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歷史好煩
此五服皆是喪服名,是照服喪期限長短和布料粗細不同分為五種。親屬關係的親疏程度不同,服喪的輕重程度不同,穿戴的喪服也不同。最重的如子女為父親,妻子為丈夫等,最輕的則如男子為外孫、外甥等。
一、斬衰
喪服名。衰通“縗”。五服中最重的喪服。
用最粗的生麻布制布製做,斷處外露不緝邊,喪服上衣叫“衰”,因稱“斬衰”。表示毫不修飾以盡哀痛,服期三年。古代,諸侯為天子,臣為君,男子及未嫁女為父,承重孫(長房長孫)為祖父,妻妾為夫,均服斬衰。
至明、清,子及未嫁女為母,承重孫為祖母,子婦為姑(婆),也改齊衰三年為斬衰。女子服斬衰,並須以生麻束起頭髮,梳成喪髻。實際服期約兩年餘,多為二十五個月除孝(“三年喪二十五月畢”)。
二、齊衰
喪服名。齊,下衣的邊。齊通纃,衰通縗。
是次於“斬衰”的喪服。用粗麻布製做,斷處緝邊,因稱“齊衰”。服期分三年、一年、五月、三月。
服齊衰一年,用喪杖,稱“杖期”,不用喪杖,稱“不杖期”。周代,父在父母服齊衰杖期,父卒服齊衰三年。唐代,為母,父在父卒皆齊衰三年;子婦為姑(婆)亦齊衰三年。
至清代,凡夫為妻,男子為庶母、為伯叔父母、為兄弟及在室姊妹,已嫁女為父母,孫男女為祖父母,均服齊衰一年,杖與否,各有規定;重孫男女為曾祖父母,服齊衰五月;玄孫男女為高祖父母,且齊衰三月。
三、大功
亦稱“大紅”。喪服名。是次於“齊衰”的喪服。
用粗熟麻布製做。服期為九個月。清代,凡為堂兄弟、未嫁堂姊妹、已嫁姑及姊妹,以及已嫁女為伯叔父、兄弟,均服“大功”。
《史記·孝文帝本紀》:“已下,服大紅十五日,小紅十四日。”裴駰集解:
“服虔曰:‘當言大功、小功布也。’”《明史·禮志十四》:
“曰大功九月者,為同堂兄弟及姊妹在室者,為姑及姊妹兄弟之女出嫁者;父母為眾子婦,為女之出嫁者;祖為眾孫;為兄弟之子婦......為兄弟之子為人後者。”
四、小功
亦稱“上紅”。喪服名。是次於“大功”的喪服。
用稍粗熟麻布製成。服期五月。清代,凡為伯叔祖父母、常伯叔父母、未嫁祖姑及堂姑,已嫁堂姊妹、兄弟妻、再從兄弟、未嫁再從姊妹,又外親為外祖父母、母舅、母姨等,均服小功。
《儀禮·喪服》:“小功,布衰掌,牡麻致,即葛五月者。從祖祖父,從祖父母報;人祖昆弟;從父姊妹篇,孫嫡人者;為人後者為其姊妹嫡人者。
”五、緦麻
喪服名,是次於“小功”的喪服。“五服”中最輕的一種。用較細熟麻布製成,做功也較“小功”為細。
清代,凡男子為本宗之族曾祖父母、族祖父母、族父母、族兄弟,以及為外孫、外甥、婿、妻之父母、表兄、姨兄弟等,均服緦麻。服期三月。
2樓:第一職責
1、斬衰
斬衰這是五服中最重的。衰是指孝服的上衣,斬衰上衣下裳都是用最粗的麻布製成,左右衣旁和下邊下縫,使斷處外露,以表示未經修飾,也指代哀傷應該不加修飾的表現出來。叫做斬衰。
諸侯為天子,臣為君,子及未嫁女為父母,媳婦對公婆,承重孫(長孫)對祖父母,妻對夫。服斬衰。以示最大的哀傷。
2、齊衰
僅次於斬衰,用本色粗生麻布製成,剪短處可以收邊。為祖父母,為曾祖父母,為高祖父母,服齊衰。
3、大功
用熟麻布製成,用料較齊衰精細。為伯祖父母,為堂兄弟,已嫁女為父母。
4、小功
較細的熟麻布製成,這種是為堂伯祖父母,兄弟之妻服小功。
5、這種是較細的熟布。為岳父母,族兄弟,表兄弟服緦麻。
五服只是晚輩對長輩,長輩不用穿孝服,帶黑袖標即可。
後來引申為不同的血緣關係的親疏,未出五服就是親戚。就像我們平常所說的五百年前是一家。
擴充套件資料:
一、父卒為母,為繼母,母為長子,服期三年。
二、父在為母,夫為妻,服期一年。又稱“杖期”。服喪時手中執杖(俗謂哭喪棒)。
三、男子為伯叔父母、為兄弟,已嫁女子為父母;孫、孫女為祖父母,服期一年,不執杖,亦稱“不杖期”。
四、為曾祖父母,服期三月。齊衰時,男子戴喪冠,女子用喪髻。另有絰帶、繩履。商周時期已有其制。
