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夏秋冬季節的名字是怎麼來的,春夏秋冬四個季節的名字是怎麼來的?

時間 2021-12-25 12:45:01

1樓:匿名使用者

因為有黃赤交角,使太陽直射點不斷移動,就有一年四季的變化了

四季的劃分

四季的劃分,我國與西方有所不同。我國的四季劃分方法,強調季節的天文特徵:夏季是一年中白晝最長,正午太陽最高的季節;冬季是一年中白晝最短,正午太陽最低的季節;春秋兩季,晝夜均勻,正午太陽高度適中,是冬夏之間的過渡季節。

具體地說,它以二十四氣中的「四立」(立春、立夏、立秋和立冬)為四季的起止,而以二分二至為四仲(見四季的劃分)。

春季:立春為起點,春分為中點,立夏為終點;

夏季:立夏為起點,夏至為中點,立秋為終點;

秋季:立秋為起點,秋分為中點,立冬為終點;

冬季:立冬為起點,冬至為中點,立春為終點。

這樣的四季,具有明顯的天文意義,但與實際的氣候情況不符。例如,立春和立秋,是春秋二季的開始,而在氣候上仍是隆冬和盛夏;夏至和冬至,是夏季和冬季的中點,可是在氣候上,它們並非一年中最熱和最冷的時候。

二十四氣是我國勞動人民長期進行天文、氣象和物候觀測的經驗總結,是我國古代的一項偉大科學成就。它的劃分兼具天文季節和氣候季節的特點。它的二分二至和四立(合稱八節),表達的是天文季節;而雨水、驚蟄、清明、穀雨、小滿、芒種、小暑、大暑、處暑、白露、霜降、小雪、大雪、小寒和大寒等氣,則明顯地表示氣候和農事季節。

其中的大暑和大寒,分別表示一年中最熱和最冷的季節。大暑是夏至後第二氣,即夏至後一個月,大體與傳統的「三伏」中的中伏相當;大寒是冬至後第二氣,即冬至後一個月,同傳統的「三九」相近。故民諺有「冷在三九,熱在中伏」。

天文季節和氣候季節,區別明顯,結合緊密。

西方的四季劃分,較多地側重於氣候方面。它把二分二至看作四季的起點。這樣的四季比我國的天文四季各推遲一個半月。

例如,從立春至春分的一個半月,在我國屬春季的前半部分,而在西方卻是冬季的後半部分。

無論是我國的四季,還是西方的四季,都是按二分二至劃分的,它們都有確切的天文含義。兩種劃分方法本身都是天文上的,因而都不可能全面地考慮氣候的特點。按天文上的定義,一年分成大致相等的四個季節;同一季節,在不同緯度都有同樣的始終。

而在氣候上,春夏秋冬四季,不一定是長短相等的;同一季節,在不同緯度也會有不同的始終。

要使春夏秋冬四季反映地面上的氣候條件,必須採用氣候本身的標準來劃分四季。氣候學上通常以侯平均溼度(每5日的平均氣溫)作為季節的劃分標準:候溫高於22℃的時期為夏季,低於10℃為冬季,介於二者之間的為春季和秋季。

這樣,各地的春夏秋冬四季,都有共同的溫度標準。但是,同一地點,四季必然長短不一;不同地點,同一季節並非同時始終。而且,並非到處都有四季。

2樓:匿名使用者

要回答這一問題,我們就要先來看看地球是怎樣運轉的啦!我們的地球在圍繞太陽不停地公轉的同時,也在繞自身的地軸自轉,不過地軸並不垂直於公轉軌道面,而是有一個23度27分的傾角。正是因為這個傾角的存在,才會使太陽在地球表面的直射點在南、北迴歸線之間移動,從而形成了春夏秋冬四個季節。

當太陽直射在北迴歸線時,北半球獲得的太陽熱量較多,且白晝比黑夜長,所以北半球氣溫處於一年中最高的時候,為夏季;這時太陽斜射在南半球,南半球獲得的太陽熱量較少,且黑夜比白晝長,因此,南半球處於一年中最冷的季節——冬季。當地球繞太陽再公轉半圈時,太陽的直射點由北迴歸線移向南迴歸線,北半球獲得的太陽熱量逐漸減少,由夏季進入秋季,進而轉入冬季;而南半球卻正好相反,由冬季進入春季,進而過渡到夏季。不過,地球繞太陽公轉的軌道並不是一個標準的正圓,因此南半球的夏天要稍稍比北半球的夏天熱,而冬天則要比北半球的冷些。

