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布衣俞
守靈,不是守陵。這是為了防止遺體受到侵害。如果遺體在太平間或已送火葬場,有專門保管措施,就不用守靈了。
2樓:
關於孝莊皇后為什麼不葬入昭陵一事,民間有"託夢定陵址"的說法。大意是:孝莊皇后死,清廷遵照祖制,決定將她葬入昭陵,與太宗合葬。
但當梓宮途經東陵時,突然沉重異常。128名槓夫個個被壓得齜牙裂嘴,眼冒金星,寸步難行,只得把梓宮就地停放。兩個時辰過後想繼續前行,梓宮就像長在地上一樣,絲毫不動。
這下子可急壞了送葬諸王大臣,於是飛報朝廷。康熙皇帝接到奏章,也是一籌莫展。當夜皇帝夢見孝莊皇后,對皇帝說:
"我決計不與太宗合葬,如今梓宮停放之地就是上吉佳壤,可即地建陵安葬,切記吾言,休得違誤。"皇帝醒後,遵照囑咐,擇吉鳩工,即地建陵。這回再移動棺槨也不那麼沉重了。
很顯然,這純屬神話,不能作為依據。
還有的說,因為孝莊皇后下嫁給多爾袞,已不是皇太極的皇后了,所以她沒有資格入葬昭陵,也無顏與皇太極合葬。清廷官書從來沒有孝莊皇后下嫁多爾袞的記載,康熙帝以後各帝始終承認她是太宗皇帝的皇后。所以說這條理由也不充足。
而查閱史料,孝莊皇后不與皇太極合葬的原因有這樣一段記載。孝莊皇后生前就為自己葬地之事早就留下了遺囑。她諄諄囑咐康熙皇帝:
"我身後之事特囑你:太宗文皇帝梓宮安奉已久,卑不動尊,此時不便合葬。若別起塋域,未免勞民動眾,究非合葬之義。
我心戀你們父子,不忍遠去,務必於遵化安厝,我心無憾矣。"康熙皇帝一向孝順祖母,孝莊皇后死後,康熙帝遵照遺囑,將祖母安葬在了遵化的東陵附近。
那麼,為什麼孝莊又被葬在了清東陵大紅門東側風水牆外,而不是在皇陵內呢?許多野史稱,這是因為孝莊下嫁多爾袞丟了愛新覺羅家族的顏面,所以把她葬在陵區大門外,罰她世世代代為子孫把門。其實,這只不過是好事者的主觀意會而已。
真正的原因是,順治的孝陵處於陵區內至高無上的位置,而孝莊則是順治的生母,將她葬在陵區內任何地方,位置都低於孝陵,這就與她的輩分不相稱。第二,孝莊雖葬在遵化清東陵,但與遠在瀋陽的皇太極的昭陵仍是一個體系。孝莊皇后的陵名叫昭西陵,因此看,與清東陵是兩個不同體系,不能混淆,只能葬在東陵區外,以示區分。
第三,在清代,無論皇帝、王公謁陵,都先從最高輩分的墓主人的陵寢開始。孝莊皇后在清東陵所有內葬人中輩分最高,所以謁陵時,每次都必先從孝莊皇后的昭西陵開始。大紅門是陵區的正門。
是謁陵人的必經之處。將昭陵建在大紅門旁邊,也為謁陵提供了極大的方便,避免了繞道往返之勞。第四,清代,以左方為尊貴之位,皇帝謁陵,出入宮門、殿門、陵寢門皆走左門,臣工走右門。
把昭陵建在大紅門左側,處於尊貴之處,也正反映了她的後代兒孫們對她的尊崇敬仰之意。大紅門左側地勢高而平坦、土厚質純,而大紅門右側,低窪多石,又濱臨西大河,常有水患,所以從地理環境上看,也應該將昭西陵建在大紅門左側。從以上幾點看,將孝莊皇后葬在東陵陵區外,絕不是為了罰她為後代子孫看守陵門,而是綜合考慮各方面的原因後作出的最佳選擇。
民間文學與民俗文學的關係 80
3樓:端木吟天
對民間文學,相信每位中國人都有接觸和享受,因為每個人都生活在一定的民間文學場域之中,擁有自己的民間文學知識,受過民間文學的影響。流傳廣泛的嫦娥奔月的神話、孟姜女的傳說、魯班的傳說、狼外婆的故事等等,更是家喻戶曉。然而,當我們在進行田野作業的時候,時常會聽到對方說:
「我沒有文化……」這說明相當部分民眾,也包括部分學者都認為文化就是以文字為媒介的,文化是需要經過「專門」學習的。「『文字的權力化』表現出了一種不爭的歷史事實,更有甚者,它還成為社會價值體現中類似於福柯所說的『區分/排斥』關係,比如,不懂文字的人被當作『文盲』,那些無文字的族群、農民、婦女等,在歷史上大都被視為『沒文化』人群。」其實,在廣大民間,在很少使用文字的地區,流行著無邊無垠、無須藉助文字的口頭文學、表演藝術、**、歌唱等「口傳文化」(oral culture)。
這類口傳文化與書面文化有著同等的地位。
民俗裡的文學現象什麼意思
4樓:刺客丶默殤
一、民俗學的概念
1.民俗:是指產生並傳承於民間的、世代相襲的文化事象.