3樓:穠華
斬衰:五服中最重的喪服。服期三年。
古代,諸侯為天子,臣為君,男子及未嫁女為父,承重孫(長房長孫)為祖父,妻妾為夫,均服斬衰。至明、清,子及未嫁女為母,承重孫為祖母,子婦為姑(婆),也改齊衰三年為斬衰。
齊衰:"五服"中列位二等。具體服制及穿著時間視與死者關係親疏而定。服期分三年、一年、九月、五月、三月。
大功:亦稱"大紅"。服期為九個月。清代,凡為堂兄弟、未嫁堂姊妹、已嫁姑及姊妹,以及已嫁女為伯叔父、兄弟,均服"大功"。
小功:亦稱"上紅"。服期五月。清代,凡為伯叔祖父母、常伯叔父母、未嫁祖姑及堂姑,已嫁堂姊妹、兄弟妻、再從兄弟、未嫁再從姊妹,又外親為外祖父母、母舅、母姨等,均服小功。
緦麻:"五服"中最輕的一種。凡男子為本宗之族曾祖父母、族祖父母、族父母、族兄弟,以及為外孫、外甥、婿、妻之父母、表兄、姨兄弟等,均服緦麻。服期三月。
4樓:逗比逗無悔
1、斬衰
斬衰(音摧),喪服名。衰通“縗”。五服中最重的喪服。用最粗的生麻布制布製做,斷處外露不緝邊,喪服上衣叫“衰”,因稱“斬衰”。表示毫不修飾以盡哀痛,服期三年。
2、齊衰
齊衰(音資崔,zīcuī ),喪服名。齊,下衣的邊。齊通纃,衰通縗。
是次於“斬衰”的喪服。用粗麻布製做,“五服”中列位二等,次於斬衰。其服以粗疏的麻布製成,衣裳分制,斷處緝邊,緣邊部分縫緝整齊,故名“齊衰”。
有別於斬衰的毛邊。
3、大功
大功,亦稱“大紅”。喪服名。是次於“齊衰”的喪服。用粗熟麻布製做。服期為九個月。
4、小功
小功,亦稱“上紅”。喪服名。是次於“大功”的喪服。用稍粗熟麻布製成。服期五月。
5、緦麻
緦麻(緦音思),喪服名,是次於“小功”的喪服。“五服”中最輕的一種。用較細熟麻布製成,做功也較“小功”為細。
擴充套件資料
“五服”有4種含義:
古代王畿外圍,以五百里為一區劃,由近及遠分為甸服﹑侯服﹑綏服(一曰賓服)﹑要服﹑荒服,合稱五服。服,服事天子之意。《書·益稷》:
“弼成五服,至於五千。”孔:“五服,侯﹑甸﹑綏﹑要﹑荒服也。
服,五百里。四方相距為方五千裡。”又周稱侯﹑甸﹑男﹑採﹑衛為五服。
古代天子﹑諸侯﹑卿﹑大夫﹑士五等服式。
古代以親疏為差等的五種喪服。
謂高祖父﹑曾祖父﹑祖父﹑父親﹑自身五代
5樓:小t學姐
所謂五服,就是指古代喪服制度中的五種服色,即斬衰、齊衰、大功、小功、緦麻。喪服是根據生者與死者的遠近親疏關係而穿著的一種服飾。
因五服本身就表明生者與死者的親疏遠近關係,同時又表明與死者同有關係的生者與生者之間的遠近親疏關係,所以不僅在執行喪禮時要涉及到,而且在執行宗族、家族事務及執行法律時也必須涉及,所以家譜中一般都載有五服圖。
第一等叫"斬衰"。"衰"(讀若“催”)是指喪服中披於胸前的上衣。斬衰上衣下裳都用最粗的生麻布製成的,左右衣旁和下邊下縫,使斷處外露,以表示未經修飾,所以叫做斬衰。
"衰"就是指不縫緝的意思。凡諸侯為天子、臣為君、男子及未嫁女為父母、媳對公婆、承重孫對祖父母、妻對夫,都要穿衰榱,是最重的孝服。
第二等叫"齊衰",是用本色粗生麻布製成的。自此制以下的孝衣,凡剪斷處均可以收邊;下襬貼邊都在砸邊際。孫子、孫女為其祖父、祖母穿孝服;重子、重女為其曾祖父、曾祖母穿孝服;為高祖父、高祖母穿孝服均遵"齊衰"的禮制。
第三等叫“大功”,是用熟麻布製作的,質料比"齊衰"用料稍細。為伯叔父母、為堂兄弟、未嫁的堂姐妹、已嫁的姑、姐妹,以及已嫁女為母親、伯叔父、兄弟服喪都要穿這種"大功"喪服。
第四等叫“小功”,是輕於"大功"的喪服,是用較細的熟麻布製作的。這種喪服是為從祖父母、堂伯叔父母、未嫁祖姑、堂姑、已嫁堂姐妹、兄弟之妻、從堂兄弟、未嫁從堂姐妹,和為外祖父母、母舅、母姨等服.喪而穿的。
第五等孝服是"緦麻",是用稍細的熟布做成的。現在大多用漂白的布做成。稱為"漂孝"。凡為曾祖父母、族伯父母、族兄弟姐妹、未嫁族姐妹,和外姓中為表兄弟、岳父母穿孝都用這個檔次。
什麼叫歷史?
