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諸葛亮,鄭成功,孫中山他們都有什麼成就

時間 2021-05-07 20:00:38

1樓:榴蓮泡芙小蛋糕

1、孔子把仁的學說施之於政治,形成仁政說,在中國政治思想發展史上產生了重要影響。孔子政治思想的核心內容是「禮」與「仁」,在治國方略上,他主張「為政以德」,用道德和禮教來治理國家是最高尚的治國之道,這種治國方略也叫「德治」或「禮治」。

2、身為丞相,諸葛亮深知:「屋漏在下,止之在上,上漏不止,下不可居也。」[66] 他不僅帶頭廉政,樹起一面旗幟,同時還把廉政作為一項重要的政治、法律建設來抓,對蜀漢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的方方面面,都產生了重大影響。

3、鄭成功是中國家喻戶曉的民族英雄,也是聯絡兩岸的重要歷史人物。他高舉反清復明的大旗,曾經控制了中國東南半壁江山;他驅逐荷蘭人,收復臺灣,被奉為「開臺聖王」。

4、孫中山是中國近代偉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他是中國國民黨的締造者,三民主義的創造者。他首舉徹底反帝反封建的旗幟,以「共和」思想推翻了2023年的封建帝制,為以後中國的統一奠定了基礎,領導辛亥革命。

擴充套件資料

1、要施行仁政,孔子還對為政者提出了道德要求,主張為政需正己。孔子說:「其身正,不令而行:

其身不正,雖令不從。」主張統治者一定要是德高望重、身體力行的「君子」,這樣,為政者起表率作用,就會上行下效,自然就會政通民和,國家得治。

2、諸葛亮一再告誡、反覆強調法在治理國家過程中的重要性「夫一人之身,百萬之眾,束肩斂息,重足俯聽,莫敢仰視者,法制使然也。」

諸葛亮還進一步從反面強調了不以法治國的嚴重後果「若乃上無刑罰,下無禮義,雖有天下,富有四海,而不能自免者,萊紛之類也。夫以匹夫之刑令以賞罰,而人不能逆其命者,孫武、攘直之類也。故令不可輕,勢不可通。

3、在政治現代化建設方面,孫中山主張漸進主義的軍政、訓政、憲政三階段說:「軍政時期優先消滅軍閥土匪,應實行軍管。訓政時期優先基礎建設與民權初步訓練,應實行**執政。

憲政實行之條件是全國半數以上縣市具有選舉罷免地方首長之條件,公民具有發動創制複決之條件,則選舉召開國民大會制訂憲法,還政於民,實行**競爭的現代政治制度

2樓:綠顰

孔子開創私學,創立儒學,是中國大教育家;諸葛亮三國時期蜀漢丞相,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散文家、書法家、發明家;鄭成功是收復臺灣;孫中山推翻清朝統治,創立中華**

孔子,諸葛亮,鄭成功,孫中山,他們的所處的年代和主要成就。簡單寫下來 謝謝

3樓:射手神的傳說

孔子(春秋時代): 開創了儒家學派,提出仁與禮的學說,主張在人人自覺的基礎上建立一個禮樂文明的社會,開創了中國古代私人講學之風,提供了文化。

諸葛亮(三國時代):三分天下,提供了忠君愛國的典範。

鄭成功(明代):收復臺灣。

孫中山(**):推翻君主**統治,建立了中華**。

謝謝。望您採納哦!

