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則天死後是那人繼位?唐朝是怎麼滅亡的

時間 2021-05-07 20:01:00

1樓:野草蒼茫

武則天后,為唐中宗李顯(又名李哲)做皇帝,(705-710年)。

唐中宗李顯(656年-710年)原名李哲,是中國唐朝第四位皇帝,唐高宗李治第七子,武則天第三子,684年1月3日—684年2月27日、705年—710年在位。章懷太子李賢被廢后,被立為皇太子。弘道元年(683年)即皇帝位,皇太后武則天臨朝稱制。

次年,被武則天廢為廬陵王,並先後遷於均州、房州等地。聖歷二年(699年)被則天召還洛陽,復立為皇太子。神龍元年(705年),宰相張柬之等起兵發動政變,殺死張易之、張昌宗等,擁唐中宗李顯復位,廢周為唐。

即皇帝位後,放宮女3000餘人出宮,仍舊重用武三思等人,武三思與韋后勾結,將反對武氏集團的張柬之等人排擠出朝。朝政被皇后韋氏把持。但李顯也在力挽狂瀾不讓韋氏成為第二個女皇。

景龍元年(707年)太子李重俊發兵誅武三思等人,事敗被殺。中宗在位期間,恢復唐朝舊制,免除租賦,設十道巡察使,置修文館學士,發展與吐蕃的經濟、文化交往,實行和親政策,把金城公主嫁給吐蕃贊普,保證了邊疆地區的穩定。唐中宗前後兩次當政,共在位五年半,公元710年去世,終年55歲,諡號大和大聖大昭孝皇帝(初諡孝和皇帝),葬於定陵(今陝西省富平縣西北15裡的鳳凰山)。

他的死因有兩種說法:第一種是:被妻子韋后和女兒安樂公主毒害。

第二種是:死於突發性的心腦血管疾病。

唐朝的滅亡:

1,907年唐昭宣帝禪位於藩鎮宣武軍節度使朱全忠,唐亡。

2,滅亡的主要原因有四點

a)宦官專權

本來唐初有宦官不登三品的規定,但是唐玄宗後期漸趨荒淫腐朽,此制被打破,宦官逐步參政。宦官高力士已是官高位顯,之後的李輔國因擁立有功,參與機要,統領禁軍,任免宰相,權傾朝野。再後來,宦官的權力愈來愈大,甚至國策的制定、朝臣、節度使的任免,皇帝的廢立,幾乎都由他們把持。

唐後期共有八個皇帝由宦官擁立,兩個皇帝(憲宗和敬宗)被宦官害死。唐朝的宦官專權為中國歷史上之最,遠甚於東漢與明。

宦官專權加重百姓負擔,壓制開明士大夫參與政事,造成嚴重政治腐敗。宦官與皇帝、朝臣持續不斷的鬥爭削弱了唐**統治階級的力量。宦官對軍權的把持大大削弱了唐**的軍事力量。

b)朋黨之爭

朋黨之爭是唐朝後期**政權中出現的延續四十多年的統治階級內部的派系傾軋。朋黨的劃分,與人的思想、地位、學識、性格有關,更重要的是與人所生活的社會環境有關。朋黨中的成員之間多是親屬、師生、朋友的關係。

這樣造成後果就是,各個朋黨在相爭之時,不會考慮對方在所討論的事情、所提出的觀點或解決的方法是否正確。而是一味的否定對方,肯定己方,不辨是非,不講原則。唐代最著名的朋黨之爭就是「牛李黨爭」,是代表士族利益的李德裕和以進士門第出身的牛僧孺為代表的兩大統治集團的相互鬥爭。

「李黨」主張「朝廷顯貴須是公卿子弟」,其理由是自幼漂染,「不教而自成」。「牛黨」多由進士登第,則反對公卿子弟壟斷仕途。當時朝廷宦官擅權,兩黨爭相攀附權閹,以為援助,兩黨交替執政,相互攻伐,使腐敗的朝廷更加混亂。