一般而言,民俗包括兩層含義:
其一,這種文化事項必須是產生並傳襲於民間的.
其二,民俗必須具有世代傳承特點.
民俗文化現象是適應一定的社會生活,首先是物質的生活和相應的社會心理需要而生成、傳播和繼承的;同時它也在社會生活中發揮相應的功能,即主要在於規範、便利和調節人們的社會生活,使之得以鞏固和發展.即便一些在以後失去原來意義的風俗,往往也能夠以某種變通的方式被保留下來,在生活中發揮一定的作用,滿足人們的社會與文化需求.研究各種民俗文化現象,將有助於對社會歷史傳統的梳理與展示,有助於對民眾實際生活及其觀念、心理的考察與理解,從而促進社會的進步和文化的繁榮發展.
民俗具有民間性、習慣性、穩定性、宗教性、民族性、地域性、直觀性、綜合性等特性.
2.民俗學:民俗學是研究民間風俗習慣等現象的一門社會科學.
二、民俗學和文藝學的關係
鍾敬文先生曾在《文藝研究》2023年第1期發表《民俗學對文藝學發展的作用》.
1. 文學中的民俗是時代、歷史、民族精神的體現.
2. 風俗為人物民族性格的昇華創造了典型環境.
3. 風俗促成作家風格的形成.
三、「中國文學與民俗」課程的研究範圍和內容從學科意義上來說,本課程屬於文藝民俗學.文藝民俗學是文藝學和民俗學交叉研究中建立起來的文藝學新學科.它從民俗學的視角審視文學現象、文學發展規律以及作家作品,挖掘文藝發生的民俗成因,分析文藝發展的民俗動力和世界文藝的民俗化走向等.
祝福中的民俗文化書寫的文學意義
5樓:匿名使用者
民俗文化從根源上來說,都是從古老的中國傳統發展而來,民俗的藝術形態以及存在方式等都具有文化傳承的意味。
地域性的名俗文化更具豐富了發展中的歷史,使整個歷史呈現在異彩紛呈,多姿多彩的局面。
民俗文化,從廣泛的意義講,他是許多文學藝術靈感的**。世界上許許多多的文學創作都與民俗文化有著十分密切的聯絡。
一定地域的民俗本身代表了一定地域人民的社會心理,社會環境。隨著全球化的發展,地域性的民俗文化正在流失。那麼書寫民俗就不僅僅只是文化的傳承,更是一定地域人民心理的依託。
什麼是民俗文學?
6樓:匿名使用者
民俗與文學有著密切的關係,所有民俗都擁有漫長時間的歷史積澱和特定空間的人情世故。民俗的這一品質與文學真有某種心心相印的默契。歷史積澱給予文學深度,人情世故給予文學奇異度,這使文學與民俗的結合有一種天生的討巧,它不僅避開了文學與結合政治可能帶來的危險和庸俗,清除了文學過於執著身體可能導致的狹隘和無聊,而且為文學平添歷史的深度和使讀者興趣盎然的好奇度。
這樣民俗與文學結合就形成了民俗文學。換句話說,其反映了某地的風土人情。
民俗文學重在文學,而不是民俗知識,它不是風俗的炫耀,而是情感的激發。
7樓:江玫
應該是指意在介紹民間風俗習慣的文學。
民俗民風與古代文學的內容提要
8樓:
在討論民風民俗與古代文學成果的關係之前,用開拓虛擬空間的方式,搭建一個探索主流文學文獻、民族民間文學與民俗信仰的互動和展演的論說平臺,這無疑要涉及創作主體即作家的品質定位(族屬和文化層次歸屬等)、古代文學研究方法的拓展(民俗民風視角切入所需要的民族學人類學等界域的研究方法借鑑)、乃至對古代文學成果客體即作品本身的民族學人類學視閾的認知與評估(作品的民俗民風因子本身的品位以及這些因子的反作用――對古代文學成果價值構建的貢獻等等)。沒有神話思維就不可能產生豐富多彩的信仰民俗,沒有豐富多彩的信仰民俗就很難產生綺麗魔幻的神話,失去了綺麗魔幻的神話,文學創作傳統尤其浪漫主義的文學創作傳統也便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當今時代是傳統美德和習俗得以繼承並繼續發揚的好時代,相信在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道路上,古老的節慶活動必將煥發青春的光彩,發揮應有的作用。