孔子,諸葛亮,鄭成功,孫中山他們的簡介

4樓:愛情中的那點事

1、孔子簡介:

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祖籍宋國慄邑,生於春秋時期魯國陬邑。孔子在古代被尊奉為「天縱之聖」、「天之木鐸」,是當時社會上的最博學者之一,被後世統治尊為孔聖人、至聖、至聖先師、大成至聖文宣王先師、萬世師表。

孔丘是一個無冕聖人,卻被後世追封為「文宣王」、「大成至聖先師」等名號,成為萬世不的「文皇帝」,他是封建統治思想的創立者,他的言行錄《論語》是神聖不可侵犯的經典,為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法寶。

2、諸葛亮簡介:

字孔明,號臥龍,漢族,徐州琅琊陽都人,三國時期蜀漢丞相,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散文家、書法家、發明家。在世時被封為武鄉侯,死後追諡忠武侯,東晉政權因其軍事才能特追封他為武興王。

散文代表作有《出師表》、《誡子書》等。曾發明木牛流馬、孔明燈等,並改造連弩,叫做諸葛連弩,可一弩十矢俱發。於建興十二年在五丈原逝世。

諸葛亮一生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是中國傳統文化中忠臣與智者的代表人物。

3、鄭成功簡介:

鄭成功,明清之際收復臺灣之名將。福建南安人,鄭芝龍子。出生於日本,初名福鬆,七歲歸國就學,塾師奇之,為他取名曰森,指為可造之材。

十五歲後入太學,為監生,仰慕錢謙益,因執贄為**,錢謙益甚重之,乃號其字曰大木,許其將為棟樑之選。

4、孫中山簡介:

名文,字載之,號日新,又號逸仙,幼名帝象,化名中山樵。 他是中國近代民族民主主義革命的開拓者,中國民主革命偉大先行者,中華**和中國國民黨的締造者,三民主義的倡導者,創立《五權憲法》。

孫中山著有《建國方略》、《建國大綱》、《三民主義》等。其著述在逝世後多次被結集出版,有中華書局2023年出版的十一卷本《孫中山全集》,臺北1969、1973、2023年出版的《國父全集》等。

擴充套件資料:

1、孔子作品簡介:

《論語》是孔子的**及再傳**整理的對孔子及其**言行的記錄,它以語錄體和對話文體為主,記錄了孔子及其**言行,集中體現了孔子的政治主張、論理思想、道德觀念及教育原則等,通行本《論語》共二十篇。

2、諸葛亮事蹟貢獻:

隆中對策幫助劉備制定未來的發展計劃與藍圖,起的是策劃的作用。劉備兵敗當陽,諸葛亮奉命去出使東吳,聯合孫權,起的是使者的作用。劉備出兵入川、攻打漢中的時候,諸葛亮在後方「足兵足糧」,起的是管家的作用。

3、鄭成功收復臺灣的故事:

一生最大的功績就是收復臺灣,結束了荷蘭人在臺灣38年的殖民統治。公元2023年三月,鄭成功親自率領二萬五千名將士,分乘幾百艘戰船,浩浩蕩蕩從金門出發。鄭軍把臺灣城整整圍困了7個多月,荷蘭守軍水盡糧絕,已無力應戰。

4、孫中山作品簡介:

2023年,孫中山寫成《建國方略》,它由「孫文學說」行易知難心理建設、實業計物資建設和民權初步社會建設三部分組成,這是孫中山建設國家的總體規劃和設想。如今,《建國方略》中的許多構想已成為現實,並大大超越,更為恢巨集壯觀。

5樓:

孔子(前551--前479)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學學派的創始人。因父母曾為生子而禱於尼丘山,故名丘,字仲尼。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東南)人。

曾修《詩》、《書》,定《禮》 、《樂》,序《周易》,作《春秋》。孔子的思想及學說對後世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

諸葛亮(181年7月23日—234年8月28日),字孔明,號臥龍(也作伏龍),漢族,琅琊陽都(今山東臨沂市沂南縣)人,蜀漢丞相,三國時期傑出的政治家、戰略家、發明家、軍事家。在世時被封為武鄉侯,諡曰忠武侯;後來的東晉政權為了推崇諸葛亮的軍事才能,特追封他為武興王。代表作有《前出師表》、《後出師表》、《誡子書》等。

