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清時期在外國也有租界嗎,分別在哪些地方呢

時間 2021-06-19 18:59:09

1樓:隨風奇緣

對於租界的理解,我們從小的記憶中,這是帝國主義侵略中國的橋頭堡。在租界中,列強們實行的是帝國主義的法律,中國人一般不能進入,這裡成了帝國主義的法外之地等。甚至在學習的過程中,我們刻意要看到:

租界裡面的那個非常扎眼的字句「華人與狗不得入內」。

其實,起初租界的設定,是清廷自己提出來的。從2023年英國人用鴉片戰爭,開啟古老中國大門後,中國被迫與這些西方的列強做生意。為了便於管理,出於以夷制夷的考量,清廷主動在上海的灘塗之地,給英國人劃了一塊土地,要求其管好自己人,看好自己門,做好自己的事。

這樣,中國第一個租界就出現了。在以後時間裡,這個英租界做出了很多令人髮指的殘害中國人的事情。例如參與鎮壓上海小刀會起義等。

在以後的日子裡,美國、法國、日本等國,均在中國的租界裡面,構建了自己的勢力範圍,成為名副其實的利益攫取者。

剛開始的時候,租界中住的人都是外國人,他們的管理也比較簡單。後來,隨著戰爭的不斷爆發,很多人都向往安定的生活。於是,大量的人口,紛紛往租借裡面鑽。

這個時候,為了攫取更多的剩餘價值,列強們紛紛在租界中,建造大量的廉租房,出租給進入租界的中國人。這樣,租界就成了一部分中國人快樂的天堂。因為租界的管理比較規範,在租界裡面找活又比較容易。

很快,租界的發展也逐步繁盛了起來。後來,隨著中國戰略格局的發展,隨著中國的發展,那些代表舊勢力的租界,紛紛被關閉了。

其實,清朝的時候,不僅外國在中國有租界,根據史料記載,2023年,大清國和日本簽署了《清日修好條規》,兩國指定各口岸,彼此均可設定理事官,約束己國商民,凡交涉財產詞訟案件皆歸審理、各按己國律例核辦。大清在日本享有治外法權,日本也在大清國享有治外法權。2023年,大清又在朝鮮取得了治外法權,2023年大清國更是在朝鮮取得了「仁川清租界」。

只不過,隨著甲午海戰的慘敗,清廷的最後一絲努力也失敗了,等待它的只有滅亡的結果。

2樓:清風明月偷我心罷

當時滿清也是有別的租界的,並不是傻傻的被人安置租借,他們在朝鮮地區也設立了自己的租界。

3樓:橘瓜

當時在世界各國設立租界是非常流行的,滿清肯定也不會落後,所以他們在朝鮮地區設立了租界。

4樓:橘瓜談文化

滿清時期不僅是外國人會在中國建立租界,中國也會在外國建立租界,一般都是在朝鮮地區,但是很可惜,後期的時候就已經被廢棄了。

5樓:

滿清在外國是有租界的。在朝鮮的仁川、釜山、元山設立了清租界,清朝在清租界通商**及駐軍,並行使行政權和警察權。

6樓:驚鴻

滿清時期在外國租界是藩屬國朝鮮的清租界 。清朝在清租界通商**及駐軍,並行使行政權和警察權。

7樓:匿名使用者

是有的,當時滿清時期在外國租界是藩屬國朝鮮的 。在清租界是可以行使行政權和警察權。

清朝時在中國劃分租借地的國家有哪些? 100

8樓:匿名使用者

膠東半島,先是給德國後是給日本

上海,法租借

香港,英租界

澳門,葡萄牙**

清朝末期租界內老百姓的生活情況

9樓:自由仙

相較於租借外要好些,住在租界內的普通平民其實幾乎沒有,很多都是去開店做生意的,或者辦報紙的等等,一般都是有一定經濟和文化基礎的人,比租借外的普通老百姓要好一些。

10樓:匿名使用者

生活比狗還不如,被洋人車撞了被打的是老百姓,公園狗與中國人不得入內。

11樓:狄荃夾谷萍雅

租借區往往社會經濟更發達,社會治安更穩定,人均素質也高。所以當時中國的老百姓都希望能搬到租界裡去住。魯迅號稱那麼愛國那麼的民族英雄,也住在租界裡

關於明清時期歷史,明清時期歷史特點

明清時期 1368年 1840年 是我國封建制度漸趨衰落和統一的多民族國家鞏固時期 明清時期的文化,具有新的時代特徵。商品經濟的發展和封建制度的衰落,使思想領域出現了反對君主專 制 追求民主的思想家和著作。明清文學以 和戲劇為主流,也反映了鮮明的時代特色。我國的傳統科技仍 然走在世界前列,集大成的科...

明清時期對民間器樂的定義,明清時期有哪些具有代表性的民間器樂合奏形式

由於明清社會已經具有資本主義經濟因素的萌芽,市民階層日益壯大,文化的發展更具有世俗化的特點明代的民間小曲內容豐富,雖然良莠不齊,但其影響之廣,已經達到 不問男女 人人習之 的程度。由此,私人收集編輯,刊刻小曲成風,而且從民歌小曲到唱本,戲文,琴曲均有私人刊本問世。如馮夢龍編輯的 山歌 朱權編輯的最早...

元清時期漢人地位的問題,元清時期漢人地位的問題

樂怡love琪 聖祖為安撫漢官,以示 滿漢皆朕之臣子 滿漢一體 之真誠,於九年 1670年 三月,諭令 滿漢 職掌相同,品級有異,應行畫一 一改此前滿 漢 品級上的 重滿輕漢 現象。順治年間有 各省督撫盡用滿人 的不成文規定,曾引起包括魏裔介在內的漢官的反對,但並未引起清廷重視。然至康熙六年,諭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