6樓:小笑聊情感
歷史有三層含義:
1、記載和解釋作為一系列人類程序歷史事件的一門學科。
2.、沿革,來歷。
3、過去的事實。
歷史,簡稱史,一般指人類社會歷史,它是記載和解釋一系列人類活動程序的歷史事件的一門學科,多數時候也是對當下時代的對映。
如果僅僅只是總結和對映,那麼,歷史作為一個存在,就應該消失。歷史的問題在於不斷髮現真的過去,在於用材料說話,讓人如何在現實中可能成為可以討論的問題。歷史是延伸的。
歷史是文化的傳承,積累和擴充套件,是人類文明的軌跡。
7樓:匿名使用者
歷史是很難定義的兩個字,有很多不同分類方法,從相對的層面來講,有學術歷史與通俗歷史,有歷史哲學與歷史考據,有正史和野史。
史,記事者也;從又持中,中,正也。
——————《說文解字》
歷史是一種精神的傳承,也是一種文化的傳承,更是我們承續祖先遺志的載體。人類社會過去的事件和活動,以及對這些事件行為有系統的記錄、研究和詮釋。馬克思主義提出唯物史觀,其學說認為歷史是客觀存在的,無**學家們如何書寫歷史,歷史都以自己的方式存在,不可改變。
歷史的問題在於不斷髮現真的過去,在於用材料說話,讓人如何在現實中可能成為可以討論的問題。歷史是延伸的。歷史是文化的傳承,積累和擴充套件,是人類文明的軌跡。
野史即所謂的與正史相對的民間編纂的歷史,其大部分是根據傳聞、神話等編寫,有的具有真實性,而有的則有待考察。
8樓:寶依白頓赫
定義歷史:history
historical
廣義歷史:物質變動的過程,可分為自然史和人類社會史兩方面。
狹義歷史:人類社會發生、發展的過程。
歷史學:研究物質變動的學科,簡稱史學。與歷史的概念相對應,歷史學也有廣義與狹義之分。
廣義歷史學:世界上一切科學都可以稱為歷史學。
(“我們僅僅知道一門唯一的科學,即歷史科學。”——馬克思、恩格斯)
狹義歷史學:研究人類社會以往運動發展過程的學問。
歷史科學:
通常我們將馬克思主義的歷史學稱之為歷史科學,因為這是在唯物史觀科學理論指導下的歷史學,而以往的史學從根本上來說,很多都沒有超出歷史
唯心論的範疇。
歷史與歷史學的關係:
歷史,是客觀存在的事實,真相只有一個。然而記載歷史、研究歷史的學問卻往往隨著人類的主觀意識而變化、發展完善,甚至也有歪曲、捏造。正因為如此,當年胡適才說:
“歷史就像一個小姑娘,你愛怎麼打扮就怎麼打扮。”這裡的“歷史”一詞,嚴格說來,應該是狹義歷史學的含義。也因此,我國古代優秀的史學家們特別重視“史德”——“善惡必書”、“析理居正”,通俗地說,就是實事求是地記錄、公正客觀地分析論斷。
詞源“史”字在中國古代指史官。篆文中寫為“
”(見圖),許慎在《說文解字》中說:“史,記事者也。從又持中。中,正也。”
“歷史”一詞則出現於清末。
歷史這個詞在英語中為history,在法語中為histoire,二者同出於希臘語的histria,其本意為“徵問”、“問而知之”。
[編輯本段]歷史學的功用及方法
歷史學的功用
英國詩人雪萊曾這樣寫道:“歷史,是刻在時間記憶上的一首迴旋詩。”
歷史,它往往會以驚人的相似度再次出現,如何從過往相似的歷史事件中吸取經驗教訓?如何利用古人的智慧應對今天的現實生活?答案是,學習研究歷史。
也因此,歷史學就有了它最重要的功用——經世致用。
何謂經世?致力於國家,致力於社會謂之經世;何謂致用,以我之所學,化我之所用謂之致用。
“以史為鑑”,“讀史明智”……都在強調著歷史學的現實指導作用,對個人、對民族、對人類的啟示和幫助。
當一個民族成為能夠從歷史中不斷汲取力量、不斷思考、不斷創新、不斷反省的民族時,那將是整個地球,乃至宇宙之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