從文學與文化的互動視角介入,將唐詩作為持論的重要載體,以此為基點,向前尋繹靈物文化的「來龍」,向後**靈物文化變形衰落的「去脈」。靈物文化作為中國傳統文化寶藏中世代傳承的重要民俗事象,內涵深刻,意蘊豐厚,本書從禮與俗互動演繹的視角出發,在歷史展演的動態層面廓清了文化持有者的不同身份,充分注意到現象背後的歷史、民俗、心理等多重文化因子;同時,本書還嘗試從民俗意象對文學創作的影響入手,述及二者之間的互滲融構關係。我們需看到的是,文學素材在成為文化研究的重要載體之時,文化視角亦為文學研究提供了重要渠道,二者是緊密聯絡,不可分割的。
從民風民俗視角切入研究中國古代文學,其核心意義在於文學史書寫中文學史地圖的重新劃分。本書討論的內容,涉及古代文學史研究、書寫中話語界域的劃分;文學價值和民風民俗價值互動方式的解析;以及對華夏文化、文學從民風民俗層面介入的源流追溯嘗試。通過本書的論說,我們起碼可以得出這樣一個不爭的結論:
從民風民俗角度切入研究古代文學現象,在文學生髮源流梳理方面的功用,也是不可等閒視之的。
分析民間文學的民俗文化意義
9樓:雪莊天下
民間文學故名思議是反應百姓生活的文學,就想現在最火的莫言的文學作品,代表的是一個時代,通過這些文學作品可以看到當時的人民生活是怎樣的
民俗學考研科目有哪些
10樓:高頓財經教育
民俗學考研科目:101政治、201英語、602文學理論、806民俗學(含民間文學)。(根據不同院校,專業課內容範圍會略有不同)。
11樓:你不愛吃烤肉
民俗學考研考試科目有:①101政治;②201英語;③專業課(專業課考600民俗學概論和802民間文學概論兩門)
專業課參考書目如下:
600民俗學概論: ①《民俗學概論》,鍾敬文主編,上海文藝出版社,2023年版。
802民間文學概論: ①《簡明民間文藝學教程》,葉春生著,中山大學出版社,2023年版。②《民間文學教程》,劉守華、陳建憲主編,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2023年版。
民俗學(folklore/folkloristics)是一門針對風俗習慣、口承文學、傳統技藝、生活文化及其思考模式進行研究,來闡明這些民俗現象在時空中流變意義的學科。民俗學具有交叉學科的性質。 民俗學與發生在我們周圍的各種生活現象息息相關。
儘管人們不一定能意識到自己的生活對整個社會具有多大的意義,他們在日常交流中所展現的一切,對文化的傳播和儲存起了什麼樣的意義和作用。但是,有關生活文化和口頭傳統的一切細節,都可以作為民俗學者的研究物件。而且其中還包含和傳達著重要的文化資訊。
為什麼城市沒有農村那樣的夜晚
水過無痕 空氣汙染與危害 1.大氣汙染的概念 大氣是由一定比例的氮 氧 二氧化碳 水蒸氣和固體雜質微粒組成的混和物。就幹潔空氣而言,按體積計算,在標準狀態下,氮氣佔78.08 氧氣佔20.94 氬氣佔0.93 二氧化碳佔0.03 而其他氣體的體積則是微乎其微的。各種自然變化往往會引起大氣成分的變化。...
心死了人還活嗎,為什麼心死了,人還能活著?
人已經心灰意冷,心是死了,人還活著,那是一具行屍走肉,既然還想在這個美好的世界存活,為什麼不振作起來,讓傷害你的人看看沒有了ta你是過得多麼的快樂,好好想想,放鬆一下,想開點那些都是家常便飯,心死了,那是不可能除非人也死了,人死了了心還活著,心死了人還會活著麼,那還有什麼意義 答 該來的還是會來的 ...
為什麼人有死 人為什麼會死了?
物學 這是物質轉換的需要,生命產生於流動與更新,從而得到整體的長期生存,舉例 如果人不會死,而我們中的一個人是一個病體,那麼不死的他將不斷的繁殖後代而影響整個人類群體的健康度。其次,一個運動生命體需要能量,而能量需要代價,所以生命體必要食用同類性物質以轉化能量,而最終自己也會死亡而成為別人的能量源泉...