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表示各年齡段的人名詞,古代科舉考試各名詞稱謂?

時間 2021-05-07 20:00:46

1樓:匿名使用者

總角:童年。古代,幼兒把頭髮紮成像一對牛角般的小髻,稱總角。

垂髻:童年。兒童未成年時不戴帽子,頭髮下垂。後因以「垂髻」指童年。晉代陶淵明《桃花源記》:「黃髮垂髻,並怡然自樂。」

及笄:女子15歲。笄是古代婦女盤頭髮用的簪子。及笄,指女子15歲時,把頭髮簪起,表示已成年。《禮記·內則》:「女子……十有五而笄。」

豆蔻:十三四歲的少女。唐代杜牧《贈別》詩:「娉娉嫋嫋十三餘,豆寇梢頭二月初。」後因以「豆寇」年華喻十三四歲的少女。

破瓜:女子16歲。古代文人把「瓜」字拆開,成為兩個八字,因稱16歲的女子為「破瓜之年」。

弱冠:男子20歲。古代男子20歲行成年禮,束髮戴冠,表示已成年。 《禮記·曲禮上》說:「二十曰弱冠。」西晉左思《詠史》詩:「弱冠弄柔翰,卓犖觀群書。」

而立:30歲。孔子《論語·為政》:「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後因稱30歲為「而立之年」。

不惑:40歲。《論語·為政》:「四十而不惑。」言人到了40歲,社會經驗增多,遇事能辨是非,不再疑惑。後稱40歲為「不惑之年」。

強仕:40歲。《禮記·曲禮上》:「四十曰強而仕。」謂男子40歲,智慧、氣力皆強盛,可以出仕。

天命:50歲。《論語·為政》:「五十而知天命。」後稱50歲為「天命之年」。

艾:50歲。《禮記·曲禮上》:「五十曰艾。」孔穎達疏:「發蒼白如艾也。意謂頭髮蒼白如艾的年齡。

花甲:60歲。由天干、地支互相組合排列的60個名號而得名。迴圈一次為60歲,稱作一個「花甲」。

耳順:60歲。《論語·為政》:「六十而耳順。」故稱60歲為「耳順之年」。

耆:60歲。《禮記·曲禮上》:「六十曰耆,指使。」

古稀:70歲。杜甫詩《曲江》:「酒債尋常行處有,人生七十古來稀。」

耄耋:《禮記·曲禮上》:「八

十、九十曰耄。」《詩經·秦風·車鄰》:「逝者其耋。」毛傳:「耋,老也。八十曰耋。」後因以**十歲為「耄耋之年」。

期頤:百歲。《禮記·曲禮上》:

「百年曰期,頤。」期是期望,頤是養。就是說,人活到一百年,是期望中的高壽,所以到了這個年齡,就要很好地養起來。

於是,後人把「期頤」作為百歲的代稱。

2樓:洗洗睡的愛情

女:豆蔻年華,二八佳人,半老徐娘

男:稚子,負笈,而立之年,不惑,知天命,耳順,古稀,耄耋

希望滿意

3樓:在國清寺踏青的典韋

不滿週歲——襁褓;3歲——孩提;女孩7歲——髫年;男孩8歲——齠年;幼年泛稱——總角;10歲以下——黃口;13~15歲——舞勺之年;15~20歲——舞象之年;12歲(女)——金釵之年;13歲(女)——豆蔻年華,15歲(女)——及笄之年;16歲(女)——破瓜年華、碧玉年華;20歲(女)——桃李年華;24歲(女)花信年華;至出嫁—— 梅之年;至30歲(女)——半老徐娘;20歲(男)——弱冠;30歲(男)——而立之年;40歲(男)——不惑之年、強壯之年;50歲——年逾半百、知非之年、知命之年、艾服之年、大衍之年;60歲——花甲、平頭甲子、耳順之年、

杖鄉之年;70歲——古稀、杖國之年、致事之年、致政之年;80歲——杖朝之年;80~90歲——耄耋之年;90歲鮐背之年;100歲——期頤.全文

人的年齡用古時的詞語怎麼形容?比如:七十歲怎麼形容?

4樓:唐禎澤

豆蔻年華:指人十三四歲的年紀。

及笄:指女子年滿十五歲。

弱冠:指男子二十左右的年紀。

而立:指人三十歲。

不惑:指人四十歲。

花甲:指人六十歲。

古稀:指人七十歲。

權朝:指人八十歲

米壽:指人八十八歲。

白壽:指人九十九歲。

期頤:指人一百歲。

古代科舉考試各名詞稱謂?

5樓:要當技術宅

古代科舉考試錄取分為三甲:一甲三名,賜「進士及第」的稱號,第一名稱狀元(鼎元),第二名稱榜眼,第三名稱探花;二甲若干名,賜「進士出身」的稱號;三甲若干名,賜「同進士出身」的稱號。

二、三甲第一名皆稱傳臚,

一、二、三甲統稱進士。

狀元科舉制度殿試第一名,又稱殿元、鼎元,為科名中最高榮譽。歷史上獲狀元稱號的有一千多人,但真正參加殿試被錄取的大約七百五十名左右。唐代著名詩人賀知章、王維,宋代文天祥都是經殿試而被賜狀元稱號的。

6樓:清絲行客

你好:參加科舉順序如下:

童子試、正試解釋如下:

1童子試.只有通過了童子試,才有資格參加正試.童子試又按照縣試,府試,院試的步驟進行.童子試每年都有(好像是).