這場黨爭持續了半個世紀之久,使本已不和諧的政治局面,更平添了幾分混亂。曠日持久的朋黨之爭,朝野震驚,破壞了正常的議政、施政程式,擾亂了皇帝大政方針的制定。加之,各黨為了自己的利益,內連閹宦,外結藩鎮,使三股勢力都深入在唐朝的政治生活中,大臣們只知互相傾軋,置國家的前途於不顧。

c)農民起義

唐朝後期正值土地制度發生劇變的階段,土地兼併空前嚴重,大土地所有制惡性發展,貧富不均成為階級矛盾趨向極度尖銳化的總根源。

由於連年戰爭,唐朝不斷向百姓增加賦稅、徭役,掌權的宦官更加有恃無恐地欺壓百姓,強佔土地,勒索錢財,引起人民的極大不滿,反抗鬥爭此起彼伏。到懿宗、僖宗時期,連年的天災,使得糧食產量銳減,人民苦不堪言,而朝廷仍然不斷的加派賦役,於是,相繼爆發了裘甫起義、龐勳起義以及規模浩大的王仙芝、黃巢起義。

以黃巢為代表的唐末農民起義,歷時數十年,勢力發展到五十萬人,波及大半個中國,瓦解了唐朝在地方的統治,並攻佔唐朝首都,建立了政權,使唐朝統治者的政治號召力大大削弱,同時擊潰了唐朝**的武裝力量,斷絕了唐朝**的財賦**,使唐王朝分崩離析,名存實亡。

d)藩鎮割據

安史之亂後,唐朝廷為安撫叛將,獎賞平叛功臣,增設了大批節度使,如有「河北三鎮」之稱的盧龍節度使李懷仙、魏博節度使田承嗣、成德節度使李寶臣。以後在山東、河南、江淮甚至關中長安附近等地都設有節度使,「大者連州十數,小者猶兼三四」,形成藩鎮林立的局面。這些節度使是名義上是唐朝藩鎮,實際上擁兵自重,政治上有自主權,自行任免官吏,節度使職位傳子或部將;

經濟上有財權,不向**交賦稅;軍事上有兵權,擁有強悍武裝,軍隊不聽**調動;「雖為藩臣,實非王臣也」。

藩鎮割據局面自安史之亂持續一百多年,一直至唐朝滅亡,是藩鎮之間,藩鎮與**之間,長年戰亂嚴重地削弱了唐朝的統治力量,阻礙了各地經濟、文化的交流,生產遭受嚴重破壞,給人民帶來無窮的災難。

在鎮壓農民起義的過程中,又新興起一批節度使,於是新舊割據勢力趁唐朝**被農民起義打垮之機,紛起擴張勢力,相互間了劇烈的兼併戰爭,最後,唐朝終於被藩鎮所滅。

3,五代: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

十國:前蜀、後蜀、吳越、南唐、南漢、楚、吳越、閩、荊南、北漢

2樓:那是傻吧

唐中宗李顯【李治——李顯——李旦——武則天——李顯——李旦——李隆基】

唐朝滅亡是一個長期的歷史過程。大概可以說幾個要點。

第一個要點是李林甫亂政。李林甫當權,排擠才幹。重用邊將。導致了藩鎮的作大。

第二個要點是安史之亂。唐王朝由盛轉衰的轉折點。安史雖被鎮壓。但藩鎮勢力從此尾大不掉。

第三個要點是宦官專權。安史之亂時,老皇帝玄宗,新皇帝肅宗。都嚇得手忙腳亂。

對統兵大將疑神疑鬼。排出宦官監軍。宦官由此掌權。

後來掌管禁軍。架空皇帝。宦官,藩鎮。

成為兩大毒瘤。

第四就是黃巢起義。外有藩鎮割據,內有宦官干政。這唐王朝就等最後一根稻草來壓垮了。

這跟稻草就是農民起義。期中黃巢起義給與唐王朝最沉重打擊。基本把唐王朝最後的一點勢力摧毀了。

黃巢起義雖被鎮壓。但黃巢叛將朱溫,歸順唐朝。並握有黃巢舊部兵力。朱溫看唐朝名存實亡。就把皇帝幹掉。唐朝滅亡。歷史進入五代十國。

3樓:長大以後

武則天死後是唐中宗李顯繼位,李顯是中國唐朝第四位皇帝,唐高宗李治第七子,武則天第三子。

唐朝滅亡的原因:

經濟上:土地兼併嚴重(根本原因)

政治上:宦官專權(如李輔國、俱文珍、王守澄、仇士良、田令孜、楊復恭、劉季述)

黨爭內耗(如牛李黨爭)

農民起義(如王仙芝、黃巢起義)

制度上:節度使制度使地方勢力強過**,藩鎮割據(如節度使李希烈稱帝等)

軍事上:邊患不穩(如安史之亂、安南叛亂、外有吐蕃入侵等)

4樓:王根龍

唐中宗李顯。705年正月,武則天病篤,宰相張柬之發動兵變,迫使武氏退位,史稱神龍革命。唐中宗復辟,恢復唐朝,上尊號「則天大聖皇帝」。

安史之亂。安史之亂後,國力日趨衰落,904年朱溫脅迫唐昭宗遷都洛陽,907年朱溫篡唐,唐朝滅亡

武則天死後誰當的皇帝?

5樓:春風十里吹翻你

武則天死後是唐中宗李顯當得皇上。

皇位繼承

唐高祖李淵→唐太宗李世民→唐高宗李治→唐中宗李顯→武則天改國號為大周→唐中宗李顯→唐玄宗李隆基。

高宗於公元683年12月病死,他於同月甲子日繼位。公元684年2月,繼位才兩個月的中宗被武則天廢為廬陵王,貶出長安。公元699年,中宗被武則天召回京城,重立被立為太子。

公元705年,82歲的武則天病重。正月丙午日,宰相張柬之、右羽林大將軍李多祚等人突率羽林軍五百餘人,衝入玄武門,殺張易之、張昌宗。

迫使則天皇帝傳位於中宗。改年號為「神龍」。2月,復國號為唐。

擴充套件資料:

一、二度為帝

長安四年(704年),武則天病居迎仙宮,張易之、張昌宗侍奉左右,外人不得入內。朝中大臣以張柬之、崔玄暐、敬暉、桓彥範、袁恕己等為首,也見機祕密謀劃,準備除掉二張,擁立中宗。

神龍元年(705年),82歲的武則天病重。正月,宰相張柬之、右羽林大將軍李多祚、左威衛將軍薛思行等人發動神龍政變,突率羽林軍五百餘人,從玄武門衝入紫微城,在迎仙宮殺張易之、張昌宗。

這一天,相王李旦也率南衙禁兵加強警備,配合行動。武則天無奈,先令太子監國,次日傳位。隔了一天,李顯在通天宮即位,大赦天下。

他先把弟弟相王李旦加為安國相王,拜太尉、同中書門下三品;又給妹妹太平公主加了鎮國太平公主的稱號,以表彰二人的擁立之功。張柬之、崔玄暐等人也加官晉爵。二月,復國號為唐,一應典制,悉復唐永淳前舊,唐朝規復。

李顯復位後,馬上立韋氏為皇后,又不顧大臣的勸阻,破格追封韋后之父親為王,並讓韋后參預朝政,對張柬之等功臣卻不加信用。將韋后的女兒安樂公主嫁給武三思之子武崇訓。

封上官婉兒為昭容。教她專掌制命,負責起草皇帝的詔令,掌握生殺大權。韋后同武三思關係曖昧,韋后又十分信用兒女親家武三思,並以此結成了一股強大的政治勢力左右著朝政。

李顯對此也無能為力。

二、人物簡介

1、武則天:

武則天(624年-705年12月16日 [1]  ),自名武曌(zhào),幷州文水(今山西文水)人。中國歷史上唯一的正統女皇帝(690年-705年在位),也是即位年齡最大(67歲)、壽命最長的皇帝之一(82歲),與漢朝的呂后並稱為「呂武」。

武則天為荊州都督武士彠次女。十四歲時,進入後宮,為唐太宗才人,獲賜號「武媚」。唐高宗時封昭儀,後為皇后,尊號「天后」,與高宗並稱「二聖」。

高宗駕崩後,作為唐中宗、唐睿宗的皇太后臨朝稱制。

天授元年(690年),武則天自立為帝,改國號為周,定都洛陽,稱「神都」,建立武周。武則天在位前後,大肆殺害唐朝宗室,興起「酷吏政治」。

但她「明察善斷」,多權略,能用人。又獎勵農桑,改革吏治,重視選拔人材,所以使得賢才輩出。晚年逐漸豪奢專斷,漸生弊政。

神龍元年(705年),武則天病篤,宰相張柬之等發動「神龍革命」,擁立唐中宗復辟,迫使其退位。中宗恢復唐朝後,為其上尊號「則天大聖皇帝」。

同年十一月,武則天於上陽宮崩逝,年八十二。中宗遵其遺命,改稱「則天大聖皇后」,以皇后身份入葬乾陵。其後累諡為「則天順聖皇后」。

2、李顯

唐中宗李顯(656年—710年),原名李哲,隴西成紀人,656年出生於長安。唐朝第四位皇帝,唐高宗李治第七子,武則天第三子。683年至684年、705年至710年兩度在位。

顯慶元年(656年)十一月五日,李顯生於長安,初封周王,後改封英王。章懷太子李賢被廢后,李顯被立為皇太子。弘道元年(683年)即皇帝位,武后臨朝稱制。

光宅元年(684年),被廢為廬陵王先後遷於均州、房州等地。聖歷二年(699年)召還洛陽復立為皇太子。神龍元年(705年)在通天宮復位。

李顯在位期間,恢復唐朝舊制,免除租賦,設十道巡察使,置修文館學士,發展與吐蕃的經濟、文化交往,實行和親政策,把金城公主嫁給吐蕃贊普尺帶珠丹,保證了邊疆地區的穩定。

唐中宗李顯前後兩次當政,共在位五年半,景龍四年(710年)六月壬午被毒死,終年55歲,諡號大和大聖大昭孝皇帝(初諡孝和皇帝),葬於定陵。

武則天是誰,武則天是誰

阿歡的名單 您好據我所知 武則天 624 705年 幷州文水 今山西文水東 人,唐高宗李治皇后,後改國號武周.武則天死後誰當的皇帝? 春風十里吹翻你 武則天死後是唐中宗李顯當得皇上。皇位繼承 唐高祖李淵 唐太宗李世民 唐高宗李治 唐中宗李顯 武則天改國號為大周 唐中宗李顯 唐玄宗李隆基。高宗於公元6...

武則天為何要在死後把皇位還給李家

一是因為武則天的兒子都是她和李家的皇帝所生的。二是因為他年紀一大,而李家的子寺嗣勢力已經逐漸壯大,超出了她的掌控。因為武家的後人能力都不太行,而且狄仁傑也建議她把皇位還給李家。這是因為武則天知道自己篡奪了李家的皇位,而且她也只是想要自己享受皇位,自己的兒子也是李家的,所以最後還是把皇位還給了李家。武...

武則天是哪個,武則天是哪個朝代的皇帝?

武曌 zh o 624年 705年12月16日 即武則天,幷州文水 今山西文水 人。武周開國君主 690年 705年在位 也是中國歷史上唯一的正統女皇帝 即位年齡最大 67歲 及壽命最長的皇帝之一 82歲 與漢朝的呂后並稱為 呂武 武則天為荊州都督武士彠次女。十四歲時進入後宮,為唐太宗才人,獲賜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