發明木牛流馬、孔明燈等。成都有武侯祠。另,大詩人杜甫有《蜀相》名篇傳世。

鄭成功(2023年-2023年),漢族,明末清初軍事家,民族英雄。本名森,又名福鬆,字明儼,號大木,福建省南安市石井鎮人。其父鄭芝龍,其母名田川氏。

弘光時監生,隆武帝賜姓朱、並封忠孝伯,這也就是他俗稱「國姓爺」的由來。清兵入閩,其父鄭芝龍迎降,他哭諫不聽,起兵抗清。後與張煌言聯師北伐,震動東南。

鄭成功一生,抗清驅荷,以趕走荷蘭殖民主義者、收復祖國領土臺灣的業績載入史冊,海峽兩岸均立像樹碑紀念。有《延平王集》行世。

孫中山,2023年11月12日生,廣東香山縣人。早年行醫,2023年創立興中會決心從事革命運動。2023年提出民族、民權、民生三大主義。

2023年武昌起義推翻帝制,被推選為中華**大**,頒佈臨時約法。隔年被迫辭職,後改組同盟會為國民黨,發動二次革命和**戰爭。2023年確立聯俄、聯共、扶助農工政策,發表新三民主義,創立黃埔軍校,年底扶病到達北京共商國是。

2023年3月12日病逝北京。孫中山為中國耗盡畢生精力,是中國近代民主革命的偉大先行者。

孔子 諸葛亮 鄭成功 孫中山的成就

6樓:匿名使用者

孔子用克己、復禮、忠恕、孝悌、仁義,為後世樹立了道德規範,建立了一個強大的精神王國。

諸葛亮(當然不能與孔子相提並論),靠絕智、權謀、善營,幫劉備建立並鞏固了一個割據王國。

鄭成功,靠民族氣節和堅毅剛勇,在夷洲建立了一個遺老遺少的後明王國。

孫中山,靠對著蘿莉的過分依戀,靠自己對韃虜的滿胸怨恨,靠自己對權力的過度期待,靠自己對共和的過分幻想,在中國建立了一個不符合中國國情的二椅子制度中國。

袁世凱請美國的研究機構考察中國3-5年,推斷中國人只適用君主立憲。孫中山從沒搞過調研,因為他知道,中國人自己都不瞭解自己,就會跟著瞎起鬨。

7樓:聖安地列斯狂人

孔子發明了儒家思想,諸葛亮扶助劉備建立蜀漢,孫中山創立中華**,全手打哦

諸葛亮 李白 孔子誰的名氣大,李白和諸葛亮誰更有名

孔子,影響2000年中國直到現在,你說名氣能不大嗎?肯定是孔子了,儒家文化影響了我們幾千年。孔子,全球都有孔子學院 應該有一定的範圍才好說。從對中國文化的影響深遠來說,毫無疑問是孔子。浪漫主義詩歌,當屬李白。諸葛嗎,軍事 政治 甚至通俗文學中的形象,肯定是諸葛孔明當仁不讓了。李白和諸葛亮誰更有名 1...

諸葛亮生平,諸葛亮生平介紹

年號 公元 年齡 生平及事蹟 光和四年 181 1 公元181年農曆四月十四日,諸葛亮誕生於琅琊陽都 今山東省臨沂市沂南縣 中平六年 189 9 諸葛亮生母章氏去世 初平三年 192 12 諸葛亮父親諸葛珪去世 興平元年 194 14 諸葛亮與弟諸葛均及妹妹由叔父諸葛玄收養,其兄諸葛瑾同繼母赴江東 ...

諸葛亮的評價,對諸葛亮的評價

史鉞 諸葛亮蜀漢丞相,三國時期傑出的政治家 戰略家 發明家 軍事家。蜀漢四相之首。謹慎,善治國,天下奇才,時之俊傑。評曰 諸葛亮之為相國也,撫百姓,示儀軌,約官職,從權制,開誠心,布公道 盡忠益時者雖讎必賞,犯法怠慢者雖親必罰,服罪輸情者雖重必釋,遊辭巧飾者雖輕必戮 善無微而不賞,惡無纖而不貶 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