3樓:匿名使用者

春夏秋冬的由來 古代,我國開始沒有四季,只有春秋。所以用春秋表示年代,如「春秋戰國」,「呂氏春秋」等。後來發現兩季與半年一樣,做計算時間的單位用處不大,需要把兩季再分一下,變成四季,每季三個月。

這樣,季比月大,比半年小,便於記錄年時,於是就有了四季。 夏是春季的一半,那麼再把「秋」分出來一半叫什麼呢?一年四季,秋分出來的這個季節是一年最終的季節,所以取名「終」,後來變音為冬。

古代結繩為字,兩端打個結表示終了,為「終」字。小篆有兩個形體,一個仍舊是繩索的兩端連在一起,一個在繩索的下面加了個冰形,「終」季是有冰雪的。「冬」和「終」過去是一個字,後來化為兩個字。

4樓:匿名使用者

話說回公園25年前...

聽說那時候是個老者起的吧...

當時不**夏秋冬...

是根據人類的語言變換個改來的...

春夏秋冬四季的別稱是什麼?

5樓:匿名使用者

對,上面說的都正確!

春風和煦,和(煦的春)風指夏季;

夏風暖薰,暖暖的有些燻人,所以薰風指的就是夏季了!

秋風飛過,四處一片金黃,說的就是金風,指的是秋季!

冬天的北風朔朔,也就是朔風,指的就是冬季!

6樓:沉浮繁華

1、春季的風叫和風;

夏季的風叫薰風;秋季的風叫金風;冬季的風叫朔風。

2、春風和煦,和(煦的春)風指夏季;夏風暖薰,暖暖的有些燻人,所以薰風指的就是夏季了;秋風飛過,四處一片金黃,說的就是金風,指的是秋季;冬天的北風朔朔,也就是朔風,指的就是冬季。

3、關於描寫春天的詩句:

《春夜喜雨》

【唐】杜甫

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

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

野徑雲俱黑,江船火獨明。

曉看紅溼處,花重錦官城。

《詠柳》

【唐】賀知章

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絛。

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

4、關於描寫夏天的詩句:

《夏夜嘆》

【唐】杜甫

永日不可暮,炎蒸毒我腸。

安得萬里風,飄颻吹我裳。

昊天出華月,茂林延疏光。

仲夏苦夜短,開軒納微涼。

虛明見纖毫,羽蟲亦飛揚。

物情無鉅細,自適固其常。

念彼荷戈士,窮年守邊疆。

何由一洗濯,執熱互相望。

竟夕擊刁斗,喧聲連萬方。

青紫雖被體,不如早還鄉。

北城悲笳發,鸛鶴號且翔。

況復煩促倦,激烈思時康。

《首夏》

【唐】白居易

孟夏百物滋,動植一時好。

麋鹿樂深林,蟲蛇喜豐草。

翔禽愛密葉,遊鱗悅新藻。

天和遺漏處,而我獨枯槁。

一身在天末,骨肉皆遠道。

舊國無來人,寇戎塵浩浩。

沉憂竟何益,只自勞懷抱。

不如放身心,冥然任天造。

潯陽多美酒,可使杯不燥。

湓魚賤如泥,烹灸無昏早。

朝飯山下寺,暮醉湖中島。

何必歸故鄉,茲焉可終老。

5、關於描寫秋天的詩句:

《子夜秋歌》

【唐】李白

長安一片月,萬戶搗衣聲。

秋風吹不盡,總是玉關情。

何日平胡虜,良人罷遠征。

《秋登宣城謝眺北樓》

【唐】李白

江城如畫裡,山曉望晴空。

雨水夾明鏡,雙橋落彩虹。

人煙寒橘柚,秋色老梧桐。

誰念北樓上,臨風懷謝公。

6、關於描寫冬天的詩句:

