。由日月食的原理可看出,交食的出現與日、地、月三者的會合運動密切相關,此會合運動具有週期性,所以日月食自然也應有週期性。交食的週期是古代巴比倫人發現的,叫做“沙羅週期”(“沙羅”是重複的意思),為18年零11天多一點。

即6585.32天。

張衡對月食進行的科學解釋是世界最早的嗎

在漢朝時,張衡就已經發現了月食的部分原理,他認為是地球走到月亮的前面把太陽的光擋住了,當日之衝,光常不合者,蔽於地也,是謂暗虛,在星則星微,遇月則月食。日月食,在中國古代很神祕,但事實上,中國古代對日月食就已經開始有了不少科學的瞭解和認知。在中國的古書中很早就有關於日月食的記載,比如在 詩經 中,就...

腦鳴是耳鳴引起的嗎

他們的根本原因都是腎虛引起的,但是由於不知道什麼地方出現的,所以叫的名字不一樣 這個情況目前建議一般的耳鳴的考慮的是耳朵的病變或者聽神經的病變的可以引起的。腦鳴的一般的都是顱內的血管的引起的,你可以根據檢查聽力的結果來進行分辨看看。腦鳴是耳鳴引起的嗎?腦鳴的實質也是耳鳴,在外界沒有聲源的時候,對內耳...

失眠是抑鬱引起的嗎?失眠,抑鬱是什麼原因引起的

先不說你的抑鬱症。我倒覺得首先要解決的是你的自大問題。你是一個偉大人士萬萬不能死?我不覺得 死你一個 地球不會停止轉動。愛因斯坦死了 愛迪生死了 牛頓死了。他們夠偉大了 也沒說過這種不知深淺的話。反而他們特謙卑 越是站在頂端。就越看到了自己的渺小。你的死 不會成為地球不會轉動的導火線。所以 請不要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