2.正試.正試按照鄉試,會試,殿試的順序.正試每三年一次(好像是).

關於科舉考試的分類及各階段上榜人員稱謂(清朝時期的):

科舉考試:

1.童子試:

① 縣試(需要5人保舉,其中4百姓,1秀才)(由縣令出題主考)

② 府試(需要6人保舉,其中4百姓,2秀才)(由知府出題主考)

③ 院試(由**派來的學政出題主考)

(全部通過獲得「生員」稱號,俗稱「秀才」)

2.正試:

① 鄉試(鄉試第一獲得「解元」稱號,其餘獲得「舉人」稱號)

② 會試(會試第一獲得「會元」稱號,其餘獲得「貢士」稱號(俗稱「貢生」))

③ 殿試(殿試第一獲得「狀元」稱號,第二獲得「榜眼」稱號,第三獲得「探花」稱號。此三名合稱「一甲」)(第四到第十合稱「二甲」)

(只有獲得「秀才」稱號後才有資格參加正試)

3.戲子、罪犯、丁憂(父母死亡三年之內的人)不得參加考試

父為主考官的也不得參加考試

4.同時拿到「解元」、「會元」、「狀元」叫「連中三元」,據說中國歷史上「連中三元」的人不超過5個.

以上是我的觀點,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7樓:匿名使用者

明代的科舉考試,分鄉試、會試和殿試**進行。童生(即未入學的士子)先參加州縣級的考試,及格的稱做「秀才」或生員,進入府州縣學讀書。學習成績優秀的一二等學生,被定為「科舉生員」,才能參加省級的考試。

鄉試每三年一次,考中的稱做「舉人」,取得參加**一級的會試的資格。會試在鄉試的第二年舉行。會試及格者,再經過一次複試,地點在皇帝的殿廷,叫做廷試,亦稱殿試。

考中的分為三甲(等),一甲只取3名,分別叫「狀元」「榜眼」「探花」,統賜進士及第,二甲若干名,賜進士出身,三甲若干名,賜同進士出身。當時,民間又稱鄉試第一名為「解元」,會試第一名為「會元」,

二、三甲第一名為「傳臚」。鄉試由布政使司主持,會試由禮部主持。凡考中進士的,統統被任命為**。

一般來說,狀元授翰林院修撰,榜眼、探花授翰林院編修,二三甲考選為庶吉士,也都是翰林院官,其他或授給事、御史、主事,或授府推官、知州、知縣等。未考中的舉人,只授小京官或外地教職。

8樓:武林低調客

殿試:考中的分為三甲(就是三等的意思)

一甲:第一名「狀元」 第二名「榜眼」 第三名「探花」

二、三甲第一名為「傳臚」

鄉試第一名:「解元」

會試第一名:「會元」

9樓:梨詩煎雪

明清科舉考試起於隋代,盛於明清,清光緒31年廢止分為1.院試。又叫「童試」,縣級考試 ,童生參加,考上為「生員」,即「秀才」。

2.鄉試。又叫「秋闈」,省級考試,生員參加,考上為「舉人」。

3.會試。又叫「春闈」,國家級考試,舉人蔘加,考上為「貢士」。

4.殿試。國家級考試,皇帝主考,貢士參加,考上為「進士」。

其中,第一名叫「狀元」,第二名叫「榜眼」,第三名叫「探花」。

古代表示年齡的詞語,表示年齡的詞語有哪些?

古代年歲的別稱 楊權 總角 指童年。語出 詩經 如 詩 衛風 氓 總角之宴 又 齊風 甫田 總角兮 以後稱童年為 總角 陶淵明 榮木 詩序 總角聞道,白首無成。垂髫 指童年。古時童子未冠,頭髮下垂,因而以 垂髫 代指童年。潘岳 藉田賦 被褐振裾,垂髫總髮。束髮 指青少年。一般指15歲左右,這時應該學...

古代時候女子40歲稱為什麼,古代女子各年齡段的別稱有哪些 如豆蔻 及笄 要寫明是哪個年齡段哈

40歲不惑 不惑之年 因為 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孔子曰 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論語 為政 所以後代稱40歲為 不惑之年 不惑之年 指四十歲。不惑是男子四十歲 不惑,不迷惑 不糊塗 之意 不惑並沒有什麼 性別 男女通用的 古代女子各...

家是避風的港灣,古代表示“家”的代稱有哪些

雪狼 亭臺樓閣,榭堂館舍 門廳軒室 庭齋院府。房園居所 屋宇 有嗨咩 古代稱呼自己的家 寒舍 草舍 敝廬 舍下古代稱呼別人的家 貴寓 尊府 貴府 府上 寒舍 h nsh 謙稱自己的家 自己住家 醒世恆言 陳多壽生死夫妻 正有句話,要與三老講。屈三老到寒舍一行。明馮夢龍 喻世明言 第一卷 三巧兒道 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