《江雪》

【唐】柳宗元

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

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

《別董大》

【唐】高適

千里黃雲白日曛,北風吹雁雪紛紛。

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

7樓:匿名使用者

1、農曆四季的別稱

春季:陽春、豔陽、淑節、青春、陽節、青陽

夏季:三夏、朱明、九夏、炎夏、朱律、清夏

秋季:悽辰、金天、三秋、商節、素節、白藏

冬季:安寧、冬辰、歲餘、九冬、無序、嚴節

你的應該就是春夏秋冬的順序,春天和風,夏天暖風燻人,秋天到處黃色,冬天北風也就是朔風

8樓:蒙特例爾

春天的別稱

三春 古人習慣稱農曆正月為孟春,二月為仲春,三月為季春,合稱「三春」。所以,有的詩文中提到的「三春」,其實就是指春天。孟郊《遊子吟》雲:「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九春 春季3個月共90天,10天一春,故又得「九春」之名。阮籍《詠懷》雲:「悅懌若九春,馨折似秋霜。」

青春 春天,草林極青,一派蔥蔥郁郁,因之稱春為「青春」。杜甫《聞官軍收復河南河北》雲:「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

青陽 春天空氣清爽新鮮,陽光溫和明媚,所以春又有「青陽」之美稱。陳子昂《感遇》雲:「白日每不歸,青陽時暮矣。」

豔陽 春天風光明媚,故又稱「豔陽」。鮑照《學劉公幹體》雲:「豔陽桃李節,皎潔下成妍。」

芳春 春天天氣漸暖,百草萌發,萬木滋長,奇花異草鬥芳菲,於是春有了「芳春」的雅號。陸游《長安有狹邪行》雲:「烈心厲勁秋,麗月艮鮮芳春。」

此外,春天還有「蒼靈」、「陽春」、「陽節」、「昭節」、「淑節」等別稱。

夏天的別稱

三夏,古人稱四月為孟夏、五月為仲夏,六月為季夏,簡稱「三夏」。古樂府詩集《子夜四時歌·夏歌》吟:「情如三夏熱 ,今日偏獨甚。」

九夏,夏季三個月共九十天,遂名「九夏」。晉朝陶淵明《榮木》詩序有「日月推遷,已復九夏」句。

長夏,本指農曆六月,亦泛指夏季,是謂夏季白晝特別長。杜甫《江村》詩:「清江一曲抱村流,長夏江村事事幽。」宋張來《夏日》詩:「長夏江村風日清,簷牙燕雀已生成。」

朱明,《爾雅·釋天》稱:「夏為朱明。」《漢書·禮樂志》有「朱明盛長,敷與萬物」句。

朱夏,《爾雅·釋天》以「夏為朱明」,後人由此引伸為「朱夏」。晉賦雲:「應青春而敷櫱,逮朱夏而誕英。」宋孔平仲《官鬆》詩云:「中有清風發,能令朱夏寒。」

昊天,《爾雅·釋天》說:「夏為昊天。」

炎節,《梁元帝纂要》稱:「夏天曰昊天,風曰炎風,節曰炎節。」又稱炎序、炎夏、夏序。唐代錢起《送薛判官趙蜀》詩曰:「單車動夙夜,越境正炎節。」

長贏,《爾雅·釋天》稱:「春為發生,夏為長贏。」劉畫《劉子·履言》釋:「夏之得炎,炎不信,則草木不長;草木不長,則長贏之德廢。」贏,通盈,謂使草木長盈者為夏。

槐序,槐樹夏季開花,故名夏為「槐序」。明楊慎《藝林伐山·槐序》:「槐序,指夏日也。(南齊)王晏和徐孝嗣詩:「槐序候方調」。」

秋天的別稱

三秋:古時人們將秋季的

七、八、九月份分別稱為孟秋、仲秋、季秋,合稱「三秋」,代指秋天。如唐代詩人王勃的《滕王閣序》中有「時維九月,序屬三秋」之句。

九秋:整個秋季共分為九旬,故古人有時也用「九秋」來代稱秋天。如晉代詩人張協的《七命》詩曰:「唏三春之溢露,溯九秋之鳴風飆。」

金秋或「金天」:按五行(水火木金土)推演,秋屬金,故稱「金秋」或「金天」。如唐王維的《奉和聖制天長節賜宰臣歌應制》一詩中就有這樣的句子:

「金天淨兮麗三光,彤庭曙兮延八荒」;唐陳子昂亦有詩曰:「金天方肅殺,白露始專征」(《送著作佐郎崔融等從樑王東征》)。

素秋或素節:古人認為,秋天的顏色為五色(青赤白黑黃)中的「白」故有時指重陽節,有時則泛指秋天。宋朝大文學家歐陽修有詩云:「我來夏雲初,素節今已屆」(《水谷夜行寄蘇子美》)。

金素:南朝梁代文學家蕭統編撰的《昭明文選》輯南朝宋代山水詩人謝靈運《永明三年七月十六日之郡初發都》詩:「術職期闌署,理棹變金素」。

李善注:「金素,秋也。秋為金而色白,故曰金素也。

」商秋:因晚秋寒風淒厲,故以五音(宮商角徵羽)中的「商」音相應,故名。晉代潘尼《安石榴賦》中有句雲:商秋授氣,收畢斂實。」

勁秋:指肅殺的寒秋,因秋風勁吹,故名。晉代陸機《文賦》中有句曰:「悲落葉於勁秋,喜柔條於芳春。」

泰秋:泰,物豐,謂其時安泰吉祥。《管子·出國軋》有這樣的記載:「泰秋,民令之所止,令之所發。」

西陸:古代指太陽執行到西方七宿的區域,本為二十八宿中昂宿之別稱,後亦代稱秋天。如晉代司馬彪《讀漢書》一文中就有「日行西陸之秋」之句,唐初四傑之一的駱賓王《在獄詠蟬》詩中亦曰:

「西陸蟬聲唱,南冠客思深。」

白藏:按五色學說,秋色為白,秋又為收穫儲藏季節,故稱。如《爾雅·釋天》曰:「秋為白藏,冬為玄英。」

爽節:秋季天高氣爽,故有此稱。南朝齊詩人謝月兆《奉和隨王殿下詩十六首·之一》中就有「高秋夜方靜,神居肅且深……淵情協爽節,詠言興德音」的句子,有時亦代指重陽節,如唐代李適《重陽日中外同歡,以詩言志,因示群官》一詩中有句曰:

「爽節在重九,物華新雨餘。」

冬天的別稱

玄英:《爾雅·釋天》:「冬為玄英。」

隆冬:《晉書·王獻之傳贊》:「觀其字勢,如隆冬枯柯。」

三冬:古代以十月為孟冬,十一月為仲冬,十二月為季冬,簡稱為「三冬」。唐杜荀鶴《溪居》詩:

「不說風霜苦,三冬一草衣。」指的是冬;有時專指十二月,如明顧瑛《呈繆叔正》:「阿翁九日新成服,父老三冬未見歸。

」九冬:冬季共九十天,故云。南朝梁沈約《夕行夜間鶴》詩云:「九冬霜雪苦,六翮飛不住。」

嚴冬:南朝梁簡文帝集《大同十一月庚戌》詩:「是節嚴冬景,寒雲掩落暉。」

冬節:有時專對冬至而言,《南齊書·武陵昭王曄傳》:「冬節間訊,諸王皆書,曄獨後來。

」有時泛指冬天,《後漢書·馬融傳》:「方涉冬節,農事閒隙。」曹操《卻東西門行》:

「冬節食南稻,春歸復北翔。」

春夏秋冬季節有代表的名花,夏荷 秋菊 冬梅,春?春呢,春

校長酸 春蘭,就是蘭花。春蘭,夏荷,秋菊,冬梅,四季花卉代表 夏荷,秋菊,冬梅,春天是什麼花? 春天為春蘭,就是蘭花。春蘭 夏荷 秋菊 冬梅,為人們常說的春夏秋冬四大代表名花。 春桃,夏荷,秋菊,冬梅 代表春夏秋冬的是哪四種花? 這還真不容易 春蘭 秋菊 夏荷 冬梅。 雲東海東延線 春蘭夏荷 秋菊冬...

人們對春夏秋冬季節的風各是什麼態度

一年四季的氣候變化,是自然界的正常規律,亦是一切生物生長髮育的基本條件,倘若違背這個規律,就要遭受災害或疾病纏身。四季氣候變化的突出表現是春溫 夏熱 秋涼 冬寒,生物隨著這種氣候變化的影響,也逐漸產生並形成了春生 夏長 秋收 冬藏的相應規律,人也不例外。這是因為人類在其進化過程中,為了生存,也逐步具...

關於春夏秋冬季節的描寫詩詞分類有哪些

最是一年春好處,絕勝煙柳滿皇都 春。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 夏。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於二月花 秋。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 冬。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紛紛紅紫已成塵,布穀聲中夏令新。夾路桑麻行不盡,始知身是太平人。睡起秋聲無覓處,滿階梧葉日明中。牆角數枝梅,凌寒獨自開。遙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